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有如此之樂的話,就應當速疾的把它除滅。猶如有人,舍棄而離開貪欲,不再做惡法,有覺(尋)、有觀(伺),由于離惡而生的喜與樂,而入于初禅,像如是的快樂的話,就是佛陀所稱譽的。猶如有人,除滅其覺與觀(無尋、無伺),內生喜悅而一心,而無覺、無觀,由于禅定而生的喜與樂,而入于第二禅,像如是之樂的話,就是佛陀所稱譽的。猶如有人,除喜而入于舍,自知身樂,爲賢聖所求的,而護念一心,進入于第叁禅,像如是之樂的話,就是佛陀所稱譽的。又樂盡、苦盡,憂與喜,已經先于消滅,而至于不苦不樂,而護念清淨,而進入于第四禅,像如是之樂,就是佛陀所稱譽的。』
如有外道梵志作如是之問:『你們在此安樂當中,到底祈求若幹果報的功德呢?』就應回答他而說:『這種安樂,當會有七種果報的功德的。那七種呢?1.在于現法當中,得以成就道證(能完成道果)。2.假如現世當中不成就道果的話,在于臨命終時(當離開世間後),當會成就道證(證果)的。如果臨命終時又不完成道果的話,也當會滅盡五下分結(欲界的煩惱:貪、瞋、身見、戒取見、疑),而爲3.中間般涅槃(叁果的阿羅漢,也就是不還果的聖者,在欲界死後,于色界中有起聖道,斷惑而入涅槃。在欲界雖起優勝之加行,但中途違緣,未得斷除余惑而在其處死亡,其次受色界之中有身,乘前之加行而斷余惑,而證阿羅漢,而入涅槃。)有的爲4.生彼般涅槃(生色界後不久,而證果,詳如前例,以下同),有的爲5.行般涅槃(生色界後,長時加行,而證果),有的爲6.無行般涅槃(生色界後,久懈于功行,而證果),有的爲7.上流阿迦尼咤般涅槃(生色界後,向上界依次而行,至于色究竟天而入滅,證果)。諸位賢者!這就是所謂這種安樂有七種功德。諸位賢者!如比丘在于學地(學處),而欲向上求得,而欲求安隱處,然而未除五蓋。那五蓋呢?1.貪欲蓋,2.瞋恚蓋,3.睡眠蓋,4.掉戲蓋,5.疑蓋是。如果那些學處的比丘,欲求向上,欲求安隱處,然而卻未滅五蓋,對于四念處都不能精勤,對于七覺意(七菩提分)都不能修,而欲得上人之法,欲得賢聖的智慧之增上,覓求欲知欲見的話(欲正知正見),是沒有這道理的。諸位賢者!學地(學處,學戒律功行)的比丘,欲向上求得,欲求安穩處,而能滅五蓋,所謂貪欲蓋、瞋恚蓋、睡眠蓋、掉戲蓋、疑蓋,對于四念處又能精勤,對于七覺意也能如實修行,而欲得上人之法、賢聖之智慧之增上,而尋求欲知欲見的話,就有如是的道理的。諸位賢者!有一種比丘,爲漏盡(滅盡煩惱)的阿羅漢,其所作都已辦,而舍于重擔,自己已獲己利,已盡諸有的結使(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的煩惱都已滅盡),爲正智解脫(由于正智而得解脫),而不爲九事。那九事呢?第一就是不殺生,第二就是不偷盜,第叁就是不淫,第四就是不妄語,第五就是不舍道,第六就是不隨欲貪,第七就是不隨瞋恚,第八就是不隨恐怖,第九就是不隨愚癡。諸位賢者!這就是漏盡的阿羅漢,所作都已辦,已舍棄重擔,已自獲己利,而盡有的結縛,爲正智解脫(由于正智而得解脫的),而遠離九事是。
或者有外道梵志,作如是之言:『沙門釋子有不住之法』的話,就應回答他而說:『諸位賢者!不可以作如是之說,說甚麼沙門釋子有不住之法。爲甚麼呢?因爲沙門釋子的其法,乃爲常住,並沒有動轉的,譬如門阃之常住不動那樣。沙門釋子也是如是,其法乃爲常住,並沒有移動。』或者有外道梵志作如是之說而說:『沙門瞿昙乃盡知過去世之事,然而乃不知未來之事。』由這而知道那些比丘,那些異學的梵志,其智爲異,其智觀也異,所言的爲虛妄的了。因爲如來對于那些過去之事,都像眼前之事那樣的,並沒有不知見的;對于未來世,因生于道智(由于菩提所生之智,故能了如指掌)。那些過去世之事之虛妄不實,而不足以喜樂,並沒有甚麼利益可說的,佛陀就不記;或者過去世有實在的,然而並沒有甚麼可樂,沒有甚麼利益的,佛陀也同樣的不記;如過去世有實在的,可以快樂的,然而並沒有甚麼利益的話,佛陀也是不記的;假如過去世有實在的,可以安樂,有所利益的事,則如來都盡知,然後乃記它。對于未來和現在之事,也同樣的道理。如來對于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都是以應時之語(時語,講利于時宜的人),都是以實語、義語、利語、法語、律語,並沒有虛妄的。
