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諸位尊者!郁伽長者的性格,乃非常的嚴整,如果我自爲他說的話,傥使(假如)能致于他之大不喜的話,諸位尊者們!我爲誰語呢?」(我應說這是誰所說之語,以便傳給對方呢?)諸長老上尊比丘回答說:「賢者!你就說這是比丘衆之語好了。你如稱這是比丘衆之語後,他就沒有話說。」阿難尊者就默然而受諸長老上尊比丘之命。于是,諸長老上尊比丘知道阿難尊者默然允許後,就從座起,繞尊者阿難之身邊(表示敬意),然後各自回去。
尊者阿難經過一夜,至于翌日的早晨,著衣持缽,往詣郁伽長者之家舍。郁伽長者遙見尊者阿難之來到,就從座起,偏袒著衣,叉手向尊者阿難,仰白而說:「善來!尊者阿難!尊者阿難您好久沒來這裏了,願你坐在此床。」阿難尊者就坐在其床,郁伽長者即禮拜在尊者阿難的雙足下,然後退坐在一邊。
阿難尊者告訴他說:「長者!你知道嗎?長者你施設如是這般的大
布施,給與遠來之客之食,給與行人、病人、瞻病者之食,都常設粥食,常設飯食,供給守護僧園之人。也常請二十衆之食,每五天都有比丘衆來應食,施設這麼大的布施。
聽說你在海中的一只船舶,曾載滿貨品將還。裏面的物品,價值爲百千金,都一時沈船而遺失。長者!你應該停止布施了!不可以再布施了!長者!你聽後自當知宜。」長者說:「尊者阿難!這是誰說的呢?(爲是誰語)」阿難尊者回答說:「長者!我乃宣說比丘衆之語啊!」
長者仰白說:「如尊者阿難您乃代宣比丘衆之語的話,那就無所複論(無話可說)。如果爲自語(自作主張來勸化)的話,或者會致我于大不喜悅的。尊者阿難!如我這樣的舍與。這樣的惠施,至于一切財物都皆布施竭盡,但使我的誓願能夠圓滿,有如轉輪王之願而已。」尊者阿難問說:「長者!甚麼爲之轉輪王之願呢?」
(1)長者回答說:「尊者阿難!村中的貧人,曾作如是之念:使我在于村中,能夠爲最富有之人。這就是他之願。村中的富人,曾作如是之念:使我在于邑中,能夠爲最富有之人。這就是他的願。邑中的富人,曾作如是之念:使我在于城中,能成爲最富有之人。這就是他之願。城中的富人,曾作如是之念:使我在于城中,能夠作爲一宗正(官銜)。這就是他之願。城中的宗正,曾作如是之念:使我能爲國相(大臣)。這就是他之願。國相,曾作如是之念:使我能夠作爲小王。這就是他之願。小王,曾作如是之念:使我能夠作爲轉輪王。這就是他之願。轉輪王,曾作如是之念:使我如族姓子所爲的:剃除須發,著袈裟衣。由于至信,而舍家,而爲沒有家庭牽累的出家人,去當一位學道的人。最後,所謂無上的梵行都已修訖,使我在于現法當中,能夠自知自覺,自己作成果證,而成就遊止于其境界:生已盡,
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更受有,知如真(生死輪回的業力已盡,清淨的梵行已成就,所應修持的工作都已作完,不再受後有之生死身,能如實而知道真理)。這就是他之願。尊者阿雞!如我這樣的施舍與人,這樣的惠施,一切財物都悉數因布施與人而竭盡,但使我能夠滿願,有如轉輪王之願而已。尊者阿難!我有如是之法。」阿難尊者稱歎而說:「長者!如有這種法,乃是甚奇!甚特!」
(2)又次,尊者阿難!我不但有如是之法而已,尊者阿難!我往詣僧園時,如果最初看見一位比丘時,便爲之作禮:假如那位比丘正在經行用功的話,我也會跟隨在他的後面經行;倘若他坐下來時,我也會在于一邊坐下來。坐後,就聽法。那位尊者爲我說法,我也爲那位尊者說法;那位尊者垂問我的事,我也請問那位尊者之事;那位尊者回答我之事,我也回禀那位尊者之問。尊者阿難!我並未曾有輕慢過上中下長老上尊比丘的憶念。尊者阿難!我有如是之法。」尊者阿難稱歎而說:「長者!如果有如是之法的話,那是甚奇!甚特!」
(3)又次,尊者阿難!我不但有如是之法而已,尊者阿難!我在向比丘衆們行布施之時,曾有天神住在虛空告訴我說:『長者!這位是阿羅诃,這位是向阿羅诃,這位是阿那含,這位是向阿那含,這位是斯陀含,這位是向斯陀含,這位是須陀洹,這位是向須陀洹,這位是精進者,這位並不精進。』尊者阿難!我布施比丘衆時,並未曾有分別意之憶念(都平等布施,不管證果與否,都不差別)。」尊者阿難稱歎說:「長者!如果有如是之法的話,那是甚奇!甚特!」
(4)又次,尊者阿難!我不但有如是之法,尊者阿難!我在向比丘衆們行布施之時,天神住在虛空告訴我而說:『長者!有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的世尊,乃善于說法,如來的聖衆(證果的弟子)們,乃善于趣向于涅槃。』然而我並不從那位天神處而得信的,也不從他們
的欲樂,不從他們所聞。但我自有我的淨智,可以去審觀,而知有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的世尊善于說法,如來的聖衆弟子之善于趣向涅槃之事。尊者阿難!我有如是之法。」阿難尊者稱歎說:「長者!如果有如是之法的話,那是甚奇!甚特!」
(5)至(8)又次,尊者阿難!我不但有如是之法,尊者阿難!我乃離欲、離惡不善之法(初禅的境界),……乃至得第四禅(其中包括第二、第叁等禅),而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,尊者阿難!我有如是之法。」阿難尊者稱歎說:「長者!如果有如是之法的話,那就是甚奇!甚特!」
于是,郁伽長者仰白阿難說:「尊者阿難!願您在此吃食。」尊者阿難乃爲了郁伽長者之故,就默然受請。郁伽長者知道阿難尊者默然受請後,就從座起,自行澡水,用極爲淨美的種種豐饒的食噉含消(容易消化)的飲食,自手斟酌(自己下廚料理),使阿難得以飽滿。食訖就收器,行澡水完畢後,就取一小床,另坐而聽法。尊者阿難則爲長者說法,勸發其渴仰心,成就其歡喜。以無量的方便,爲長者說法,勸發其渴仰心,成就其歡喜後,從座起而去。
尊者阿難所說的就是如是,郁伽長者聽阿難尊者所說,歡喜而奉行!
