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瞿昙才施设芜余涅槃的吗?」回答说:「不也!」
又问:「由于心的清净之故,由于见的清净之故,由于疑盖之清净之故,由于正道非道之知见清净之故,由于道迹知见之清净之故,由于道迹断智之清净之故,沙门瞿昙才施设无余涅槃的吗?」回答说:「不也。」
又问说:「我刚才问贤者你,云何(怎样)?贤者!是否由于戒清净之故,沙门瞿昙才施设无余涅槃与否?贤者乃说:『不也』。又问由于心清净之故?由于见清净之故?由于疑盖清净之故?由于道非道之知见之清净之故?由于道迹知见之清净之故?由于道迹断智之清净之故,沙门瞿昙才施设无余涅槃的吗?贤者都回答说:『不也』!那么,贤者所说的,到底是甚么义理?怎样能得知呢?」
回答说:「贤者!如果由于戒的清净之故,世尊沙门瞿昙才施设无余涅槃的话,就会以有余而称说无余。由于心的清净之故,由于见的清净之故,由于疑盖之清净之故,由于道非道之知见之清净之故,由于道迹知见的清净之故,由于道迹断智之清净之故,世尊沙门瞿昙乃施设无余涅槃的话,就会以有余称说为无余。贤者!如果离开这些法,而世尊乃施设无余涅槃的话,则凡夫当然也会般涅槃,因为凡夫也是离开这些法之故。贤者!但由于戒的清净之故,而得心的清净,以心清净之故,而得见的清净,以见的清净之故,而得疑盖的清净,以疑盖清净之故,而得道非道的知见之清净,以道非道的知见的清净之故,而得道迹知见的清净,以道迹知见的清净之故,而得道迹断智之清净,以道迹断智的清净之故,世尊沙门瞿昙,乃施设无余涅槃!
贤者!请你再听我说:从前拘萨罗王-波斯匿(和悦),住在于舍卫国,而在于婆鸡帝城(娑鸡帝,为北拘萨罗国之都城)有事,曾作如是之念:到底要用甚么方便,才能使唯行一日之间,就能由舍卫国而至于婆鸡帝城呢?又作此念:我现在宁可叫人从舍卫国至于婆鸡帝城,在其中间布置七辆车为是。那时,就令人从舍卫国至于婆鸡帝城,在其中间,布置七台车辆。布置七辆车后,从舍卫国出,至初车(第一辆车),而乘第一辆车(初一车),至于第二辆车时,就舍弃初车,而乘第二车,至第三车时,即舍弃第二车而乘第三车,至第四车时,即舍第三车,而乘第四车,至第五车时,即舍第四车,而乘第五车,至第六车时,即舍第五车而乘第六车,至于第七车时,即舍第六车而乘第七车,在于一日当中,就至于婆鸡帝城(七次换车而乘,是形容速度之快捷)。
王在婆鸡帝城办完其事后,曾被大臣们围绕,而坐在于王的正殿。此时,群臣白王说:『到底如何呢?天王!是否用一日之间,就能从舍卫国而至于婆鸡帝城了么?』大王回答说:『如是』(是的)!又问说:『如何呢?天王!您乘第一车在一日当中从舍卫国而至于婆鸡帝城的吗?』大王说:『不也。』又问:『乘第二车,乘第三车,……乃至第七车,从舍卫国而至于婆鸡帝城的吗?』大王说:『不也!』到底云何呢?贤者!拘萨罗王波斯匿的群臣如果又再问王的话,王当怎样解说呢?
当时的大王曾经回答群臣们说:『我在舍卫国时,因对于婆鸡帝城有事情要办,我就曾作此念:要用甚么方便,才能只行一日的时候,就能从舍卫国至于婆鸡帝城呢?我又作此念.我现在宁可叫人从舍卫国至于婆鸡帝城,在于其中间布置七台车辆。我就叫人从舍卫国至于婆鸡帝城,在于其中间布置七辆车。布置七车完毕后,就从舍卫国出来,至于初一辆车之处,而乘初一辆之车。到了第二车时,就舍弃初车,而换乘第二车,到了第三车时,就舍弃第二车,而换乘第三车,
到了第四车时,就舍弃第三车,而换乘第四车,到了第五车时,就舍弃第四车,而换乘第五车,到了第六宰时,就舍弃第五车,而乘第六车,到了第七车时,就舍弃第六车而换乘第七车,在一日的中间,就能至于婆鸡帝城」
像如是的,贤者!拘萨罗王波斯匿,回答群臣所问的就是如是!像如是的,贤者!由于戒清净之故,而得心清净,由于心清净之故,而得见清净,由于见清净之故,而得疑盖清净,由于疑盖清净之故,而得道非道知见清净,于道非道知见清净之故,而得道迹知见清净,由于道迹知见清净之故,而得道迹断智清净,由于道迹断智清净之故,世尊才施设无余涅槃。」
于是,尊者舍梨子,乃问尊者满慈子说:「贤者!你的尊名怎么称呼?诸修习梵行之人(诸同道者)是怎样称呼贤者您的呢?」
尊者满慈子回答说:「贤者!我的字号为满,我的家母名慈,因此之故,诸梵行人(诸同道者)都叫我为满慈子。」(富楼那-满,弥多罗尼-慈,之子)。
尊者舍梨子感叹而说:「善哉!善哉!贤者满慈子!您为如来的弟子,所作的智辩,聪明而决定,是安隐而无畏,而成就调御,已逮到大辩才,得甘露之法幢,在于甘露界,能自作证,而成就游止于其境地。由于请问贤者您,有关于甚深之义,都能尽义回答之故。贤者满慈子!诸修习梵行的人,为得大利的了!能得以值遇贤者满慈子您,而能随时往见您,随时礼拜您!我现在也得大利,能随时往见,随时礼拜!诸修习梵行的人,应当将衣萦起在于头顶上,以便顶戴贤者满慈子您,为了得大利之故。我现在也得大利,也应随时往见,随时礼拜您!」
