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八)自歡喜經{一二}
大意:
此經是舍利弗贊歎佛道而自念。他確信不管是過去、現在、或未來當中的沙門、婆羅門的智慧、神足、功德、道力等,都不能和佛陀之無所著、等正覺相比類者。他將此事向佛表白時,佛陀則對舍利弗闡述佛陀之至上主義,不如法至上主義等事。佛陀列舉說法上上次第,其概要如下:
(一)製法:無上製,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四禅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賢聖道。
(二)製諸入:眼色、耳聲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觸、意法,六根六境之主客關系。
(叁)識四入胎:入胎爲入母胎之意。1.亂入胎、亂住、亂出。不識而入、住、出母胎。2.不亂入、亂住、亂出。識入母胎,然而不識而住、而出母胎。3.不亂入、不亂住、亂出。識入母胎與住入母胎,然而不識而出母胎。4.不亂入、入亂住、入亂出。識入母胎而住、而出母胎。
(四)道:道爲正勤法。1.欲、2.離。3.滅盡、4.出要。
(五)滅:導人滅除苦樂之法。1.苦滅遲得,2.苦滅速得,3.樂滅遲得,4.樂滅速得。
(六)言清淨:不發無益虛妄之言語。
(七)五見定:有關于有否身之不淨、識之流動,或斷續、或解脫等之觀法得達。1.初見定:入叁昧而觀頭至足,再由足至頭,觀察人的皮膚內外,唯有不淨之發、毛、爪、甲、肝、肺、腸、胃、脾、腎、五髒、汙、肪、髓、腦、屎尿、涕澡、淚臭,無一物可貪。2.二見定:隨叁昧而除去皮膚之外之諸不淨,唯觀白骨,及牙齒。3.叁見定:隨叁昧而除去皮膚之外之不淨,及白骨。唯觀心識在何處,而作是想:爲在今世,爲在後世,今世不斷,後世不斷,今世不解脫,後世不解脫。4.四見定:隨叁昧而除去皮膚之外之諸不淨,及除白骨,又重新觀識,而作是想:識在後世,不在今世,今世斷,後世不斷,今世解脫,後世不解脫。5.五見定:隨叁昧而除去皮膚之外之諸不淨,及除白骨,又重新觀識,而作是想:不在今世,不在後世,二共斷除,二共解脫。
(八)叁常法:此世間之常存法,涉于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之叁世。隨叁味心而憶識世間之二十成劫、敗劫。劫爲劫波,譯爲分別、時節,是不能計出之長時之意。成、住、壞、空之四劫中,各有二十增減,其一增一減爲一小劫。人壽八萬四千歲時,每經百年減一歲,減至人壽十歲爲一減劫。反之而人壽十歲,每經百年增一歲,增至八萬四千歲爲一增劫,合而有八十增減。增劫就是成劫,減劫則爲敗劫。
(九)四觀察:預知宣示他人之心之方法,有四種。第一觀察:以想觀察,而知他人之心所趣,此心之所趣。彼心作是想時。或者是虛的(不實的),或者是實在的。第二觀察:沙門、婆羅門不以想觀察,或聞諸天及非人之語,向彼而說:你的心是如此,你的心是如此。這,或者是實在的?或者是虛的(不實在的)。第叁觀察:不以想觀察,亦不聽到諸天及非人之語,而自己觀察自己之己身。又聽他言,而向彼人語曰:你的心如是,你的心如是。這也有實在的,也有虛的。第四觀察:不以想觀察,也不聞諸天及非人之語。又自觀,不他觀,而除覺觀,已得定意叁昧,觀察他人,向彼語曰:你的心是如是,你的心是如是。這種觀察,即爲真實。
(十)教誡:不違背佛陀之教說,而得四向四果,也就是斯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之方法。1.初教誡,得阿羅漢位。2.二教誡,得阿那含位。3.叁教誡,得斯陀含位。4.四教誡,得斯陀洹位。
(十一)戒清淨:有關于人之戒律的行爲之法。如不以舌诳人,常自敬肅,捐除睡眠,不懷谄邪,口不妄語,不爲世人預記吉凶,雖自稱說,不從他所得,以示不求他利。唯有坐禅修智,辯才無礙,專心不亂,精勤不怠。
(十二)解脫智(指四向四果之智。也就是提示人們得達解脫的道程)。
(十叁)自識宿命智證(指宿命智證通。所謂知識過去宿世之因緣等事之智)。
(十四)天眼智(以天眼而知道衆生離開此世後,轉生彼世等狀之智)。
(十五)神足證(神足爲神足通,爲自身之變化自在之力。然而佛教並不以變化不可思議爲重點,其主要乃在于精修賢聖之道,不染愛、不愛等事,而住于平等,而得達等覺後,自會具有種種之神力。通常都以神境智通而名,是賢聖神足,是和外道有異之處)。
末後世尊教說:「過去佛有等」、「未來佛有等」、「現在佛無等」之過去諸佛,現在一佛之信念,因此,舍利弗即對四衆說其所聞,自得清淨!
