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成陰陽的;四天王、忉利天,也是如是。焰摩天(時分天),乃以相近而成陰陽,兜率天(喜足天)乃以執手而成陰
陽,化自在天(第五層天)則以熟視而成陰陽,他化自在天(第六層天)則暫視而成爲陰陽,自此以上的諸天,已沒再有淫欲的了。
如有衆生,其身行惡,口言惡,意念惡的話,則在其身壞命終時,此後,則人世間的意識會消滅,泥梨(地獄)的初識會産生。由于有了意識,而有了名色,由于有了名色,而有了六入(六根)。或者有衆生,其身行惡,口言惡,意念惡的話,則身壞命終之後,會墮入于畜生之中,此後,人的意識會消滅,畜生的初識會産生。由于有了意識,而有了名色,由于有了名色,而有了六入(六根)。或者有衆生,身行惡,口言惡,意念惡之故,在其身壞命終之後,墮入于餓鬼道之中,此後,人世的意識會消滅,餓鬼的初識會産生。由于有了意識而有了名色,由于有了名色而有了六入(六根)。或者有衆生,其身行善,口言善,意念善之故,在其身壞命終之後,得生于人中,此後,則其前
世的意識會消滅,人中的初識會産生,由于有了識,而有了名色,由于有了名色,而有了其六入(六根)。
或者有衆生,其身行善,口言善,意念善之故,在其身壞命終之後,往生于四天王天(第一層天),此後,則其前的意識會消滅,四天王天的識初生,由于有了識,而有了名色,由于有名色,而有了六入(六根)。在那個天上初生之時,乃如吾人的此人間的一、二歲之兒那樣,自然的化現,而在于天膝之上而坐。那位天神會這樣說:『這位是我的孩子。』由于行報之故,會有自然之智之産生,就自念而說:我是由于甚麼行,現在才會生于此間的呢?就又自念:我往昔之時,在人間裏,身行善,口言善,意念善,由于此善行之故,現在得以生在于天上。我假如在這裏命終,再生于人間的話,就應當清淨身口意,應該倍加精勤,修諸善行才是。此天兒出生不久,便自會覺得肚饑,而當在此天兒之前,會有自然的寶器,會盛天
的百味的自然的淨食。如果福報多的話,則飯色會爲白,其福報爲中的話,則飯色會爲青的,其福報爲下的話,則其飯色會爲赤的。那位天兒則以手去掬飯,而放入于口中,食物自然會消化,如酥之投入于火那樣。那位天兒食後,自會覺得口渴,那時會有自然的寶器,盛甘露之漿。其福報多的人,其漿色會爲白的,其福報中的人,漿色會爲青的,其福報下的話,漿色就會爲赤的。此天兒就取那甘露漿而飲,飲後,漿自會消化,有如酥之投入于火那樣。
那位天兒飲食完畢後,身體就長大,就和其它的天神相等之大,就進入浴池去沐浴澡洗,以自娛樂。自娛樂後,還出浴池,而詣于香樹下,香樹會曲其躬,就用手去取衆香,以自塗身。然後又詣于劫貝(綿布)的衣樹,樹會曲躬,就取種種之衣,穿在于身上。然後又詣于莊嚴樹,樹會爲之曲躬,而取種種的莊嚴物品,以自莊嚴。又詣于鬘樹,樹會爲之曲躬,而取
鬘去貫其首。又詣于器樹,樹會爲之曲躬,即取寶器。又詣于果樹,樹會爲之曲躬,而取自然之果,或者食,或者含,或者漉汁而飲。又詣于樂器樹,樹就爲之曲躬,而取天的樂器,用清妙的聲,和弦而歌。天兒向于諸園林時,他就看見算不盡的天女在鼓樂弦歌,就以語笑而相向。這位天兒在遊觀之時,遂生染著,視東而忘西,視西而忘東。其初生之時,自知而自念說:我到底是由于甚麼行,現在能得以生在于此的呢?然而當他在遊處觀看之時,就統統把此念頭忘掉,于是,便有了婇女來侍從他。
如果有衆生,其身行善,口言善,意念善的話,則身壞命終之時,就會往生于忉利天(第二層天),自此之後,從前的意識會滅掉,天的初識會産生。由于識,而有了名色,由于名色而有六入(六根)。那位天神初生之時,有如閻浮提之二、叁歲的孩兒,而會自然的化現,會在于天膝之上,那邊的天神就會說:『此爲我的男
孩,此爲我的女孩。』也是如是。或者有衆生,其身、口、意都爲善,在其身壞命終之時,會往生于焰摩天(第叁層天),在此天初生之時,有如閻浮提的叁、四歲的孩兒。或者有衆生,其身、口、意都爲善,在其身壞命終之後,往生于兜率陀天(第四層天),在此天初生之時,乃如此世間的四、五歲的孩兒。或者有衆生,其身、口、意都爲善,在其身壞命終之時,往生于化自在天(第五層天),在其天初生之時,有如此世間的五、六歲的孩兒。或者有衆生,其身、口、意都爲善,在其身壞命終之時,往生于他化自在天(第六層天),在其天初生之時,有如此世間的六,七歲的孩兒,也是如是(一切情形均如上述)。」
佛陀告訴比丘們說:「每半個月,有叁齋(烏哺沙陀,布薩,說戒,爲清淨之義。或爲增上,所謂受持齋法而增上善根。或者轉齋爲時,如過午時不食,或不食葷而爲持齋,爲大乘教的本義,重禁肉
