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有如此之乐的话,就应当速疾的把它除灭。犹如有人,舍弃而离开贪欲,不再做恶法,有觉(寻)、有观(伺),由于离恶而生的喜与乐,而入于初禅,像如是的快乐的话,就是佛陀所称誉的。犹如有人,除灭其觉与观(无寻、无伺),内生喜悦而一心,而无觉、无观,由于禅定而生的喜与乐,而入于第二禅,像如是之乐的话,就是佛陀所称誉的。犹如有人,除喜而入于舍,自知身乐,为贤圣所求的,而护念一心,进入于第三禅,像如是之乐的话,就是佛陀所称誉的。又乐尽、苦尽,忧与喜,已经先于消灭,而至于不苦不乐,而护念清净,而进入于第四禅,像如是之乐,就是佛陀所称誉的。』
如有外道梵志作如是之问:『你们在此安乐当中,到底祈求若干果报的功德呢?』就应回答他而说:『这种安乐,当会有七种果报的功德的。那七种呢?1.在于现法当中,得以成就道证(能完成道果)。2.假如现世当中不成就道果的话,在于临命终时(当离开世间后),当会成就道证(证果)的。如果临命终时又不完成道果的话,也当会灭尽五下分结(欲界的烦恼:贪、瞋、身见、戒取见、疑),而为3.中间般涅槃(三果的阿罗汉,也就是不还果的圣者,在欲界死后,于色界中有起圣道,断惑而入涅槃。在欲界虽起优胜之加行,但中途违缘,未得断除余惑而在其处死亡,其次受色界之中有身,乘前之加行而断余惑,而证阿罗汉,而入涅槃。)有的为4.生彼般涅槃(生色界后不久,而证果,详如前例,以下同),有的为5.行般涅槃(生色界后,长时加行,而证果),有的为6.无行般涅槃(生色界后,久懈于功行,而证果),有的为7.上流阿迦尼咤般涅槃(生色界后,向上界依次而行,至于色究竟天而入灭,证果)。诸位贤者!这就是所谓这种安乐有七种功德。诸位贤者!如比丘在于学地(学处),而欲向上求得,而欲求安隐处,然而未除五盖。那五盖呢?1.贪欲盖,2.瞋恚盖,3.睡眠盖,4.掉戏盖,5.疑盖是。如果那些学处的比丘,欲求向上,欲求安隐处,然而却未灭五盖,对于四念处都不能精勤,对于七觉意(七菩提分)都不能修,而欲得上人之法,欲得贤圣的智慧之增上,觅求欲知欲见的话(欲正知正见),是没有这道理的。诸位贤者!学地(学处,学戒律功行)的比丘,欲向上求得,欲求安稳处,而能灭五盖,所谓贪欲盖、瞋恚盖、睡眠盖、掉戏盖、疑盖,对于四念处又能精勤,对于七觉意也能如实修行,而欲得上人之法、贤圣之智慧之增上,而寻求欲知欲见的话,就有如是的道理的。诸位贤者!有一种比丘,为漏尽(灭尽烦恼)的阿罗汉,其所作都已办,而舍于重担,自己已获己利,已尽诸有的结使(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的烦恼都已灭尽),为正智解脱(由于正智而得解脱),而不为九事。那九事呢?第一就是不杀生,第二就是不偷盗,第三就是不淫,第四就是不妄语,第五就是不舍道,第六就是不随欲贪,第七就是不随瞋恚,第八就是不随恐怖,第九就是不随愚痴。诸位贤者!这就是漏尽的阿罗汉,所作都已办,已舍弃重担,已自获己利,而尽有的结缚,为正智解脱(由于正智而得解脱的),而远离九事是。
或者有外道梵志,作如是之言:『沙门释子有不住之法』的话,就应回答他而说:『诸位贤者!不可以作如是之说,说甚么沙门释子有不住之法。为甚么呢?因为沙门释子的其法,乃为常住,并没有动转的,譬如门阃之常住不动那样。沙门释子也是如是,其法乃为常住,并没有移动。』或者有外道梵志作如是之说而说:『沙门瞿昙乃尽知过去世之事,然而乃不知未来之事。』由这而知道那些比丘,那些异学的梵志,其智为异,其智观也异,所言的为虚妄的了。因为如来对于那些过去之事,都像眼前之事那样的,并没有不知见的;对于未来世,因生于道智(由于菩提所生之智,故能了如指掌)。那些过去世之事之虚妄不实,而不足以喜乐,并没有甚么利益可说的,佛陀就不记;或者过去世有实在的,然而并没有甚么可乐,没有甚么利益的,佛陀也同样的不记;如过去世有实在的,可以快乐的,然而并没有甚么利益的话,佛陀也是不记的;假如过去世有实在的,可以安乐,有所利益的事,则如来都尽知,然后乃记它。对于未来和现在之事,也同样的道理。如来对于过去、未来、现在,都是以应时之语(时语,讲利于时宜的人),都是以实语、义语、利语、法语、律语,并没有虚妄的。
