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二二 种德经

  (二二)种德经{一四}

  大意:

  此经为佛陀在鸯伽国瞻婆城之郊外的伽伽池边时,有一位具足着五法(种姓、讽诵、端正、持戎、智慧)之名叫种德的大婆罗门,赞叹佛德,曾说服其它五百名婆罗门去参诣佛陀。在和佛陀问答有关于婆罗门之所以时,曾经打断其问话,而向诸婆罗门提起他之外甥──鸯伽摩纳(名叫鸯伽的年轻婆罗门),他说:我这位外甥虽具有了讽诵与瑞正的容貌,但破戒不守道之故,不会被任何人所容纳。和这事一样,假如缺少了五法中之智慧与持梵(戒)的话,则不会受人的尊敬。

  佛陀在此虽说五法具足为婆罗门,然而佛教是宁可舍弃前三项(种姓、讽诵、端正),也不主张将慧与戒予以毁弃,视慧与戒如左右手,是非常重视慧戒之具足。佛陀说出家清净为之持戒者,而弃无明,得三明(宿住智证明、死生智证明、漏尽智证明)为之智慧。种德婆罗门听佛说法后即持五戒,而为优婆塞。

  大意:本经叙述佛陀在鸯伽国瞻婆城时,有五法具足的种德婆罗门,也赞叹佛德,虽被人阻止,说他不应亲诣佛所,然而他却说服其五百名弟子,而往诣佛所,在佛前说明说:如破戒的鸯伽摩纳(青年弟子,其外甥),怎样的说他具有讽经、端正的条件,也不会被人所用那样,在五法中如果缺少智慧、持梵(持戒)之一的话,就不会被人所敬重的。佛陀说具足五法(种姓、讽诵、端正、持戒、智慧)为之婆罗门,然而佛教乃教人弃舍前三条件,说慧与戒如左右手之关系,重视慧与戒,出家清净为持戒者,去无明而得三明为智慧者。种德就持佛的五戒而为优婆塞。

  像如是的经教,乃结集者的我们,都同样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曾在于鸯伽国(十六大国之一),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,都游行于人间,止宿在于瞻婆城(鸯伽国的一都城)的伽伽池(为一莲池)之侧。

  这时,有一位婆罗门,名叫种德,乃住在于瞻婆城内。其城内的人民非常的多,非常的炽盛丰乐,波斯匿王(拘萨罗国之王)封此城给与种德婆罗门,作为梵分的(封爵的赐地)。这位婆罗门的七世以来的父母都真正(正真端正,家谱渊源),并不被人所轻毁的。对于异学的三部(梨俱、沙磨、夜柔之三吠陀圣典)都讽诵的通利,种种的经书都能分别,那些世典的幽微,都没有不综练。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(看相,看命),能瞻候吉凶(占卜人的吉凶的命运),也懂得祭祀仪礼。拥有五百名弟子,都教授不废。

  那时,瞻婆城内的诸婆罗门、长者、居士,曾听到沙门瞿昙-释迦的种族的子弟,出家去学道,这次在鸯伽国游行于人间,到了瞻婆城的伽伽池边。为有大的名称,流闻于天下,为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佛陀的十号都具足,在于诸天、世人、魔王,或者是魔天(梵天)、沙门、婆罗门等众生当中,能自身作证,而为他人说法,所说之法,上中下之言(初中后之法),都是真正,义味(法义)都具足,梵行都清净。「对于如此的真人(至真),应该要亲往去觐现(拜见)才是,我们现在宁可前往去相见吧!」说此语后,就大家相率,步出瞻婆城,队队相随(大群一队一队的陆续不断),都欲往诣佛之处。

  这时,种德婆罗门,在于高台上,遥遥的看见众人,都队队相随,因此之故,乃问侍者说:「那些群众们,到底是为甚么缘故,都队队相随,是欲到甚么地方去的呢?」

  侍者白主人说:「我听说沙门瞿昙,为释迦种族的子弟,已出家而成道,在于鸯伽国游行于人涧,到了瞻婆城的伽伽池边。他乃有很大的名称。流闻在天下,为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佛陀的十号都具足,在于诸天、世人、魔王,或魔天(梵天)、沙门、婆罗门当中,自身作证,而为他人说法。所说之法,上中下(初中后)之言,均为是真正的,义味(法义)都具足,梵行也清净。在此瞻婆城内的诸婆罗门、长者、居士们,都群众相随,都欲往问讯瞿昙沙门而已(都争先恐后的欲拜见佛陀)。」

  这时,种德婆罗门就敕令其侍者说:「你赶快传我的声言,去对他们说:『你们小等一下,须我往至(等候我来到),当会共同俱诣瞿昙之处。』

  那时,那位侍者就将种德的传言,去对众人说:「『诸位请等一下,等候我的到来,当会和大家共同俱诣那位瞿昙之处。』」这时,众人回答侍者说:「你赶快回去禀告婆罗门说:『现在正是时谊,宜共同往之时。』」(回去说要等他同往)。侍者回去禀白而说:「众人都已停在那里,众人说:『现在正是时谊,宜共同前往的。』」这时,种德婆罗门就便下其台,到了中门而站在那里。

