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二八 布咤婆樓經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實在的,其余之說爲虛妄的。我、世間爲無常的,這是實在的,其余之說爲虛妄的。我、世間爲有常無常的,這是實在的,其余之說爲虛妄的。我、世間爲非有常非無常的,這是實在的,其余爲虛妄的。2.我、世間爲有邊的,這是實在的,其余之說爲虛妄的。我、世間爲無邊的,這是實在的,其余爲虛妄的。我、世間爲有邊無邊的,這是實在的,其余之說爲虛妄的。我、世間爲非有邊非無邊的,這是實在的,其余之說爲虛妄的。3.此命即是身,這是實在的,其余之說爲虛妄的。命異,而身異的,這是實在的,其余之說爲虛妄的。身與命,乃非異非不異的,這是實在的,其余之說爲虛妄的。無命無身,這是實在的,其余之說爲虛妄的。4.如來(佛陀之美稱)爲有終的(死後即終了),這是實在的,其余之說爲虛妄的。如來爲不終的(死後不是終了),這是實在的,其余之說爲虛妄

  的。如來爲終不終的,這是實在的,其余之說都是虛妄的。如來爲非終非不終的,這是實在的,其余之說都是虛妄的。」

  佛陀告訴梵志說:「世間爲有常,乃至如來爲非終非不終,爲我所不記的。」梵志白佛說:「瞿昙!爲甚麼這些事都不記呢?我、世間爲有常,乃至如來爲非終非不終,都盡爲不記呢?」

  佛陀說:「因爲這些乃不和真義爲契合,不與法爲合,並不是梵行,不是無欲,不是無爲,不是寂滅,不是止息,不是正覺,不是沙門,不是泥洹(涅槃),因此之故,不爲之記。」

  梵志又問:「怎樣才能與義爲合,與法爲合?甚麼是梵行之初?甚麼爲無爲?甚麼爲無欲?甚麼爲寂滅?甚麼爲止息?甚麼爲正覺,甚麼爲沙門?甚麼爲泥洹?甚麼才爲記呢?」佛陀告訴梵志說:「我乃記說苦谛、苦之集谛、苦之滅谛、苦的出要之谛(道谛)。爲甚麼呢?這是和真義契合,和正法契合,爲梵行之初首,爲無

  欲、無爲、寂滅、止息、正覺、沙門、泥洹,因此之故,我乃爲之記。」

  那時,世尊爲梵志說法,示教利喜梵志之後,就從其座位起後而去。

  佛陀離開後不久之時,其後的諸余梵志乃對布咤婆褛梵志說:「你爲甚麼緣故要聽瞿昙沙門所說之語呢?你印可瞿昙之言:『我及世間爲有常,乃至如來乃爲非終非不終,這些乃和真義不合,故我不記。』你爲甚麼緣故印可(同意)如走之言呢?我們乃不印可(不同意)沙門瞿昙所說的如是之說。」

  布咤婆樓回答諸梵志說:「沙門瞿昙所說的:『我、世間爲有常,乃至如來爲非終非不終,爲不與真義相契合,故我不記。』我也同樣的不印可此言(不同意),但是那位沙門瞿昙乃爲依法而住于法,都以法而言,以法而出離,我到底有甚麼理由違背此智言呢?沙門瞿昙的如此微妙的法言,乃不可以違的。」

  當時,布咤婆褛梵志又在于異時(有一天),和象首舍利弗(質多舍利弗。出家後還俗,後又出家精勤而證阿羅漢果),一同往詣世尊之處,到後問訊,然後坐在于一邊,象首舍利弗也禮佛後,坐在于那邊。梵志白佛說:「佛陀從前在于我處,開示後,離去不久之時,嗣後諸余的梵志曾對我說:『你爲甚麼緣故,聽沙門瞿昙所說之語?爲甚麼印可瞿昙之言?所謂:我及世間爲常,乃至如來爲非終非不終之論,爲不合于真義,故不記。你何故印可這些語呢?我們不印可沙門瞿昙所作之如是之說。』我回答他們說:『沙門瞿昙所批評的:我及世間爲有常,乃至如來爲非終非不終,這些乃不與真義相契合,故我不爲記。對于此,我也同樣的不印可其言(不同意其批評),但是那位沙門瞿昙乃依法而住于法,都以法而言,以法爲出離,我們有甚麼理由違此智言呢?沙門瞿昙所說的微妙的法之言,實在是不可違逆的!」

