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二二 種德經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利(俱噜國)等族的人們,都受叁皈五戒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該去拜見他,他不應該來這裏。

  再說:沙門瞿昙遊行之時,都被一切人所恭敬供養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該去拜見他,他不應該來此。再說:沙門瞿昙所到的城郭聚落(城市、鄉村)都被人供養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該去拜見他,他不應該來這裏。再說:沙門瞿昙所到之處,那些非人、鬼神(指天龍八部的一部份),都不敢來觸娆惱害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該去拜見他,他不應該來此。再說:沙門瞿昙所到的地方,其地方的人民都看見其光明,都聽到天樂的聲音,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該去拜見他,他不應該來此。再說:沙門瞿昙所到之處,如果欲離開那個地方的話,衆人都會戀慕(依依不舍),都會涕泣而送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該去拜見他,他不應該來此。

  再說:沙門瞿昙初出家之時,父母都涕泣,都愛惜而戀恨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該去拜見他,他不應該來此。再說:沙門瞿昙少壯時去出家,能夠舍棄諸飾好之物,以及象馬、寶車、五欲(五根發出的欲樂)、璎珞(珍珠或玉成串而懸挂于身上的項鏈)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他,他不應來此。再說:沙門瞿昙舍棄能爲轉輪王之位,而出家去學道,如果他在俗家的話,當會君臨四天下,會統領民物,我們都屬于其民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他,他不應來此。再說:沙門瞿昙,乃明解梵法(梵壇之法,梵壇爲在梵天所行的罰法。如梵王在其宮前設一個壇,天神如有不如法的話,就令其立在于壇上,其余之天神,都不和他語談來往),能爲他人說此法,也能和梵天往返言談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他,他不應來此。再說:沙門瞿昙,叁十二相都皆具足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他,他不應來此。再說:沙門瞿昙,其智慧通達,沒有怯弱(不怖畏)。成就此法的人,我應去拜見他,他不應來此。

  這位瞿昙現在到此瞻婆城的伽伽池側,對于我來說,他是我的尊者,同時也是一位貴客,我應該去親觐他。」

  這時,五百名婆羅門白種德說:「甚奇!甚特!(贊歎爲希有,也爲不可思議),他的功德真的是如是的嗎?不要說這麼多的偉大功德,如果他在此諸功德當中能成就一功德的話,尚且不應該來至這裏,更何況現在都盡具足這些功德,我們就應該相率,共同去問訊才對!」種德回答說:「你們欲去拜見的話,應該宜知此是時候了。」

  這時,種德就嚴駕寶車,和五百名婆羅門,以及瞻婆城的諸婆羅門、長者、居士,被他們前後圍遶,而往詣于伽伽池。在離開蓮池不遠之處,乃自思惟而說:我假如請問瞿昙,或者爲不合于他的心意的話,那位沙門瞿昙當會呵責我而說:你應該要作如是之問,不應該作如是之問。那個時候,衆人聽到這些時,會說我爲沒有智慧的人,會損害我的名稱(名譽會有損)。假如沙門瞿昙問我種種法義之時,我所回答之語,或者不稱合于他的心意的話,那位沙門當會呵責我而說:應該要作如是的回答,不應該作如是的回答。衆人聽到後,會說我爲沒有智慧,會損害我的名稱。如果我都默然,而從這裏回去的話,衆人當會說:此人爲不知甚麼!這樣,則究竟不能至于沙門瞿昙之處,爲甚麼呢?因爲均會損我的名稱之故。假若沙門瞿昙問我有關于婆羅門法的話,我就回答瞿昙,足以合于他的心意而已。

  這時,種德婆羅門在伽伽池邊作如是之念後,就便向前而行,就下車而徒步前進,而至于世尊之處,問訊後,退坐在一邊。這時,瞻婆城的諸婆羅門、長者、居士,或有禮佛後坐下的,或有問訊而後坐下的,或有稱自己之名,然後坐下的,或有叉手(合掌)向佛後而坐下的,或有默然而坐下的。衆人既坐定之後,佛陀知道種德婆羅門的心內所念之事,就告訴他而說:「你所思念的,當會隨你之願!」佛陀垂問種德而說:「你們的婆羅門法,要成就幾法,所言誠實,能不虛妄呢?」那個時候,種德乃默自思念而說:甚奇!甚特!沙門瞿昙有大的神力,乃見人心(知道他人的內心),如我所思念之事,他就依之而問起我有關于這種法義啊!

  當時的種德婆羅門,乃端身正坐,四顧大衆(回看衆人,將在大會的衆人看了一看),就熙怡而笑,然後才回答佛陀之言而說:「我們婆羅門,須成就五法,所言至誠,而沒有虛妄。那五法呢?第一就是:婆羅門七世以來的父母都真正(純屬正統而無混雜其它種族的)。不被他人所輕毀的。第二爲:異學的叁部聖典,都諷誦通利,種種的經書,都盡能分別,對于那世典幽微的沒有不綜練,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,能明察人的吉凶,通于祭祀儀禮。第叁就是:顔貌端正。第四就是持戒具足。第五就是智慧通達,這就是其五法。瞿昙!婆羅門乃成就此五法,所言都爲誠實,沒有虛妄的。」

  佛陀說:「善哉!種德!是否有一種婆羅門對于此五法當中,舍棄其中之一法,而完成其它之四法,也是所言都是誠實,沒有虛妄,這種人得以名叫婆羅門嗎?」種德白佛說:「有的,爲甚麼呢?瞿昙!何用生爲?(生爲血統,出生以來的血統,將有甚麼作用呢?)如婆羅門對于1.異學的叁部聖典,能諷誦通利,種種的經書,都能分別,世典幽微的,沒有不綜練,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,能明察人的吉凶,懂得祭祀儀禮,2.顔貌端正,3.持戒具足,4.智慧通達,具有了此四法,則所言誠實,沒有虛妄,名叫婆羅門。」

