..續本文上一頁,沒有人民所到之處,而隨順而燕坐的。第一就是:爲了自己在于現法而樂居之故(自受用),第二就是:爲了慈愍後生之人之故。或者有後生之人,會效如來之住于無事處、山林樹下,樂居于高岩,寂而無音聲之處,遠離而無惡之處,沒有人民之處,去隨順而燕坐(爲救度他人之示範作用)。阿那律陀!如來乃由于此義之故,住在于無事處,住在于山林樹下,樂居于高岩,寂而無音聲之處,遠離而無惡之處,無有人民所到之處,去隨順而燕坐。」
世尊又垂問說:「阿那律陀!如來乃以何義之故,其弟子們命終之後,能夠記說(授記)某弟子往生于某處,某弟子又是往生于某某處呢?」尊者阿那律陀仰白世尊說:「世尊爲法之本,世尊爲法之主,法乃由世尊體悟而說的,唯願世尊闡說!我們聽後,能得廣知其義。」
佛陀便告訴他說:「阿那律陀!你們要谛聽!聽後要善思念,我當會爲你們分別其義。」阿那律陀等比丘就受教而聽。
世尊告訴他們說:「阿那律陀!如來並不是爲了要闡明趣(六趣、六道),而爲人講說,也不是要欺诳人,也不是欲得他人的歡樂之故,而說弟子命終之後,記說某弟子往生于某處,某弟子趣生于甚麼地方。阿那律陀!如來唯爲了淨信的族姓男、族姓女之極信極愛,而極生喜悅的人,聽此正法與律後,或者其心會願意效法如是如是之故,才會闡說弟子命終之後,記說某某趣生于某處,某某往生于某處的。如果比丘聽聞某某尊者在于某某地方命終,他已爲佛陀所記說(授記),說他已得究竟智,所謂: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再更受後有,知如真(如實而知道真理,已得四果阿羅漢)。或者自見那位尊者的這些事,或者又從別人之處數數(屢次)聽聞此事,說那位尊者乃如是的虔信,如是的持戒,如是的博聞,如是的惠施,而得如是的智慧。此人聽後,會憶起那位尊者因爲有了如是的虔信、怎樣的持戒,如是的博聞,如是的惠施,而如是的究竟其智慧。聽此正法與律後,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之行。阿那律陀!像如是的比丘,必定會得差降(不同等級的果位,如一二叁四果等),而安樂的住止于其境界。
阿那律陀!又次,比丘如聽聞某尊者在于某處命終,他已經被佛所記(授記),他的五下分結(貪、瞋、身見、戒取、疑,爲欲界之惑,故名下分結)已滅盡,已往生于彼處(色界天)而般涅槃,而得不退之法,而不還于此世間(指阿那含果,不還果,叁果)。或者自見那位尊者,或者又從他人數數(屢次)聽到:那位尊者爲如是的虔信,如是的持戒,如是的博聞,如是的惠施,如是的究竟其智慧。此人聽說,憶起那位尊者乃有了敬信、持戒、博聞、惠施、智慧等事。聽此正法與律後,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之事。阿那律陀!像如是的比丘,必定能得差降(不同果位)的安樂,而住止于其境界。
阿那律陀!又次,比丘聽某尊者,在于某處命終,他已被佛所記(授記),說他的叁結(身見、戒取、疑。結爲煩惱,會結集生死,系縛衆生,不得解脫,故名)已除盡,淫(貪)、怒(恚)、癡已微薄,而得一往來于天上人間(天上一次,人間一次,一來果,二果阿羅漢),人天一往來後,而得盡苦際(一切苦都除盡,而得四果阿羅漢)。或者自見那位尊者等事,或者又從他人之處數數(屢次)聽到:那位尊者是如是如是的有信,如是如是的持戒,如是如是的博聞,如是如是的惠施,如是如是的智慧。此人聽後,會憶念那位尊者是如何的虔信、持戒、博聞、惠施、智慧,而聞此正法與律後,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。阿那律陀!像如是的比丘,必定能得差降(不同的果位)的安樂,而住止其中。
