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益的了。如果猶如往昔之時,諸轉輪王,都學相繼之法的話,則國土人民都會轉增熾然,而不會有衰減。剎利頂生王,本來也是如是,但自出意繼續去治國,不遵相繼之法的話,則由于自出自己之意去治國之故,其國就遂衰減,不再增益。
于是,國師與梵志們,則一同去案行國界,發見到處的國土人民,都轉就衰減,不再增益,便作如是之念:剎利頂生王,自出于自己之意去治國,由于自出意治國之故,國土人民都轉就衰減,不再增益。如果猶如往昔之時,諸轉輪王都學相繼之法那樣,則國土人民就會轉增熾盛,而沒有衰減。此剎利頂生王應該也是如此。然而他卻自出意去治國,而由于自出意去治國之故,國土人民則轉就于衰減,不再增
益了。
國師與梵志們,因此而共同往詣剎帝利頂生王,而向王禀白說:『天王!當知!天王您自出意去治國,就因爲您自出意去治國之故,國土人民都轉就衰減,不再增益。如果像往昔之時,諸轉輪王那樣之學相繼之法的話,則國土人民都會轉增熾盛,而不會有衰減。今天天王您應該也是如是的。然而天王您乃自出意去治國,由于自出意去治國之故,國土人民都轉就衰減,都不再增益了。』剎利頂生王聽他之谏言後,就垂問而說:『梵志們!那麼,我現在應該要如何才好呢?』國師與梵志們白王而說:『天王!國中有人,非常的聰明而有智慧,乃明知算數。國內有大臣眷屬,都飽學經典,而明白經典,都能誦習受持相繼之法,猶如我們的一切眷屬。天王!應當要學那相繼之法,學相繼之法後,在于月的十五日,布薩而說從解脫(別解脫戒)時,沐浴澡洗,升上正殿後,那天輪寶必定會從東方而來。輪寶有千輻,一切都具足,清淨而自然,並不是人所造的。其色如火焰,光明而昱爍。』
剎利頂生王又問說:『梵志!甚麼叫做相繼之法,欲使我學,使我學後,在于月之十五日,說從解脫(布薩說戒:,說別解脫戒)時,沐浴澡洗,而升上正殿後,那個天輪寶必定會由東方而來。寶輪有千輻,一切都具足,清淨而自然,並不是人所造的,其色如火焰,光明昱爍呢?』國師梵志回答說:『天王!您應當觀法如法,行法如法。應該爲諸太子、後妃、彩女,以及諸臣民,和沙門、梵志,乃至蜫蟲,而奉持齋法。每月之初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,都修行布施,都布施諸窮乏的沙門、梵志,和貧窮、孤獨,以及遠來的乞者,布施他們所需之飲食、衣被、車乘、華鬘、散華、塗香、屋舍、床褥、氍氀、綩綖、給使、明燈。如果王的國內有上尊、名德、沙門、梵志的
話,應該要自己隨時往詣他們所住的地方,去問法而受法。要就他們請教而說:『諸位尊者!到底甚麼叫做善法?甚麼叫做不善之法?甚麼爲之罪?甚麼爲之福?甚麼爲之妙?甚麼爲之非妙?甚麼爲之黑?甚麼爲之白?黑白之法從甚麼而生?甚麼爲現世之義?甚麼爲後世之義?怎樣去作就會受善,而不受惡呢?』如從他們之處聽到其法後,就應去行如所聽到之法。如果國內有貧窮的人的話,當應撥出財物,去給恤于他。天王!這叫做相繼之法,應當好好的采取而學。善取學後,于月之十五日,說從解脫(布薩說戒)時,沐浴澡洗,升上正殿後,那個天輪寶必定會從東方而來。輪寶有千輻,一切都具足,清淨而自然,並不是人所造的,其色如火焰,光明昱爍。』
