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阿含经卷第十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正思惟;假若有正思惟的话,便会修习正念正智;如果有正念正智的话,便会修习护诸根,便会修习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、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;倘若有解脱的话,便会修习涅槃。」

  尊者舍梨子所说的就是如是,那些比丘们,听闻尊者舍梨子所说,都欢喜奉行!

  四十七、戒经(上)第六(初一日诵)

  大意: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们,有关于犯戒的害处,以及持戒的利益。

  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,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。

  那时,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如果比丘犯戒的话,便会损害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,以及损害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;如果没有解脱的话,便会损害涅槃。

  假若比丘能够持戒的话,便会修习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,以及修习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;倘若有解脱的话,便会修习涅槃。」

 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,那些诸比丘们,听佛所说,都欢喜奉行!

  四十八、戒经(下)第七(初一日诵)

  大意:本经叙述舍梨子告诉诸比丘,是有关于犯戒的害处,以及持戒的利益等事,也用树为譬喻。

  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,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。

  那时,尊者舍梨子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诸位贤者们!如果比丘犯戒的话,便会损害不悔,会损害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,会损害见如实,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;假若没有解脱的话,便会损害涅槃。

  诸位贤者们!犹如有一棵树,假如损害根的话,则茎、干、心、节、枝、叶、华、实,都不能成就。

  诸位贤者们!当知比丘也是如是的。如果有犯戒的话,便会损害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、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;假若没有解脱的话,便会损害涅槃。

  诸位贤者们!如果比丘持戒的话,便会修习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、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;如果有解脱的话,便会修习涅槃。

  诸位贤者们!犹如有一棵树,如果不损害根的话,则茎、干、心、节、枝、叶、华、实,均能得以成就。

  诸位贤者们!如果比丘也是如是,如果有持戒的话,便会修习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、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;假若有解脱的话,使会修习涅槃。」

  尊者舍梨子所说的就是如是,那些诸比丘们,听尊者舍梨子所说,都欢喜奉行!

  四十九、恭敬经(上)第八(初一日诵)

  大意: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:恭敬,以及善观,能具威仪、具学法、具戒定慧,乃至得证涅槃。

  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,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。

  那时,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比丘当行恭敬,以及善观,而敬重诸梵行的人。假如当一位比丘不行恭敬,不善观,而不敬重诸梵行的人的话,则说那位比丘具有威仪之法,那是必定不会有的事;不具有威仪之法的话,而说他为具有了学法的人,必定是没有这道理的;不具有了学法的人,而说他为具有了戒身,必定也是没有之事;不具有了戒身的人,而说他为具有定身,必定也是没有的事;不具有了定身的人,而说他为具有慧身,必定也是没有的事;不具有了慧身的人,而说他为具有了解脱身,必定也是没有的事;不具有了解脱身的人,而说他为具有了解脱知见身的人,必定是没有的事;不具有了解脱知见身的人,而说他为具有了涅槃,必定是没有的事。

  假若一位比丘,能够恭敬,以及善观而敬重诸梵行的人的话,则说他为具有了威仪之法的人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威仪法后,而具有了学法的事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学法后,而具有了戒身的事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戒身后,而具有了定身的事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定身后,而具有了慧身的事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慧身后,而具有了解脱身的事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解脱身后,而具有了解脱知见身之事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解脱知见身后,而具有了涅槃的事,必定是有的事。」

 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,那些诺比丘们,听佛所说,都欢喜奉行!

  五十、恭敬经(下)第九(初一日诵)

  大意: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:恭敬,以及善观,能具威仪、具学法、具护诸根,乃至能具涅槃。

 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,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。

  那时,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比丘!当知行恭敬,以及善观,而敬重诸梵行的人。如果比丘不行恭敬、不善观、不敬重诸梵行的人的话,而说他为具有了威仪的人,那必定是不会有的事;不具有了威仪法,而说他为具有了学法的人,那必定是没有之事;不具有了学法的人,而说他为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、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的人,必定是没有的事;不具有了解脱,而说他已具有了涅槃,那必定是不会有的事。

  诸比丘们!如果行恭敬,以及善观,而敬重诸梵行的人,说他已具有了威仪法的话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威仪法,而说他已具有了学法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学法,而说他已具有了护诸根、护戒、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、见如实、知如真、厌、无欲、解脱,那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解脱,而说他已具有了涅槃,必定是有的事。」

 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,那些诸比丘们,听佛所说,都欢喜奉行!