  佛陀告訴梵志說:「諸位梵志所言之:『你爲甚麼緣故聽沙門瞿昙所說之語,而印可呢?』這些話實在有過咎的(不對的)。爲甚麼呢?因爲我所說之法,有決定記(四谛之法爲決定之法,而爲記述),有不決定記(所謂外道所論的四種哲學的問題,爲不決定之法,而不述記)。甚麼叫做不決定記呢?所謂我,及世間爲有常,乃至如來爲非終非不終,我也說此言,然而並不決定記述。所以然者(所以會爲這樣的原因),就是因爲這乃不和真義契合,不和正法契合,並不是梵行之初,也不是無欲,不是無爲,不是寂滅,不是上息,不是正覺,不是沙門,不是泥洹(涅槃),因此之故,梵志!我雖然曾說過此言,但是不爲之決定記述。甚麼叫做決定記呢?我乃記述苦谛、苦之集谛、苦之滅谛,苦之出要谛(道谛)。爲甚麼呢?因爲這乃和正法契合,和真義契合,是梵行的初首,是無欲、無爲、寂滅、止息、正覺、沙門、涅槃,以此之故,我乃說爲決定記。

  梵志!或者有沙門、婆羅門,在于一處世間,一向說樂(死後的靈魂世界,爲非常的快樂,所謂極樂世界是)。我曾對他說:『你們審說一處世間一向樂嗎?』他回答我說:『如是(是的)!』我又對他說:『你知見一處世間一向樂嗎?』(是否曾經了知見到那個極樂世界嗎?)他回答我說:『不知不見。』我又對他說:『一處世間的諸天爲一向樂(再生于一向樂的世間的諸天之處),你曾經看見過嗎?』他回答我說:『不知不見。』又問他說:『那一處世間的諸天,你是否和他們同坐同起,和他們談說,而精進(努力)去修禅定過嗎?』回答我說:『不。』(沒有)。我又問他說:『那一處世間的諸天,爲一向樂者,是否曾經來和你談話,說你所行的爲質直,當會往生在于其一向樂天。我乃由于所行爲質直之故,往生于那個天,共同受快樂嗎?』他回答我說:『不也。』(沒有)。我又問他而說:『你能夠在于你自己之身,起心

  而化作他人的四大身(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的身),身體都具足,諸根(六根)並沒有阙欠嗎?』他回答我說:『不能的。』你的意見如何呢?梵志!那些沙門、婆羅門所說的爲誠實嗎?爲合應于正法嗎?」梵志白佛說:「這些並不是誠實的,是非法之言!」

  佛陀告訴梵志說:「如有人說:『我和那位端正(美麗)的女人交通(很親密),而稱贊那位女人。』他人問他而說:『你認識那位女人嗎?是那裏人氏的人呢?是柬方呢?西方呢?南方呢?或者爲北方呢?』回答說:『不知道。』又問說:『你知道那位女人所止住的土地、城邑、村落嗎?』回答說:『不知道。』又問說:『你認識那位女人的父母,及他的姓字(姓名)嗎?』回答說:『不知道。』又問說:『你知道那位女人爲長短(高矮)、麄細、黑白、好醜嗎?』回答說:『不知道。』你的意見如何呢?梵志!此人所說的爲誠實嗎?」回答說:「弗也。」

  佛陀說:「梵志!那些沙門、婆羅門,也是如是,並沒有真實。梵志!猶如有人,將梯立在于空地,其余的人(別人)問他而說:『你立此梯幹嗎?』答說『乃欲上堂閣去。』問說:『堂在甚麼地方呢?』回答說:『不知道。』你的意見如何呢?梵志!那位立梯的人,豈不是虛妄了嗎?」回答說:『如是!他實在是虛妄啊!』佛陀說:「諸沙門、婆羅門也是如是,都是虛妄無實。」

  佛陀又告訴布咤婆樓說:「你說我的身色(肉體)四大(地水火風)、六入(六根),乃由父母所生育,以乳餔而得以成長,依于衣服而莊嚴的,爲無常而會磨滅的,以此爲之我。我乃說這爲染汙,爲清淨,也爲得解(雖煩惱染汙之法,也可以斷滅而增長清淨之法,而得解脫)。你的意見,或者會說:染汙法乃不可以斷滅,清淨之法乃不可以生長,都常在于苦惱中。你不可以作如是之念!爲甚麼緣故呢?因爲染汙法(煩惱)乃可以用功把它滅掉,清淨之法,乃可以精進之力而出生的。如處在于安樂地的話,就能得歡喜愛樂,專念一心,即智慧會增廣的。梵志!我對于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空處、識處、不用處(無所有處天)、有想無想處天(此四處爲無色界),說其爲染汙,也說其清淨,也說其能得解脫。你的意見或者會以爲染汙法不可以滅,清淨之法不可以生,都常在于苦中。你不可以作如是之念!爲甚麼呢?因爲染汙法乃可以消滅,清淨之法乃可以生長,如處在于安樂地,則歡喜愛樂,專念一心,則智慧會增廣的。」