四十、手長者經(上)第九(初一日誦)
大意:本經敘述手長者以惠施、愛言、利行、同事之四攝事,攝受大衆。有一天聞佛說法,回家坐禅,而成就四無量心。叁十叁
天知道而稱歎,毘沙門天王因告長者,長者則默然守定,而得佛在比丘衆當中.歎其七種未曾有之法。後有一比丘往詣長者,說佛稱歎他,且爲說法。比丘回去後,向佛報告,佛陀又稱說手長者有無求無欲的第八未曾有之法。
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于阿邏鞞迦邏(阿邏鞞國),住在于惒林中(巴利本爲該國的阿伽羅瓦寺院)。
那時,手長者,和五百名大長者俱,都往詣佛所,稽首禮足後,退坐在一邊。五百位長者也同樣的禮拜佛足後,退坐在一邊。
世尊垂告而說:「手長者!你現在有這麼極大之衆,長者!你是用甚麼法去攝此大衆的呢?」那時手長者白佛說:「世尊!所謂有四事攝,一,爲惠施(布施攝。1.財施,2.法施。如衆生喜歡財的話,就用財去布施他,如樂法的話,就用法去布施他,使對方由之而生親愛之心而受道。),二爲愛言(愛語攝。所謂依衆生之根性而善言慰論,使對方起親愛之心而受道。)叁爲以利(利行攝。所謂行身口意之善行,而利益衆生,使對方起親愛之心而受道。)四爲等利(同事攝。所謂親近衆生,同享苦樂,並且用法眼見衆生的根性而隨其所樂,分形示現,使衆生同沾利益。因之而入道)。世尊!我就是用此四攝事去攝此大衆的,或者用惠施,或者用愛言,或者用以利,或者用等利。」
世尊稱歎而說:「善哉!善哉!手長者!你能夠用如是之法去攝受大衆,又用如門去攝受大衆,用如因緣去攝受大衆。手長者!若過去有沙門、梵志,用如法去攝受大衆的話,則他們的一切,都是用此四
事去攝受的,而在此裏面,可說是有余而沒不足(用四攝事,則足足有余的可攝受衆生)。手長者!同樣的。若未來世當中,有沙門、梵志,用如法去攝受大衆的話,即他們的一切,就用此四事去攝受,其中或者會足足有余的。手長者!若有現在的沙門、梵志,用如法去攝受大衆的話,則他們的一切,就用此四事去攝受,其中或者會足足有余的。」
于是,世尊乃爲手長者說法,勸發其渴仰心,成就其歡喜。用無量的方便去爲他說法,去勸發其渴仰心,成就其歡喜後,就默然而住。于是,手長者聽佛說法,勸發渴仰心,成就歡喜後,就從其座位站起,爲佛作禮,繞佛的身邊叁匝後離去。他還皈其家,到了外門後,如遇有人的話,就盡其說法,勸發其渴仰,成就其歡喜。到了中門、內門,以及入在內面時,如遇有人的話,便都盡數爲他們說法,勸發人的渴仰,成就人家之歡喜後,就升堂而敷床,就結跏趺之坐(禅坐),心與慈俱,而遍滿于一方,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。像如是的,也遍滿于二、叁、四方,以及四維上下,都普周于一切,其心都與慈俱,並無結無怨,無恚無诤,極廣甚大,無量的善修,遍滿于一切世間,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。
那時,叁十叁天的天衆們,曾集聚在于法堂,咨磋而稱歎手長者而說:「諸位賢者們:手長者有大善利,有大功德。爲甚麼呢?因爲那位手長者,曾因佛陀爲他說法,勸發其渴仰心,成就其歡喜後,就從座站起,爲佛作禮,繞佛身邊叁匝後離去。還皈其家舍,到了外門時,如遇有人的話,就盡爲其說法,勸發人的渴仰心,成就人家的歡喜。到了中門、內門,以及入于內時,如遇有人的話,就盡爲他們說法,勸發人之渴仰心,成就人家之歡喜後,就升堂敷床,結跏趺坐,心與慈俱,遍滿于一方,而成就遊止于其境界。像如是的,也遍滿于
二、叁、四方,四維上下,普周于一切,心與慈俱,並無結無怨,無恚無诤,極廣甚大,無量的善修,遍滿于一切世間,成就而遊止于其境界。像如是的,也和悲、喜等心,以及舍俱,並無結無怨,無恚無诤,極廣甚大,無量的善修,…
《中阿含經卷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