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十叁 大緣方便經

  (十叁)大緣方便經{一○}

  大意:

  此經是佛陀爲阿難說佛教的根本教義,是重要教理-十二因緣法,依順逆生滅之觀法而說。此經雖說十二因緣法,然而經中至說明之階段時,即和巴利原本同樣的敘說九支緣起法。而且因緣法的說明,雖有叁世兩重的相續的說明,然而以相依相關的說明爲全體的骨子之事,以及十二支中,以「愛」的說明爲基礎等事,是值得特別注意之處。又因緣法的說明中,曾敘述無我、七識住處,以及八解脫等。

  七職住:對于叁界五趣,長養其識,欲識自住,差別所樂。1.初識住:有色身之有情,身與想共異之處,人趣之全,及一分之天--欲六天,及色界初禅叁天,除劫初起之有情外,余時之有情。有情各自之身形有小大勝劣,思想亦各異,故謂身想俱異。第二識住:身異,而想一之處--色界初禅叁天之梵天。大梵天王與梵衆天之身有大小勝劣之差。而梵衆起想,以爲我等皆是大梵王所生。大梵王亦起想,以爲此諸梵衆皆我所生。第叁識住:身一想異之處--色界第二禅之叁天。這裏的天人之形貌皆同,故爲身一。第四識住:身一想一之處--色界第叁禅之叁天。形貌同一,又唯爲樂受之想。第五識住:無色界之空無邊處天。第六識住:無色界之識無邊處天。第七識住!無色界之無所有處天。以上叁天處,均無身形,唯有舍受想。

  八解脫:1.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。2.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。3.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。4.空無邊處解脫。5.識無邊處解脫。6.無所有處解脫。7.非想非非想處解脫。8.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。

  大意:本經乃佛陀爲了阿難而說明佛教的根本教義,所謂因緣法,而以順逆生滅的觀法,去闡明其重要的教理。本經曾提示十二因緣法,然而經中的說明乃以九緣起法之敘述。裏面有關于叁世兩重相續的說明,以及相依相關的說明,都盡在于此。又有無我、七識住處、八解脫等的啓示。

  像如是的經教,乃結集者的我們,都同樣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住在于拘流沙國(拘流爲拘樓,爲十六大國之一,沙就是于,也就是在于拘流國的人世間),在劫摩沙(該國的城市)的住處,和大比丘衆,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俱在。

  那時,阿難(歡喜,佛的堂弟,多聞第一,十大弟子之一),住在于閑靜之處,曾作如是之言:「甚奇!甚特!世尊所說的十二因緣法(緣起法,爲佛教中最爲基本之說,所謂衆生生存的實相,乃以相依相關的關系而闡說的),其光明乃爲甚深難解!然而如我的意識去觀察的話,只能看到目前之事那樣,怎麼能了解其甚深的道理呢?」于是,阿難就從其靜室而起,而至于世尊之處,到後,以頭面去禮拜在佛的雙足前,然後退坐在一邊,而白世尊說:「我剛才在于靜室時,曾默自思念:甚奇!甚特!世尊所說的十二因緣法,其光明之處,乃爲甚深難解!如我的心意去觀察的話,只能知道目前之事那樣而已,怎麼能知道其深奧的真義呢?」

  那時,世尊告訴阿難說:「止!上!不可以作此言,不可以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爲甚深難解!阿難!此十二因緣乃爲難見難知,那些諸天、惡魔、梵天、沙門、婆羅門,其未徹見因緣法的衆生,假如欲思量觀察,而想去分別其義的話,就統統都是荒迷,是不能見到的。阿難!我現在爲你說:老死有緣(會至于老死,是有其來因的),假若有人問而說:『甚麼是老死的緣?』的話,就應回答他而說:『生就是老死的緣。』(由于現在的業,而引起未來之生,未來之有生,就是未來的會老死的緣)。如再問而說:『誰是生緣?』(爲甚麼未來會有生?是基于甚麼因緣而來的呢?)就應回答他而說:『有是生緣。』(有乃由于煩惱而造業,而決定其次之果的,所謂生存的當體,故有就是未來之生之緣。)如再問而說:『誰是有緣?』(甚麼是有的緣,有從那裏來的?)的話,就應回答他而說:『取是有緣』(取就是執著,就是煩惱,是想要而欲得的心地,故取者就是構成有的緣)。如再問而說:『誰是取的緣?』的話,就應回答他而說:『愛是取緣。』(愛就是生諸愛欲之心,故愛就是執取的緣。)如再問而說:『誰是愛之緣?』的話,就應回答他而說:『受是愛緣。』(受就是依

  于六根而感受的作用,故感受就是生愛的緣。)如再問而說:『誰是受的緣?』的話,就應回答他而說:『觸是受的緣。』(觸爲感觸,如感觸冷暖、高低、好醜等不管是苦是樂,都只爲相接觸,故感觸就是感受的緣。)如再問而說:『誰是觸的緣』的話,就應回答他而說:『六入就是觸的緣。』(六大爲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,爲造成主客對象的基因,故六入就是觸的緣。)如再問而說:『誰爲六入之緣?』的話,就應回答他而說:『名色就是六入之緣。』(名爲精神,色爲物質,故爲身心的全體,故有了名色,才會有了六入,名色就是六入之緣。)如再問而說:『誰爲名色的緣?』的話,就應回答他而說:『識是名色之緣。』(識爲六識之全體,爲識別、分別一切之心,故爲名色的緣。)如再問而說:『誰爲識之緣?』的話,就應回答他而說:『行就是識之緣。』(行就是一切行動,是過去世的煩惱的行業,不管是善是惡,均爲是業行,故業行就是識的緣。)如再問而說:『誰爲行之緣?』的話,就應回答而說:『癡就是行之緣。』(癡爲無明,爲過去世無始以來的煩惱,是一切的成立根源,故爲行的緣。)