佛陀在于初夜(下午五点至九点)成就最正觉(成就佛道),及于末后夜(凌晨一点至五点),在于其中间有所言说,都皆为是如实的,因此之故,名叫如来。其次,如来之所说的都如事,事都如所说的,故名如来。到底是以甚么义,而名叫等正觉的呢?佛陀所知见的,所灭的,所觉的,佛陀都能尽觉尽知,因此之故,名叫正等觉。
或者有外道梵志作如是之说:『世间为常存的,唯有此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(由此起述佛当时的各见解)。』或者又说而说:『此世间为无常,唯有这就是实在的道理,其余都虚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世间为有常、无常,唯有这事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此世间为非有常、非无常,唯有此事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此世间为有边,唯有此事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世间为无边,唯有此事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世间为有边、无边,唯有此事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世间为非有边、非无边,唯有此事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是命是身(吾人的此生命身体),此事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非命非身(不是吾人的生命身体),此事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命异身异(生命与身体各别不同),此事为实在的,其余的为虚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非异命、非异身(吾人的生命与身体并没有不同),此事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如来为有终,此事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如来为不终,此事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如来为终、不终,此事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如来为非终、非不终,此事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诸人所有的这些见解,名叫本生本见(有关于为过去的基本的见解),现在为你记述,所谓:『此世间常存,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,此事为实在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,这些就是本见本生,为你记述。』
所谓『未见未生(有关于为未来的基本的见解)之事,我也要记述它。』甚么叫做未见未生,我所要记述的呢?所谓色是我(色身就是我),从于想而有终,这是实在的事,其余都是虚妄的。无色是我(无色身就是我,也就是离色身为我),从于想而有终;亦有色、亦无色是我(色身与无色身,为之我),从于想而有终,非有色、非无色是我(不是色,不离色身,就是我),从于想,而有终。我为有边,我为无边,我为有边、无边,我为非有边、非无边,从想而有终。我为有乐,从想而有终;我为无乐,从想而有终,我为有苦乐,从想而有终;我为无苦乐,从想而有终。一想就是我,从想而有终;种种想就是我,从想而有终;少想就是我,从想而有终;无量想就是我,从想而有终,此为实在的,其余都是虚妄的(各位行者都执其所见解为对,其它的都认为是不对)。这就是邪见的本见本生(前后对照,应为未见未生),为我所记述。
