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八)自欢喜经{一二}
大意:
此经是舍利弗赞叹佛道而自念。他确信不管是过去、现在、或未来当中的沙门、婆罗门的智慧、神足、功德、道力等,都不能和佛陀之无所著、等正觉相比类者。他将此事向佛表白时,佛陀则对舍利弗阐述佛陀之至上主义,不如法至上主义等事。佛陀列举说法上上次第,其概要如下:
(一)制法:无上制,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四禅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贤圣道。
(二)制诸入:眼色、耳声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触、意法,六根六境之主客关系。
(三)识四入胎:入胎为入母胎之意。1.乱入胎、乱住、乱出。不识而入、住、出母胎。2.不乱入、乱住、乱出。识入母胎,然而不识而住、而出母胎。3.不乱入、不乱住、乱出。识入母胎与住入母胎,然而不识而出母胎。4.不乱入、入乱住、入乱出。识入母胎而住、而出母胎。
(四)道:道为正勤法。1.欲、2.离。3.灭尽、4.出要。
(五)灭:导人灭除苦乐之法。1.苦灭迟得,2.苦灭速得,3.乐灭迟得,4.乐灭速得。
(六)言清净:不发无益虚妄之言语。
(七)五见定:有关于有否身之不净、识之流动,或断续、或解脱等之观法得达。1.初见定:入三昧而观头至足,再由足至头,观察人的皮肤内外,唯有不净之发、毛、爪、甲、肝、肺、肠、胃、脾、肾、五脏、污、肪、髓、脑、屎尿、涕澡、泪臭,无一物可贪。2.二见定:随三昧而除去皮肤之外之诸不净,唯观白骨,及牙齿。3.三见定:随三昧而除去皮肤之外之不净,及白骨。唯观心识在何处,而作是想:为在今世,为在后世,今世不断,后世不断,今世不解脱,后世不解脱。4.四见定:随三昧而除去皮肤之外之诸不净,及除白骨,又重新观识,而作是想:识在后世,不在今世,今世断,后世不断,今世解脱,后世不解脱。5.五见定:随三昧而除去皮肤之外之诸不净,及除白骨,又重新观识,而作是想:不在今世,不在后世,二共断除,二共解脱。
(八)三常法:此世间之常存法,涉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之三世。随三味心而忆识世间之二十成劫、败劫。劫为劫波,译为分别、时节,是不能计出之长时之意。成、住、坏、空之四劫中,各有二十增减,其一增一减为一小劫。人寿八万四千岁时,每经百年减一岁,减至人寿十岁为一减劫。反之而人寿十岁,每经百年增一岁,增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劫,合而有八十增减。增劫就是成劫,减劫则为败劫。
(九)四观察:预知宣示他人之心之方法,有四种。第一观察:以想观察,而知他人之心所趣,此心之所趣。彼心作是想时。或者是虚的(不实的),或者是实在的。第二观察:沙门、婆罗门不以想观察,或闻诸天及非人之语,向彼而说:你的心是如此,你的心是如此。这,或者是实在的?或者是虚的(不实在的)。第三观察:不以想观察,亦不听到诸天及非人之语,而自己观察自己之己身。又听他言,而向彼人语曰:你的心如是,你的心如是。这也有实在的,也有虚的。第四观察:不以想观察,也不闻诸天及非人之语。又自观,不他观,而除觉观,已得定意三昧,观察他人,向彼语曰:你的心是如是,你的心是如是。这种观察,即为真实。
(十)教诫:不违背佛陀之教说,而得四向四果,也就是斯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之方法。1.初教诫,得阿罗汉位。2.二教诫,得阿那含位。3.三教诫,得斯陀含位。4.四教诫,得斯陀洹位。
(十一)戒清净:有关于人之戒律的行为之法。如不以舌诳人,常自敬肃,捐除睡眠,不怀谄邪,口不妄语,不为世人预记吉凶,虽自称说,不从他所得,以示不求他利。唯有坐禅修智,辩才无碍,专心不乱,精勤不怠。
(十二)解脱智(指四向四果之智。也就是提示人们得达解脱的道程)。
(十三)自识宿命智证(指宿命智证通。所谓知识过去宿世之因缘等事之智)。
(十四)天眼智(以天眼而知道众生离开此世后,转生彼世等状之智)。
(十五)神足证(神足为神足通,为自身之变化自在之力。然而佛教并不以变化不可思议为重点,其主要乃在于精修贤圣之道,不染爱、不爱等事,而住于平等,而得达等觉后,自会具有种种之神力。通常都以神境智通而名,是贤圣神足,是和外道有异之处)。
末后世尊教说:「过去佛有等」、「未来佛有等」、「现在佛无等」之过去诸佛,现在一佛之信念,因此,舍利弗即对四众说其所闻,自得清净!
