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二○ 阿摩昼经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饶益。也如巧匠之善能治木那样,可以随意所造,自在能成,多所饶益。又如牙师之善治象牙那样,也如金师之善炼真金那样的可以随意所造,多所饶益。摩纳!比丘乃如是的定心清净,安住于无动地,可以随意变化,乃至手扪日月,立至于梵天,这就是比丘之第三胜法。

  其次,他乃以心定,清净无秽,而能柔濡调伏,安住于无动地。一心修习而证天耳智(天耳通)。他的天耳清净,超过于人耳,而能闻二种声;天声与人声。譬如城内有一大讲堂,为高广而显敞,有聪听之人居住在于此堂内,在堂内有声音时,则不须劳动其听功,都能听过种种的声音。比丘就是如是,由于心定之故,其天耳清净,能听二种声音。摩纳!这就是比丘的第四胜法。

  其次,他乃以定心,清净无秽,而柔濡调伏,而安住于无动地。以一心修习而证他心智(他心通)。他能知道他人的心之有欲或无欲,有垢或无垢,有痴或无痴,广心或狭心,小心及大心,定心或乱心,缚心或解心,上心或下心,乃至无上心,都能一一知道。譬如有人,用清水自照其颜,好恶都必能察到,比丘乃如是的以心净之故,能知他人之心。摩纳!这就是比丘的第五胜法。

  其次,他以心定,清净无秽,而柔濡调伏,而安住于无动地。以一心而修习宿命智证(宿命通),便能忆识宿命的无数的若干种事。能忆起一生,乃至无数次之生,那些劫数之成、败(成住坏空之劫),在此当中死于此,而转生于彼,其中的名姓种族、饮食好恶、寿命长短、所受的苦乐、形色相貌,统统能够忆识。譬如有人,从自己的村落,至于他国之邑,在于那个地方,或者是行,或者是住,或者是语,或者是静默不语,又从那个国家至于其余的国家,像如是的展转后,便还回其本土,则不劳动其心力,都能忆识所

  行过的诸国,其从此而到于彼,从彼而到于此,中间的行住语默,都能忆识它那样。摩纳!比丘乃如是的能以定心清净无秽。而安住于无动地,而以宿命智能忆识宿命无数劫之事,这就是比丘之得第一胜。无明永灭,大明之法已生,闇冥消灭,光曜之法已生,这就是比丘之宿命智明。为甚么呢?因为这乃由于精勤,专念而无错乱,乐于独闲居之所得之故。

  其次,他乃以定心,清净无秽,而柔濡调伏,而安住于无动处地,一心而修习见生死智证(天眼通)。他以天眼清净,能观见诸众生之死于此,生于彼,从彼处而转生于此处,形色之好丑,善恶诸果、尊贵卑贱、随所造的业,而报应的因缘等,都悉能知道。如此人之身行恶,口言恶,意念恶,诽谤贤圣,信邪倒见,而身败命终之时,堕入于三恶道(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等事,或者此人身行善,口言善,意念善,不诽谤贤圣,见正信而行,在其身坏命终之时,转生于天、人当中等事,他都以天眼清净,而能见诸众生之随所业缘,往来于五道(天、人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等事。譬如在城内高广的平地,在那四交道头(交通要道)盖起大高楼,明目之士(眼睛正常的人),在其楼上去观察的话,就能看见诸行人之往来于东西南北等一切举止动作,均能看得非常的清楚那样。摩纳!比丘就是如是,是以定心清净,而安住于无动处,而得见生死智证的。乃以天眼清净,尽能看见众生所作的善恶之业,随业而受生,往来于五道等事,均能知道,这就是比丘之得第二明。已断除无明,而生于慧明,舍离闇冥,而出智慧光,这是见众生生死智证明的。为甚么呢?因为这乃由于精勤,而专念不错乱,乐独闲居所得的之故。

  其次,他乃以定心,清净无秽,而柔濡调伏,安住于不动地,一心修习无漏智证(漏尽通)。他乃如实而知道苦圣谛,如实而知道有漏之集(烦恼之来源,所谓集),如实而知道有漏尽(烦恼灭尽,所谓灭),如实而知道趣漏尽道(趣向于消灭烦恼之道,所谓道)。他如是而知,如是而见那些欲漏(欲界的烦恼)、有漏(色界、无色界之烦恼)、无明漏(三界的痴-烦恼,为三界的根本之故,别立此漏),而心得解脱(其心已解脱结缚),而得解脱智,所谓生死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之身。譬喻在清水当中有木石,有鱼鳖水性之属(水族鱼类)在其中游行于东西等处之事,有目之士,都能明白的看见,能指出这是木石,这是鱼鳖等物。摩纳!比丘乃如是,乃以定心清净,安住于无动地,而得无漏智证,乃至不受后有之身,这就是比丘之得第三明。已断除无明,而生于慧明,舍离闇冥,而出大智光,就是无漏智明。为甚么呢?因为这乃由于精勤,而专念不错乱,乐于独闲居之所得之故。摩纳!这就是无上的明行具足(具足了天眼、宿命、漏尽之三明,和身口意三业-行为,都无缺点)。以你的意见如何呢?像如是的明行

  为是呢?或者为非呢?」

  佛陀不待摩纳之回答,就又对摩纳说:「有人不能得证此无上的明行具足,而行四种方便。那四种呢?摩纳!或者有一种人,不能得证无上的明行具足,而持斫(大锄)负笼,进入山中去寻求药物,而食树木之根。这就是,摩纳!不能得证无上的明行具足,而行的第一方便。如何呢?摩纳!这种第一方便,你和你的师父,是否行此法吗?」回答说:「弗也!」