  那時,象首舍利弗白佛說:「世尊!是否當會有欲界的人身四大的諸根時(當一個欲界的人時),又有欲界的天身、色界的天身,空處、識處、不用處、有想無想處的天身,一時都有的嗎?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乃逐次上升,應不是同時而有。象首所問的爲一人能具之爲叁界的身與否?)世尊!是否當會有欲界的天身時,又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諸根,以及色界的天身,空處、識處、無所有處、有想無想處的天身,一時具有的嗎?世尊!是否當會有色界天身時,又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諸根,以及色界天之身,空處、識處、無所有處、有想無想處天身,一時具有的嗎?像如是的,乃至于有想無想處的天身時,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諸根,以及欲界的天身,色界天之身,空處、識處、無所有處的天身,一時都具有的嗎?」

  佛陀告訴象首舍利弗說:「如有欲界的人身四大的諸根的話,那個時候正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,並不是欲界的天身,也不是色界天之身,更不是空處、識處、無所有處、有想無想處等天身。像如是的,乃至如果具有了有想無想處天身之時,那個時候正有了有想無想處天身,並沒有欲界人身四大諸根,以及欲界天身、色界天身、空處、識處、無所有處天身。象首!譬如牛乳,由牛乳而變酪,由酪而生酥,由生酥而爲熟酥,由熟酥而爲醍醐,醍醐

  就是第一的。象首!當有乳之時,唯能名叫乳,不名叫酪,也不名叫酥,不名叫醍醐。像如是的展轉而至于醍醐時,就唯有將它名叫醍醐,不名叫乳,也不名叫酪,不名叫酥。象首!這也是如是的道理,如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諸根時,就沒有欲界天之身,也沒有色界天之身,乃至有想無想處的天身。像如是的展轉,而有了有想無想處天之身時,就唯有有想無想處的天身,並沒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諸根,以及欲界天身、色界天身,乃至無所有天之身。

  象首!你的意見如何呢?如果有人問你而說:『如果有過去身之時,是否有未來、有現在之身,同一時間都具有嗎?有未來身之時,是否也有過去、現在之身,同一時具之而有嗎?有現在之身之時,也有過去、未來之身,同一時間具之而有嗎?』假如有如此之問的話,你到底要怎麼回答人家呢?」

  象首說:「假如有如是之問的話,我當會回答他而說:『如果有過去身之時,就只有過去之身,並沒有未來、現在之身的。如果有未來之身之時,也只有是未來之身,並沒有過去、現在之身。如有現在之身之時,則唯有現在之身,並沒有過去。未來之身。』」

  佛陀說:「象首!這也是如是的。如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諸根時,就沒有欲界的天身,也沒有色界天之身,乃至沒有有想無想處天之身。像如是的展轉,乃至于有了有想無想處天之身時,則沒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諸根,以及欲界天之身,也沒有色界天之身,乃至沒有不用處天的身。

  其次,象首!如果有人問你而說:『你曾經有過去的,已消滅了嗎?未來的當生嗎?現在今有嗎?』假如有如是之問的話,你當會作如何的回答人家呢?」象首白佛說:「如果有如是之問的話,當會回答他而說:『我曾經有過去的已消滅,並不是沒有。也有未來的當生,並不是沒有的。當然現在今爲有,並不是沒有的。』」

  佛陀說:「象首!這也是如是的,如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諸根之時,就沒有欲界天之身,乃至有想無想天之身。像如是的展轉,乃至有想無想天之身時,就沒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諸根,以及欲界天的天身,乃至無所有處天之身。」

  那時,象首白佛說:「世尊!我現在要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願聽我在于正法當中爲優婆塞!自從現在已後,盡形壽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逸、不欺诳、不飲酒。」

  這時,布咤婆樓梵志白佛說:「我得以在于佛法當中出家,受具足戒嗎?」佛陀告訴梵志說:「如果有異學,欲在于我法當中出家修道的話,首先就應爲四個月間的觀察,在此期間,能稱衆人之意的話,然後乃得以出家受戒。但是雖然有如此之法(規定),也得看看對方耳。」

  梵志白佛說:「諸有異學如欲在佛法中出家受戒的話,首先應當須要四個月的觀察,如能稱衆人之意時,然後乃得出家受戒。如我現在,乃可以在于佛法中經過四歲(四年)的觀察,如能稱衆人之意之時,然後乃望出家受戒。」佛陀告訴梵志說:「我剛才對你說過,雖然有如是之法(規定如是),但是得觀察人而定的。」

  這時,那位梵志就在于正法當中,得以出家受戒。像如是的,經過不久之後乃由于信心堅固,淨修梵行之故,在于現法中,自身作證,所謂生死已盡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,即成爲阿羅漢(應供,解脫生死)。

  那時,布咤婆樓聽佛所說,乃歡喜奉行!

  

  

《二八 布咤婆樓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二九 露遮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