  这个时候,有其余的五百位婆罗门,由于少因缘(有些事情),先集在于门下,他们看见种德婆罗门之到来,就都起迎而问说:「大婆罗门!您到底要到甚么地方呢?」种德回答说:「听说有一位沙门瞿昙,为释迦种族的子弟,已出家成道,在于鸯伽国游行人间,到了瞻婆城的伽伽池边。他有很大的名称,流闻于天下,为一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佛陀的十号都具足,在于诸天、世人、魔王,或魔天(梵天)、沙门、婆罗门当中,自身作证,而为他人说法,上中下言(初中后所说之法),都均为是真正,义味(法义)都具足,梵行为清净。像如是的真人,应该要去觐现(拜见),我现在欲到那边,去拜访他。」

  这时,五百位婆罗门,乃向种德说:「你不可以亲自去求见!为甚么呢?因为照理来说,他应该到这里来,你在此不应前往那边。现今的大婆罗门您,乃七世以来的父母都真正,并不被他人所轻毁(不被人所轻视)。如成就这种法的人(这种良好的世家),他人就应该到这里来拜访,您不应该去拜见他。再说:大婆罗门您对于异学的三部(吠陀圣典),都讽诵通利,种种的经书均能分别了解,对于世典的幽微的,都没有不综练。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,瞻相吉凶(占卜人的命运),以及祭祀仪礼都精通。既成就此法的人,他人就应到这里来拜见您,您不应去拜访他。再说:大婆罗门的颜貌端正,得梵色之像(具有像梵天那样的相貌)。成就这种法的人,他人就应来拜见您,你不应该去拜访他。再说:大婆罗门您的戒德增上,智慧成就。成就此法的人,他人就应来拜见,您不应去拜访他。

  再说:大婆罗门您所说的为柔和之语,辩才都具足,义味(法义)都清净。成就此法的人,则他人应该来求见,您不应去看他。再说:大婆罗门为大师,弟子非常的多、成就此法的人,他人就应来拜见您,您不必去拜访他。再说:大婆罗门常教授五百名婆罗门,成就此法的人,他人就应来拜见,您不应去看他。再说:大婆罗门您,对于四方的学者皆来请受,皆来问诸技术祭祀之法等事,你都能够具答。成就此法的人,他人就应该来拜见,不应该去拜访人。再说:大婆罗门乃被波斯匿王,以及瓶沙王(频婆娑罗王)所恭敬供养的人。成就此法的人,他人应该来拜见,不应去拜访他。再者:大婆罗门乃富有财宝,库藏都盈溢,成就此法的人,他人应来拜访您,不应去拜见人。再说:大婆罗门乃为一智慧明达,所言都通利,并没有怯弱(不怖畏)。成就此法的人,则他人应该来拜访您,您不应该去拜见人。」

  那时,种德告诉诸婆罗门说:「如是!如是!(是的,是的),如你们所说的,我实在具有了此德,并不是没有的。然而你们应当听我说:论沙门瞿昙所有的功德来说,我们应该去拜见他,他不应该到这里来看我们的。你们要知道!沙门瞿昙的七世以来的父母,乃为真正(纯善),并不被人所轻毁的。他为成就此法的人,我们应该去拜访,他不应该到这里来。再说:沙门瞿昙的颜貌很端正,出身于剎帝利种(王族中血统纯粹而高贵)。他为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该去拜见,他不应来此。再说:沙门瞿昙生在于尊贵处(尊贵的家族),而能出家去学道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他,他不应来此的。再说:沙门瞿昙的光色具足(具有美貌光辉),种姓为真正,而能出家去修道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,他不应来此。再说:沙门瞿昙生为财富之家,有大的威力,然而却能去出家学道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,他不应来此。

  再说:沙门瞿昙具足了贤圣之戒,成就了智慧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,他不应来这里。再说:沙门瞿昙,乃善于言语,其言为柔软和雅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,他不应来这里。再说:沙门瞿昙乃为众人的导师,弟子乃非常的多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,他不应到这里来。再说:沙门瞿昙乃永灭欲爱,并没有卒暴(离浮躁),所有的忧畏都已灭除,衣毛都不竖立(不怖畏的描述),都欢喜和悦,见人都称善,都善说行报,不毁余道(称佛为业报论的人,不伤毁婆罗门)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,他不应来此。再说:沙门瞿昙乃恒常受波斯匿王,以及瓶沙王所礼敬供养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他,他不应来此。再说:沙门瞿昙乃被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所礼敬供养,也被梵婆罗门、多利遮婆罗门、锯齿婆罗门、首迦摩纳都耶子(均为大名鼎鼎的婆罗门)所见供养的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他,他不应到这里来。

  再说:沙门瞿昙,都为诸声闻弟子(听佛说法的直传的弟子,不是大乘学者所指的小乘人)所宗奉,都受其礼敬供养,也被诸天,以及其余的鬼神们所恭敬的。那些释种(释迦族人)、俱利(俱噜国族人)、冥宁(密弥沙国族人)、跋祇(跋祇国族人)、末罗(末罗国族人)、酥摩(苏摩国族人),都均宗奉于他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他,他不应到这里来。再说:沙门瞿昙乃授与波斯匿王,以及瓶沙王,而受持三归五戒(归依佛法僧三宝,受持不杀、不偷、不淫、不欺、不饮酒的五戒)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他,他不应来此。再说:沙门瞿昙乃授与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等人三归五戒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访,他不应到这里来。再说:沙门瞿昙的弟子都受持三自归依与五戒,诸天、释种、俱…

《二二 种德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