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阿含經卷第十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正思惟;假若有正思惟的話,便會修習正念正智;如果有正念正智的話,便會修習護諸根,便會修習護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、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;倘若有解脫的話,便會修習涅槃。」

  尊者舍梨子所說的就是如是,那些比丘們,聽聞尊者舍梨子所說,都歡喜奉行!

  四十七、戒經(上)第六(初一日誦)

  大意: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們,有關于犯戒的害處,以及持戒的利益。

  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,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。

  那時,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如果比丘犯戒的話,便會損害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,以及損害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;如果沒有解脫的話,便會損害涅槃。

  假若比丘能夠持戒的話,便會修習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,以及修習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;倘若有解脫的話,便會修習涅槃。」

 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那些諸比丘們,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
  四十八、戒經(下)第七(初一日誦)

  大意:本經敘述舍梨子告訴諸比丘,是有關于犯戒的害處,以及持戒的利益等事,也用樹爲譬喻。

  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,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。

  那時,尊者舍梨子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諸位賢者們!如果比丘犯戒的話,便會損害不悔,會損害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,會損害見如實,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;假若沒有解脫的話,便會損害涅槃。

  諸位賢者們!猶如有一棵樹,假如損害根的話,則莖、幹、心、節、枝、葉、華、實,都不能成就。

  諸位賢者們!當知比丘也是如是的。如果有犯戒的話,便會損害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、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;假若沒有解脫的話,便會損害涅槃。

  諸位賢者們!如果比丘持戒的話,便會修習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、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;如果有解脫的話,便會修習涅槃。

  諸位賢者們!猶如有一棵樹,如果不損害根的話,則莖、幹、心、節、枝、葉、華、實,均能得以成就。

  諸位賢者們!如果比丘也是如是,如果有持戒的話,便會修習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、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;假若有解脫的話,使會修習涅槃。」

  尊者舍梨子所說的就是如是,那些諸比丘們,聽尊者舍梨子所說,都歡喜奉行!

  四十九、恭敬經(上)第八(初一日誦)

  大意: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:恭敬,以及善觀,能具威儀、具學法、具戒定慧,乃至得證涅槃。

  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,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。

  那時,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比丘當行恭敬,以及善觀,而敬重諸梵行的人。假如當一位比丘不行恭敬,不善觀,而不敬重諸梵行的人的話,則說那位比丘具有威儀之法,那是必定不會有的事;不具有威儀之法的話,而說他爲具有了學法的人,必定是沒有這道理的;不具有了學法的人,而說他爲具有了戒身,必定也是沒有之事;不具有了戒身的人,而說他爲具有定身,必定也是沒有的事;不具有了定身的人,而說他爲具有慧身,必定也是沒有的事;不具有了慧身的人,而說他爲具有了解脫身,必定也是沒有的事;不具有了解脫身的人,而說他爲具有了解脫知見身的人,必定是沒有的事;不具有了解脫知見身的人,而說他爲具有了涅槃,必定是沒有的事。

  假若一位比丘,能夠恭敬,以及善觀而敬重諸梵行的人的話,則說他爲具有了威儀之法的人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威儀法後,而具有了學法的事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學法後,而具有了戒身的事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戒身後,而具有了定身的事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定身後,而具有了慧身的事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慧身後,而具有了解脫身的事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解脫身後,而具有了解脫知見身之事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解脫知見身後,而具有了涅槃的事,必定是有的事。」

 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那些諾比丘們,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
  五十、恭敬經(下)第九(初一日誦)

  大意: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:恭敬,以及善觀,能具威儀、具學法、具護諸根,乃至能具涅槃。

 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,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。

  那時,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比丘!當知行恭敬,以及善觀,而敬重諸梵行的人。如果比丘不行恭敬、不善觀、不敬重諸梵行的人的話,而說他爲具有了威儀的人,那必定是不會有的事;不具有了威儀法,而說他爲具有了學法的人,那必定是沒有之事;不具有了學法的人,而說他爲護諸根、護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、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的人,必定是沒有的事;不具有了解脫,而說他已具有了涅槃,那必定是不會有的事。

  諸比丘們!如果行恭敬,以及善觀,而敬重諸梵行的人,說他已具有了威儀法的話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威儀法,而說他已具有了學法,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學法,而說他已具有了護諸根、護戒、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、見如實、知如真、厭、無欲、解脫,那必定是有的事;具有了解脫,而說他已具有了涅槃,必定是有的事。」

 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那些諸比丘們,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
  五十一、本際經第十(初一日誦)

