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阿含经卷第十

  中阿含经卷第十

  习相应品第五:(有十六经)(初一日诵)

  何义不思念惭二戒敬各二及本际

  二食尽智说涅槃弥酰即为比丘说

  (何义经、不思经、念经,惭(愧)为二经。戒经和(恭)敬经都各有二经,以及本际经,二种食经、尽智经、说涅槃经、弥酰经,即为比丘说经)。

  四十二、何义经第一

  大意:本经叙述佛陀告诉阿难!持戒者便得不悔,因不悔,便得欢悦,乃至得解脱,如是此戒,得趣至于彼岸。

  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,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。

  那时,尊者阿难则于晡时(申时),从燕坐(禅坐)起来,往诣佛所,稽首佛足,然后退住在一边。他仰白佛陀说:「世尊!持戒是甚么意义呢?」

  世尊回答说:「所谓持戒,乃使其不追悔之义。阿难!如果有人持受戒律的话,便能得到不悔恨的。」

  阿难又问:「世尊!不悔恨是甚么意义呢?」

  世尊回答说:「阿难!不悔恨就是使其欢悦之义。阿难!如果有人不追悔的话,便会得到欢悦。」

  阿难又问:「欢悦为甚么意义呢?」

  世尊回答说:「阿难!欢悦就是使其喜之义。阿难!如果有人欢悦的话,便会得喜的(喜悦心)。」

  阿难又问:「世尊!喜为甚么意义呢?」

  世尊回答说:「阿难!喜就是使其止之义。阿难!如果有喜的话,便能得止身(轻安、猗息)。」

  阿难又问:「世尊!止是甚么意义呢?」

  世尊回答说:「阿难!止就是使其乐之义(快乐安隐)。阿难!如果有止的话,便能觉得快乐。」

  阿难又问:「世尊!乐是甚么意义呢?」

  世尊回答说:「阿难!乐就是使其定之义。阿难!如有乐的人,便会得定心。」(三昧、等持)。

  阿难又问:「世尊!定为甚么意义呢?」

  世尊回答说:「阿难!定就是使其见如实、知如真之义(如实而知,如实而见)。阿难!如有定的话,便能得见如实、知如真。」

  阿难又问:「世尊!见如实、知如真是甚么意义呢?」

  世尊回答说:「阿难!见如实、知如真就是使其厌之义(厌恶、厌离)。阿难!如有见如实、知如真的话,便能得厌。」

  阿难又问:「世尊!厌为甚么意义呢?」

  世尊回答说:「阿难!厌就是令其无欲之义(离欲)。阿难!如有厌的话,便得无欲。」

  阿难又问:「世尊!无欲为甚么意义呢?」

  世尊回答说:「阿难!无欲就是使其解脱之义(离系缚而得自在)。阿难!如有无欲的话,便能得解脱一切的淫、怒、痴。这叫做,阿难!由于持戒便得不悔恨,由于不悔硬得欢悦(愉悦),由于欢悦便得喜(喜悦心),由于喜便得止(轻安),由于止便得乐,由于乐便得定(三昧)。阿难!多闻的圣弟子,由于定,便得见如实、知如真(能如实而知见一切),由于见如实、知如真之故,便得厌离,由于厌离而得无欲,由于无欲,便能得到解脱,由于解脱,便知解脱。所谓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更受有,而知如真(如实而知道此事,也就是彻证其理而得道、证果)。、阿难!这就是法法相益,法法相因(每一法都有互为因果关系,相互帮助之处)。像如是的,此戒就是趣至于第一(涅槃),所谓度过此岸,而得至彼岸之义。」

 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,尊者阿难,以及诸比丘们,听佛所说,都欢喜奉行!

  四十三、不思经第二(初一日诵)

  大意:本经叙述人不可以唯求不悔,而不持戒,应该持戒,便能得

  无悔,乃至便能得证解脱。

  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,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。

  那时,世尊垂告说:「阿难!持戒的人,不应该思念『使我不悔』。阿难!但是法,乃为自然(顺法之性,自自然然会这样,那样)。因此,持戒的人,便自然会得不悔的(故应持戒,不可以只顾能不追悔,下同)。阿难!有不悔的人,不应该思念『使我欢悦』。阿难!但是法乃自然,如有不追悔的人,便能得欢悦。阿难!有欢悦的人,不应该思念『令我喜』。阿难!但是法乃自然,有欢悦的人,便会得喜的。阿难!有喜的人,不应该思念『使我止。』阿难!但是法乃是自然的,有喜的人,便能得止身(轻安)。