佛陀在于初夜(下午五點至九點)成就最正覺(成就佛道),及于末後夜(淩晨一點至五點),在于其中間有所言說,都皆爲是如實的,因此之故,名叫如來。其次,如來之所說的都如事,事都如所說的,故名如來。到底是以甚麼義,而名叫等正覺的呢?佛陀所知見的,所滅的,所覺的,佛陀都能盡覺盡知,因此之故,名叫正等覺。
或者有外道梵志作如是之說:『世間爲常存的,唯有此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(由此起述佛當時的各見解)。』或者又說而說:『此世間爲無常,唯有這就是實在的道理,其余都虛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世間爲有常、無常,唯有這事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此世間爲非有常、非無常,唯有此事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此世間爲有邊,唯有此事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世間爲無邊,唯有此事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世間爲有邊、無邊,唯有此事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世間爲非有邊、非無邊,唯有此事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是命是身(吾人的此生命身體),此事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非命非身(不是吾人的生命身體),此事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命異身異(生命與身體各別不同),此事爲實在的,其余的爲虛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非異命、非異身(吾人的生命與身體並沒有不同),此事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如來爲有終,此事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如來爲不終,此事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如來爲終、不終,此事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如來爲非終、非不終,此事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。』諸人所有的這些見解,名叫本生本見(有關于爲過去的基本的見解),現在爲你記述,所謂:『此世間常存,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,此事爲實在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,這些就是本見本生,爲你記述。』
所謂『未見未生(有關于爲未來的基本的見解)之事,我也要記述它。』甚麼叫做未見未生,我所要記述的呢?所謂色是我(色身就是我),從于想而有終,這是實在的事,其余都是虛妄的。無色是我(無色身就是我,也就是離色身爲我),從于想而有終;亦有色、亦無色是我(色身與無色身,爲之我),從于想而有終,非有色、非無色是我(不是色,不離色身,就是我),從于想,而有終。我爲有邊,我爲無邊,我爲有邊、無邊,我爲非有邊、非無邊,從想而有終。我爲有樂,從想而有終;我爲無樂,從想而有終,我爲有苦樂,從想而有終;我爲無苦樂,從想而有終。一想就是我,從想而有終;種種想就是我,從想而有終;少想就是我,從想而有終;無量想就是我,從想而有終,此爲實在的,其余都是虛妄的(各位行者都執其所見解爲對,其它的都認爲是不對)。這就是邪見的本見本生(前後對照,應爲未見未生),爲我所記述。
