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阿含经卷第十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识之后,便会具有了闻善法;具有了闻善法后,便会具有了生信;具有了生信后,便会具有了正思惟;具有了正思惟后,便会具有了正念正智;具有正念、正智之后,便会具有了护诸根;具有了护诸根后,便会具有了三妙行;具有了三妙行后,便会具有了四念处;具有了四念处后,便会具有了七觉支;具有了七觉支后,便会具有了明解脱。像如是的,此明解脱,乃展转而具成的。

 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,那些诸位比丘们,听佛所说,都欢喜奉行!

  五十三、食经(下)第十二(初一日诵)

  大意:本经所叙述的内容,大概都和食经(上)同。

  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,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。

  那时,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所谓『有爱』,其本际(最初的边际)乃为不可知的:本来并没有『有爱』,然而现今却生『有爱』。

  由此,便可以得知:所因为『有爱』(对生命存在的渴爱)。有爱的话,则为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有爱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无明为食(因)的。』无明也是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无明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五盖为食(因)的。』五盖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五盖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三恶行为食(因)的。』三恶行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三恶行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不护诸根为食(因)的。』不护诸根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不护诸根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不正念不正智为食(因)的。』

  不正念不正智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不正念不正智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不正思惟为食(因)的。』不正思惟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不正思惟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不信为食(因)的。」不信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不信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闻恶法为食(因)的。』闻恶法也有食(困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闻恶法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亲近恶知识为食(因)的。』亲近恶知识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亲近恶知识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恶人为食(因)的。」

  大海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大海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雨为食(因)的。』有时天降大雨,大雨降下后,则山岩溪涧、平泽之水都盈满;山岩溪涧、平泽之水盈满后,则小川会满;小川满后,则大川会盈满;大川满后,则小河会满;小河满后,则大河也会满;大河满后,则大海会满。像如是的,那大海就是这样的展转而成满的。

  像如是,如果具有了恶人后,便会具有了亲近恶知识;具有了亲近恶知识后,便会具有了闻恶法;具有了闻恶法后,便会具有了生不信;具有了生不信后,便会具有了不正思惟;具有了不正思惟后,便会具有了不正念、不正智;具有了不正念、不正智后,便会具有了不护诸根;具有了不护诸根后,便会具有了三恶行;具有了三恶行后,便会具有了五盖;具有了五盖后,便会具有了无明;具有了无明后,便会具有了爱。像如是的,这有爱,乃是这样的展转而具成的。

  明解脱也是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明解脱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七觉支为食(因)的。』七觉支也是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七觉支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四念处为食(因)的。』四念处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四念处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三妙行为食(因)的。』三妙行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三妙行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护诸根为食(因)的。』护诸根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护诸根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正念、正智为食(因)的。』

  正念、正智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正念、正智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正思惟为食(因)的。』正思惟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正思惟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信为食(因)的。』信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信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闻善法为食(因)的。』闻善法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闻善法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亲近善知识为食(因)的。』亲近善知识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亲近善知识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善人为食(因)的。』

  大海也有食(因),并不是没有食(因)。甚么为之大海之食(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雨为食(因)的。』有时天降大雨,降下大雨后,则山岩溪涧、平泽之水都会盈满;山岩溪涧、平泽之水满后,则小川会满;小川满后,则大川会满;大川满后,则小河会满;小河满后,则大河会满;大河满后,则大海会满。像如是的,那大海乃这样的展转而成满的。

  像如是的,如具有了善人后,便会具有了亲近善知识;具有了亲近善知识后,便会具有了闻善法;具有了闻善法后,便会具有了生信;具有了生信后,便会具有了正思惟;具有了正思惟后,便会具有了正念、正智;具有了正念、正智后,便会具有了护诸根;具有了护诸根后,便会具有了三妙行;具有了三妙行后,便会具有了四念处;具有了四念处后,便会具有了七觉支;具有了七觉支后,便会具有了明解脱。像如是的,此明解脱,乃如是的展转而具成的。」

 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,那些诸比丘们,听佛所说,都欢喜奉行!

  五十四、尽智经第十三(初一日诵)

  大意: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:如实知见四圣谛如真,便能得漏尽。而尽智乃以解脱为习,乃至不悔乃以护戒为习。护戒又以护根为习。像如是的正念正智、正思惟、信、观法忍、翫诵法、受持法、观法义、耳界、闻善法、往诸、奉事善知识等,展转为习。

  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拘楼瘦(拘留国,十六大国之一),住在于剑摩瑟昙拘楼的都邑。

  那时,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有知有见的人,便能得漏尽,并不是不知,并不是不见的。为甚么有知见的人便能得漏尽(烦恼尽)呢?所谓知见苦如真(如实而知见一切为苦的真理),便能得漏尽;知见苦之集,知见苦之灭,知见苦灭之道如真,便能得漏尽(如实而知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的话,就能将烦恼灭尽)。

  而尽智乃为有习(原因)的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尽智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解脱为习(原因)的。」解脱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的。甚么为之解脱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无欲为习(原因)的。』无欲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的。甚么为之无欲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厌为习(原因)的。」厌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厌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见如实、知如真为习(原因)的。』见如实、知如真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见如实、知如真之习(原因)?回答说:『是以定为习(原因)的。』定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定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乐为习(原因)的。』乐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乐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止为习(原因)的。』止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止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喜为习(原因)的。』喜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喜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欢悦为习

  (原因)的。』欢悦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欢悦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不悔为习(原因)的。」

  不悔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不悔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护戒为习(原因)的。』护戒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护戒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护诸根为习(原因)的。』护诸根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的。甚么为之护诸根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正念正智为习(原因)的。』正念正智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正念正智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正思惟为习(原因)的。』正思惟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正思惟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信为习(原因)的。』信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信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观法忍(认知正法)为习(原因)的。』观法忍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的。甚么为之观法忍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翫诵法为习(原因)的。』翫诵法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翫诵法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受持法为习(原因)的。』受持法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受持法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观法义为习(原因)的。』观法义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观法义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耳界为习(原因)的。』耳界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耳界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闻善法为习(原因)的。』闻善法也有习(原因),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闻善法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往诣为习(原因)的。」往诣也有习(原因),

  并不是没有习(原因)。甚么为之往诣之习(原因)呢?回答说:『是以奉事为习(原因)…

《中阿含经卷第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