大意:本经叙述舍利弗称赞佛德,而说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当中的所有沙门、婆罗门的智慧、神力、功德等都不能和佛相匹等。佛陀听其言后,教他不应称说佛为至上,应称赞法为至上,而提示说法的次第。所谓1.制法,2.制诸人,3.识四人胎,4.道,5.减,6.言清净,7.五见定,8.三常法,9.四观察,10.四教诫,11.戒清净,12.解脱智,13.宿命智,14.天眼智,15.神足证。最后说过去佛有等、未来佛有等,现在佛无等之过未诸佛,现在一佛之信念,舍利弗则向大众垂示所闻之法,而自己则得清净之法。
像如是的经教,乃结集者的我们,都同样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于那难陀城(位于摩竭陀国菩提道场之东),波波利庵婆林(那兰陀寺中的林园),和大比丘众,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。
这时,长老舍利弗(智慧第一,十大弟子之一),曾在于闲静之处,默默自念而说:我的心已经决定而知道如下之事:不管是过去,或者是未来,或者是现在的沙门、婆罗门的智慧、神足(神通)、功德、道力(法力),都不能和如来、无所著、等正觉(佛陀)相等类的人。(没有一位能和佛陀相比较,更何况能胜过佛陀的呢?)金利弗想起此事之时,就从他的静室起来,而往至于世尊之处,到后,头面礼足,然后坐在于一边。他白佛说:「弟子刚才在于静室时,曾经默自思念而说:不管是过去,或者是未来,或者是现在的所有的沙门、婆罗门的智慧、神足、功德、道力,都没有一人能与如来、无所著、等正觉相等类的人。」
佛陀告诉舍利弗说:「善哉!善哉!你能够在于佛前说如是之语,一向受持(正确的受持如此之语),而正师子吼(能在众人当中作狮子吼而无畏惧),这是其余的沙门、婆罗门,没有人能赶及于你的。你的意见如何呢?舍利弗!你是否能知道过去的诸佛的心中之所念,那些诸佛有如是之戒,如是之法,如是之智慧,如是之解脱,如是之解脱之堂吗?」(能知道过去诸佛的内心有这样这样的戒、法、智慧、解脱、解脱堂-解脱知见吗?)对曰(回答说):「不知道!」
佛陀说:「如何呢?舍利弗,你是否能知道当来(未来)的诸佛的心中所念:有如是之戒,如是之法,如是的智慧,如是的解脱,如是的解脱堂吗?」回答说:「不知道!」
佛陀说:「如何呢?舍利弗?如我现在为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的心中所念的:有如是之戒,如是之法,如是之智慧,如是之解脱,如是之解脱堂,你是否能知道吗?」回答说:「不知道!」
又告诉舍利弗说:「过去、未来、现在的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的心中所念的,你都不能知道,为甚么缘故,你能决定作如是之念呢?由于何事而生如是之念?一向(从来)坚持此念,而作师子吼(向大众大说此义而无畏惧)呢?其余的沙门、婆罗门如果听闻你之言:『我决定知道过去、未来、现在的沙门、婆罗门的智慧、神足、功德、道力,都没有人能和如来、无所著、等正觉相匹等的。』听你所说的这些话:当然不会相信你之言的。」
舍利弗白佛说:「我对于过去、未来、现在的诸佛的心中所念的,我虽然不能知道,但是佛陀所说的总相法(佛陀所教说的一切法,所谓总论的法),我则能知道。如来为我说法,乃为转高转妙(转转而高尚,转转而微妙),说黑、白之法(讲说甚么是恶的,甚么是善的),说缘、无缘法(缘起、缘灭之法),说照、无照之法(光明与黑暗之法)。如来所说的,都是转转而高尚,转转而微妙,我听法后,乃知一一之法(别相法),对于法,能够究竟(了解),而信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信如来之法之善能分别,信如来已成就而消灭众苦,在于诸善法当中,这就是最上的。世尊的智慧无余(智慧没有余遗,都具足),神通无余(神力没有余遗,都具足),诸世间的所有沙门、婆罗门,都没有能和如来相匹等的人,更何况欲出其上面呢?
世尊所说之法,又有高上的,所谓制法(规制善法)是。制法就是,所谓四念处、四正劝、四神足、四禅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意(七菩提分)、八贤圣道,这些就是无上之制,为智慧无余,神通无余,诸世间所有的沙门、婆罗门,都没有能和如来相匹等的人,更何况欲出于其上的人呢?
世尊所说之法,又有高上的,所谓制诸入(规制、施设六入)走。诸入就是所谓:眼色、耳声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触、意法(眼根等六根入于色境等六境,所谓主客的关系之法),如过去的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,也制定此六入,所谓眼色,乃至意法;正使未来的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也是同样的会制规此六入,所谓眼根入于色境,乃至意根入于法境;现在的我们的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也同样的制定此六入,所谓眼根入于色境,乃至意根入于法境。此法乃为无上的,没有能超过此法的,为智慧无余遗,神通无余遗,诸世间的沙门、婆罗门,并不能和如来相匹等的,更何况欲出其上呢?
世尊所说之法又有高上的,所谓业识之入于母胎是。入胎有四类,第一就是所谓乱入胎、乱住胎、乱出胎(不知不觉而入母胎、住于母胎、出于母胎)。第二就是不乱入、乱住、乱出(知道而入母胎,然而不知不觉的住于母胎、出于母胎)。第三就是不乱入、不乱住,而乱出(知道而入母胎、而住母胎,然而不知不觉的出于母胎。)第四就是不乱入、不乱住、不乱出…
《一八 自欢喜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