或者有沙門、婆羅門,有人作如是之論,有人作如是之見:『此世間爲常存的,此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,乃至無量想就是我,此爲實在的,其余都是虛妄的。』那些沙門、婆羅門如果又作如是之說、如是之見而說:『此爲實在的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。』的話,就應該回答他而說:『你實在作如是之論?爲甚麼此世間爲常存,此說爲實在,其余的都是虛妄的呢?像如是之語,乃爲佛所不許允的。爲甚麼呢?因爲這些諸見當中,都各有結使(結縛、驅使-煩惱)的。我以真理而推測,則知諸位沙門、婆羅門當中,並沒有人能與我匹等的人,更何況欲超出過于我之上的呢?』這些諸邪見,唯有其言說而已,統統不適中于論(不正確之論),乃至所謂無量想就是我,都是同樣的不正確的。
或者有沙門、婆羅門作如是之說:『此世間乃爲自造的。』又有沙門、婆羅門說:『此世間爲他造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此世間乃爲自造、他造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說:『此世間乃不是自造、不是他造的,乃爲忽然而有的。』那些沙門、婆羅門說世間爲自造的,則這些沙門、婆羅門,均爲是由于觸的因緣的,假若離開觸的因緣而能說的話,那是沒有這道理的。爲甚麼呢?因爲由于六入之身(六根)之故,而會生觸(感觸),由于觸之故,而生受(感受),由于受之故而生愛,由于愛之故而生取(執取),由于取之故,而生有(衆生有情之基因),由于有之故,而生起生(出生爲有情身),由于生之故,而有了老、死,憂、悲、苦惱等大患災之陰之集。如果沒有六入的話,就沒有觸,沒有觸的話,就沒有受,沒有受的話,就沒有愛,沒有愛的話,就沒有取,沒有取之故,就沒有了有,沒有了有之故,就沒有生,沒有生之故,就沒有老、死、憂、悲、苦惱等大患之陰集。又說此世間爲他造的,又說此世間爲自造他造,又說此世間爲非自造、非他造的,乃爲忽然而有的等,均爲同樣的道理,都是由于觸而有,如果沒有觸的話,就沒有的了。」
佛陀並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如果欲滅此諸邪惡之見的話,則就于四念處而當修叁行(叁行爲內觀、外觀、內外觀,四念處爲身、受、心、法。欲修習此四念處的話,就應作內身、外身、內外身之觀想)。甚麼叫做比丘之欲滅此諸惡見時,對于四念處應當修習叁行呢?比丘所謂對于內身(自身)之身觀,精勤不懈,憶念而不忘,而除世間的貪憂;對于外身(他人之身)之身觀,精勤而不懈,憶念而不忘,而除世間的貪憂;對于內身、外身之身觀,憶念而不忘,而除世間的貪憂。對于受、意(心)、法之觀察,也是如是。這就是滅除衆惡法之對于四念處而行叁種的修行。
有八種解脫(八背舍。所謂違背叁界的煩惱,而舍離;而解脫其系縛的八種禅定)。那八種呢?1.色觀色,爲初解脫(內有色想,觀外色解脫。于內身有色想之貪,爲除此貪,而觀外之不淨之青瘀等之色,使貪不起。)內有色想,外觀色,就是第二解脫(內無色想,觀外色解脫。于內身無色想之貪,雖已除了,而想使更堅牢,而觀外之不淨的青瘀等之色,而使不起貪。)淨解脫,就是第叁解脫(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。觀淨色使貪不起,名爲淨解脫,將此淨解脫于身口證得,具足圓滿,而住于定,名叫身作證具足住。)度色想滅有對色,住于空處(空無邊處解脫),就是第四解脫。舍空處,而住于識處(識無邊處解脫),就是第五解脫。舍識處,而住于不用處(無所有處解脫),就是第六解脫。舍不用處,而住于有想無想處(非想非非想處解脫),就是第七解脫(自第四至第七之四解脫,因各各能棄舍下地之貪,故名解脫)。滅盡定(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。是厭受想等之心,而永住于無心,故名解脫),就是第八解脫。」
那個時候,阿難在于世尊的身後,執扇而扇佛,就偏露其右肩,右膝著在于地,叉手而白佛說:「甚奇!世尊!此法乃爲清淨,爲微妙第一的。然而應當要叫做甚麼名?要怎麼的奉持呢?」佛陀告訴阿難說:「此經名叫清淨,你應當以清淨而受持它。」
那時,阿難聽佛所說,乃歡喜奉行!
《一七 清淨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