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阿含經卷第十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允我到那林靜處去學斷吧!」

  世尊乃無可奈何的對他說:「彌酰!你想求斷,這麼的熱誠,我又有甚麼話可說呢?彌酰你去吧!你就隨意所欲而去吧!」于是,尊者彌酰,聽佛所說,就善受善持而善誦習(銘感佛語,而不敢怠慢。因爲佛陀在語言中,含有教他好好的去受持之故)。他就禮佛雙足後,繞佛叁匝而去。他到了林,進入林中後,在一樹下,敷尼師檀(坐具),結跏趺坐在那裏。

  彌酰尊者住在林中時,便生叁種惡不善之念,所謂欲念、恚念,以及害念是。他由于此之故,就念起世尊來。于是,彌酰尊者,就在于晡時(申時),從燕坐站起,往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住在一邊。他白佛說:「世尊!我到了林,在于靜處坐禅時,便生叁種惡不善之念,所謂欲念、恚念,以及害念是。我由于此之故,便念起世尊來。」(想起應該請教世尊,這是怎麼一回事?)

  世尊就告訴他說:「彌酰!你的心解脫還未成熟。如果想使它成熟的話,有五習法(須學習五種法)。那五種呢?(1)彌酰!所謂比丘,自己要爲善知識,要與善知識俱在(要成爲一善知識),要與善知識共和合。彌酰!心解脫還未成熟,而欲使它成熟的話,這就是第一種須學習之法。

  (2)又次,彌酰!所謂比丘,應該要修習禁戒,要守護從解脫(別解脫,爲波羅提木叉。各種身份,如七衆弟子,各別而持其應持的戒,而各別而解脫),又要善于攝持威儀禮節,看見纖芥罪(小小的罪過),也要常懷畏怖之心,受持學戒而不犯。彌酰!心解脫未成熟的人,欲使其成熟的話,這就是其第二種習法。

  (3)又次,彌酰!所謂比丘,就是說,所可論說的爲聖,而有義的,是會使心柔軟,使心無蓋。所謂說戒、說定、說慧、說解脫、說解脫知見、說漸損、說不樂聚會、說少欲、說知足、說斷、說無欲、說滅、說燕坐、說緣起。得如是的比類的沙門之所說的,具得爲易,而不難得。彌酰!心解脫未成熟的人,而欲使其成熟的話,這就是其第叁種的習法。

  (4)又次,彌酰!所謂比丘,要常行精進,要斷惡不善之法,要修諸善法,要恒自起意(自己要常常發心),專一堅固的爲諸善之本,而不舍棄方便(努力)。彌酰!心解脫未成熟的人,而欲使其成熟的話,這就是其第四種習法。

  (5)又次,彌酰!所謂比丘,應修行智慧,要觀興衰之法,而得如是智,而得聖慧明達,分別一切,而曉了一切(徹知一切),以之而正盡一切苦惱!彌酰!心解脫未成熟的人,欲使其成熟的話,這就是其第五種的習法。

  比丘他既有此五種習法後,又要修習四法。那四法呢?(1)要修惡露(不淨想),而使其能斷欲;(2)要修慈,使其斷除恚心;(3)修習息出息入(要那般那念,數息觀),使其斷除亂念;(4)修習無常觀,使其斷除我慢。彌酰!如果比丘自爲善知識,而和善知識俱,與善知識共爲和合的話,當知必須修習禁戒,要守護從解脫(別解脫,由戒而各別解脫)。又要善攝威儀禮節,看見纖芥(微小)之罪業,也應常懷畏怖(不敢去作),而受持學戒。彌酰!如果比丘自爲善知識,和善知識俱,與善知識共爲和合的話,當知必得所可說的爲聖,而有義的,而使心柔軟,使心無蓋(無被煩惱蓋覆)。所謂說戒、說定、說慧、說解脫、說解脫知見、說漸損、說不樂聚會、說少欲、說知足、說斷、說無欲、說滅、說燕坐(禅坐)、說緣起,而得像如是之比類的沙門所說,其得而易,而不難得!

