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二○ 阿摩晝經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饒益。也如巧匠之善能治木那樣,可以隨意所造,自在能成,多所饒益。又如牙師之善治象牙那樣,也如金師之善煉真金那樣的可以隨意所造,多所饒益。摩納!比丘乃如是的定心清淨,安住于無動地,可以隨意變化,乃至手扪日月,立至于梵天,這就是比丘之第叁勝法。

  其次,他乃以心定,清淨無穢,而能柔濡調伏,安住于無動地。一心修習而證天耳智(天耳通)。他的天耳清淨,超過于人耳,而能聞二種聲;天聲與人聲。譬如城內有一大講堂,爲高廣而顯敞,有聰聽之人居住在于此堂內,在堂內有聲音時,則不須勞動其聽功,都能聽過種種的聲音。比丘就是如是,由于心定之故,其天耳清淨,能聽二種聲音。摩納!這就是比丘的第四勝法。

  其次,他乃以定心,清淨無穢,而柔濡調伏,而安住于無動地。以一心修習而證他心智(他心通)。他能知道他人的心之有欲或無欲,有垢或無垢,有癡或無癡,廣心或狹心,小心及大心,定心或亂心,縛心或解心,上心或下心,乃至無上心,都能一一知道。譬如有人,用清水自照其顔,好惡都必能察到,比丘乃如是的以心淨之故,能知他人之心。摩納!這就是比丘的第五勝法。

  其次,他以心定,清淨無穢,而柔濡調伏,而安住于無動地。以一心而修習宿命智證(宿命通),便能憶識宿命的無數的若幹種事。能憶起一生,乃至無數次之生,那些劫數之成、敗(成住壞空之劫),在此當中死于此,而轉生于彼,其中的名姓種族、飲食好惡、壽命長短、所受的苦樂、形色相貌,統統能夠憶識。譬如有人,從自己的村落,至于他國之邑,在于那個地方,或者是行,或者是住,或者是語,或者是靜默不語,又從那個國家至于其余的國家,像如是的展轉後,便還回其本土,則不勞動其心力,都能憶識所

  行過的諸國,其從此而到于彼,從彼而到于此,中間的行住語默,都能憶識它那樣。摩納!比丘乃如是的能以定心清淨無穢。而安住于無動地,而以宿命智能憶識宿命無數劫之事,這就是比丘之得第一勝。無明永滅,大明之法已生,闇冥消滅,光曜之法已生,這就是比丘之宿命智明。爲甚麼呢?因爲這乃由于精勤,專念而無錯亂,樂于獨閑居之所得之故。

  其次,他乃以定心,清淨無穢,而柔濡調伏,而安住于無動處地,一心而修習見生死智證(天眼通)。他以天眼清淨,能觀見諸衆生之死于此,生于彼,從彼處而轉生于此處,形色之好醜,善惡諸果、尊貴卑賤、隨所造的業,而報應的因緣等,都悉能知道。如此人之身行惡,口言惡,意念惡,誹謗賢聖,信邪倒見,而身敗命終之時,墮入于叁惡道(地獄、餓鬼、畜生)等事,或者此人身行善,口言善,意念善,不誹謗賢聖,見正信而行,在其身壞命終之時,轉生于天、人當中等事,他都以天眼清淨,而能見諸衆生之隨所業緣,往來于五道(天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)等事。譬如在城內高廣的平地,在那四交道頭(交通要道)蓋起大高樓,明目之士(眼睛正常的人),在其樓上去觀察的話,就能看見諸行人之往來于東西南北等一切舉止動作,均能看得非常的清楚那樣。摩納!比丘就是如是,是以定心清淨,而安住于無動處,而得見生死智證的。乃以天眼清淨,盡能看見衆生所作的善惡之業,隨業而受生,往來于五道等事,均能知道,這就是比丘之得第二明。已斷除無明,而生于慧明,舍離闇冥,而出智慧光,這是見衆生生死智證明的。爲甚麼呢?因爲這乃由于精勤,而專念不錯亂,樂獨閑居所得的之故。

  其次,他乃以定心,清淨無穢,而柔濡調伏,安住于不動地,一心修習無漏智證(漏盡通)。他乃如實而知道苦聖谛,如實而知道有漏之集(煩惱之來源,所謂集),如實而知道有漏盡(煩惱滅盡,所謂滅),如實而知道趣漏盡道(趣向于消滅煩惱之道,所謂道)。他如是而知,如是而見那些欲漏(欲界的煩惱)、有漏(色界、無色界之煩惱)、無明漏(叁界的癡-煩惱,爲叁界的根本之故,別立此漏),而心得解脫(其心已解脫結縛),而得解脫智,所謂生死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之身。譬喻在清水當中有木石,有魚鼈水性之屬(水族魚類)在其中遊行于東西等處之事,有目之士,都能明白的看見,能指出這是木石,這是魚鼈等物。摩納!比丘乃如是,乃以定心清淨,安住于無動地,而得無漏智證,乃至不受後有之身,這就是比丘之得第叁明。已斷除無明,而生于慧明,舍離闇冥,而出大智光,就是無漏智明。爲甚麼呢?因爲這乃由于精勤,而專念不錯亂,樂于獨閑居之所得之故。摩納!這就是無上的明行具足(具足了天眼、宿命、漏盡之叁明,和身口意叁業-行爲,都無缺點)。以你的意見如何呢?像如是的明行

  爲是呢?或者爲非呢?」

  佛陀不待摩納之回答,就又對摩納說:「有人不能得證此無上的明行具足,而行四種方便。那四種呢?摩納!或者有一種人,不能得證無上的明行具足,而持斫(大鋤)負籠,進入山中去尋求藥物,而食樹木之根。這就是,摩納!不能得證無上的明行具足,而行的第一方便。如何呢?摩納!這種第一方便,你和你的師父,是否行此法嗎?」回答說:「弗也!」

