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阿含經卷第二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瞿昙才施設蕪余涅槃的嗎?」回答說:「不也!」

  又問:「由于心的清淨之故,由于見的清淨之故,由于疑蓋之清淨之故,由于正道非道之知見清淨之故,由于道迹知見之清淨之故,由于道迹斷智之清淨之故,沙門瞿昙才施設無余涅槃的嗎?」回答說:「不也。」

  又問說:「我剛才問賢者你,雲何(怎樣)?賢者!是否由于戒清淨之故,沙門瞿昙才施設無余涅槃與否?賢者乃說:『不也』。又問由于心清淨之故?由于見清淨之故?由于疑蓋清淨之故?由于道非道之知見之清淨之故?由于道迹知見之清淨之故?由于道迹斷智之清淨之故,沙門瞿昙才施設無余涅槃的嗎?賢者都回答說:『不也』!那麼,賢者所說的,到底是甚麼義理?怎樣能得知呢?」

  回答說:「賢者!如果由于戒的清淨之故,世尊沙門瞿昙才施設無余涅槃的話,就會以有余而稱說無余。由于心的清淨之故,由于見的清淨之故,由于疑蓋之清淨之故,由于道非道之知見之清淨之故,由于道迹知見的清淨之故,由于道迹斷智之清淨之故,世尊沙門瞿昙乃施設無余涅槃的話,就會以有余稱說爲無余。賢者!如果離開這些法,而世尊乃施設無余涅槃的話,則凡夫當然也會般涅槃,因爲凡夫也是離開這些法之故。賢者!但由于戒的清淨之故,而得心的清淨,以心清淨之故,而得見的清淨,以見的清淨之故,而得疑蓋的清淨,以疑蓋清淨之故,而得道非道的知見之清淨,以道非道的知見的清淨之故,而得道迹知見的清淨,以道迹知見的清淨之故,而得道迹斷智之清淨,以道迹斷智的清淨之故,世尊沙門瞿昙,乃施設無余涅槃!

  賢者!請你再聽我說:從前拘薩羅王-波斯匿(和悅),住在于舍衛國,而在于婆雞帝城(娑雞帝,爲北拘薩羅國之都城)有事,曾作如是之念:到底要用甚麼方便,才能使唯行一日之間,就能由舍衛國而至于婆雞帝城呢?又作此念:我現在甯可叫人從舍衛國至于婆雞帝城,在其中間布置七輛車爲是。那時,就令人從舍衛國至于婆雞帝城,在其中間,布置七臺車輛。布置七輛車後,從舍衛國出,至初車(第一輛車),而乘第一輛車(初一車),至于第二輛車時,就舍棄初車,而乘第二車,至第叁車時,即舍棄第二車而乘第叁車,至第四車時,即舍第叁車,而乘第四車,至第五車時,即舍第四車,而乘第五車,至第六車時,即舍第五車而乘第六車,至于第七車時,即舍第六車而乘第七車,在于一日當中,就至于婆雞帝城(七次換車而乘,是形容速度之快捷)。

  王在婆雞帝城辦完其事後,曾被大臣們圍繞,而坐在于王的正殿。此時,群臣白王說:『到底如何呢?天王!是否用一日之間,就能從舍衛國而至于婆雞帝城了麼?』大王回答說:『如是』(是的)!又問說:『如何呢?天王!您乘第一車在一日當中從舍衛國而至于婆雞帝城的嗎?』大王說:『不也。』又問:『乘第二車,乘第叁車,……乃至第七車,從舍衛國而至于婆雞帝城的嗎?』大王說:『不也!』到底雲何呢?賢者!拘薩羅王波斯匿的群臣如果又再問王的話,王當怎樣解說呢?