或者有沙门、婆罗门,有人作如是之论,有人作如是之见:『此世间为常存的,此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,乃至无量想就是我,此为实在的,其余都是虚妄的。』那些沙门、婆罗门如果又作如是之说、如是之见而说:『此为实在的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。』的话,就应该回答他而说:『你实在作如是之论?为甚么此世间为常存,此说为实在,其余的都是虚妄的呢?像如是之语,乃为佛所不许允的。为甚么呢?因为这些诸见当中,都各有结使(结缚、驱使-烦恼)的。我以真理而推测,则知诸位沙门、婆罗门当中,并没有人能与我匹等的人,更何况欲超出过于我之上的呢?』这些诸邪见,唯有其言说而已,统统不适中于论(不正确之论),乃至所谓无量想就是我,都是同样的不正确的。
或者有沙门、婆罗门作如是之说:『此世间乃为自造的。』又有沙门、婆罗门说:『此世间为他造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此世间乃为自造、他造的。』或者又有人说:『此世间乃不是自造、不是他造的,乃为忽然而有的。』那些沙门、婆罗门说世间为自造的,则这些沙门、婆罗门,均为是由于触的因缘的,假若离开触的因缘而能说的话,那是没有这道理的。为甚么呢?因为由于六入之身(六根)之故,而会生触(感触),由于触之故,而生受(感受),由于受之故而生爱,由于爱之故而生取(执取),由于取之故,而生有(众生有情之基因),由于有之故,而生起生(出生为有情身),由于生之故,而有了老、死,忧、悲、苦恼等大患灾之阴之集。如果没有六入的话,就没有触,没有触的话,就没有受,没有受的话,就没有爱,没有爱的话,就没有取,没有取之故,就没有了有,没有了有之故,就没有生,没有生之故,就没有老、死、忧、悲、苦恼等大患之阴集。又说此世间为他造的,又说此世间为自造他造,又说此世间为非自造、非他造的,乃为忽然而有的等,均为同样的道理,都是由于触而有,如果没有触的话,就没有的了。」
佛陀并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如果欲灭此诸邪恶之见的话,则就于四念处而当修三行(三行为内观、外观、内外观,四念处为身、受、心、法。欲修习此四念处的话,就应作内身、外身、内外身之观想)。甚么叫做比丘之欲灭此诸恶见时,对于四念处应当修习三行呢?比丘所谓对于内身(自身)之身观,精勤不懈,忆念而不忘,而除世间的贪忧;对于外身(他人之身)之身观,精勤而不懈,忆念而不忘,而除世间的贪忧;对于内身、外身之身观,忆念而不忘,而除世间的贪忧。对于受、意(心)、法之观察,也是如是。这就是灭除众恶法之对于四念处而行三种的修行。
有八种解脱(八背舍。所谓违背三界的烦恼,而舍离;而解脱其系缚的八种禅定)。那八种呢?1.色观色,为初解脱(内有色想,观外色解脱。于内身有色想之贪,为除此贪,而观外之不净之青瘀等之色,使贪不起。)内有色想,外观色,就是第二解脱(内无色想,观外色解脱。于内身无色想之贪,虽已除了,而想使更坚牢,而观外之不净的青瘀等之色,而使不起贪。)净解脱,就是第三解脱(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。观净色使贪不起,名为净解脱,将此净解脱于身口证得,具足圆满,而住于定,名叫身作证具足住。)度色想灭有对色,住于空处(空无边处解脱),就是第四解脱。舍空处,而住于识处(识无边处解脱),就是第五解脱。舍识处,而住于不用处(无所有处解脱),就是第六解脱。舍不用处,而住于有想无想处(非想非非想处解脱),就是第七解脱(自第四至第七之四解脱,因各各能弃舍下地之贪,故名解脱)。灭尽定(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。是厌受想等之心,而永住于无心,故名解脱),就是第八解脱。」
那个时候,阿难在于世尊的身后,执扇而扇佛,就偏露其右肩,右膝着在于地,叉手而白佛说:「甚奇!世尊!此法乃为清净,为微妙第一的。然而应当要叫做甚么名?要怎么的奉持呢?」佛陀告诉阿难说:「此经名叫清净,你应当以清净而受持它。」
那时,阿难听佛所说,乃欢喜奉行!
《一七 清净经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