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二二 種德經

  (二二)種德經{一四}

  大意:

  此經爲佛陀在鴦伽國瞻婆城之郊外的伽伽池邊時,有一位具足著五法(種姓、諷誦、端正、持戎、智慧)之名叫種德的大婆羅門,贊歎佛德,曾說服其它五百名婆羅門去參詣佛陀。在和佛陀問答有關于婆羅門之所以時,曾經打斷其問話,而向諸婆羅門提起他之外甥──鴦伽摩納(名叫鴦伽的年輕婆羅門),他說:我這位外甥雖具有了諷誦與瑞正的容貌,但破戒不守道之故,不會被任何人所容納。和這事一樣,假如缺少了五法中之智慧與持梵(戒)的話,則不會受人的尊敬。

  佛陀在此雖說五法具足爲婆羅門,然而佛教是甯可舍棄前叁項(種姓、諷誦、端正),也不主張將慧與戒予以毀棄,視慧與戒如左右手,是非常重視慧戒之具足。佛陀說出家清淨爲之持戒者,而棄無明,得叁明(宿住智證明、死生智證明、漏盡智證明)爲之智慧。種德婆羅門聽佛說法後即持五戒,而爲優婆塞。

  大意:本經敘述佛陀在鴦伽國瞻婆城時,有五法具足的種德婆羅門,也贊歎佛德,雖被人阻止,說他不應親詣佛所,然而他卻說服其五百名弟子,而往詣佛所,在佛前說明說:如破戒的鴦伽摩納(青年弟子,其外甥),怎樣的說他具有諷經、端正的條件,也不會被人所用那樣,在五法中如果缺少智慧、持梵(持戒)之一的話,就不會被人所敬重的。佛陀說具足五法(種姓、諷誦、端正、持戒、智慧)爲之婆羅門,然而佛教乃教人棄舍前叁條件,說慧與戒如左右手之關系,重視慧與戒,出家清淨爲持戒者,去無明而得叁明爲智慧者。種德就持佛的五戒而爲優婆塞。

  像如是的經教,乃結集者的我們,都同樣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曾在于鴦伽國(十六大國之一),和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,都遊行于人間,止宿在于瞻婆城(鴦伽國的一都城)的伽伽池(爲一蓮池)之側。

  這時,有一位婆羅門,名叫種德,乃住在于瞻婆城內。其城內的人民非常的多,非常的熾盛豐樂,波斯匿王(拘薩羅國之王)封此城給與種德婆羅門,作爲梵分的(封爵的賜地)。這位婆羅門的七世以來的父母都真正(正真端正,家譜淵源),並不被人所輕毀的。對于異學的叁部(梨俱、沙磨、夜柔之叁吠陀聖典)都諷誦的通利,種種的經書都能分別,那些世典的幽微,都沒有不綜練。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(看相,看命),能瞻候吉凶(占蔔人的吉凶的命運),也懂得祭祀儀禮。擁有五百名弟子,都教授不廢。

  那時,瞻婆城內的諸婆羅門、長者、居士,曾聽到沙門瞿昙-釋迦的種族的子弟,出家去學道,這次在鴦伽國遊行于人間,到了瞻婆城的伽伽池邊。爲有大的名稱,流聞于天下,爲如來、至真、等正覺,佛陀的十號都具足,在于諸天、世人、魔王,或者是魔天(梵天)、沙門、婆羅門等衆生當中,能自身作證,而爲他人說法,所說之法,上中下之言(初中後之法),都是真正,義味(法義)都具足,梵行都清淨。「對于如此的真人(至真),應該要親往去觐現(拜見)才是,我們現在甯可前往去相見吧!」說此語後,就大家相率,步出瞻婆城,隊隊相隨(大群一隊一隊的陸續不斷),都欲往詣佛之處。

  這時,種德婆羅門,在于高臺上,遙遙的看見衆人,都隊隊相隨,因此之故,乃問侍者說:「那些群衆們,到底是爲甚麼緣故,都隊隊相隨,是欲到甚麼地方去的呢?」

  侍者白主人說:「我聽說沙門瞿昙,爲釋迦種族的子弟,已出家而成道,在于鴦伽國遊行于人澗,到了瞻婆城的伽伽池邊。他乃有很大的名稱。流聞在天下,爲如來、至真、等正覺,佛陀的十號都具足,在于諸天、世人、魔王,或魔天(梵天)、沙門、婆羅門當中,自身作證,而爲他人說法。所說之法,上中下(初中後)之言,均爲是真正的,義味(法義)都具足,梵行也清淨。在此瞻婆城內的諸婆羅門、長者、居士們,都群衆相隨,都欲往問訊瞿昙沙門而已(都爭先恐後的欲拜見佛陀)。」

  這時,種德婆羅門就敕令其侍者說:「你趕快傳我的聲言,去對他們說:『你們小等一下,須我往至(等候我來到),當會共同俱詣瞿昙之處。』

  那時,那位侍者就將種德的傳言,去對衆人說:「『諸位請等一下,等候我的到來,當會和大家共同俱詣那位瞿昙之處。』」這時,衆人回答侍者說:「你趕快回去禀告婆羅門說:『現在正是時誼,宜共同往之時。』」(回去說要等他同往)。侍者回去禀白而說:「衆人都已停在那裏,衆人說:『現在正是時誼,宜共同前往的。』」這時,種德婆羅門就便下其臺,到了中門而站在那裏。