  當時的大王曾經回答群臣們說:『我在舍衛國時,因對于婆雞帝城有事情要辦,我就曾作此念:要用甚麼方便,才能只行一日的時候,就能從舍衛國至于婆雞帝城呢?我又作此念.我現在甯可叫人從舍衛國至于婆雞帝城,在于其中間布置七臺車輛。我就叫人從舍衛國至于婆雞帝城,在于其中間布置七輛車。布置七車完畢後,就從舍衛國出來,至于初一輛車之處,而乘初一輛之車。到了第二車時,就舍棄初車,而換乘第二車,到了第叁車時,就舍棄第二車,而換乘第叁車,

  到了第四車時,就舍棄第叁車,而換乘第四車,到了第五車時,就舍棄第四車,而換乘第五車,到了第六宰時,就舍棄第五車,而乘第六車,到了第七車時,就舍棄第六車而換乘第七車,在一日的中間,就能至于婆雞帝城」

  像如是的,賢者!拘薩羅王波斯匿,回答群臣所問的就是如是!像如是的,賢者!由于戒清淨之故,而得心清淨,由于心清淨之故,而得見清淨,由于見清淨之故,而得疑蓋清淨,由于疑蓋清淨之故,而得道非道知見清淨,于道非道知見清淨之故,而得道迹知見清淨,由于道迹知見清淨之故,而得道迹斷智清淨,由于道迹斷智清淨之故,世尊才施設無余涅槃。」

  于是,尊者舍梨子,乃問尊者滿慈子說:「賢者!你的尊名怎麼稱呼?諸修習梵行之人(諸同道者)是怎樣稱呼賢者您的呢?」

  尊者滿慈子回答說:「賢者!我的字號爲滿,我的家母名慈,因此之故,諸梵行人(諸同道者)都叫我爲滿慈子。」(富樓那-滿,彌多羅尼-慈,之子)。

  尊者舍梨子感歎而說:「善哉!善哉!賢者滿慈子!您爲如來的弟子,所作的智辯,聰明而決定,是安隱而無畏,而成就調禦,已逮到大辯才,得甘露之法幢,在于甘露界,能自作證,而成就遊止于其境地。由于請問賢者您,有關于甚深之義,都能盡義回答之故。賢者滿慈子!諸修習梵行的人,爲得大利的了!能得以值遇賢者滿慈子您,而能隨時往見您,隨時禮拜您!我現在也得大利,能隨時往見,隨時禮拜!諸修習梵行的人,應當將衣萦起在于頭頂上,以便頂戴賢者滿慈子您,爲了得大利之故。我現在也得大利,也應隨時往見,隨時禮拜您!」

  尊者滿慈子問尊者舍梨子說:「賢者的尊名怎麼稱呼呢?諸修習梵行的人怎麼稱呼賢者您呢?」尊者舍梨子回答說:「賢者!我的字叫做優波提舍(論議),我的家母名叫舍梨(如鹙之眼),因此之故,諸修梵行的都叫我爲舍梨子。」(其母的眼睛似鹙鹭,故爲鹙子)。

  尊者滿慈子感歎而說:「我現在和世尊的弟子共論而不知道,和第二尊(世尊爲第一尊,舍利子爲第二尊)共論而不知道,和法將(法的龍象、大將,舍利弗之異稱)共論而不知,和轉*輪複轉的弟子(世尊轉*輪,舍利弗複轉世尊之*輪,也是舍利弗的異稱)共論而不知道。如果我一開始就知道爲舍梨子的話,就不能回答一句話,更何況又這樣一再的深論。善哉!善哉!尊者舍梨子!爲如來的弟子,所作的爲智辯而聰明決定,爲安隱無畏,成就調禦,逮大辯才,得甘露幢。在于甘露界裏,能自作證,成就遊止于其境界裏。由于尊者以甚深甚深之間之故,尊者舍梨子啊!諸修梵行的人,因此而能得大法利。能得以值遇尊者舍梨子您,而能隨時往詣拜見,隨時得以禮拜!我現在也因之而能得大法利,能隨時往詣拜見,隨時得以禮拜!諸修梵行之人,應當要萦衣而戴尊者舍梨子于頭頂上,爲得大法利之故。我現在也得大法利,能隨時往詣拜見,隨時禮拜!」