尊者满慈子问尊者舍梨子说:「贤者的尊名怎么称呼呢?诸修习梵行的人怎么称呼贤者您呢?」尊者舍梨子回答说:「贤者!我的字叫做优波提舍(论议),我的家母名叫舍梨(如鹙之眼),因此之故,诸修梵行的都叫我为舍梨子。」(其母的眼睛似鹙鹭,故为鹙子)。
尊者满慈子感叹而说:「我现在和世尊的弟子共论而不知道,和第二尊(世尊为第一尊,舍利子为第二尊)共论而不知道,和法将(法的龙象、大将,舍利弗之异称)共论而不知,和转*轮复转的弟子(世尊转*轮,舍利弗复转世尊之*轮,也是舍利弗的异称)共论而不知道。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为舍梨子的话,就不能回答一句话,更何况又这样一再的深论。善哉!善哉!尊者舍梨子!为如来的弟子,所作的为智辩而聪明决定,为安隐无畏,成就调御,逮大辩才,得甘露幢。在于甘露界里,能自作证,成就游止于其境界里。由于尊者以甚深甚深之间之故,尊者舍梨子啊!诸修梵行的人,因此而能得大法利。能得以值遇尊者舍梨子您,而能随时往诣拜见,随时得以礼拜!我现在也因之而能得大法利,能随时往诣拜见,随时得以礼拜!诸修梵行之人,应当要萦衣而戴尊者舍梨子于头顶上,为得大法利之故。我现在也得大法利,能随时往诣拜见,随时礼拜!」
像如是的二位贤者,都更相称赞叹说,更相赞善后,欢喜奉行。然后,即从他们的座位站起,各还所止住的地方(回到各人本来的住处)。
一○、漏尽经第十(初一日诵)
大意: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:七种有关于断除有漏之法。(1依见而断(得如实知见)。(2)依护(护诸根)。(3)依离(远恶友、恶外道)。(4)依用(受用衣服卧具等布施时之反省)。(5)依忍(血肉干竭,仍决心精进)。(6)依除(除欲恚害三念)。(7)依思惟(七觉支之思惟)。并说断有漏者,诸结已解,能用正智,究竟苦边。
结集者的我们,都像如是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化到拘楼瘦(国),住在于剑磨瑟昙(村邑)的拘楼人所住的都色。
那时,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由于知,由于见之故,诸漏得以灭尽,并不是不知,并不是不见而能得漏尽的。甚么叫做以知、以见之故,而能得尽诸漏呢?所谓有正思惟(正确的思量分别),也有不正思惟(不正当的思量分别)。假若不正思惟的话,则未生的欲漏(爱欲的烦恼)会得以生起,已生起的烦恼,便会一再的增广,未生的有漏(执着于生存的烦恼)、无明漏(没有智慧的烦恼),也会生起,已生的便会一再的增广。反之而如果为正思惟的话,则未生的欲漏不会生起,已生起的便会消灭,未生的有漏、无明漏都不会生起,已生起的便会消灭。
然而凡夫愚人,不得听闻正法,不值遇真知识,不知圣法,对于圣法而不调御自己,不知如真之法(不知真实之法,如甚么叫做应当思惟之法,甚么为之不应当思惟之法,都不了知)。如果不正思惟的话,则未生的欲漏会生起,已生的欲漏便会增广。如果为正思惟的话,则未生的欲漏不会生起,已生的欲漏便会消灭,未生的有漏、无明漏,不会生起,已生的便会消灭。由于不知如真之法之故,不应该念的法,都会去念,应念的法,却不会去念。由于不应念之法,会去
思念,应念之法,不去思念之故,未生起的欲漏会由之而生,已生起的,便会一再的增广,未生起的有漏、无明漏,会由之而生起,已生起的,便会一再的增广。
多闻的圣弟子,乃因得闻正法,值遇真知识,在圣法中能调御自己,而能知道如真之法。而不正思惟的人,则未生的欲漏会生起,已生的便会增广,未生起的有漏、无明漏会生起,已生起的便会增广。反之而有正思惟的人,则未生起的欲漏不会生起,已生起的便会消灭,未生起的有漏、无明漏不会生起,已生起的便会消灭。知道如真之法后,则不应念的法,就不会念,应念的法便会自动的去念它。由于不应念之法,不去念,应念之法便会生起念念不忘之故,未生起的欲漏就不会生起,已生起的便会消灭,未生起的有漏、无明漏就不会生起,已生起的便会消灭。
有七种能断灭漏、烦恼、忧思之法。那七种呢?有的漏,可从见(见解)而断,有的漏,可从护(防护)而断,有的漏,可从离(回避)而断,有的漏可从用(受用)而断,有的漏可从忍(忍受)而断,有的漏可从除(遣除)而断,有的漏可从思惟(思考观察真理)而断。
(1)甚么叫做有漏(烦恼)可从见而断呢?凡夫愚人,因不得听闻正法,不值遇真知识,不知道圣法,不能以圣法调御自己,不知如真…
《中阿含经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