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阿含經卷第十
習相應品第五:(有十六經)(初一日誦)
何義不思念慚二戒敬各二及本際
二食盡智說涅槃彌酰即爲比丘說
(何義經、不思經、念經,慚(愧)爲二經。戒經和(恭)敬經都各有二經,以及本際經,二種食經、盡智經、說涅槃經、彌酰經,即爲比丘說經)。
四十二、何義經第一
大意:本經敘述佛陀告訴阿難!持戒者便得不悔,因不悔,便得歡悅,乃至得解脫,如是此戒,得趣至于彼岸。
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,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。
那時,尊者阿難則于晡時(申時),從燕坐(禅坐)起來,往詣佛所,稽首佛足,然後退住在一邊。他仰白佛陀說:「世尊!持戒是甚麼意義呢?」
世尊回答說:「所謂持戒,乃使其不追悔之義。阿難!如果有人持受戒律的話,便能得到不悔恨的。」
阿難又問:「世尊!不悔恨是甚麼意義呢?」
世尊回答說:「阿難!不悔恨就是使其歡悅之義。阿難!如果有人不追悔的話,便會得到歡悅。」
阿難又問:「歡悅爲甚麼意義呢?」
世尊回答說:「阿難!歡悅就是使其喜之義。阿難!如果有人歡悅的話,便會得喜的(喜悅心)。」
阿難又問:「世尊!喜爲甚麼意義呢?」
世尊回答說:「阿難!喜就是使其止之義。阿難!如果有喜的話,便能得止身(輕安、猗息)。」
阿難又問:「世尊!止是甚麼意義呢?」
世尊回答說:「阿難!止就是使其樂之義(快樂安隱)。阿難!如果有止的話,便能覺得快樂。」
阿難又問:「世尊!樂是甚麼意義呢?」
世尊回答說:「阿難!樂就是使其定之義。阿難!如有樂的人,便會得定心。」(叁昧、等持)。
阿難又問:「世尊!定爲甚麼意義呢?」
世尊回答說:「阿難!定就是使其見如實、知如真之義(如實而知,如實而見)。阿難!如有定的話,便能得見如實、知如真。」
阿難又問:「世尊!見如實、知如真是甚麼意義呢?」
世尊回答說:「阿難!見如實、知如真就是使其厭之義(厭惡、厭離)。阿難!如有見如實、知如真的話,便能得厭。」
阿難又問:「世尊!厭爲甚麼意義呢?」
世尊回答說:「阿難!厭就是令其無欲之義(離欲)。阿難!如有厭的話,便得無欲。」
阿難又問:「世尊!無欲爲甚麼意義呢?」
世尊回答說:「阿難!無欲就是使其解脫之義(離系縛而得自在)。阿難!如有無欲的話,便能得解脫一切的淫、怒、癡。這叫做,阿難!由于持戒便得不悔恨,由于不悔硬得歡悅(愉悅),由于歡悅便得喜(喜悅心),由于喜便得止(輕安),由于止便得樂,由于樂便得定(叁昧)。阿難!多聞的聖弟子,由于定,便得見如實、知如真(能如實而知見一切),由于見如實、知如真之故,便得厭離,由于厭離而得無欲,由于無欲,便能得到解脫,由于解脫,便知解脫。所謂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更受有,而知如真(如實而知道此事,也就是徹證其理而得道、證果)。、阿難!這就是法法相益,法法相因(每一法都有互爲因果關系,相互幫助之處)。像如是的,此戒就是趣至于第一(涅槃),所謂度過此岸,而得至彼岸之義。」
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尊者阿難,以及諸比丘們,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四十叁、不思經第二(初一日誦)
大意:本經敘述人不可以唯求不悔,而不持戒,應該持戒,便能得
無悔,乃至便能得證解脫。
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,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。
那時,世尊垂告說:「阿難!持戒的人,不應該思念『使我不悔』。阿難!但是法,乃爲自然(順法之性,自自然然會這樣,那樣)。因此,持戒的人,便自然會得不悔的(故應持戒,不可以只顧能不追悔,下同)。阿難!有不悔的人,不應該思念『使我歡悅』。阿難!但是法乃自然,如有不追悔的人,便能得歡悅。阿難!有歡悅的人,不應該思念『令我喜』。阿難!但是法乃自然,有歡悅的人,便會得喜的。阿難!有喜的人,不應該思念『使我止。』阿難!但是法乃是自然的,有喜的人,便能得止身(輕安)。
阿難!有止的人,不應該思念『使我樂』。阿難!但是法乃自然,有止的人,便能得覺樂。阿難!有樂的人,不應該思念『使我定』心(叁昧)。阿難!但是法乃爲自然的,有樂的人,便能得定心。阿難!有定的人不應該思念『使我見如實、知如真』。阿難!但是法乃爲自然的,有禅定的人,便得見如實、知如真(如實而知見一切)。阿難!如有見如實、知如真的話,就不應該思念『令我厭』離。阿難!但是法乃爲自然的,如有見如實,知如真的話,便得厭離。阿難!有厭離的人,不應該思念『使我無欲』。阿難!但是法乃爲自然的,有厭離的人,便能得無欲。阿難!有無欲的人,不應該思念『使我解脫』。阿難!但是法乃爲自然的,有無欲的人,便能得解脫一切的淫、怒、癡的。
阿難!這就是由于持戒,便能得不悔,由于不悔,便能得歡悅,由于歡悅,便能得喜,由于喜,便能得止(輕安、猗息),由于止,便能得樂,由于樂,便能得定心(叁昧)。阿難!多聞的聖弟子,有定心的人,便能見如實、知如真(如實而知見一切),由于見如實、知如真,便能得厭離,由于厭離,便能得無欲,由于無欲,便能得解脫,由于解脫,便知解脫,所謂: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更受後有,而知如真。阿難!這就是叫做法法相益,法法相因。像如是的,此戒乃爲趣至于第一(涅槃),所謂度過此岸,而得至彼岸。」
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尊者阿難,以及諸比丘們,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四十四、念經第叁(初一日誦)
大意: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:護諸根、護戒、不悔,乃至于解脫、涅槃,均爲是基于正念正智的。如果沒有正念正智的話,就不能成就。