  像如是的二位賢者,都更相稱贊歎說,更相贊善後,歡喜奉行。然後,即從他們的座位站起,各還所止住的地方(回到各人本來的住處)。

  一○、漏盡經第十(初一日誦)

  大意: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:七種有關于斷除有漏之法。(1依見而斷(得如實知見)。(2)依護(護諸根)。(3)依離(遠惡友、惡外道)。(4)依用(受用衣服臥具等布施時之反省)。(5)依忍(血肉幹竭,仍決心精進)。(6)依除(除欲恚害叁念)。(7)依思惟(七覺支之思惟)。並說斷有漏者,諸結已解,能用正智,究竟苦邊。

  結集者的我們,都像如是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化到拘樓瘦(國),住在于劍磨瑟昙(村邑)的拘樓人所住的都色。

  那時,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由于知,由于見之故,諸漏得以滅盡,並不是不知,並不是不見而能得漏盡的。甚麼叫做以知、以見之故,而能得盡諸漏呢?所謂有正思惟(正確的思量分別),也有不正思惟(不正當的思量分別)。假若不正思惟的話,則未生的欲漏(愛欲的煩惱)會得以生起,已生起的煩惱,便會一再的增廣,未生的有漏(執著于生存的煩惱)、無明漏(沒有智慧的煩惱),也會生起,已生的便會一再的增廣。反之而如果爲正思惟的話,則未生的欲漏不會生起,已生起的便會消滅,未生的有漏、無明漏都不會生起,已生起的便會消滅。

  然而凡夫愚人,不得聽聞正法,不值遇真知識,不知聖法,對于聖法而不調禦自己,不知如真之法(不知真實之法,如甚麼叫做應當思惟之法,甚麼爲之不應當思惟之法,都不了知)。如果不正思惟的話,則未生的欲漏會生起,已生的欲漏便會增廣。如果爲正思惟的話,則未生的欲漏不會生起,已生的欲漏便會消滅,未生的有漏、無明漏,不會生起,已生的便會消滅。由于不知如真之法之故,不應該念的法,都會去念,應念的法,卻不會去念。由于不應念之法,會去

  思念,應念之法,不去思念之故,未生起的欲漏會由之而生,已生起的,便會一再的增廣,未生起的有漏、無明漏,會由之而生起,已生起的,便會一再的增廣。

  多聞的聖弟子,乃因得聞正法,值遇真知識,在聖法中能調禦自己,而能知道如真之法。而不正思惟的人,則未生的欲漏會生起,已生的便會增廣,未生起的有漏、無明漏會生起,已生起的便會增廣。反之而有正思惟的人,則未生起的欲漏不會生起,已生起的便會消滅,未生起的有漏、無明漏不會生起,已生起的便會消滅。知道如真之法後,則不應念的法,就不會念,應念的法便會自動的去念它。由于不應念之法,不去念,應念之法便會生起念念不忘之故,未生起的欲漏就不會生起,已生起的便會消滅,未生起的有漏、無明漏就不會生起,已生起的便會消滅。

  有七種能斷滅漏、煩惱、憂思之法。那七種呢?有的漏,可從見(見解)而斷,有的漏,可從護(防護)而斷,有的漏,可從離(回避)而斷,有的漏可從用(受用)而斷,有的漏可從忍(忍受)而斷,有的漏可從除(遣除)而斷,有的漏可從思惟(思考觀察真理)而斷。

  (1)甚麼叫做有漏(煩惱)可從見而斷呢?凡夫愚人,因不得聽聞正法,不值遇真知識,不知道聖法,不能以聖法調禦自己,不知如真…

《中阿含經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中阿含經卷第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