阿那律陀!又次,比丘聽聞某尊者在于某處命終,他已被所記(授記),其叁結已滅盡,已得須陀洹果(預流,初果),已不會再墮惡法(不墮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之叁惡塗),必定會趣向于正覺,極受七有(最多七次人天往還受生),在天上人間七往來(各七次)後,而得苦際(盡苦邊)。或者自見那位尊者之事,或者又從他人之處數數(屢次)聽聞:那位尊者是如是的有信,如是的持戒,如是的博聞,如是的惠施,如是的智慧。此人聽後,憶念那位尊者有信、持戒、博聞、惠施、智慧。聽此正法與律後,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之法。阿那律陀!像如是的比丘,必定能得差降(不同品類的果證)的安樂,而住止于其中。
阿那律陀!如果比丘尼聽聞某比丘尼,在于某處命終。她已被佛陀所托(授記),而得究竟智,所謂: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再更受後有之身,知如真(如實而知真谛,阿羅漢果)。或者自見那位比丘尼之事,或者又從別人數數(屢次)聽聞:那位比丘尼乃如是如是的有信,如是如是的持戒,如是如是的博聞,如是如是的惠施,如是如是的智慧。此人聽後,憶起那位比丘尼有信、持戒、博聞、惠施、智慧,聽聞此正法與律後,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之法。阿那律陀!像如是的比丘尼,必定能得差降(不同果位)的安樂,而住止于其中。
阿那律陀!又次,比丘尼聽聞某比丘尼,在于某處命終,她已被佛所記(授記),其五下分結已盡,會往生于彼間(色界天)而後般涅槃。已得不退之法,已不再還來此世間(不還果,叁果)。或者自見那位比丘尼,或者又從別人之處數數(屢次)聽聞:那位比丘尼是如是的有信、持戒、博聞、惠施、智慧,聽此正法與律後,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。阿那律陀!像如是的比丘尼,必定會得差降(不同的果證)的安樂,而住止其中。
阿那律陀!又次,比丘尼聽某比丘尼在于某處命終,她已被佛所記(授記),其叁結已盡,淫(貪)、怒(恚)、癡也已微薄,已得一往來于天上人間之果(一來果,斯陀含),一往來于人天後,就能得盡苦際(證四果)。或者自見那位比丘尼之事,或者又從他人之處數數(屢次)聽聞:那位比丘尼是如是的有信,如是的持戒,如是的博聞,如是的惠施,如是的智慧。此人聽後,憶念那位比丘尼之有信:持戒、博聞、惠施、智慧,聽聞此正法與律後,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。阿那律陀!佛如是的比丘尼,必定能得差降(不同的果證)的安樂,而住止于其中。
阿那律陀!又次,比丘尼聽聞某比丘尼在于某處命終,她已爲佛所記莂,其叁結已盡,已得須陀洹果(預流果,初果),已不會再墮惡法(惡趣),定能趣向于正覺,極受七有(最多往生人天七次),在天上人間各七次往來後,就能得盡苦際(苦盡而解脫,而得阿羅漢果)。或者自見那位比丘尼,或者又從別人之處數數(屢次)聽聞:那位比丘尼是如是的有信,如是的持戒,如是的博聞,如是的惠施,如是的智慧。此人聽後,會億念那位比丘尼之有信、持戒、博聞、惠施、智慧,聽此正法與律後,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。阿那律陀!像如是的比丘尼,必定能得差降(不同的果證)的安樂,而住止于其中。
阿那律陀!如果有一位優婆塞,聽聞某優婆塞(近事男,在家學佛的弟子),在于某村命終,他已爲佛所記莂,其五下分結已滅盡,會往生于彼間(色界天),而般涅槃(在那裏最後得寂滅),已得不退之法,已不還于此世間(不還果,叁果)。或者自見那位優婆塞之事,或者又從別人之處數數(屢次)聽聞:那位優婆塞乃如是的有信,如是的持戒,如是的博聞,如是的惠施,如是的智慧。此人聽後,會憶念那位優婆塞之有信、持戒、博聞、惠施、智慧。聽此正法與律後,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。阿那律陀!像如是的優婆塞,必定能得差降(不同的果證)的安樂,而住止于其中。