  阿難!像如是的,緣于癡(愚癡,無明),而有了行,緣于行,而有了識,緣于識,而有了名色,緣于名色,而有了六入,緣于六入,而有了觸,緣于觸,而有了受,緣于受,而有了愛,緣于愛,而有了取,緣于取,而有了有,緣于有,而有了生,緣于生,而有了老、死、憂、悲、苦惱等大患所集的一切,這就是成爲此大苦陰之緣。」(十二因緣有順逆二觀之說明。由老死爲起點,乃至于無明,就爲之逆觀,由無明爲起點,乃至于老死,就是所謂的順觀。)

  佛陀又告訴阿難說:「緣于生,而有了老死,這是甚麼意義呢?因爲倘使一切衆生,並沒有生的話,甯有老死嗎?」阿難回答說:「無也」。(沒有生,怎麼會有老,有死呢?是不會有的事。)佛陀說:「因此之故,阿難,由于此緣,而知道老死乃由于生而有,乃緣于生而有了老死的。我所說的,其義乃在于此的。」

  佛陀又告訴阿難說:「緣于有,而有了生,此爲甚麼意義呢?倘使一切衆生,都沒有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(有爲生死的果報,欲有就是欲界的異名,也是欲界的生死,色有爲色界的異名,是色界的生死,無色有爲無色界的異名,爲無色界的生死。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稱爲叁有,爲叁界的異名)的話,甯有生嗎?」回答說:「沒有的!」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以此緣,而知道生乃由于有,緣于有,才有了生的。我所說的,其義乃在于此。」

  佛陀又告訴阿難說:「緣于取,再有了有,此爲何義呢?倘使一切衆生,都沒有欲取、見取、戒取,我取的話(欲取就是取著于色聲香味觸等五塵,爲貪欲之取著。見取就是執取于我見、邊見等見。戒取爲戒禁取,爲取著于非理之修行法,所謂戒禁取見。我取就是取著于我見、我慢等),甯會有了有嗎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緣,而知道有乃由于取,緣于取,而有了有的。我所說的,其義就在此。」

  又告訴阿難說:「緣于愛,而有了取,這是甚麼意義呢?倘使一切衆生,並沒有了欲愛、有愛、無有愛的話(欲愛爲種種的愛欲,有愛爲常見之愛,無有愛爲斷見之愛。南傳爲色愛、聲愛、香愛、味愛、觸愛、法愛等六愛),甯爲有了取與否呢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緣之故,知道取乃由于愛,緣于愛,而有了取。我所說的,其義乃在于此。」

  又告訴阿難說:「緣于受,而有了愛,此爲甚麼意義呢?倘使一切衆生沒有了樂受、苦受、不苦不樂受的話(受爲感覺之義:樂受就是領納快樂之感,苦受就是領納苦惱之感,不苦不樂受就是舍受,感受不苦,也感受不樂。南傳作1.眼觸所成受,2.耳觸所成受,3.鼻觸所成受,4.舌觸所成受,5.身觸所成受,6.意觸所成受之六受),甯有愛嗎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緣,而知道愛,乃由于受,緣于受,而有了愛。我所說的,其義乃在于此。阿難!當知!因于愛,而有了求,因于求,而有了利,由于利,而有了用,因于用,而有了欲,因于欲,而有了著,因于著,而有了嫉,因于嫉,而有了守,因于守,而有了護。阿難!因于有了保護之故,而有了刀杖、诤訟,而作算不盡的惡業(動幹戈、興訴訟,總會有惡業的一面。)我所說的,其義乃在于此。阿難!這是甚麼意義呢?如果使一切衆生,並不爲了保護自己的一切的話,是否當會有刀杖、诤訟等,而生起無數的惡業嗎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因此之故,阿難!由于此因緣,而知執刀杖、興诤訟等事,乃由于保護而起的,緣于保護,而有了刀杖、诤訟。阿難!我所說的,其義乃在于此。」

  又告訴阿難說:「因于守,而有了護,這是甚麼意義呢?倘使一切衆生,沒有守的話,甯可有護嗎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緣,而知道保護乃由于守,因于守,而有了護。我所說的,其義乃在于此。阿難!因于嫉,而有了守,這是甚麼意義呢?倘使一切衆生,都沒有嫉的話,甯可有守嗎?」回答說:「沒有的!(不會有的。)」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緣、而知道守乃由于嫉,因于嫉,而有了守的。我所說的,其意乃在于此。阿難!因于著,而有了嫉,這是甚麼意義呢?倘使一切衆生,都沒有著的話,甯可有了嫉嗎?」回答說:「沒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緣,而知道嫉,乃由于有了著,因于著,而有了嫉的。我所說的,其義乃在于此。阿難!因于欲,而有了著,這是甚麼意…

《十叁 大緣方便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