  阿难!有止的人,不应该思念『使我乐』。阿难!但是法乃自然,有止的人,便能得觉乐。阿难!有乐的人,不应该思念『使我定』心(三昧)。阿难!但是法乃为自然的,有乐的人,便能得定心。阿难!有定的人不应该思念『使我见如实、知如真』。阿难!但是法乃为自然的,有禅定的人,便得见如实、知如真(如实而知见一切)。阿难!如有见如实、知如真的话,就不应该思念『令我厌』离。阿难!但是法乃为自然的,如有见如实,知如真的话,便得厌离。阿难!有厌离的人,不应该思念『使我无欲』。阿难!但是法乃为自然的,有厌离的人,便能得无欲。阿难!有无欲的人,不应该思念『使我解脱』。阿难!但是法乃为自然的,有无欲的人,便能得解脱一切的淫、怒、痴的。

  阿难!这就是由于持戒,便能得不悔,由于不悔,便能得欢悦,由于欢悦,便能得喜,由于喜,便能得止(轻安、猗息),由于止,便能得乐,由于乐,便能得定心(三昧)。阿难!多闻的圣弟子,有定心的人,便能见如实、知如真(如实而知见一切),由于见如实、知如真,便能得厌离,由于厌离,便能得无欲,由于无欲,便能得解脱,由于解脱,便知解脱,所谓: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更受后有,而知如真。阿难!这就是叫做法法相益,法法相因。像如是的,此戒乃为趣至于第一(涅槃),所谓度过此岸,而得至彼岸。」

 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,尊者阿难,以及诸比丘们,听佛所说,都欢喜奉行!

  四十四、念经第三(初一日诵)

  大意: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: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,乃至于解脱、涅槃,均为是基于正念正智的。如果没有正念正智的话,就不能成就。

  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,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。

  那时,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如果比丘多忘而没有正智的话,便会损害正念正智的。如果没有正念正智的话,便会损害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,以及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。

  假如没有解脱的话,便会损害涅槃。如果比丘不多忘,而有正智的话,便会修习正念正智。如果有正念正智的话,便会习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,而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。如果有解脱的话,便会习涅槃。」

 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,那些诸比丘们,听佛所说,都欢喜奉行!

  四十五、惭愧经(上)第四(初一日诵)

  大意: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:正念、正智,乃依于正思惟,正思惟则依于信,信乃依于爱敬,爱敬则依于惭愧。如没有惭愧的话,就会害爱敬,会害于信,乃至会害解脱、涅槃。

  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,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。

  那时,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如果比丘没有惭,没有愧的话,便会损爱恭敬;如没有爱恭敬的话,便会损害其信;如没有其信的话,便会损害正思惟;如没有正思惟的话,便会损害正念正智;如没有正念正智的话,便会损害护诸根,以及损害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,和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。假如没有解脱的话,便会损害涅槃。如果比丘有惭有愧的话,便会修习爱恭敬;如果有爱恭敬的话,便会修习其信;假如有信的话,便会修习正思惟;如果有正思惟的话,便会修习正念正智;假若有正念正智的话,便会修

  习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、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;倘若有解脱的话,便会修习涅槃。」

 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,那些比丘们听佛所说,都欢喜奉行!

  四十六、惭愧经(下)第五(初一日诵)

  大意:本经叙述舍梨子尊者也广说具惭愧心,乃至得证解脱、涅槃的真理,并用树作为譬喻。

  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,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。

  那时,尊者舍梨子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诸位贤者们!如果比丘没有惭,没有愧的话,便会损害爱恭敬;假如没有爱恭敬的话,便会损害其信;如果没有信的话,便会损害正思惟;假若没有正思惟的话,便会损害正念正智;如果没有正念正智的话,便会损害护诸根,以及损害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,和损害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;倘若没有解脱的话,便会损害涅槃。

  诸位贤者们!犹如有一棵树,假如损害外皮的话,则内皮便不能成就;内皮既不成,则茎、干、心节、枝、叶、华、实等,都不得成。

  诸位贤者们!当知比丘,也是如是,如果没有惭,没有愧的话,便会损害爱恭敬;假若没有爱恭敬的话,便会损害其信;如果没有信的话,便会损害正思惟;假若没有正思惟的话,便会损害正念正智;如

  果没有正念正智的话,便会损害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,和损害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;倘若没有解脱的话,便会损害涅槃。

  诸位贤者们!如果比丘有惭有愧的话,便会修习爱恭敬;如果有爱恭敬的话,便会修习其信,如果有其信的话,便会修习正思惟;如果有正思惟的话,便会修习正念正智;假若有正念正智的话,便会修习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,以及修习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;假若有解脱的话,便会修习涅槃。

  诸位贤者们!犹如有一棵树,如果不损害外皮的话,则内皮得以成就,自然的,那些茎、干、心、节、枝、叶、华、实,皆能得以成就。

  诸位贤者们!当知比丘,也是如是。假若有惭有愧的话,便会修习爱恭敬;如果有爱恭敬的话,便会修习其信;如果有其信的话,便会修习…

《中阿含经卷第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