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二一 梵動經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都具備,然而其身斷滅後,則死後甚麼也沒有)。4.有的說:『在這裏不是斷滅,我在無色界的空處(空無邊處),斷滅(我有時雖不斷滅,但是在空無邊處天時,死後甚麼都斷滅)。』5.有的說:『此非斷滅(在這裏,有時雖不是斷滅),然而我在于無色界的識處,會斷滅。』(在識無邊處天,死後一切均爲斷滅無存)。6.有的說:『此非斷滅,我無色不用處斷滅。』(在這裏,有時不斷滅,然而在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天時,我就會斷滅無存)。7.有的說:『此非斷滅,我無色有想無想處斷滅(在這裏,有時不斷滅,然而在于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時,會斷滅而無余存)。』這就是第七種見解。諸有沙門、婆羅門,因此,而對于末劫末見,說這些衆生類都會斷滅無余存,在于此七見中,都同樣的不能超過此範圍。這乃唯有佛陀能夠知道,都同樣爲如是之事。

  又有其余的甚深微妙的大法的光明,到底是那些法呢?諸有沙門、婆羅門,對于末劫末見,現在生于泥洹(涅槃)之論(認爲在于現在世就可以獲得涅槃的論說),說衆生現在有泥洹(現世能得涅槃),其論說都盡入于五見之中。對于末劫未見,說現在有泥洹,這在于五見中,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範圍。那些沙門、婆羅門,到底是由于甚麼事,對于末劫未見,說衆生現在有泥洹之事,在于五見之中,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範圍呢?4.諸有沙門、婆羅門,曾作如是之見,曾作如是之論而說:『我在于現在,有五欲的自恣(賦與自由享受五欲的快樂),這就是我得現在的泥洹(認爲能具足享受五官感能的快樂,就是我在現世已得最勝的涅槃)。』這就是第一種見解。2.又有沙門、婆羅門,作如是之說而說:『這是現在的泥洹,並非不是。又有現在的泥洹,爲微妙第一,爲你所不知,唯有我獨自知道而已:如果我去掉欲貪、惡不善之法,有覺、有觀(有尋有伺,尋求伺察事理之作用的心),由于離而生的喜、樂(遠離諸欲、不善而生的歡喜、快樂),而入于初禅。』認爲這名叫做現在的泥洹(涅槃、寂靜),這就是第二種的見解。3.又有沙門、婆羅門,曾作如是之說:『這是現在的泥洹,並非不是。又有現在的泥洹,爲微妙第一,爲你所不知,唯有我獨自知道耳:如我滅除有覺、觀(滅尋伺),由內而生之喜,而專心一意,而爲無覺、無觀(無俗人之尋求伺察事理之心),由于禅定而生的喜、樂,而入于第二禅。』齊于如是的,都名叫現在的泥洹,這就是第叁種的見解。4.又有沙門、婆羅門,曾作如是之說而說:『這是現在的泥洹,並非不是。又有現在的泥洹,爲微妙第一的,是你所不知道的,唯有我獨自知道耳。如我除去了念,舍棄了喜,而住于樂,護念一心,自知身之安樂,爲賢聖所說的,而入于第叁禅。』齊于如是的,名叫現在的泥洹,這就是第四種見解。5.又有沙門、婆羅門,作如是之說而說:『這就是現在的泥洹,並非不是。現在的泥洹又有微妙第一的,爲你所不知道的,唯有我獨自知道耳。如我的樂滅、苦滅,先前已除憂與喜,而爲不苦不樂,而護念清淨(舍念清淨,由于舍,而得念之清淨),而入于第四禅。』這名叫做第一泥洹,這就叫做第五種的見解。如沙門、婆羅門,對于末劫末見,而生起爲現在的泥洹,在于此五見中,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範圍。唯有佛陀能夠知道,也是如是的。

  諸有沙門、婆羅門,對于末劫末見,無數種種隨意所說的,在于此四十四見中,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範圍。唯有佛陀能知這些諸見處,也是如是的道理。諸有沙門、婆羅門之對于本劫本見,以及末劫末見之無數的種種隨意所說的,都盡入于六十二見之中。對于本劫本見、末劫未見的無數的種種隨意所說的,在于六十二見當中,都是同樣的不能超過其範圍。唯有如來知道此見處,也是如是的道理。諸有沙門、婆羅門,對于本劫本見,生起常論而說:『我,以及世間,都是常存的。』那些沙門、婆羅門,對于此,而生智,所謂:異信、異欲、異聞、異緣、異覺、異見、異定、異忍是。都因此而生智的。他們以布現,就名叫做受(感覺),乃至現在的泥洹,也是如是。諸有沙門、婆羅門,生起常論而說:『世間爲常存的。』他們都是由于受緣(感覺之緣),而生起愛(愛欲),生渴愛而不自覺知,而染著于貪愛,而被愛欲所降伏,乃至認爲現在爲涅槃之事,也是如是。諸有沙門、婆羅門,對于本劫本見,而生常論而說:『世間是常存的。』他們由于觸緣(感觸之緣)之故,如果離開觸緣而立論的話,就沒有這道理的了,乃至認爲現在爲泥洹之事,也是如是的。諸有沙門、婆羅門,對于本劫本見,末劫末見,各各隨著所見而說的,那些都盡入于六十二見之中,各各隨著其所見之說,都盡依于其中,而在于其中,都同樣的不能超過于其範圍。猶如巧捕魚的工人,用細目之網,覆在于小池之上那樣,應當要知道!池中的水性之類

  (水中的魚族),都盡入于網內,立沒有逃避之處,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範圍。諸沙門、婆羅門,也是如是,對于本劫本見,末劫末見,種種所說的,都盡入于六十二見之中,都同樣的不能超過其範圍。

  如果比丘,對于六觸之集,六觸之滅,六觸之味著,六觸之過患,六觸之出要(脫離),能如實而知的話,就是爲之最勝,就是超出那些諸見。如來乃自知生死已盡,如來之所以有身,就是爲了欲福度諸天、人之故。假若沒有其身的話,則諸天、人就沒有所依怙的了。猶如多羅樹(岸樹)之斷其樹頭的話,就不再會生長那樣,佛陀也是如是,佛陀已斷滅生死,已永遠不會再生的了!」

  當佛陀說此法之時,大千世界則叁反,而作六種震動。那時,阿難在佛後執扇扇佛,他就偏露右臂,長跪叉手,白佛而說:「此法乃非常的深奧,當用甚麼名?要怎樣的奉持呢?」

  佛陀告訴阿難說:「應當將此經名叫做義動(南傳爲義網),叫做法動(法網),叫做見動(見網),叫做魔動(魔網,降魔網),叫做梵勤(梵網,至上之網)。」

  那時,阿難聽佛所說,乃歡喜奉行!

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四完

  六十二見之內容,列表如下:

  一、常住論的四見二

  二、半常半無常論的四見───本劫本見的十八見(過去論)

  叁、有邊無邊論的四見

  四、異問異答論的四見

  ───本劫本見的十八見(過去論)

  五、無因而出論的二見

  六、有想論的十六見

  七、無想論的八見───末劫末見的四十四見(未來論)

  八、非想非非想論的八見

  九、斷滅論的七見───末

  去末見的四十四見(未來論)

  十、現在生泥洹論的五見

  

  

《二一 梵動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二二 種德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