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阿含经卷第十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允我到那林静处去学断吧!」

  世尊乃无可奈何的对他说:「弥酰!你想求断,这么的热诚,我又有甚么话可说呢?弥酰你去吧!你就随意所欲而去吧!」于是,尊者弥酰,听佛所说,就善受善持而善诵习(铭感佛语,而不敢怠慢。因为佛陀在语言中,含有教他好好的去受持之故)。他就礼佛双足后,绕佛三匝而去。他到了林,进入林中后,在一树下,敷尼师檀(坐具),结跏趺坐在那里。

  弥酰尊者住在林中时,便生三种恶不善之念,所谓欲念、恚念,以及害念是。他由于此之故,就念起世尊来。于是,弥酰尊者,就在于晡时(申时),从燕坐站起,往诣佛所,稽首礼足,退住在一边。他白佛说:「世尊!我到了林,在于静处坐禅时,便生三种恶不善之念,所谓欲念、恚念,以及害念是。我由于此之故,便念起世尊来。」(想起应该请教世尊,这是怎么一回事?)

  世尊就告诉他说:「弥酰!你的心解脱还未成熟。如果想使它成熟的话,有五习法(须学习五种法)。那五种呢?(1)弥酰!所谓比丘,自己要为善知识,要与善知识俱在(要成为一善知识),要与善知识共和合。弥酰!心解脱还未成熟,而欲使它成熟的话,这就是第一种须学习之法。

  (2)又次,弥酰!所谓比丘,应该要修习禁戒,要守护从解脱(别解脱,为波罗提木叉。各种身份,如七众弟子,各别而持其应持的戒,而各别而解脱),又要善于摄持威仪礼节,看见纤芥罪(小小的罪过),也要常怀畏怖之心,受持学戒而不犯。弥酰!心解脱未成熟的人,欲使其成熟的话,这就是其第二种习法。

  (3)又次,弥酰!所谓比丘,就是说,所可论说的为圣,而有义的,是会使心柔软,使心无盖。所谓说戒、说定、说慧、说解脱、说解脱知见、说渐损、说不乐聚会、说少欲、说知足、说断、说无欲、说灭、说燕坐、说缘起。得如是的比类的沙门之所说的,具得为易,而不难得。弥酰!心解脱未成熟的人,而欲使其成熟的话,这就是其第三种的习法。

  (4)又次,弥酰!所谓比丘,要常行精进,要断恶不善之法,要修诸善法,要恒自起意(自己要常常发心),专一坚固的为诸善之本,而不舍弃方便(努力)。弥酰!心解脱未成熟的人,而欲使其成熟的话,这就是其第四种习法。

  (5)又次,弥酰!所谓比丘,应修行智慧,要观兴衰之法,而得如是智,而得圣慧明达,分别一切,而晓了一切(彻知一切),以之而正尽一切苦恼!弥酰!心解脱未成熟的人,欲使其成熟的话,这就是其第五种的习法。

  比丘他既有此五种习法后,又要修习四法。那四法呢?(1)要修恶露(不净想),而使其能断欲;(2)要修慈,使其断除恚心;(3)修习息出息入(要那般那念,数息观),使其断除乱念;(4)修习无常观,使其断除我慢。弥酰!如果比丘自为善知识,而和善知识俱,与善知识共为和合的话,当知必须修习禁戒,要守护从解脱(别解脱,由戒而各别解脱)。又要善摄威仪礼节,看见纤芥(微小)之罪业,也应常怀畏怖(不敢去作),而受持学戒。弥酰!如果比丘自为善知识,和善知识俱,与善知识共为和合的话,当知必得所可说的为圣,而有义的,而使心柔软,使心无盖(无被烦恼盖覆)。所谓说戒、说定、说慧、说解脱、说解脱知见、说渐损、说不乐聚会、说少欲、说知足、说断、说无欲、说灭、说燕坐(禅坐)、说缘起,而得像如是之比类的沙门所说,其得而易,而不难得!