剎利頂生王便于後來之時,觀法如法,行法如法,而爲太子、後妃、彩女,以及諸臣民、沙門、梵志,乃至蜫蟲奉持法齋。于月之初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,修行布施,而布施諸窮乏的沙門、梵志、貧窮、孤獨、遠來的乞者。布施他們以飲食、衣被、車乘、華鬘、散華、塗香、屋舍、床褥、氍氀、綩綖、給使、明燈。如其國內有上尊、名德、沙門、梵志的話,便自隨時往詣他們所住的地方,去問法而受法。同時向他們請教說:『諸位尊者!甚麼叫做善法?甚麼叫做不善之法?甚麼爲之罪?甚麼爲之福?甚麼爲之妙?甚麼爲之不妙?甚麼爲之黑?甚麼爲之白?黑白之法到底從何而生?甚麼是現世之義?甚麼爲之後世之義?怎樣去作,就會受善報而不受惡報呢?』從他們的回答後,就去實行如所聽來之法。
然而國內的民衆當中,有貧窮的人,卻不能撥出財物去給恤他,這就是因爲對于貧窮無財物的人不能給恤之故,窮人便轉爲窮困。由于窮困之故,便會偷盜他人的財物,由于偷盜之故,物主就會把他捕獲而伺尋而收縛,就會送詣剎帝利的頂生王之處,而白王說:『天王!
此人盜竊我的財物,願天王懲治他。』剎利頂生王問那人說:『你實在偷盜他的財物嗎?』那人白王說:『天王!我實在偷盜他的財物。爲甚麼呢?因爲貧困之故。如果不偷盜的話,就不可能自濟啊。』(因無生計可作,恐會有人走此下策)。剎利頂生王就捐出財物給與那人,而對偷盜者說:『你們統統回去,以後不可以再作偷盜!』于是,國內的人民聽聞剎利頂生王對于國中的民衆假如行盜的話,王便會拿出財物給與他。因此之故,大家都作如是之念:我們也應偷盜他人的財物。
于是,國人都各各競行偷盜他人的財物。這就是因爲對于困貧無財物的人,不能給恤之故,人們就轉爲窮困。由于窮困之故,偷盜就會轉爲滋甚。由于偷盜滋甚之故,他們的人壽就會轉而爲減,形色也就轉爲惡。他們的壽命轉減,形色轉惡後,則,比丘們!父親的壽命爲八萬歲,而其子的+零@卻會減半而爲四萬歲了。
(1)比丘們!他們的人壽四萬歲時,有人便行偷盜他人的財物。物主則捕伺收縛,就送諸剎利頂生王之處,而白王說:『此人偷盜我的財物,願天王懲治他。』剎利頂生王則問那個人說:『你實在盜他的財物嗎?』那個人回答說:『天王!我實在偷盜他的財物。爲甚麼呢?因爲貧困之故,如果不偷盜的話,便不能自濟。』剎利頂生王聽後,便作如是之念:如果我的國中,有偷盜他人的財物時,假如更出財物盡給與偷盜之人的話,則徒空竭國庫,偷盜遂會滋甚而不可收拾。我現在甯可叫人製作極利之刀,假如我國中有偷盜的人的話,便收捕取,使他坐在高標之下,然後斬截其頭爲是!