  彌酰!如比丘自爲善知識,和善知識俱,與善知識共爲和合的話,當知!必須行精進,須斷惡不善,而修諸善法。要恒自起意(發心),專一堅固,爲諸善之本而不舍方便(努力用功)。彌酰!如比丘自爲善知識,而與善知識俱,與善知識共爲和合的話,當知必行智慧,應觀察興衰之法。得如此之智,而聖慧明達,而分別曉了,以爲正盡一切苦惱。彌酰!如比丘自爲善知識,而與善知識俱,而與善知識共爲和合的話,當知必修惡露(不淨想),使其斷欲。應修慈,而使其斷恚。應修息出息入(數息觀),而使其斷亂念。應修無常想,而使其斷我慢,彌酰!如果比丘得無常想的話,必定會得無我想。彌酰!如比丘得無我想的話,便能在于現法當中斷除一切我慢,而能得息(輕安)、滅(寂靜)、盡(盡漏)、無爲(所作已完)、涅槃(寂滅)。」

 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尊者彌酰,以及諸比丘們,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
  五十七、即爲比丘說經第十六(初一日誦)

  大意:本經敘述的內容,和前經(彌酰經)爲大同小異。是以世尊對諸比丘說法的方式記錄下來的。

  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,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。

  那時,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如果心解脫未成熟,而欲使其成熟的話,乃有五種的習法。那五種呢?

  (1)比丘應自習爲善知識,和善知識俱,與善知識共爲和合。心解脫如未成熟,而欲使其成熟的話,這就是第一種習法。

  (2)又次,比丘!應修習禁戒,應守護從解脫(別解脫,波羅提木叉,戒)。又應善攝威儀禮節,看見纖芥(微小)之罪,也應常懷畏怖,而受持學戒。心解脫未成熟,而欲使其成熟的話,這就是第二種習法。

  (3)又次,比丘!所謂所可說的爲聖,爲有義的,而能使心柔軟,使心無蓋(無覆蓋煩惱)。所謂說戒、說定、說慧、說解脫、說解脫知見、說漸損、說不樂聚會、說少欲、說知足、說斷、說無欲、說滅、說燕坐、說緣起。得如是的比類的沙門所說,而具得,而易不難得。心解脫未成熟,而欲使其成熟的話,這就是其第叁種之習法。

  (4)又次,比丘!應常行精進,應斷惡不善之法,而修諸善法。應恒常的自起意(發心),專一堅固爲諸善之本,而不舍方便(努力)。心解脫未成熟,而欲使其成熟的話,這就是其第四種的習法。

  (5)又次,比丘!應修行智慧,觀察興衰之法,得如此之智,而聖慧明達,而分別曉了,以之而爲正盡一切苦惱。心解脫未成熟,而欲使其成熟的話,這就是其第五種的習法。

  比丘如具有了此五種習法後,又應修習四法。那四法呢?(1)修惡露(不淨想),使其斷欲。(2)修慈,使其斷恚。(3)修息出息入(數息觀),使其斷除散亂之念。(4)修習無常之想,使其斷我慢。如比丘自習爲善知識,與善知識俱,與善知識共爲和合的話,當知必須修習禁戒,應守護從解脫(別解脫,戒本)。又應善攝威儀禮節。看見纖芥(微小)之罪,也應常懷恐怖,而受持學戒。如比丘自習爲善知識,而與善知識俱,與善知識共和合的話,當知必得所可說的爲聖,爲有義的,而能使心柔軟,使心無蓋。所謂說戒、說定、說慧、說解脫、說解脫知見、說漸損、說不樂聚會、說少欲、說知足、說斷、說無欲、說滅、說燕坐、說緣起。得如是之比類的沙門所說的,具得而易不難得。

  如比丘自習爲善知識,與善知識俱,與善知識共爲和合的話,當知必行精進,應斷惡不善之法,而修諸善法。應恒自起意(發心),專一堅固,爲諸善之本,而不舍方便(努力)。如比丘自習爲善知識,與善知識俱,與善知識共爲和合的話,當知必行智慧,應觀察興衰之法。而得如此之智,而聖慧明達,分別曉了,以之而爲正盡苦惱。如比丘自習爲善知識,與善知識俱,與善知識共爲和合的話,當知必須修習惡露(不淨想),使其斷欲;修慈,而使其斷恚;修息出息入之觀(數息觀),使其斷散亂之念;修習無常想,使其斷我慢。如果比丘,能得無常想的話,必能得證無我想。假如比丘得無我想的話,便于現法當中斷除一切我慢,而得息、得滅、得盡、得無爲、得涅槃。」

 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那些諸比丘們,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
  中阿含經卷第十完

  

  

《中阿含經卷第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