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一八 自欢喜经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(知道而入母胎,而住于母胎,而出于母胎,自入至出,都灵知而不乱)。那些不乱入、不乱住、不乱出的,就是入胎之至上的。此法为无上之法,为智慧无余遗,神通无余遗,诸世间的沙门、婆罗门,都不能和如来相匹等的,更何况欲出其上呢?

  如来所说之法,又有高上的,所谓道(七菩提分)是。所谓道就是:诸沙门、婆罗门用种种的方便,入于定意三昧(心不动摇的境地,正定),随着其三昧心(正定心),而修念觉意(七菩提分之一),乃依其愿欲,依其出离,依其灭尽,依其出要之法。至于精进、喜、猗、定、舍等觉意,都同样的依于愿欲,依于离,依于灭尽,依于出要(七觉意缺列择法觉意,南传则统列)。此法为最上,为智慧无余遗,神通无余遗,诸世间的沙门、婆罗门,都没有人能和如来相匹等的,更何况能出于其上的人呢?

  如来所说之法,又有高上的,所谓为了灭是。灭(将苦乐导引于灭尽之法,有四类)就是所谓:1.苦灭迟得(以苦之法而行道,而迟通达),此二均为卑陋((1)苦行道,(2)迟得);2.苦灭速得(以苦之法而行道,而速通达),这是唯有苦行道卑陋而已;3.乐灭迟得(以乐之法而行道,而迟通达),这乃唯有迟通达为卑陋而已;4.乐灭速得(以乐之法而行道,而速通达),然而并不广普的,由于不广普之故,也名卑陋。如现在的如来,乃为乐灭速得,同时又是广普,乃至天人都能见其神通变化。」

  舍利弗又白佛而说:「世尊所说之法,为微妙第一之法,下至于女人,也能受持其法,也能由之而灭尽有漏(烦恼),而成就无漏(无烦恼),而心解脱、慧解脱,在于现法当中,能自身作证,所谓:生死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,这就是如来所说的无上之灭。此法乃为无上,为智慧无余遗,神通无余遗,诸世间的沙门、婆罗门,都没有人能和如来相匹等的,更何况能出其上呢?

  如来所说之法,又有高上的,所谓言清净(都说有益之语)。言清净就是:世尊于诸沙门、婆罗门,都不说无益的虚妄之言。所言的,都不求胜,也不朋党。所言的都是柔和之语,都不失时节之语(适于时宜而言)。其言并不虚发(不虚说),这就是言清净。此法为无上,为智慧无余遗,神通无余遗,诸世间的沙门、婆罗门,并没有人能与如来相匹等的人,更何况能出其上的呢?

  如来所说之法,又有高上的,所谓见定(观法通达,有五种阶梯)。见定就是:所谓沙门、婆罗门用种种方便而入于定意三昧(心一境性,而不被动摇),随着其三昧心,而1.观察头,乃至于足,观察足,乃至于头,而知道皮肤的内外,唯有不净之物,如发、毛、爪甲,肝、肺、肠、胃、脾、肾、五脏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等五种内脏),汗、肪、髓、脑、屎、尿、涕、泪,都是臭处不净,没有一物可以贪恋的,这就是初见定。2.诸沙门、婆罗门,用种种的方便,而入于定意三昧,随着其三昧心,而除去皮肉等外物之诸不清净的,唯观察白骨,以及那些牙齿,就是第二之见定。3.诸沙门、婆罗门用种种方便,入于定意三昧,随着其三昧心,而除去皮肉等外物之诸不清净,以及白骨,而唯观察心识在于何处而住?到底是在于今世呢?在于后世呢?今世如不断灭,则后世也不会断灭,今世如不解脱的话,则后世也不会解脱,这就是第三见定。4.诸沙门、婆罗门,用种种的方便,入于定意三昧,随着其三昧心,而除去皮肉等外物之诸不清净,以及除去白骨,又再重新观察意识:识在于后世,不在于现世;今世断灭,而后世不断灭;今世解脱,而后世不解脱,这就是第四见定。5.诸有沙门、婆罗门,用种种的方便,而入于定意三昧,随着其三昧心,而除去皮肉

  等外物之诸不清净的,以及除去白骨,又重新观察意识:不在于今世,也不在于后世,今世、后世之二都断灭,今世、后世之二都解脱,这就是第五见定。此法为无上,为智慧无余遗,神通无余遗,诸世间的沙门、婆罗门,并没有人能与如来相匹等的人,更何况欲出其上的呢?

