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阿含經卷第二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之法,不正思惟,因此之故,便作如是之念:我是否有過去世嗎?我是否沒有過去世嗎?我由于何因而有過去世呢?我爲甚麼有過去呢?我是否有未來世嗎?我是否沒有那未來世嗎?我由于何因而有未來世呢?我爲甚麼會有未來世呢?自己會疑惑自己之身爲甚麼叫做這樣?爲甚麼是這樣?現在這些衆生到底是從甚麼地方而來的呢?當會至于何處呢?本來是由于甚麼而有?當會爲甚麼因由而有?

  他作如是的不正思惟,而在于六見中,隨著其見解而生『真有神』(吾我-有我的真我)的見解,生此見解,而生『真無神』(吾沒有我-無有我的真我)的見解,生此見解而生『神見神』(由于我而知我-我由真我覺知真我)的見解,生此見解而生『神見非神』(由于我而知無我-我由真我覺知非真我)的見解,生此見解而生『非神見神』(由于無我而知我-我由非真我覺知真我)的見解,生此見解而生此是神(我)的見解,此神(我)能語、能知、能作、能教、能起、能教起,會生于彼彼處(各處)而受善惡的果報。無一定叁昧處,無一定之有,無定當有。這就是其見解的弊端,都被這些見解所動,被這些見結(煩惱)所系縛。凡人愚人由于是如此之故,便會領受生老病死等苦惱。

  多聞的聖弟子,則因得聞正法,值遇真知識,能以聖法調禦自己,而知如真之法,知苦之如真之法。知苦集、知苦滅、知苦滅之如真之法。像如是的知如真之法後,則叁結會滅盡,身見、戒禁取見、疑等叁結滅盡後,就能得證須陀洹,而不會墮于惡道之法,定能趣向于正覺,極多只受七有之身,也就是天上、人間各七往來後,便會得盡苦際。假如不知見的話,就會生煩惱、憂戚。如果能知見的話,就不會生煩惱、憂戚,這叫做有漏(煩惱)乃從見(見解、知見)而斷。

  (2)甚麼叫做有漏(煩惱)乃從護(防護)而斷呢?比丘們!以眼根看見色相時,能防護眼根的,就是以正思惟而觀察爲不淨之觀。如不防護眼根的話,就是以不正思惟,而觀察爲清淨之觀。如果不防護的話,就會生煩惱、憂戚。假若能防護的話,就不會生煩惱、憂思。像如是的,以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根而知法(耳聽聲,鼻嗅香、舌嘗味、身感觸、意知法)。能防護意根的人,就是以正思惟而起不淨觀的。不防護意根的人,就是以不正思惟,而用淨觀之故。如果不防護的話,就會生煩惱、憂戚,能防護的人,就不會生煩惱、憂戚,這叫做有漏(煩惱),乃從防護而斷的。

  (3)甚麼叫做有漏(煩惱)乃從離(回避)而斷滅的呢?比丘們!如看見惡象的話,就應當遠離。如遇惡馬、惡牛、惡狗、毒蛇、惡道、溝坑、屏廁、江河、深泉、山岩、惡知識、惡朋友、惡異道、惡闾裏、惡居止的話,也同樣的應該遠離。假如與諸修習梵行的人同在一處,而人並沒有疑,卻使其有疑的話,則當一位比丘的人,就應該要遠離。如遠離惡知識、惡朋友、惡異道、惡闾裏、惡居止那樣。如果和諸修習梵行的人同其處所,他人沒有疑,而使其有疑的話,就盡當遠離。如果不遠離的話,就會生煩惱、憂戚。假如遠離的話。就不會生煩惱、憂戚,這叫做有漏(煩惱)乃從遠離(回避)而斷滅的。

  (4)甚麼叫做有漏(煩惱)乃從受用而斷滅的呢?比丘們!如受用衣服。並不是爲利之故,不是由于貢高之故,不是爲了嚴飾之故,只是爲了遮住蚊虻、風雨、寒熱之故,爲了慚愧之故。如受用飲食。乃不是爲利之故。不是由于貢高之故,不是爲了肥悅之故,只是爲了令身能得久住,而能得以除滅煩惱、憂戚之故,爲了行梵行之故,欲使舊病斷除之故,爲了新病不生之故。爲了久住安隱無病之故。如受用居止的房舍、床褥、臥具,都不是爲利之故,不是由于貢高之故,不是爲了嚴飾之故,只是爲了疲倦之得以止息之故。爲了能得靜坐之故。如受用湯藥,乃不是爲利之故,不是由于貢高之故,不是爲了肥悅之故,只是爲了滅除病惱之故,爲了攝禦命根之故,爲了安隱無病之故。如不服用的話,就會生煩惱、憂戚,如受用則不會生煩惱、憂戚,這叫做有漏(煩惱)乃從受用而斷。

  (5)甚麼叫做有漏(煩惱)從忍受而斷呢?比丘們!精進而斷除惡不善之法,而修習善法之故,常有起想(發心),而專心一意的精勤,如使身體、皮肉、筋骨、血髓等都因用功而致幹竭,也不舍棄精進,要得達所求的目的,乃舍棄精進。比丘們!又當堪以忍受饑渴、寒熱、蚊虻蠅蚤等害。對于風日所逼,惡聲捶杖,也能忍受它。身遇諸病,極爲苦痛,而至生命欲絕等諸不可樂之事,都能堪以忍受。如果不忍受的話,就會生煩惱、憂戚,如能忍受的話,就不會生煩惱、憂戚,這叫做有漏(煩惱)從忍受而斷。

  (6)甚麼叫做有漏(煩惱)乃從除(遣除)而斷呢?比丘們!如生欲念而不想除斷舍離,生恚念、害念而不想除斷舍離,那是不對的。如不除斷的話,就會生煩惱、憂戚,假如除斷的話,就不會生煩惱、憂戚,這叫做有漏(煩惱)乃從遣除而斷。

  (7)甚麼叫做有漏(煩惱)乃從思惟(思考觀察真理)而斷呢?比丘們!應思惟初念覺支(至于覺的成分有七,1.念,2.擇法,3.精進,4.喜,5.息,6.定,7.舍。念覺支爲第一,也就是初),要依于離,依于無欲,依于滅盡,而趣至于出要(出離生死)。思惟法、精進、喜、息、地等也是同樣之理(簡略不說耳)。其次思惟第七覺支,也是依于離,依于無欲,依于滅盡,而趣至于出要(出離生死)。假如不思惟的話,就會生煩惱、憂戚,如能思惟的話,就不會生煩惱、憂戚,這叫做有漏(煩惱(乃從思惟而斷。))。

  假如使比丘之有漏(煩惱)乃從見解而得以斷除的話,就應以見解而斷。有漏(煩惱)如果從防護而得以斷除的話,就應以防護而斷。有漏(煩惱)如從離(回避)而得以斷除的話,就應以離(回避)而斷。有漏(煩惱)如從受用得以斷除的話,就應以受用而斷。有漏(煩惱)如從忍受而得以斷除的話,就應以忍受而斷。有漏(煩惱)如從除遣而得以斷除的話,就應以遣除而斷。有漏(煩惱)如從思惟而得以斷除的話,就應以思惟而斷除。這叫做比丘之一切漏(煩惱)

  已盡,諸結(系縛、煩惱)都已解開,能用工智而得達苦的邊際(生死苦惱滅盡無遺)。

 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,諸比丘們聽佛所說,都歡喜奉行!

  中阿含經卷第二完

  

  

《中阿含經卷第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中阿含經卷第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