  弥酰!如比丘自为善知识,和善知识俱,与善知识共为和合的话,当知!必须行精进,须断恶不善,而修诸善法。要恒自起意(发心),专一坚固,为诸善之本而不舍方便(努力用功)。弥酰!如比丘自为善知识,而与善知识俱,与善知识共为和合的话,当知必行智慧,应观察兴衰之法。得如此之智,而圣慧明达,而分别晓了,以为正尽一切苦恼。弥酰!如比丘自为善知识,而与善知识俱,而与善知识共为和合的话,当知必修恶露(不净想),使其断欲。应修慈,而使其断恚。应修息出息入(数息观),而使其断乱念。应修无常想,而使其断我慢,弥酰!如果比丘得无常想的话,必定会得无我想。弥酰!如比丘得无我想的话,便能在于现法当中断除一切我慢,而能得息(轻安)、灭(寂静)、尽(尽漏)、无为(所作已完)、涅槃(寂灭)。」

 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,尊者弥酰,以及诸比丘们,听佛所说,都欢喜奉行!

  五十七、即为比丘说经第十六(初一日诵)

  大意:本经叙述的内容,和前经(弥酰经)为大同小异。是以世尊对诸比丘说法的方式记录下来的。

  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,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。

  那时,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如果心解脱未成熟,而欲使其成熟的话,乃有五种的习法。那五种呢?

  (1)比丘应自习为善知识,和善知识俱,与善知识共为和合。心解脱如未成熟,而欲使其成熟的话,这就是第一种习法。

  (2)又次,比丘!应修习禁戒,应守护从解脱(别解脱,波罗提木叉,戒)。又应善摄威仪礼节,看见纤芥(微小)之罪,也应常怀畏怖,而受持学戒。心解脱未成熟,而欲使其成熟的话,这就是第二种习法。

  (3)又次,比丘!所谓所可说的为圣,为有义的,而能使心柔软,使心无盖(无覆盖烦恼)。所谓说戒、说定、说慧、说解脱、说解脱知见、说渐损、说不乐聚会、说少欲、说知足、说断、说无欲、说灭、说燕坐、说缘起。得如是的比类的沙门所说,而具得,而易不难得。心解脱未成熟,而欲使其成熟的话,这就是其第三种之习法。

  (4)又次,比丘!应常行精进,应断恶不善之法,而修诸善法。应恒常的自起意(发心),专一坚固为诸善之本,而不舍方便(努力)。心解脱未成熟,而欲使其成熟的话,这就是其第四种的习法。

  (5)又次,比丘!应修行智慧,观察兴衰之法,得如此之智,而圣慧明达,而分别晓了,以之而为正尽一切苦恼。心解脱未成熟,而欲使其成熟的话,这就是其第五种的习法。

  比丘如具有了此五种习法后,又应修习四法。那四法呢?(1)修恶露(不净想),使其断欲。(2)修慈,使其断恚。(3)修息出息入(数息观),使其断除散乱之念。(4)修习无常之想,使其断我慢。如比丘自习为善知识,与善知识俱,与善知识共为和合的话,当知必须修习禁戒,应守护从解脱(别解脱,戒本)。又应善摄威仪礼节。看见纤芥(微小)之罪,也应常怀恐怖,而受持学戒。如比丘自习为善知识,而与善知识俱,与善知识共和合的话,当知必得所可说的为圣,为有义的,而能使心柔软,使心无盖。所谓说戒、说定、说慧、说解脱、说解脱知见、说渐损、说不乐聚会、说少欲、说知足、说断、说无欲、说灭、说燕坐、说缘起。得如是之比类的沙门所说的,具得而易不难得。

  如比丘自习为善知识,与善知识俱,与善知识共为和合的话,当知必行精进,应断恶不善之法,而修诸善法。应恒自起意(发心),专一坚固,为诸善之本,而不舍方便(努力)。如比丘自习为善知识,与善知识俱,与善知识共为和合的话,当知必行智慧,应观察兴衰之法。而得如此之智,而圣慧明达,分别晓了,以之而为正尽苦恼。如比丘自习为善知识,与善知识俱,与善知识共为和合的话,当知必须修习恶露(不净想),使其断欲;修慈,而使其断恚;修息出息入之观(数息观),使其断散乱之念;修习无常想,使其断我慢。如果比丘,能得无常想的话,必能得证无我想。假如比丘得无我想的话,便于现法当中断除一切我慢,而得息、得灭、得尽、得无为、得涅槃。」

 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,那些诸比丘们,听佛所说,都欢喜奉行!

  中阿含经卷第十完

  

  

《中阿含经卷第十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