  如来所说之法,又有高上的,所谓说常法(常住论)。常法就是:诸沙门、婆罗门,以种种的方便,而入于定意三昧,随着其三昧心,而忆识世间的二十成劫、败劫(劫译为时节,为无法算出的长时间。有成、住、坏、空等四中劫。每劫都为二十增减,其一增一减为之一小劫,二十小劫就是一中劫。人寿自八万四千岁时,每百年减一岁,减至人寿十岁。十岁时又经每百年增一岁,直至转增为八万四千岁。这里所指的增劫,又称为成劫,减劫又称为败劫)。1.他就作如是之言:『世间乃为常存的,这是真实的道理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为甚么呢?因为由于我的忆识,因此之故,而知道有这成劫与败劫,其余的过去世之事,是我所不知的,未来的成败之劫,我也不知。』这种人朝暮(早晚,整天)都以无智而说言:『世间为常存的,唯有这事为真实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这就是初常法(第一种类的常存之法)。2.诸沙门、婆罗门,用种种的方便,而入于定意三昧,随着其三昧心,而忆识四大成劫、败劫,他就作如是之言:『此世间为常存的,这是真实之事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为甚么呢?因为以我忆识之故,而知道成劫、败劫。我又过于是,而知道如是,能知道过去的成劫、败劫。我并不知道未来劫之成败等劫。』这是说知始,而不说知道其终,这种人朝暮都以无智而说言:『世间为常存的,唯有此为真实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这就是第二之常法。3.诸沙门、婆罗门,用种种的方便,入于定意三昧,随着其三昧心,而忆识八十成劫、败劫,他就说:『此世间为常存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为甚么呢?因为以我忆识之故,而知道有成劫、败劫,又过于是,而知道过去的成劫、败劫,就是未来劫之成劫败劫等事,我也都能知道。』此种人朝暮都以其无智而说:『世间为常存的,唯有此为真实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这就是第三类之常存法。此法为无上之法,为智慧无余遗,神通无余遗,诸世间的沙门、婆罗门,并没有人能和如来相匹等的,更何况欲出其上呢?

  如来所说之法,又有高上的,所谓观察(能察知他人之心)。观察就是所谓:1.有沙门、婆罗门,以想(相)而观察,而知他心之尔趣,此心之尔趣(占察人相,而知道其心之所趣向)。他的心之作如是之想时,或者为虚,或者为实,这就是第一类的观察。2.诸沙门、婆罗门,并不以想(相)去观察,或者闻诸天,以及非人之语(鬼神告诉他之语),而对他说:『你的心就是如是,你的心为如是。』这也是或者为实,或者为虚的,这就是第二类之观察。3.或者有沙门、婆罗门,并不以想(相)去观察,也不听闻诸天,以及非人之语,而自观自己之身,又听他言,对那人而说:『你的心为如是,你的心乃如是。』这也是有实的,也有虚的,这就是第三观察4.或者有沙门、婆罗门,并不以想(相)去观察,也不听闻诸天以及非人之语,又不自观,也不观他,除灭之觉与观后(无觉无观,无寻无伺,第二禅),得定意三昧,而去观察他心,而对其言说:『你的心为如是,你的心就是如是。』像如是的观察,就是真实的,这就是第四观察。此法为无上的,为智慧无余遗,神通无余遗,诸世间的沙门、婆罗门,并没有人能与如来相匹等的,更何况欲出其上呢?

  如来所说之法,又有高上的,所谓教诫(教示)。教诫就是:1.或者有时有人并不违佛的教诫,因此而灭尽有漏而成就无漏,而心解脱、智慧解脱,在于现法当中,自身已作证,其生死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再受后有之身,这就是初教诫(得阿罗汉果)。2.或时有人,不违佛的教诫,而尽五下结(欲界的烦恼,贪、瞋、身见、戒取见、疑),在于彼处(色界)灭度(得涅槃),不还于此世间,这就是第二教诫(得阿那含果,不还果,三果阿罗汉)。3.或时有人,不违佛的教诫,而学到三结已灭尽(灭见结、戒取结、疑结,所谓见惑已尽),淫、怒、痴也已微薄,而得斯陀含果(一来,二果),再一次还至于此世间,而取灭度(得涅槃成阿罗汉),这就是第三教诫。或者有时有人不违佛的教诫,其三结已灭尽,而得证须陀洹(入流,初果),极七往返(最多七次,在人天往来转生)后,必定会成就道果(证涅槃),已不再堕于恶趣,这就是第四教诫。此法为无上,为智慧无余遗,神通无余遗,诸世间的沙门、婆罗门,并没有人能和如来相匹等的,更何况能出其上呢?

  如来所说之法,又有高上的。如为他人说法,使其得戒清净。戒清净就是:诸有沙门、婆罗门,由于戒,致其所言的都为至诚,并没有使用两舌去害人,都常自敬肃(严谨),都捐除其睡眠(少睡),不怀邪谄之语,口不出妄言,不为了世人而记述其吉凶.不自称说以便从他人有所得,去垂示他人,不因此而更求他人对于自己之利益。都坐禅、修智,都辩才无碍,专念而不乱,精勤而不怠。此法为无上,智慧无余遗,神通无余遗,诸世间的沙门、婆罗门,并没有人能和如来相匹等的,更何况能出其上呢?

  如来所说之法,又有至上的,所谓解脱智(提示通达于智慧,而趣向于四向四果的智慧)。所谓解脱智就是:世尊由于他人的因缘,而内自思惟而说:此人就是须陀洹(入流,初果),此人是斯陀含(一来,二果),此人就是阿那含(不还,三果),此人就是阿罗汉(无生,解脱,四果阿罗汉)。此法为无上,为智慧无余遗,神通无余遗,诸世间的沙门、婆罗门,并没有人能和如来相匹等的,更何况欲出其上的呢?

  如来所说之法,又有至上的,所谓自识宿命智证(能了知宿世的智慧,宿命智)。诸沙门、婆罗门,以种种的方便,而入于定意三昧,随着其三昧,而自忆往昔的无数世之事,如过去的一生、二生,乃至百千生的成劫、败劫事。像如是的无数时,我曾经出生在于某某处,名…

《一八 自欢喜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一九 大会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