阿那律陀!又次,一位優婆塞聽聞某優婆塞在于某村命終,他已被佛所記莂,其叁結都已盡,淫(貪)、怒(恚)、癡也已微薄,而得一往來于天上人間(轉生人天各一次),人天各一往來後,而得盡苦際(盡苦邊而寂滅)。或者自見那位優婆塞之事,或者又從別人之處數數(屢次)聽聞:那位優婆塞是如是的有信,如是的持戒,如是的博聞,如是的惠施,如是的智慧。此人聽後,會憶念那位優婆塞之有信、持戒、博聞、惠施、智慧。聞此正法與律後,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。阿那律陀1像如是的,這位優婆塞,必定能得差降(不同等類)的安樂,而住止于其中。
阿那律陀!又次,一位優婆塞,聽聞某優婆塞在于某村命終,他已被佛所記莂,其叁結都已盡,已得須陀洹果(入流,初果),已不會墮于惡法(惡道),必定會趣向于正覺,極受七有(最多人天各七次),在天上人間各七次往來後,而得盡苦際。或者自見那位優婆塞,或者又從別人之處數數(屢次)聽聞:那位優婆塞爲如是如是的有信,如是的持戒。如是的博聞,如是的惠施,如是的智慧。此人聽後,會憶念那位優婆塞之有信、持戒、博聞、惠施、智慧。聽此正法與律後。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。阿那律陀!像如是的優婆塞,必定能得差降(不同的果證)的安樂,而住止于其中。
阿那律陀!如果一位優婆私(優婆夷,近事女,在家學佛的女弟子),聽聞某優婆私在于某村命終,她已被佛陀所記莂,其五下分結都已盡,生于彼間(色界)而後般涅槃(在那裏進入寂滅),已得不退之法,而不還于此世間(不還果,叁果阿羅漢),或者自見那位優婆私之事,或者從別人之處數數(屢次)聽聞:那位優婆私爲如是的有信,如是的持戒,如是的博聞,如是的惠施,如是的智慧。此人聽後,會憶念那位優婆私之有信、持戒、博聞、惠施、智慧。聽此正法與律後,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。阿那律陀!像如是的優婆私,必定能得差降(不同的果證)的安樂,而住止其中。
阿那律陀!又次,一位優婆私,聽聞某優婆私在于某村命終,她已被佛所記莂,其叁結都已滅盡,淫(貪)、怒(恚)、癡已微薄,得一往來于天上人間(一來果,天上、人間各再往生一次),人天各往來一次後,而得盡苦際(人天各生一次後,入涅槃)。或者自見那位優婆私之事,或者從別人之處數數(屢次)聽聞:那位優婆私爲如是的有信,如是的持戒,如是的博聞,如是的惠施,如是的智慧。此人聽後,會憶念那位優婆私之有信、持戒、博聞、惠施、智慧。聽此正法與律後,或者其心令願效如是如是。阿那律陀!像如是的優婆私,必定能得差降(不同的果證)的安樂,而住止其中。
阿那律陀!又次,一位優婆私聽聞某優婆私在于某村命終,她已被佛所記莂,其叁結都已盡,而得須陀洹(入流,初果),已不會再墮惡趣,必定能趣正覺,極受七有(最多人天各七次之轉生),天上人間各七往來後,而得盡苦際(入涅槃)。或者自見那位優婆私,或者又從別人之處數數(屢次)聽聞:那位優婆私爲如是的有信,如是的持戒,如是的博聞,如是的惠施,如是的智慧。此人聽後,會憶念那位優婆私之有信、持戒、博聞、惠施、智慧。聽此正法與律後,或者其心會願效如是如是。阿那律陀!像如是的優婆私,必定能得差降(不同的果證)的安樂,而住止其中。阿那律陀!如來乃以此義之故,在弟子命終之時,記說某弟子往生在于某處,某弟子又是往生于某處的。」
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尊者阿那律陀,以及諸比丘們,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中阿含經卷第十八完
《中阿含經卷第十八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