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。』
如果有人奉事善知識的話,則未聞之法便能得聞,已聞的,就能得利。如果對于像如是的善知識,不奉事的話,便會損害奉事之習(原因);如果沒有奉事的話,便會損害往詣之習(原因);如沒有往詣的話,便會損害聞善法之習(原因);如果沒有聞善法的話,便會損害耳界之習(原因);如果沒有耳界的話,便會損害觀法義之習(原因);如果沒有觀法義的話,便會損害受持法之習(原因);如果沒有受持法的話,便會損害翫誦法之習(原因);如果沒有翫誦法的話,便會損害觀法忍之習(原因);如果沒有觀法忍的話,便會損害信之習(原因);如果沒有信的話,便會損害正思惟之習(原因);如沒有正思惟的話,便會損害正念、正智之習(原因);如沒有正念、正智的話,便會損害護諸根、護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、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等之習(原因);假如沒有解脫的話,便會損害盡智之習(原因)。
倘若奉事善知識的話,則未聞之法便能得聞,已聞的便能得利。像如是的善知識,如果奉事他的話,便得爲習奉事(爲奉事的原因);如果有奉事的話,便習往詣(爲往詣之原因);如有往詣的話,便習聞善法(爲聞善法的原因);如有聞善法的話,便習耳界(爲耳界的原因);如有耳界的話,便習觀法義(爲觀法義的原因);如有觀法義的話,便習受持法(爲受持法之原因);如有受持法的話,便習翫誦法(爲翫誦法的原因);如有翫誦法的話,便習觀法忍(爲觀法忍之原因);如有觀法忍的話,便習信(爲信的原因);如有信的話,便習正思惟(爲正思惟的原因);如有正思惟的話,便習正念、正智(爲正念、正智的原因);如有正念、正智的話,便習護諸根、護
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。定、見如實、知如真。厭、無欲、解脫(爲護諸根,……乃至解脫的原因);如有解脫的話,便習盡智(爲盡智的原因)。」
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那些諸比丘們,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五十五、涅槃經第十四(初一日誦)
大意: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:涅槃是以解脫爲習(原因),正信乃以苦爲習,乃至行以無明爲習。觀十二因緣而得涅槃。
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,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。
那時,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涅槃乃爲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涅槃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解脫爲習(原因)的。』解脫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解脫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無欲爲習(原因)的。』無欲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無欲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厭爲習(原因)的』。厭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的。甚麼爲厭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見如實、知如真爲習(原因)的。』見如實、知如真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的。甚麼爲之見如實、知如真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定爲習(原因)的。』定也有習
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定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樂爲習(原因)的。』樂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樂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止爲習(原因)的。』止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的,甚麼爲止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喜爲習(原因)的。』喜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喜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歡悅爲習(原因)的。』歡悅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歡悅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不悔爲習(原因)的。』不悔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不悔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護戒爲習(原因)的。』護戒也有習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護戒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護諸根爲習(原因)的。』