  五十一、本际经第十(初一日诵)

  大意: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:迷惑之本.乃以「有爱」为因,以无明为其缘。无明乃由五盖,乃至亲近恶知识,因此.乃以恶人为缘而来。又说圣者之所以明、解脱,就是缘于七觉支。七觉支乃由四念处,乃至亲近善知识,而以善人为缘而来的。

  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,而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。

  那时,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所谓有爱(对生命存在的渴爱),其本际(最初的边际),乃为不可知的:本来并没有爱,然而现在却生有爱。因此,便可以得知:其所因为有爱的。所谓有爱,则为有习而成(生长之缘),并不是无习而成的。甚么叫做有爱之习呢?回答说:『乃以无明为习缘的』。而无明也是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的。甚么叫做无明之习呢?回答说:『乃以五盖为习的』(贪、瞋、惛眠、掉悔、疑等五为覆盖心法,使不生善法)。五盖也有习,并不是没有习。甚么为之五盖之习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三恶行(身口意所犯之恶业)为习的。』三恶行也有习的,并不是没有习的。甚么为之三恶行之习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不护诸根(不护六根之门)为习的。』

  不护诸根也有习的,并不是没有习的。甚么叫做不护诸根之习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不正念、不正智为习缘的。』不正念、不正智也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缘的。甚么叫做不正念、不正智之习呢?回答说:『乃以不正思惟(不如理之作意)为习的。』不正思惟也有习,并不是没有习的。甚么叫做不正思惟之习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不信为习缘的。』不信也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缘的。甚么叫做不信之习缘呢?回答说:『是以听闻恶法为习缘的。』听闻恶法也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缘的。甚么叫做闻恶法之习呢?回答说:『是以亲近恶知识(恶友)为习缘的。』亲近恶知识也是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缘的。甚么叫做亲近恶知识之习呢?回答说:『是以恶人为习缘的。』(和恶人习以为惯)。

  这就是具有了恶人后,便具有了亲近恶知识;具有了亲近恶知识后,便具有了闻恶法;具有了闻恶法后,便具有了生不信;具有了生不信后,便具有了不正思惟;具有了不正思惟后,便具有了不正念、不正智;具有了不正念、不正智后,便具有了不护诸根;具有了不护诸根后,便具有了三恶行;具有了三恶行后,便具有了五盖;具有了五盖后,便具有了无明;具有了无明后,便具有了有爱。像如是的,这有爱,乃展转而具成的。

  明解脱(解脱之智,导引于解脱之智)也是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缘的。甚么叫做明解脱之习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七觉支为习』的。七觉支(择法、精进、喜、轻安、念、定、行舍)也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缘的。甚么叫做七觉支之习呢?回答说:『是以四念处为习』的。四念处(身受心法)也是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缘的。甚么叫做四念处之习呢?回答说:『是以三妙行为习』的。三妙行(身口意之三善业)也是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缘的。甚么叫做三妙行之习缘呢?回答说:『是以护诸根为习』的。(守护六根的门头)。

  护诸根也是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缘的。甚么叫做护诸根之习缘呢?回答说:『是以正念、正智为习』的。正念正智也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缘的。甚么叫做正念正智之习缘呢?回答说:『是以正思惟为习』的。正思惟也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缘的。甚么叫做正思惟之习缘呢?回答说:『是以信为习』的。信也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缘的。甚么叫做信之习缘呢?回答说:『是以闻善法为习』的。闻善法也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缘的。甚么叫做闻善法之习缘呢?回答说:『是以亲近善知识为习』的。亲近善知识也有习缘的,并不是没有习缘的。甚么叫做亲近善知识之习缘呢?回答说:『是以善人为习』的。

  这叫做具有了善人后,便具有了亲近善知识;具有了亲近善知识后,便具有了闻善法;具有了闻善法后,便具有了生信;具有了生信后,便具有了正思惟;具有了正思惟后,便具有了正念正智;具有了正念正智后,便具有了护诸根;具有了护诸根后,便具有了三妙行;具有了三妙行后,便具有了四念处;具有了四念处后,便具有了七觉支;具有了七觉支后,便具有了明解脱。像如是的,此明解脱,乃展转而具成的。

 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,那些诺比丘们,听佛所说,…

《中阿含经卷第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