  佛陀告訴種德說:「善哉!善哉!如果在于四法當中,舍棄其中的一法,而成就其它的叁法的話,也爲所言誠實,沒有虛妄,而名叫婆羅門嗎?」種德回答說:「有的。爲甚麼呢?何用生、誦爲(生爲出身,誦爲諷誦吠陀。出身的血統,以及諷誦吠陀,有甚麼作用呢)?如果婆羅門的1.顔貌端正,2.持戒具足,3.智慧通達,能成就此叁法的話,則所言誠實,沒有虛妄,名叫婆羅門。」

  佛陀說:「善哉!善哉!雲何呢?(你的意見怎麼呢?)如果在此叁法當中,舍棄其中的一法,而成就其余的二法的話,他也是所言至誠,沒有虛妄,名叫婆羅門嗎?」回答說:「有的!爲甚麼呢?何用生、誦,及端正爲?」(何必靠出身、誦典、端正做甚麼?)那個時候,五百位婆羅門,各人都舉聲(發言),他們對種德婆羅門說:「爲甚麼緣故要呵止生、誦,及與端正,說這些爲有甚麼用呢?」(爲甚排斥出身、誦典,以及面貌端正等事,說沒具有這些條件,也可以叫做婆羅門呢?)

  那時,世尊告訴五百位婆羅門說:「如果種德婆羅門的容貌醜陋,沒有種姓(出身下賤),諷誦聖典不通利,也沒有辯才、智慧、善答等法,不能和我談論的話,你們就可以開口而說,假如種德本人,爲一顔貌端正,種姓具足(出身清白),諷誦聖典乃非常的通利,有智慧辯才,善于問答,足堪和我談論真義的話,你們就且靜默,聽聽此人之語才對。」那時,種德婆羅門白佛說:「唯願瞿昙暫且小停止!我自會用法來教訓這些人的。」

  那時,種德就隨時告訴五百名婆羅門說:「鴦伽摩納(名叫鴦伽的年輕的婆羅門),現在于此大衆當中,他是我的外甥,你們看見嗎?現在諸大衆們普集在于這裏的,唯除瞿昙的顔貌端正之外,其余的都沒有人能及這位摩納(年輕人)。然而這位摩納卻行殺生、偷盜、淫逸、無禮、虛妄,欺诳,也以火燒人,斷道而行惡。這位鴦伽摩納,衆惡都俱備,然而雖會諷誦聖典、顔貌端正,究竟有甚麼用呢?」

  這時,五百名婆羅門,則默然不能有所言說。種德白佛說:「如果持戒具足,智慧通達的話,則所言至誠,沒有虛妄,就得名叫婆羅門的。」佛陀說:「善哉!善哉!雲何(你的意見如何呢?)種德!如果在此二法當中,舍棄其中的一法,成就其余的一法時,也爲所言誠實,沒有虛妄,名叫婆羅門嗎!」回答說:「不可得的!爲甚麼呢?因爲戒,即是智慧,智慧即是戒,有戒有智,然後所言誠實,沒有虛妄,我就說他名叫婆羅門。」(有戒的地方、就會有了智慧,有智慧的話,就會有戒。)

  佛陀說:「善哉!善哉!如你所說的,有戒就會有智慧,有智慧就會有淨戒。種德!如人之洗其手,左右手都相互須要那樣,左手能淨右手,右手能淨左手。這也是同樣的,有智慧就會有戒,有戒就會有智慧,戒能淨慧,慧能淨戒。婆羅門!戒與慧都具足的人,我就說他名叫比丘。」

  那時,種德婆羅門白佛說:「甚麼爲之戒呢?」佛陀說:「你要谛聽!要注意的聽!聽後要善思念它,我當會爲你一一分別解釋。」回答說:「唯然!願樂欲聞!」

  那時,世尊告訴婆羅門說:「如果如來出現于世間的話,就爲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他會在于諸天、世人、沙門、婆羅門當中,自身作證,而爲他人說法,所說之法上中下(從始至終),其所說的,都爲真正,義味(法義)都具足,梵行爲清淨。如果有長者、長者之子,聽到此法的話,就會信心清淨(會生起信仰的心),信心清淨後,會作如是的觀察:在家爲難修行,譬如桎梏那樣,欲修習梵行,乃不能得到自在的,我現在甯可剃除須發,服叁種法衣,出家去修道爲妙。他就在于異時(後來之時),舍棄其家的財業,棄捐(放棄)其親族,而去服叁種法衣,舍棄諸飾好,而諷誦毗尼(戒律),具足了戒律,舍棄殺生而不殺生,乃至心法得達四禅,現得安樂(現世安樂)。爲甚麼呢?因爲這乃由于精勤,專念而不忘,樂于獨自閑居之所得的。婆羅門!這就是其戒。」又問:「甚麼叫做智慧呢?」

  佛陀說:「如果比丘,以叁昧心(禅定心),而清淨無穢,而柔軟調伏,住于不動之處(境界),乃至得證叁明(宿住智證明、死生智證明、漏盡智證明,所謂知道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等事),而除去無明,而生智慧,滅除闇冥,生大法光,出漏盡智。爲甚麼呢?因爲這乃由于精勤,專念而不忘,樂于獨自在于閑居之所得的之故。婆羅門!這就是所謂智慧具足。」

  這時,種德婆羅門白佛說:「現在我要皈依佛、法、聖衆(皈依叁寶),唯願聽許我在于正法當中,作爲一優婆塞!自今以後,盡形壽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荒淫、不欺诳、不飲酒。」

  這時,種德婆羅門,聽佛所說,乃歡喜奉行!

  

  

《二二 種德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