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二二 种德经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利(俱噜国)等族的人们,都受三皈五戒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该去拜见他,他不应该来这里。

  再说:沙门瞿昙游行之时,都被一切人所恭敬供养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该去拜见他,他不应该来此。再说:沙门瞿昙所到的城郭聚落(城市、乡村)都被人供养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该去拜见他,他不应该来这里。再说:沙门瞿昙所到之处,那些非人、鬼神(指天龙八部的一部份),都不敢来触娆恼害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该去拜见他,他不应该来此。再说:沙门瞿昙所到的地方,其地方的人民都看见其光明,都听到天乐的声音,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该去拜见他,他不应该来此。再说:沙门瞿昙所到之处,如果欲离开那个地方的话,众人都会恋慕(依依不舍),都会涕泣而送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该去拜见他,他不应该来此。

  再说:沙门瞿昙初出家之时,父母都涕泣,都爱惜而恋恨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该去拜见他,他不应该来此。再说:沙门瞿昙少壮时去出家,能够舍弃诸饰好之物,以及象马、宝车、五欲(五根发出的欲乐)、璎珞(珍珠或玉成串而悬挂于身上的项链)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他,他不应来此。再说:沙门瞿昙舍弃能为转轮王之位,而出家去学道,如果他在俗家的话,当会君临四天下,会统领民物,我们都属于其民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他,他不应来此。再说:沙门瞿昙,乃明解梵法(梵坛之法,梵坛为在梵天所行的罚法。如梵王在其宫前设一个坛,天神如有不如法的话,就令其立在于坛上,其余之天神,都不和他语谈来往),能为他人说此法,也能和梵天往返言谈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他,他不应来此。再说:沙门瞿昙,三十二相都皆具足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他,他不应来此。再说:沙门瞿昙,其智慧通达,没有怯弱(不怖畏)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应去拜见他,他不应来此。

  这位瞿昙现在到此瞻婆城的伽伽池侧,对于我来说,他是我的尊者,同时也是一位贵客,我应该去亲觐他。」

  这时,五百名婆罗门白种德说:「甚奇!甚特!(赞叹为希有,也为不可思议),他的功德真的是如是的吗?不要说这么多的伟大功德,如果他在此诸功德当中能成就一功德的话,尚且不应该来至这里,更何况现在都尽具足这些功德,我们就应该相率,共同去问讯才对!」种德回答说:「你们欲去拜见的话,应该宜知此是时候了。」

  这时,种德就严驾宝车,和五百名婆罗门,以及瞻婆城的诸婆罗门、长者、居士,被他们前后围遶,而往诣于伽伽池。在离开莲池不远之处,乃自思惟而说:我假如请问瞿昙,或者为不合于他的心意的话,那位沙门瞿昙当会呵责我而说:你应该要作如是之问,不应该作如是之问。那个时候,众人听到这些时,会说我为没有智慧的人,会损害我的名称(名誉会有损)。假如沙门瞿昙问我种种法义之时,我所回答之语,或者不称合于他的心意的话,那位沙门当会呵责我而说:应该要作如是的回答,不应该作如是的回答。众人听到后,会说我为没有智慧,会损害我的名称。如果我都默然,而从这里回去的话,众人当会说:此人为不知甚么!这样,则究竟不能至于沙门瞿昙之处,为甚么呢?因为均会损我的名称之故。假若沙门瞿昙问我有关于婆罗门法的话,我就回答瞿昙,足以合于他的心意而已。

  这时,种德婆罗门在伽伽池边作如是之念后,就便向前而行,就下车而徒步前进,而至于世尊之处,问讯后,退坐在一边。这时,瞻婆城的诸婆罗门、长者、居士,或有礼佛后坐下的,或有问讯而后坐下的,或有称自己之名,然后坐下的,或有叉手(合掌)向佛后而坐下的,或有默然而坐下的。众人既坐定之后,佛陀知道种德婆罗门的心内所念之事,就告诉他而说:「你所思念的,当会随你之愿!」佛陀垂问种德而说:「你们的婆罗门法,要成就几法,所言诚实,能不虚妄呢?」那个时候,种德乃默自思念而说:甚奇!甚特!沙门瞿昙有大的神力,乃见人心(知道他人的内心),如我所思念之事,他就依之而问起我有关于这种法义啊!

  当时的种德婆罗门,乃端身正坐,四顾大众(回看众人,将在大会的众人看了一看),就熙怡而笑,然后才回答佛陀之言而说:「我们婆罗门,须成就五法,所言至诚,而没有虚妄。那五法呢?第一就是:婆罗门七世以来的父母都真正(纯属正统而无混杂其它种族的)。不被他人所轻毁的。第二为:异学的三部圣典,都讽诵通利,种种的经书,都尽能分别,对于那世典幽微的没有不综练,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,能明察人的吉凶,通于祭祀仪礼。第三就是:颜貌端正。第四就是持戒具足。第五就是智慧通达,这就是其五法。瞿昙!婆罗门乃成就此五法,所言都为诚实,没有虚妄的。」

  佛陀说:「善哉!种德!是否有一种婆罗门对于此五法当中,舍弃其中之一法,而完成其它之四法,也是所言都是诚实,没有虚妄,这种人得以名叫婆罗门吗?」种德白佛说:「有的,为甚么呢?瞿昙!何用生为?(生为血统,出生以来的血统,将有甚么作用呢?)如婆罗门对于1.异学的三部圣典,能讽诵通利,种种的经书,都能分别,世典幽微的,没有不综练,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,能明察人的吉凶,懂得祭祀仪礼,2.颜貌端正,3.持戒具足,4.智慧通达,具有了此四法,则所言诚实,没有虚妄,名叫婆罗门。」