  這個時候,有其余的五百位婆羅門,由于少因緣(有些事情),先集在于門下,他們看見種德婆羅門之到來,就都起迎而問說:「大婆羅門!您到底要到甚麼地方呢?」種德回答說:「聽說有一位沙門瞿昙,爲釋迦種族的子弟,已出家成道,在于鴦伽國遊行人間,到了瞻婆城的伽伽池邊。他有很大的名稱,流聞于天下,爲一如來、至真、等正覺,佛陀的十號都具足,在于諸天、世人、魔王,或魔天(梵天)、沙門、婆羅門當中,自身作證,而爲他人說法,上中下言(初中後所說之法),都均爲是真正,義味(法義)都具足,梵行爲清淨。像如是的真人,應該要去觐現(拜見),我現在欲到那邊,去拜訪他。」

  這時,五百位婆羅門,乃向種德說:「你不可以親自去求見!爲甚麼呢?因爲照理來說,他應該到這裏來,你在此不應前往那邊。現今的大婆羅門您,乃七世以來的父母都真正,並不被他人所輕毀(不被人所輕視)。如成就這種法的人(這種良好的世家),他人就應該到這裏來拜訪,您不應該去拜見他。再說:大婆羅門您對于異學的叁部(吠陀聖典),都諷誦通利,種種的經書均能分別了解,對于世典的幽微的,都沒有不綜練。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,瞻相吉凶(占蔔人的命運),以及祭祀儀禮都精通。既成就此法的人,他人就應到這裏來拜見您,您不應去拜訪他。再說:大婆羅門的顔貌端正,得梵色之像(具有像梵天那樣的相貌)。成就這種法的人,他人就應來拜見您,你不應該去拜訪他。再說:大婆羅門您的戒德增上,智慧成就。成就此法的人,他人就應來拜見,您不應去拜訪他。

  再說:大婆羅門您所說的爲柔和之語,辯才都具足,義味(法義)都清淨。成就此法的人,則他人應該來求見,您不應去看他。再說:大婆羅門爲大師,弟子非常的多、成就此法的人,他人就應來拜見您,您不必去拜訪他。再說:大婆羅門常教授五百名婆羅門,成就此法的人,他人就應來拜見,您不應去看他。再說:大婆羅門您,對于四方的學者皆來請受,皆來問諸技術祭祀之法等事,你都能夠具答。成就此法的人,他人就應該來拜見,不應該去拜訪人。再說:大婆羅門乃被波斯匿王,以及瓶沙王(頻婆娑羅王)所恭敬供養的人。成就此法的人,他人應該來拜見,不應去拜訪他。再者:大婆羅門乃富有財寶,庫藏都盈溢,成就此法的人,他人應來拜訪您,不應去拜見人。再說:大婆羅門乃爲一智慧明達,所言都通利,並沒有怯弱(不怖畏)。成就此法的人,則他人應該來拜訪您,您不應該去拜見人。」

  那時,種德告訴諸婆羅門說:「如是!如是!(是的,是的),如你們所說的,我實在具有了此德,並不是沒有的。然而你們應當聽我說:論沙門瞿昙所有的功德來說,我們應該去拜見他,他不應該到這裏來看我們的。你們要知道!沙門瞿昙的七世以來的父母,乃爲真正(純善),並不被人所輕毀的。他爲成就此法的人,我們應該去拜訪,他不應該到這裏來。再說:沙門瞿昙的顔貌很端正,出身于剎帝利種(王族中血統純粹而高貴)。他爲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該去拜見,他不應來此。再說:沙門瞿昙生在于尊貴處(尊貴的家族),而能出家去學道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他,他不應來此的。再說:沙門瞿昙的光色具足(具有美貌光輝),種姓爲真正,而能出家去修道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,他不應來此。再說:沙門瞿昙生爲財富之家,有大的威力,然而卻能去出家學道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,他不應來此。

  再說:沙門瞿昙具足了賢聖之戒,成就了智慧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,他不應來這裏。再說:沙門瞿昙,乃善于言語,其言爲柔軟和雅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,他不應來這裏。再說:沙門瞿昙乃爲衆人的導師,弟子乃非常的多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,他不應到這裏來。再說:沙門瞿昙乃永滅欲愛,並沒有卒暴(離浮躁),所有的憂畏都已滅除,衣毛都不豎立(不怖畏的描述),都歡喜和悅,見人都稱善,都善說行報,不毀余道(稱佛爲業報論的人,不傷毀婆羅門)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,他不應來此。再說:沙門瞿昙乃恒常受波斯匿王,以及瓶沙王所禮敬供養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他,他不應來此。再說:沙門瞿昙乃被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所禮敬供養,也被梵婆羅門、多利遮婆羅門、鋸齒婆羅門、首迦摩納都耶子(均爲大名鼎鼎的婆羅門)所見供養的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他,他不應到這裏來。

  再說:沙門瞿昙,都爲諸聲聞弟子(聽佛說法的直傳的弟子,不是大乘學者所指的小乘人)所宗奉,都受其禮敬供養,也被諸天,以及其余的鬼神們所恭敬的。那些釋種(釋迦族人)、俱利(俱噜國族人)、冥甯(密彌沙國族人)、跋祇(跋祇國族人)、末羅(末羅國族人)、酥摩(蘇摩國族人),都均宗奉于他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他,他不應到這裏來。再說:沙門瞿昙乃授與波斯匿王,以及瓶沙王,而受持叁歸五戒(歸依佛法僧叁寶,受持不殺、不偷、不淫、不欺、不飲酒的五戒)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他,他不應來此。再說:沙門瞿昙乃授與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等人叁歸五戒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訪,他不應到這裏來。再說:沙門瞿昙的弟子都受持叁自歸依與五戒,諸天、釋種、俱…

《二二 種德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