  佛陀告訴摩納說:「你自己由于卑微而不認識真僞,使開始誹謗,開始輕慢釋子,自己植種罪根,長養地獄的根本的了。又次,摩納!有一種人不能得證無上的明行具足,而手執澡瓶,持杖籌術(長六寸,計算曆數的籌),進入山林中,去食自落下來的果實。這就是,摩納!不能得證無上的明行具足,而行的第二種方便。如何呢?摩納!你,以及你的師父,是否行此法嗎?」回答說:「弗也!」

  佛陀告訴摩納說:「你自己卑微,不能認識真僞,而便起誹謗,而輕慢釋子,自己種植罪根,長養地獄之本的。又次,摩納!不能得證無上的明行具足,而舍棄前面所行的入山采藥,以及拾些自落的果實而食等行,而歸還回來向于村內,依附于人間,而蓋起草庵草舍,而食草木之葉。摩納!這就是不能得證明行具足,而行的第叁種方便。如何呢?摩納!你以及你的師父,是否行此法嗎?」回答說:「弗也!」

  佛陀告訴摩納說:「你自己卑微,不認識真僞,而便起誹謗,而輕慢釋子,自己種植罪根,長養地獄之本,這就是第叁種方便。又次,摩納!不能得證無上的明行具足,而不行食藥草,不行吃食自落之果,不行吃食草葉,而在于村城蓋起大堂閣,遇到所有在東西南北行是的人經過時,就隨力供給他們,這就是不能得證無上的明行具足,而行的第四種方便。如何呢?摩納!你,以及你的師父,是否行此法嗎?」回答說:「弗也!」

  佛陀告訴摩納說:「你自己旦微,不能認識真僞,而便生起誹謗,而輕慢釋子,自己種植罪根,長養地獄的根本。如何呢?摩納!諸舊的婆羅門(過去世的吠陀聖典之諷誦者),以及諸仙人(均指過去世的行者),乃多諸伎術,都贊歎稱說本來所誦習的,都如現在的婆羅門所贊可而諷誦稱說的。如第一、阿咤摩,第二、婆摩,第叁、婆摩提婆,第四、鼻波密多,第五、伊兜賴悉,第六、耶婆提伽,第七、婆婆婆悉咤,第八、迦葉,第九、阿樓那,第十、瞿昙,第十一、首夷婆,第十二損陀羅,等人是(以上十二位都被人所稱譽的行者)。像如此的諸大仙、婆羅門,是否都掘塹而建立堂閣,如你的師徒現在所居止的那樣嗎?」回答說:「弗也!」

  佛陀說:「那些諸大仙人是否曾經蓋起城廓,圍遶他們的舍宅,而居止于其中,有如你的師徒之現在所居上的那樣嗎?」

  回答說:「弗也!」

  佛陀說:「那些諸大仙人是否處在于高床重褥,綩綖細軟,如你的師徒現在所止臥的那樣嗎?」回答說:「弗也!」

  佛陀說:「那些諸大仙人是否以金銀、璎珞、雜色的花鬘的美女去自娛樂,如你師徒那樣嗎?那些諸大仙人是否駕乘寶車,有持戟的人作爲導引,以白蓋而自覆,手執寶拂,穿著雜色的寶屣,又著全白的疊(氈),如你師徒現在所服的那樣嗎?」回答說:「弗也!」

  佛陀說:「摩納!你自己爲卑微,不認識真僞,而便起誹謗,而輕慢釋子,自己植種罪根,長養地獄的根本。如何呢?摩納!如那些諸大仙人、宿舊的婆羅門,贊歎稱說本來所諷誦的聖典,如現在的婆羅門所可稱說諷誦的,那些阿咤摩等人,假如傳其所說的,以教導他人,欲望生于梵天者,並沒有這道理的。猶如這樣的,摩納!如國王波斯匿,和他人共議,或者和諸王,或者和大臣、婆羅門、居士共論那

  樣。其余的細人聽說此事,而進入舍衛城,遇人便說波斯匿王有如是之語等等。如何尼?摩納!國王是否和此人共同言議過嗎?」回答說:「弗也!」

  佛陀說:「摩納!此人諷誦國王之言去說給其余的人聽,是否能得爲國王而作大臣嗎?」回答說:「沒有這道理的。」

  佛陀說:「摩納!你們今天傳達先宿、大仙、舊婆羅門之語,誦諷教人,而欲至于轉生在梵天之事,是沒有這道理的。如何呢?摩納!你們受他人的供養,是否能隨法而行嗎?」回答說:「如是!瞿昙!我們受他人的供養,當如法去行。」

  佛陀說:「你的師父沸伽羅婆羅(蓮花莖),受國王村封(國王賜邑給他),而和波斯匿國王共論議時,都說些國王不應談論的無益之言,並不用正事共相谏曉國王。你現在自觀你自己,以及你師之過,然而可以暫且放置此事,但當求你來這裏的因緣(目的)吧!」

  摩納實時擡頭舉眼,去觀察如來之身,尋求佛陀的相好。他統統看過其余之相,唯不見二種相,心裏曾起疑惑。那時,世尊默自念而說:現在這位摩納看不見二相,由于此而生疑。實時出現、廣長舌之相(佛舌軟薄廣長,能說無量妙法之相),其舌伸出而舐耳覆面。這時,那位摩納還疑其它之一相,世尊又念:現在這位摩納猶疑另一相。就用神力,使那位摩納獨見陰馬藏(男根如馬陰,常向內部收縮而不顯現)。那個時候,摩納即盡見佛陀的叁十二相後,對于如來…

《二○ 阿摩晝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二一 梵動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