  佛陀告诉种德说:「善哉!善哉!如果在于四法当中,舍弃其中的一法,而成就其它的三法的话,也为所言诚实,没有虚妄,而名叫婆罗门吗?」种德回答说:「有的。为甚么呢?何用生、诵为(生为出身,诵为讽诵吠陀。出身的血统,以及讽诵吠陀,有甚么作用呢)?如果婆罗门的1.颜貌端正,2.持戒具足,3.智慧通达,能成就此三法的话,则所言诚实,没有虚妄,名叫婆罗门。」

  佛陀说:「善哉!善哉!云何呢?(你的意见怎么呢?)如果在此三法当中,舍弃其中的一法,而成就其余的二法的话,他也是所言至诚,没有虚妄,名叫婆罗门吗?」回答说:「有的!为甚么呢?何用生、诵,及端正为?」(何必靠出身、诵典、端正做甚么?)那个时候,五百位婆罗门,各人都举声(发言),他们对种德婆罗门说:「为甚么缘故要呵止生、诵,及与端正,说这些为有甚么用呢?」(为甚排斥出身、诵典,以及面貌端正等事,说没具有这些条件,也可以叫做婆罗门呢?)

  那时,世尊告诉五百位婆罗门说:「如果种德婆罗门的容貌丑陋,没有种姓(出身下贱),讽诵圣典不通利,也没有辩才、智慧、善答等法,不能和我谈论的话,你们就可以开口而说,假如种德本人,为一颜貌端正,种姓具足(出身清白),讽诵圣典乃非常的通利,有智慧辩才,善于问答,足堪和我谈论真义的话,你们就且静默,听听此人之语才对。」那时,种德婆罗门白佛说:「唯愿瞿昙暂且小停止!我自会用法来教训这些人的。」

  那时,种德就随时告诉五百名婆罗门说:「鸯伽摩纳(名叫鸯伽的年轻的婆罗门),现在于此大众当中,他是我的外甥,你们看见吗?现在诸大众们普集在于这里的,唯除瞿昙的颜貌端正之外,其余的都没有人能及这位摩纳(年轻人)。然而这位摩纳却行杀生、偷盗、淫逸、无礼、虚妄,欺诳,也以火烧人,断道而行恶。这位鸯伽摩纳,众恶都俱备,然而虽会讽诵圣典、颜貌端正,究竟有甚么用呢?」

  这时,五百名婆罗门,则默然不能有所言说。种德白佛说:「如果持戒具足,智慧通达的话,则所言至诚,没有虚妄,就得名叫婆罗门的。」佛陀说:「善哉!善哉!云何(你的意见如何呢?)种德!如果在此二法当中,舍弃其中的一法,成就其余的一法时,也为所言诚实,没有虚妄,名叫婆罗门吗!」回答说:「不可得的!为甚么呢?因为戒,即是智慧,智慧即是戒,有戒有智,然后所言诚实,没有虚妄,我就说他名叫婆罗门。」(有戒的地方、就会有了智慧,有智慧的话,就会有戒。)

  佛陀说:「善哉!善哉!如你所说的,有戒就会有智慧,有智慧就会有净戒。种德!如人之洗其手,左右手都相互须要那样,左手能净右手,右手能净左手。这也是同样的,有智慧就会有戒,有戒就会有智慧,戒能净慧,慧能净戒。婆罗门!戒与慧都具足的人,我就说他名叫比丘。」

  那时,种德婆罗门白佛说:「甚么为之戒呢?」佛陀说:「你要谛听!要注意的听!听后要善思念它,我当会为你一一分别解释。」回答说:「唯然!愿乐欲闻!」

  那时,世尊告诉婆罗门说:「如果如来出现于世间的话,就为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他会在于诸天、世人、沙门、婆罗门当中,自身作证,而为他人说法,所说之法上中下(从始至终),其所说的,都为真正,义味(法义)都具足,梵行为清净。如果有长者、长者之子,听到此法的话,就会信心清净(会生起信仰的心),信心清净后,会作如是的观察:在家为难修行,譬如桎梏那样,欲修习梵行,乃不能得到自在的,我现在宁可剃除须发,服三种法衣,出家去修道为妙。他就在于异时(后来之时),舍弃其家的财业,弃捐(放弃)其亲族,而去服三种法衣,舍弃诸饰好,而讽诵毗尼(戒律),具足了戒律,舍弃杀生而不杀生,乃至心法得达四禅,现得安乐(现世安乐)。为甚么呢?因为这乃由于精勤,专念而不忘,乐于独自闲居之所得的。婆罗门!这就是其戒。」又问:「甚么叫做智慧呢?」

  佛陀说:「如果比丘,以三昧心(禅定心),而清净无秽,而柔软调伏,住于不动之处(境界),乃至得证三明(宿住智证明、死生智证明、漏尽智证明,所谓知道过去、未来、现在等事),而除去无明,而生智慧,灭除闇冥,生大法光,出漏尽智。为甚么呢?因为这乃由于精勤,专念而不忘,乐于独自在于闲居之所得的之故。婆罗门!这就是所谓智慧具足。」

  这时,种德婆罗门白佛说:「现在我要皈依佛、法、圣众(皈依三宝),唯愿听许我在于正法当中,作为一优婆塞!自今以后,尽形寿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荒淫、不欺诳、不饮酒。」

  这时,种德婆罗门,听佛所说,乃欢喜奉行!

  

  

《二二 种德经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