于是,剎利頂生王,嗣後便敕令,叫人製作極利之刀,如國中有偷盜他人的財物的話,就收捕取,使他坐在高標之下,然後斬截其頭。國中的民衆,聽聞剎利頂生王敕令作極利之刀,如國中有偷盜他人的
財物的話,就便捕取,而使其坐在高標之下,然後斬截其頭的消息後,便作如是之念:我也甯可效作極利之刀,持之以行劫奪他人的財物。如果從而劫奪他物的話,便又捉執物主,而截斷其頭。于是,那個人就在于後來之時,效國王之製作利刀,將其利刀去劫奪他人的財物,也捉住物主,將物主的頭截斷。這就是對于貧困無財物的人,不能給恤之故,人民就轉而窮困。由于窮困之故,盜賊就轉而滋甚。因盜賊滋甚之故,刀殺劍剌就愈來愈轉增。由于刀殺轉增之故,他們的人壽便會轉減,形色就會轉惡。人壽轉減,形色轉惡後,比丘們!其父的壽命四萬歲,而其子的,毒命就轉減而爲二萬歲了。
(2)比丘們!人壽二萬歲之時,有人盜人的財物,其物主就拘捕尋伺而收縛後,則送詣剎利頂生王之處,而白王說:『天王!此人偷盜我的財物,願天王懲治他!』剎利頂生王則問那人說:『你是否偷盜他的財物嗎?』這時,那位盜賊便作如是之念:剎利頂生王如果知道其實情的話,或者會縛鞭我,或者會抛,或者會擯,或者會罰錢物,或者會用種種的苦刑,或者會貫在于高標之上,或者會枭我的頭。我甯可用妄言欺诳剎利頂生王爲妙。作此念後,就自王說:『天王!我並不偷盜他的財物。』這是因爲對于貧困無財物的人,不能給恤他之故,人就會轉而窮困。由于窮困之故,偷盜就會轉爲滋甚。由于偷盜滋甚之故,刀殺就會轉增。由于刀殺轉增之故,便會有妄言、兩舌之轉增。由于妄言、兩舌轉增之故,那些人的壽命就轉減,形色就會轉惡。那些壽命轉減,形色轉惡後,比丘們!其父的壽命二萬歲,其子的壽命則減爲一萬歲。
(3)比丘們!人壽一萬歲時,人民或者有德,或者無德。如果爲無德的人的話,則對于那有德的人生起嫉妒之念,而會侵犯有德之人的妻子。追是因爲對于貧困無財物的人,不能給恤之故,人就會轉爲愈
窮困,由于窮困之故,偷盜就會轉而滋甚。由于偷盜滋甚之故,刀殺會轉增。由于刀殺轉增之故。便會有妄言、兩舌之轉增。由于妄言、兩舌轉增之故。便會有嫉妒、邪淫之轉增。由于嫉妒、邪淫轉增之故,那些人的壽命就會轉減,形色就會轉惡。壽命轉減,形色轉惡後,比丘們!其父的壽命爲一萬歲,其子的壽命則會減而爲五千歲。
(4)比丘們!人壽轉減而爲五千歲時,會有叁種法之轉增。所謂非法、欲貪、邪法是。由于此叁法轉增之故,那些人壽就會轉減,形色就會轉惡。人壽轉減,形色轉惡後,則,比丘們!其父的壽命爲五千歲,而其子的壽命就會轉減而爲二千五百歲。
(5)比丘們!人壽轉減爲二千五百歲時,又會有叁法之轉增。所謂兩舌、粗言、绮語是。由于此叁法轉增之故,那些人壽就會轉減,形色就會轉惡。人壽轉減,形色轉惡後,則,比丘們!其父的壽命爲二千五百歲,而其子的壽命就轉減而爲一千歲。
(6)比丘們!人壽可轉減爲一千歲時,會有一法之轉增。所謂邪見是也。由于此一法轉增之故,那人壽就會轉減,形色就會轉惡。那人壽轉減,形色轉惡後,則,比丘們!其父的壽命爲千歲,而其子的壽命則爲轉減而爲五百歲。
(7)比丘們!人壽五百歲時,那些人,都盡形壽(終生)不孝父母,不能尊敬沙門、梵志,不行順事(沒有秩序),不作福業,不見後世罪(不畏後世之墮落與否)。他們都由于不孝父母,不能尊敬沙門、梵志,不行順事,不作福業,不見有後世之罪之故,則,比丘們!父的壽命爲五百歲,而其子的壽命則或減而爲二百五十歲,或減而爲二百歲。
(8)比丘們!…
《中阿含經卷第十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