  大意: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:迷惑之本.乃以「有愛」爲因,以無明爲其緣。無明乃由五蓋,乃至親近惡知識,因此.乃以惡人爲緣而來。又說聖者之所以明、解脫,就是緣于七覺支。七覺支乃由四念處,乃至親近善知識,而以善人爲緣而來的。

  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,而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。

  那時,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所謂有愛(對生命存在的渴愛),其本際(最初的邊際),乃爲不可知的:本來並沒有愛,然而現在卻生有愛。因此,便可以得知:其所因爲有愛的。所謂有愛,則爲有習而成(生長之緣),並不是無習而成的。甚麼叫做有愛之習呢?回答說:『乃以無明爲習緣的』。而無明也是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的。甚麼叫做無明之習呢?回答說:『乃以五蓋爲習的』(貪、瞋、惛眠、掉悔、疑等五爲覆蓋心法,使不生善法)。五蓋也有習,並不是沒有習。甚麼爲之五蓋之習呢?回答說:『是以叁惡行(身口意所犯之惡業)爲習的。』叁惡行也有習的,並不是沒有習的。甚麼爲之叁惡行之習呢?回答說:『是以不護諸根(不護六根之門)爲習的。』

  不護諸根也有習的,並不是沒有習的。甚麼叫做不護諸根之習呢?回答說:『是以不正念、不正智爲習緣的。』不正念、不正智也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緣的。甚麼叫做不正念、不正智之習呢?回答說:『乃以不正思惟(不如理之作意)爲習的。』不正思惟也有習,並不是沒有習的。甚麼叫做不正思惟之習呢?回答說:『是以不信爲習緣的。』不信也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緣的。甚麼叫做不信之習緣呢?回答說:『是以聽聞惡法爲習緣的。』聽聞惡法也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緣的。甚麼叫做聞惡法之習呢?回答說:『是以親近惡知識(惡友)爲習緣的。』親近惡知識也是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緣的。甚麼叫做親近惡知識之習呢?回答說:『是以惡人爲習緣的。』(和惡人習以爲慣)。

  這就是具有了惡人後,便具有了親近惡知識;具有了親近惡知識後,便具有了聞惡法;具有了聞惡法後,便具有了生不信;具有了生不信後,便具有了不正思惟;具有了不正思惟後,便具有了不正念、不正智;具有了不正念、不正智後,便具有了不護諸根;具有了不護諸根後,便具有了叁惡行;具有了叁惡行後,便具有了五蓋;具有了五蓋後,便具有了無明;具有了無明後,便具有了有愛。像如是的,這有愛,乃展轉而具成的。

  明解脫(解脫之智,導引于解脫之智)也是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緣的。甚麼叫做明解脫之習呢?回答說:『是以七覺支爲習』的。七覺支(擇法、精進、喜、輕安、念、定、行舍)也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緣的。甚麼叫做七覺支之習呢?回答說:『是以四念處爲習』的。四念處(身受心法)也是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緣的。甚麼叫做四念處之習呢?回答說:『是以叁妙行爲習』的。叁妙行(身口意之叁善業)也是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緣的。甚麼叫做叁妙行之習緣呢?回答說:『是以護諸根爲習』的。(守護六根的門頭)。

  護諸根也是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緣的。甚麼叫做護諸根之習緣呢?回答說:『是以正念、正智爲習』的。正念正智也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緣的。甚麼叫做正念正智之習緣呢?回答說:『是以正思惟爲習』的。正思惟也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緣的。甚麼叫做正思惟之習緣呢?回答說:『是以信爲習』的。信也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緣的。甚麼叫做信之習緣呢?回答說:『是以聞善法爲習』的。聞善法也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緣的。甚麼叫做聞善法之習緣呢?回答說:『是以親近善知識爲習』的。親近善知識也有習緣的,並不是沒有習緣的。甚麼叫做親近善知識之習緣呢?回答說:『是以善人爲習』的。

  這叫做具有了善人後,便具有了親近善知識;具有了親近善知識後,便具有了聞善法;具有了聞善法後,便具有了生信;具有了生信後,便具有了正思惟;具有了正思惟後,便具有了正念正智;具有了正念正智後,便具有了護諸根;具有了護諸根後,便具有了叁妙行;具有了叁妙行後,便具有了四念處;具有了四念處後,便具有了七覺支;具有了七覺支後,便具有了明解脫。像如是的,此明解脫,乃展轉而具成的。

 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那些諾比丘們,聽佛所說,…

《中阿含經卷第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