大意:本經敘述舍利弗稱贊佛德,而說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當中的所有沙門、婆羅門的智慧、神力、功德等都不能和佛相匹等。佛陀聽其言後,教他不應稱說佛爲至上,應稱贊法爲至上,而提示說法的次第。所謂1.製法,2.製諸人,3.識四人胎,4.道,5.減,6.言清淨,7.五見定,8.叁常法,9.四觀察,10.四教誡,11.戒清淨,12.解脫智,13.宿命智,14.天眼智,15.神足證。最後說過去佛有等、未來佛有等,現在佛無等之過未諸佛,現在一佛之信念,舍利弗則向大衆垂示所聞之法,而自己則得清淨之法。
像如是的經教,乃結集者的我們,都同樣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于那難陀城(位于摩竭陀國菩提道場之東),波波利庵婆林(那蘭陀寺中的林園),和大比丘衆,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。
這時,長老舍利弗(智慧第一,十大弟子之一),曾在于閑靜之處,默默自念而說:我的心已經決定而知道如下之事:不管是過去,或者是未來,或者是現在的沙門、婆羅門的智慧、神足(神通)、功德、道力(法力),都不能和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(佛陀)相等類的人。(沒有一位能和佛陀相比較,更何況能勝過佛陀的呢?)金利弗想起此事之時,就從他的靜室起來,而往至于世尊之處,到後,頭面禮足,然後坐在于一邊。他白佛說:「弟子剛才在于靜室時,曾經默自思念而說:不管是過去,或者是未來,或者是現在的所有的沙門、婆羅門的智慧、神足、功德、道力,都沒有一人能與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相等類的人。」
佛陀告訴舍利弗說:「善哉!善哉!你能夠在于佛前說如是之語,一向受持(正確的受持如此之語),而正師子吼(能在衆人當中作獅子吼而無畏懼),這是其余的沙門、婆羅門,沒有人能趕及于你的。你的意見如何呢?舍利弗!你是否能知道過去的諸佛的心中之所念,那些諸佛有如是之戒,如是之法,如是之智慧,如是之解脫,如是之解脫之堂嗎?」(能知道過去諸佛的內心有這樣這樣的戒、法、智慧、解脫、解脫堂-解脫知見嗎?)對曰(回答說):「不知道!」
佛陀說:「如何呢?舍利弗,你是否能知道當來(未來)的諸佛的心中所念:有如是之戒,如是之法,如是的智慧,如是的解脫,如是的解脫堂嗎?」回答說:「不知道!」
佛陀說:「如何呢?舍利弗?如我現在爲如來、至真、等正覺的心中所念的:有如是之戒,如是之法,如是之智慧,如是之解脫,如是之解脫堂,你是否能知道嗎?」回答說:「不知道!」
又告訴舍利弗說:「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的如來、至真、等正覺的心中所念的,你都不能知道,爲甚麼緣故,你能決定作如是之念呢?由于何事而生如是之念?一向(從來)堅持此念,而作師子吼(向大衆大說此義而無畏懼)呢?其余的沙門、婆羅門如果聽聞你之言:『我決定知道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的沙門、婆羅門的智慧、神足、功德、道力,都沒有人能和如來、無所著、等正覺相匹等的。』聽你所說的這些話:當然不會相信你之言的。」
舍利弗白佛說:「我對于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的諸佛的心中所念的,我雖然不能知道,但是佛陀所說的總相法(佛陀所教說的一切法,所謂總論的法),我則能知道。如來爲我說法,乃爲轉高轉妙(轉轉而高尚,轉轉而微妙),說黑、白之法(講說甚麼是惡的,甚麼是善的),說緣、無緣法(緣起、緣滅之法),說照、無照之法(光明與黑暗之法)。如來所說的,都是轉轉而高尚,轉轉而微妙,我聽法後,乃知一一之法(別相法),對于法,能夠究竟(了解),而信如來、至真、等正覺,信如來之法之善能分別,信如來已成就而消滅衆苦,在于諸善法當中,這就是最上的。世尊的智慧無余(智慧沒有余遺,都具足),神通無余(神力沒有余遺,都具足),諸世間的所有沙門、婆羅門,都沒有能和如來相匹等的人,更何況欲出其上面呢?
世尊所說之法,又有高上的,所謂製法(規製善法)是。製法就是,所謂四念處、四正勸、四神足、四禅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意(七菩提分)、八賢聖道,這些就是無上之製,爲智慧無余,神通無余,諸世間所有的沙門、婆羅門,都沒有能和如來相匹等的人,更何況欲出于其上的人呢?
世尊所說之法,又有高上的,所謂製諸入(規製、施設六入)走。諸入就是所謂:眼色、耳聲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觸、意法(眼根等六根入于色境等六境,所謂主客的關系之法),如過去的如來、至真、等正覺,也製定此六入,所謂眼色,乃至意法;正使未來的如來、至真、等正覺也是同樣的會製規此六入,所謂眼根入于色境,乃至意根入于法境;現在的我們的如來、至真、等正覺也同樣的製定此六入,所謂眼根入于色境,乃至意根入于法境。此法乃爲無上的,沒有能超過此法的,爲智慧無余遺,神通無余遺,諸世間的沙門、婆羅門,並不能和如來相匹等的,更何況欲出其上呢?
世尊所說之法又有高上的,所謂業識之入于母胎是。入胎有四類,第一就是所謂亂入胎、亂住胎、亂出胎(不知不覺而入母胎、住于母胎、出于母胎)。第二就是不亂入、亂住、亂出(知道而入母胎,然而不知不覺的住于母胎、出于母胎)。第叁就是不亂入、不亂住,而亂出(知道而入母胎、而住母胎,然而不知不覺的出于母胎。)第四就是不亂入、不亂住、不亂出…
《一八 自歡喜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