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,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。
那時,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如果比丘多忘而沒有正智的話,便會損害正念正智的。如果沒有正念正智的話,便會損害護諸根、護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,以及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。
假如沒有解脫的話,便會損害涅槃。如果比丘不多忘,而有正智的話,便會修習正念正智。如果有正念正智的話,便會習護諸根、護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,而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。如果有解脫的話,便會習涅槃。」
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那些諸比丘們,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四十五、慚愧經(上)第四(初一日誦)
大意: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:正念、正智,乃依于正思惟,正思惟則依于信,信乃依于愛敬,愛敬則依于慚愧。如沒有慚愧的話,就會害愛敬,會害于信,乃至會害解脫、涅槃。
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,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。
那時,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如果比丘沒有慚,沒有愧的話,便會損愛恭敬;如沒有愛恭敬的話,便會損害其信;如沒有其信的話,便會損害正思惟;如沒有正思惟的話,便會損害正念正智;如沒有正念正智的話,便會損害護諸根,以及損害護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,和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。假如沒有解脫的話,便會損害涅槃。如果比丘有慚有愧的話,便會修習愛恭敬;如果有愛恭敬的話,便會修習其信;假如有信的話,便會修習正思惟;如果有正思惟的話,便會修習正念正智;假若有正念正智的話,便會修
習護諸根、護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、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;倘若有解脫的話,便會修習涅槃。」
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那些比丘們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四十六、慚愧經(下)第五(初一日誦)
大意:本經敘述舍梨子尊者也廣說具慚愧心,乃至得證解脫、涅槃的真理,並用樹作爲譬喻。
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,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。
那時,尊者舍梨子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諸位賢者們!如果比丘沒有慚,沒有愧的話,便會損害愛恭敬;假如沒有愛恭敬的話,便會損害其信;如果沒有信的話,便會損害正思惟;假若沒有正思惟的話,便會損害正念正智;如果沒有正念正智的話,便會損害護諸根,以及損害護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,和損害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;倘若沒有解脫的話,便會損害涅槃。
諸位賢者們!猶如有一棵樹,假如損害外皮的話,則內皮便不能成就;內皮既不成,則莖、幹、心節、枝、葉、華、實等,都不得成。
諸位賢者們!當知比丘,也是如是,如果沒有慚,沒有愧的話,便會損害愛恭敬;假若沒有愛恭敬的話,便會損害其信;如果沒有信的話,便會損害正思惟;假若沒有正思惟的話,便會損害正念正智;如
果沒有正念正智的話,便會損害護諸根、護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,和損害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;倘若沒有解脫的話,便會損害涅槃。
諸位賢者們!如果比丘有慚有愧的話,便會修習愛恭敬;如果有愛恭敬的話,便會修習其信,如果有其信的話,便會修習正思惟;如果有正思惟的話,便會修習正念正智;假若有正念正智的話,便會修習護諸根、護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,以及修習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;假若有解脫的話,便會修習涅槃。
諸位賢者們!猶如有一棵樹,如果不損害外皮的話,則內皮得以成就,自然的,那些莖、幹、心、節、枝、葉、華、實,皆能得以成就。
諸位賢者們!當知比丘,也是如是。假若有慚有愧的話,便會修習愛恭敬;如果有愛恭敬的話,便會修習其信;如果有其信的話,便會修習…
《中阿含經卷第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