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。』
如果有人奉事善知识的话,则未闻之法便能得闻,已闻的,就能得利。如果对于像如是的善知识,不奉事的话,便会损害奉事之习(原因);如果没有奉事的话,便会损害往诣之习(原因);如没有往诣的话,便会损害闻善法之习(原因);如果没有闻善法的话,便会损害耳界之习(原因);如果没有耳界的话,便会损害观法义之习(原因);如果没有观法义的话,便会损害受持法之习(原因);如果没有受持法的话,便会损害翫诵法之习(原因);如果没有翫诵法的话,便会损害观法忍之习(原因);如果没有观法忍的话,便会损害信之习(原因);如果没有信的话,便会损害正思惟之习(原因);如没有正思惟的话,便会损害正念、正智之习(原因);如没有正念、正智的话,便会损害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、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等之习(原因);假如没有解脱的话,便会损害尽智之习(原因)。
倘若奉事善知识的话,则未闻之法便能得闻,已闻的便能得利。像如是的善知识,如果奉事他的话,便得为习奉事(为奉事的原因);如果有奉事的话,便习往诣(为往诣之原因);如有往诣的话,便习闻善法(为闻善法的原因);如有闻善法的话,便习耳界(为耳界的原因);如有耳界的话,便习观法义(为观法义的原因);如有观法义的话,便习受持法(为受持法之原因);如有受持法的话,便习翫诵法(为翫诵法的原因);如有翫诵法的话,便习观法忍(为观法忍之原因);如有观法忍的话,便习信(为信的原因);如有信的话,便习正思惟(为正思惟的原因);如有正思惟的话,便习正念、正智(为正念、正智的原因);如有正念、正智的话,便习护诸根、护
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。定、见如实、知如真。厌、无欲、解脱(为护诸根,……乃至解脱的原因);如有解脱的话,便习尽智(为尽智的原因)。」
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,那些诸比丘们,听佛所说,都欢喜奉行!
五十五、涅槃经第十四(初一日诵)
大意: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:涅槃是以解脱为习(原因),正信乃以苦为习,乃至行以无明为习。观十二因缘而得涅槃。
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,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。
那时,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涅槃乃为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涅槃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解脱为习(原因)的。』解脱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解脱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无欲为习(原因)的。』无欲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无欲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厌为习(原因)的』。厌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的。甚么为厌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见如实、知如真为习(原因)的。』见如实、知如真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的。甚么为之见如实、知如真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定为习(原因)的。』定也有习
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定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乐为习(原因)的。』乐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乐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止为习(原因)的。』止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的,甚么为止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喜为习(原因)的。』喜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喜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欢悦为习(原因)的。』欢悦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欢悦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不悔为习(原因)的。』不悔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不悔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护戒为习(原因)的。』护戒也有习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护戒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护诸根为习(原因)的。』
护诸根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护诸根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正念、正智为习(原因)的。』正念、正智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的。甚么为之正念、正智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正思惟为习(原因)的。』正思惟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正思惟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信为习(原因)的。』信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信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苦为习(原因)的。』苦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苦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老死为习(原因)的。』老死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老死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生为习(原因)的。』生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生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有为习(原因)的。』有也有习(原因),并不
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有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受为习(原因)的。』受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受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爱为习(原因)的。』爱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爱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觉为习(原因)的。』觉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觉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更乐为习(原因)的。』更乐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更乐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六处为习(原因)的。』六处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的。甚么为之六处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名色为习(原因)的。』名色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的。甚么为之名色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识为习(原因)的。』识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识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行为习(原因)的。』行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的。甚么为之行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无明为习(原因)的。』
这叫做缘于无明而有行,缘于行而有识,缘于识而有名色,缘于名色而有六处,缘于六处而有更乐,缘于更乐(触)而有觉(受),缘于觉(受)而有爱,缘于爱而有受(取),缘于受(取)而有了有,缘于有而有生,缘于生而有老死,缘于老死而有苦。习苦,便有信(由于有了苦,而会起信心);习信,便有正思惟(由于信,而会有正思惟);习正思惟,便有正念、正智(由于有了正思惟,而会有正念、正智),习正念、正智,便有护诸根(由于有了正念、正智,而会有护诸根),而会不悔,而会有欢悦,而会有善,而会有止,而会有乐,而会有定,而会有见如实,知如真(如实而知见一切),而会
有厌,而会有无欲,而会有解脱。习解脱,便得涅槃(由于有了解脱,便会得涅槃)。」
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,那些诸位比丘们,听佛所说,都欢喜奉行!
五十六、弥酰经第十五(初一日诵)
大意:本经叙述弥酰尊者侍佛,后来辞佛而往林静处修行,反而起三恶念。佛陀知其心解脱未熟之故,为他说五习法:(1)善知识与善知识相交,(2)受持学戒,(3)谈论戒定慧等法义,(4)常行精进。(5)修智慧善观。其间,都当和善知识俱,而修恶露(不净想)、慈、息出入息(数息观)、无常想等四法。
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摩竭陀国(恒河南岸的一大国),住在于阇斗村的莽林(庵婆林)之窟。
那时,尊者弥酰为佛的侍者。于是(有一次),弥酰尊者过了夜间,至于翌日的平旦(黎明),乃着衣持钵,进入阇斗村,去行乞食。乞食之事办完后,就到了金鞞河之边,看见那个地方非常的平正,名叫好林;金鞞河之水,极为妙净可乐,有清泉徐流(慢流),冷暖配合得很和适。他看见后,非常的欢喜,便作如是之念:此地很平正,名又叫做好林;金鞞河的水,又为极妙可乐,又有清泉徐流,冷暖又为很和适。如有族姓子(善男子)想学习断灭(由于精勤而断灭烦恼)的话,应当在于这个地方为宜。我也有所断(自己也有应精勤之处),我宁可在此静寂的地方学习断(勤)吧?
于是,弥酰尊者食后,过了中午后,摄举衣钵,澡洗手足,将尼师檀着在于肩上,往诣佛所,到后,稽首佛足,退坐在一边,然后仰白佛说:「世尊!我在今天平旦(朝晨)时,着衣持钵,进入阇斗村去进行乞食。乞食之事办完,就到了金鞞河之边,曾经看见那个地方土地平正,名叫好林;金鞞河的河水乃极妙可乐(使人悦适),有清泉慢慢的流出来,冷暖配合的很和适。我看见而欢喜后,便作如是之念:这里的土地很平正,名叫好林;金鞞河之水极为妙好可乐,清泉又徐流,冷暖很和适。如果有一位族姓子,愿学断(精勤)的话,应当在于此处最为适合;我也是其中的一人,为有所断之人,我宁可在这个静处学习断灭吧!世尊!我现在想到那个林的静处去学断(不知可否?)」
那时,世尊告诉他说:「弥酰!你今知道吗?我现在独自一人在这里,并无其它的人,并没有侍者在此,你应小停,须等比丘来作吾的侍者后,你便可以去,可以到那林静处去学断!」尊者弥酰乃至再三白佛而说:「世尊!我现在欲往该林静处去学断。」世尊也再三的垂告他说:「弥酰!你今知道吗?我独自一人,并没有他人在此,并没有侍者,你应小停,须有比丘来为我的侍者后,你便可以去。可以到那林静处去学。」弥酰又白佛说:「世尊乃为一位无为无作(已成佛,已无修持用功可作之事),亦无所观(无须观察任何事,已彻底明了故)。世尊!我却不然,我乃有为有作而有所观(我乃还须修持用功观察一切真理为务)。世尊!…
《中阿含经卷第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