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阿含經卷第十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識之後,便會具有了聞善法;具有了聞善法後,便會具有了生信;具有了生信後,便會具有了正思惟;具有了正思惟後,便會具有了正念正智;具有正念、正智之後,便會具有了護諸根;具有了護諸根後,便會具有了叁妙行;具有了叁妙行後,便會具有了四念處;具有了四念處後,便會具有了七覺支;具有了七覺支後,便會具有了明解脫。像如是的,此明解脫,乃展轉而具成的。

 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那些諸位比丘們,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
  五十叁、食經(下)第十二(初一日誦)

  大意:本經所敘述的內容,大概都和食經(上)同。

  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,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。

  那時,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所謂『有愛』,其本際(最初的邊際)乃爲不可知的:本來並沒有『有愛』,然而現今卻生『有愛』。

  由此,便可以得知:所因爲『有愛』(對生命存在的渴愛)。有愛的話,則爲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有愛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無明爲食(因)的。』無明也是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無明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五蓋爲食(因)的。』五蓋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五蓋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叁惡行爲食(因)的。』叁惡行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叁惡行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不護諸根爲食(因)的。』不護諸根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不護諸根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不正念不正智爲食(因)的。』

  不正念不正智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不正念不正智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不正思惟爲食(因)的。』不正思惟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不正思惟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不信爲食(因)的。」不信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不信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聞惡法爲食(因)的。』聞惡法也有食(困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聞惡法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親近惡知識爲食(因)的。』親近惡知識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親近惡知識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惡人爲食(因)的。」

  大海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大海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雨爲食(因)的。』有時天降大雨,大雨降下後,則山岩溪澗、平澤之水都盈滿;山岩溪澗、平澤之水盈滿後,則小川會滿;小川滿後,則大川會盈滿;大川滿後,則小河會滿;小河滿後,則大河也會滿;大河滿後,則大海會滿。像如是的,那大海就是這樣的展轉而成滿的。

  像如是,如果具有了惡人後,便會具有了親近惡知識;具有了親近惡知識後,便會具有了聞惡法;具有了聞惡法後,便會具有了生不信;具有了生不信後,便會具有了不正思惟;具有了不正思惟後,便會具有了不正念、不正智;具有了不正念、不正智後,便會具有了不護諸根;具有了不護諸根後,便會具有了叁惡行;具有了叁惡行後,便會具有了五蓋;具有了五蓋後,便會具有了無明;具有了無明後,便會具有了愛。像如是的,這有愛,乃是這樣的展轉而具成的。

  明解脫也是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明解脫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七覺支爲食(因)的。』七覺支也是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七覺支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四念處爲食(因)的。』四念處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四念處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叁妙行爲食(因)的。』叁妙行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叁妙行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護諸根爲食(因)的。』護諸根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護諸根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正念、正智爲食(因)的。』

  正念、正智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正念、正智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正思惟爲食(因)的。』正思惟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正思惟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信爲食(因)的。』信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信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聞善法爲食(因)的。』聞善法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聞善法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親近善知識爲食(因)的。』親近善知識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親近善知識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善人爲食(因)的。』

  大海也有食(因),並不是沒有食(因)。甚麼爲之大海之食(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雨爲食(因)的。』有時天降大雨,降下大雨後,則山岩溪澗、平澤之水都會盈滿;山岩溪澗、平澤之水滿後,則小川會滿;小川滿後,則大川會滿;大川滿後,則小河會滿;小河滿後,則大河會滿;大河滿後,則大海會滿。像如是的,那大海乃這樣的展轉而成滿的。

  像如是的,如具有了善人後,便會具有了親近善知識;具有了親近善知識後,便會具有了聞善法;具有了聞善法後,便會具有了生信;具有了生信後,便會具有了正思惟;具有了正思惟後,便會具有了正念、正智;具有了正念、正智後,便會具有了護諸根;具有了護諸根後,便會具有了叁妙行;具有了叁妙行後,便會具有了四念處;具有了四念處後,便會具有了七覺支;具有了七覺支後,便會具有了明解脫。像如是的,此明解脫,乃如是的展轉而具成的。」

 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那些諸比丘們,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
  五十四、盡智經第十叁(初一日誦)

  大意: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:如實知見四聖谛如真,便能得漏盡。而盡智乃以解脫爲習,乃至不悔乃以護戒爲習。護戒又以護根爲習。像如是的正念正智、正思惟、信、觀法忍、翫誦法、受持法、觀法義、耳界、聞善法、往諸、奉事善知識等,展轉爲習。

  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拘樓瘦(拘留國,十六大國之一),住在于劍摩瑟昙拘樓的都邑。

  那時,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有知有見的人,便能得漏盡,並不是不知,並不是不見的。爲甚麼有知見的人便能得漏盡(煩惱盡)呢?所謂知見苦如真(如實而知見一切爲苦的真理),便能得漏盡;知見苦之集,知見苦之滅,知見苦滅之道如真,便能得漏盡(如實而知見苦集滅道四谛之理的話,就能將煩惱滅盡)。

  而盡智乃爲有習(原因)的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盡智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解脫爲習(原因)的。」解脫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的。甚麼爲之解脫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無欲爲習(原因)的。』無欲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的。甚麼爲之無欲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厭爲習(原因)的。」厭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厭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見如實、知如真爲習(原因)的。』見如實、知如真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見如實、知如真之習(原因)?回答說:『是以定爲習(原因)的。』定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定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樂爲習(原因)的。』樂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樂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止爲習(原因)的。』止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止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喜爲習(原因)的。』喜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喜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歡悅爲習

  (原因)的。』歡悅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歡悅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不悔爲習(原因)的。」

  不悔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不悔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護戒爲習(原因)的。』護戒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護戒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護諸根爲習(原因)的。』護諸根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的。甚麼爲之護諸根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正念正智爲習(原因)的。』正念正智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正念正智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正思惟爲習(原因)的。』正思惟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正思惟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信爲習(原因)的。』信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信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觀法忍(認知正法)爲習(原因)的。』觀法忍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的。甚麼爲之觀法忍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翫誦法爲習(原因)的。』翫誦法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翫誦法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受持法爲習(原因)的。』受持法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受持法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觀法義爲習(原因)的。』觀法義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觀法義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耳界爲習(原因)的。』耳界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耳界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聞善法爲習(原因)的。』聞善法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聞善法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往詣爲習(原因)的。」往詣也有習(原因),

  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往詣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奉事爲習(原因)…

《中阿含經卷第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