護諸根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護諸根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正念、正智爲習(原因)的。』正念、正智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的。甚麼爲之正念、正智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正思惟爲習(原因)的。』正思惟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正思惟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信爲習(原因)的。』信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信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苦爲習(原因)的。』苦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苦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老死爲習(原因)的。』老死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老死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生爲習(原因)的。』生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生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有爲習(原因)的。』有也有習(原因),並不
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有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受爲習(原因)的。』受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受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愛爲習(原因)的。』愛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愛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覺爲習(原因)的。』覺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覺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更樂爲習(原因)的。』更樂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更樂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六處爲習(原因)的。』六處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的。甚麼爲之六處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名色爲習(原因)的。』名色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的。甚麼爲之名色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識爲習(原因)的。』識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。甚麼爲之識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行爲習(原因)的。』行也有習(原因),並不是沒有習(原因)的。甚麼爲之行之習(原因)呢?回答說:『是以無明爲習(原因)的。』
這叫做緣于無明而有行,緣于行而有識,緣于識而有名色,緣于名色而有六處,緣于六處而有更樂,緣于更樂(觸)而有覺(受),緣于覺(受)而有愛,緣于愛而有受(取),緣于受(取)而有了有,緣于有而有生,緣于生而有老死,緣于老死而有苦。習苦,便有信(由于有了苦,而會起信心);習信,便有正思惟(由于信,而會有正思惟);習正思惟,便有正念、正智(由于有了正思惟,而會有正念、正智),習正念、正智,便有護諸根(由于有了正念、正智,而會有護諸根),而會不悔,而會有歡悅,而會有善,而會有止,而會有樂,而會有定,而會有見如實,知如真(如實而知見一切),而會
有厭,而會有無欲,而會有解脫。習解脫,便得涅槃(由于有了解脫,便會得涅槃)。」
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那些諸位比丘們,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五十六、彌酰經第十五(初一日誦)
大意:本經敘述彌酰尊者侍佛,後來辭佛而往林靜處修行,反而起叁惡念。佛陀知其心解脫未熟之故,爲他說五習法:(1)善知識與善知識相交,(2)受持學戒,(3)談論戒定慧等法義,(4)常行精進。(5)修智慧善觀。其間,都當和善知識俱,而修惡露(不淨想)、慈、息出入息(數息觀)、無常想等四法。
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摩竭陀國(恒河南岸的一大國),住在于阇鬥村的莽林(庵婆林)之窟。
那時,尊者彌酰爲佛的侍者。于是(有一次),彌酰尊者過了夜間,至于翌日的平旦(黎明),乃著衣持缽,進入阇鬥村,去行乞食。乞食之事辦完後,就到了金鞞河之邊,看見那個地方非常的平正,名叫好林;金鞞河之水,極爲妙淨可樂,有清泉徐流(慢流),冷暖配合得很和適。他看見後,非常的歡喜,便作如是之念:此地很平正,名又叫做好林;金鞞河的水,又爲極妙可樂,又有清泉徐流,冷暖又爲很和適。如有族姓子(善男子)想學習斷滅(由于精勤而斷滅煩惱)的話,應當在于這個地方爲宜。我也有所斷(自己也有應精勤之處),我甯可在此靜寂的地方學習斷(勤)吧?
于是,彌酰尊者食後,過了中午後,攝舉衣缽,澡洗手足,將尼師檀著在于肩上,往詣佛所,到後,稽首佛足,退坐在一邊,然後仰白佛說:「世尊!我在今天平旦(朝晨)時,著衣持缽,進入阇鬥村去進行乞食。乞食之事辦完,就到了金鞞河之邊,曾經看見那個地方土地平正,名叫好林;金鞞河的河水乃極妙可樂(使人悅適),有清泉慢慢的流出來,冷暖配合的很和適。我看見而歡喜後,便作如是之念:這裏的土地很平正,名叫好林;金鞞河之水極爲妙好可樂,清泉又徐流,冷暖很和適。如果有一位族姓子,願學斷(精勤)的話,應當在于此處最爲適合;我也是其中的一人,爲有所斷之人,我甯可在這個靜處學習斷滅吧!世尊!我現在想到那個林的靜處去學斷(不知可否?)」
那時,世尊告訴他說:「彌酰!你今知道嗎?我現在獨自一人在這裏,並無其它的人,並沒有侍者在此,你應小停,須等比丘來作吾的侍者後,你便可以去,可以到那林靜處去學斷!」尊者彌酰乃至再叁白佛而說:「世尊!我現在欲往該林靜處去學斷。」世尊也再叁的垂告他說:「彌酰!你今知道嗎?我獨自一人,並沒有他人在此,並沒有侍者,你應小停,須有比丘來爲我的侍者後,你便可以去。可以到那林靜處去學。」彌酰又白佛說:「世尊乃爲一位無爲無作(已成佛,已無修持用功可作之事),亦無所觀(無須觀察任何事,已徹底明了故)。世尊!我卻不然,我乃有爲有作而有所觀(我乃還須修持用功觀察一切真理爲務)。世尊!…
《中阿含經卷第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