食,故持齋爲食菜)。那叁齋呢?第一爲每月的初八日爲齋,第二爲十四日之齋,第叁爲十五日爲齋,就是叫做每半個月的叁齋。爲甚麼緣故,在于每月的初八日爲齋呢?因爲平常在于每月的初八日之時,四天王就會告訴其使者們說:『你們要去案行(巡察)世間,去觀視萬民,應察知是否有孝順父母,敬順沙門、婆羅門,宗事于長老,而齋戒布施,濟諸窮乏的人與否?』那時,使者聽天王的教令後,就去普遍的案行天下,而知道是否有孝順父母、宗事沙門、婆羅門、恭順長老、持戒守齋、布施窮乏的人。天使統統觀察後,看見諸世間裏,有些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、不修齋戒、不濟窮乏的人,就還回去仰白天王說:『天王!在世間裏,所謂孝順父母、敬事師長、淨修齋戒、施諸窮乏的人,實在是非常的少!實在是非常的少!』那時,四天王聽後,愁憂不悅,就回答說:『咄!(愚哉!)是這樣嗎?世人那麼的惡,那樣的不孝父母、不事師
長、不修齋戒、不施窮乏的人。這樣的話,乃會減損諸天衆,而會增益阿須倫(阿修羅,非天)衆的!』假如天使看見世間裏,有孝順父母、敬事師長、勤修齋戒、布施貧乏的人的話,就會回去仰白天王而說:『在世間裏,有人孝順父母、敬事師長、勤修齋戒、施諸窮乏的。』四天王聽後,就會大歡喜,會唱而說:『善哉!我聽到這些善言!世間裏乃能有孝順父母、敬事師長、勤修齋戒、布施貧乏的人。這樣,則會增益諸天衆,而會減損阿須倫衆的。』
爲甚麼緣故在于每月的十四日要持齋呢?因爲在十四日之齋之時,四天王會告訴其太子說:『你應當去案行(巡察)天下,去觀察萬民。藉此以知道是否有人孝順父母、敬事師長、勤修齋戒、布施貧乏的人與否?』太子受王的教令後,就去案行天下,去觀察萬民,而知道是否有孝順父母、宗事師長、勤修齋戒、布施貧乏的人。都統統觀察後,如看見諸世間裏有不
孝順父母、不敬師長、不修齋戒、不施貧乏的人的話,就回去禀報天王說:『天王!在世間裏,能孝順父母、敬順師長、淨修齋戒、濟諸貧乏的人,乃爲非常的少!非常的少!』四天王聽後,愁憂不悅而說:『咄哉!爲這樣嗎?世人多惡,不孝父母、不事師長、不修齋戒、不濟窮乏!這樣的話,則會減損諸天衆,而會增益阿須倫衆的!』太子如看見在世間裏,有孝順父母、敬事師長、勤修齋戒、布施貧乏的人的話,就會回去禀告天王而說:『天王!在世間裏,有人孝順父母、敬順師長、勤修齋戒、施諸貧乏的人。』四天王聽後,就會大歡喜,而唱說:『善哉!我聽此善言:在世間裏有孝事父母、宗敬師長、勤修齋戒、布施貧乏的人。這樣,則會增益諸天衆,而減損阿須倫衆!』因此之故,十四日應齋戒。
爲甚麼緣故,十五日要齋戒呢?因爲在十五日之齋之時,四天王會親自下來,會來案行天下,觀察萬民,看看在世間裏是
否有孝順父母、敬事師長、勤修齋戒、布施貧乏的人與否?如看見世間的人多有不孝父母、不事師長、不勤齋戒、不施貧乏的人的話,這時,四天王就會詣善法殿,去白帝釋天而說:『大王!當知!在世間裏的衆生,乃多有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、不修齋戒、不施貧乏的。』帝釋天(天帝),以及忉利天(叁十叁天,第二層天)的諸天神聽後,就愁憂不悅而說:『咄哉!爲甚麼是這樣呢?世人多惡,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、不修齋戒、不施貧乏。這樣的話,就會減損諸天衆,而會增益阿須倫衆的。』四天王如果觀見世間裏有孝順父母、敬事師長、勤修齋戒、布施貧乏的人的話,就會還詣于善法堂,去白帝釋天而說:『世人有孝順父母、敬事師長、勤修齋戒、布施貧乏的人。』帝釋天,以及忉利天的諸天們聽到此語後,都會大歡喜,而唱說:『善哉!在世間裏,能有孝順父母、敬事師長、勤修齋戒、布施貧乏的人。這樣,乃會增益諸天衆,而
會減損阿須倫衆的。』因此之故,十五日應齋戒,因此之故,而有了叁齋。那時,帝釋天爲了使諸天們能夠倍生歡喜之故,就說偈頌而說:
常以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受化修齋戒 其人與我同
(如果平常都以每月的初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,在這些日子裏受教化,而修齋戒的話,那些人就和我同樣的了〔指和帝釋天同樣的具有了善德,而會有機會成爲帝釋天!〕。)
佛陀告訴比丘們說:「帝釋天所說的此一偈頌,並不是最爲善受,並不是最善之說,是我所不允可的(我不一定會贊同其說)。所以的緣故爲何呢(爲甚麼呢?)因爲那位天帝釋,對于淫、怒、癡,還未窮盡,還不能脫離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苦、惱的,因此之故,我說這種人並未脫離苦本的。如果我的比丘當中,爲漏盡(煩惱已盡)的阿羅漢(應供,無生),所作已辦,而舍棄了重擔,自獲己
利,而盡諸有結(盡諸煩惱),而平等解脫(脫離生死)的話,則如此的比丘,就應該說如是之偈:
常以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受化修齋戒 其人與我同
…
《叁○ 世記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