  佛陀告诉摩纳说:「你自己由于卑微而不认识真伪,使开始诽谤,开始轻慢释子,自己植种罪根,长养地狱的根本的了。又次,摩纳!有一种人不能得证无上的明行具足,而手执澡瓶,持杖筹术(长六寸,计算历数的筹),进入山林中,去食自落下来的果实。这就是,摩纳!不能得证无上的明行具足,而行的第二种方便。如何呢?摩纳!你,以及你的师父,是否行此法吗?」回答说:「弗也!」

  佛陀告诉摩纳说:「你自己卑微,不能认识真伪,而便起诽谤,而轻慢释子,自己种植罪根,长养地狱之本的。又次,摩纳!不能得证无上的明行具足,而舍弃前面所行的入山采药,以及拾些自落的果实而食等行,而归还回来向于村内,依附于人间,而盖起草庵草舍,而食草木之叶。摩纳!这就是不能得证明行具足,而行的第三种方便。如何呢?摩纳!你以及你的师父,是否行此法吗?」回答说:「弗也!」

  佛陀告诉摩纳说:「你自己卑微,不认识真伪,而便起诽谤,而轻慢释子,自己种植罪根,长养地狱之本,这就是第三种方便。又次,摩纳!不能得证无上的明行具足,而不行食药草,不行吃食自落之果,不行吃食草叶,而在于村城盖起大堂阁,遇到所有在东西南北行是的人经过时,就随力供给他们,这就是不能得证无上的明行具足,而行的第四种方便。如何呢?摩纳!你,以及你的师父,是否行此法吗?」回答说:「弗也!」

  佛陀告诉摩纳说:「你自己旦微,不能认识真伪,而便生起诽谤,而轻慢释子,自己种植罪根,长养地狱的根本。如何呢?摩纳!诸旧的婆罗门(过去世的吠陀圣典之讽诵者),以及诸仙人(均指过去世的行者),乃多诸伎术,都赞叹称说本来所诵习的,都如现在的婆罗门所赞可而讽诵称说的。如第一、阿咤摩,第二、婆摩,第三、婆摩提婆,第四、鼻波密多,第五、伊兜赖悉,第六、耶婆提伽,第七、婆婆婆悉咤,第八、迦叶,第九、阿楼那,第十、瞿昙,第十一、首夷婆,第十二损陀罗,等人是(以上十二位都被人所称誉的行者)。像如此的诸大仙、婆罗门,是否都掘堑而建立堂阁,如你的师徒现在所居止的那样吗?」回答说:「弗也!」

  佛陀说:「那些诸大仙人是否曾经盖起城廓,围遶他们的舍宅,而居止于其中,有如你的师徒之现在所居上的那样吗?」

  回答说:「弗也!」

  佛陀说:「那些诸大仙人是否处在于高床重褥,綩綖细软,如你的师徒现在所止卧的那样吗?」回答说:「弗也!」

  佛陀说:「那些诸大仙人是否以金银、璎珞、杂色的花鬘的美女去自娱乐,如你师徒那样吗?那些诸大仙人是否驾乘宝车,有持戟的人作为导引,以白盖而自覆,手执宝拂,穿着杂色的宝屣,又着全白的迭(毡),如你师徒现在所服的那样吗?」回答说:「弗也!」

  佛陀说:「摩纳!你自己为卑微,不认识真伪,而便起诽谤,而轻慢释子,自己植种罪根,长养地狱的根本。如何呢?摩纳!如那些诸大仙人、宿旧的婆罗门,赞叹称说本来所讽诵的圣典,如现在的婆罗门所可称说讽诵的,那些阿咤摩等人,假如传其所说的,以教导他人,欲望生于梵天者,并没有这道理的。犹如这样的,摩纳!如国王波斯匿,和他人共议,或者和诸王,或者和大臣、婆罗门、居士共论那

  样。其余的细人听说此事,而进入舍卫城,遇人便说波斯匿王有如是之语等等。如何尼?摩纳!国王是否和此人共同言议过吗?」回答说:「弗也!」

  佛陀说:「摩纳!此人讽诵国王之言去说给其余的人听,是否能得为国王而作大臣吗?」回答说:「没有这道理的。」

  佛陀说:「摩纳!你们今天传达先宿、大仙、旧婆罗门之语,诵讽教人,而欲至于转生在梵天之事,是没有这道理的。如何呢?摩纳!你们受他人的供养,是否能随法而行吗?」回答说:「如是!瞿昙!我们受他人的供养,当如法去行。」

  佛陀说:「你的师父沸伽罗婆罗(莲花茎),受国王村封(国王赐邑给他),而和波斯匿国王共论议时,都说些国王不应谈论的无益之言,并不用正事共相谏晓国王。你现在自观你自己,以及你师之过,然而可以暂且放置此事,但当求你来这里的因缘(目的)吧!」

  摩纳实时抬头举眼,去观察如来之身,寻求佛陀的相好。他统统看过其余之相,唯不见二种相,心里曾起疑惑。那时,世尊默自念而说:现在这位摩纳看不见二相,由于此而生疑。实时出现、广长舌之相(佛舌软薄广长,能说无量妙法之相),其舌伸出而舐耳覆面。这时,那位摩纳还疑其它之一相,世尊又念:现在这位摩纳犹疑另一相。就用神力,使那位摩纳独见阴马藏(男根如马阴,常向内部收缩而不显现)。那个时候,摩纳即尽见佛陀的三十二相后,对于如来…

《二○ 阿摩昼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二一 梵动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