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十叁 大緣方便經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義呢?倘使一切衆生,都沒有欲的話,甯可有了著嗎?」回答

  說:「沒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緣,而知道有了著,乃由于欲,因爲有了欲,才會有了著。我所說的,其義乃在于此。阿難!因于用,而有了欲,這是甚麼意義呢?倘使一切衆生都沒有用的話,甯可有了欲嗎?」回答說:「沒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義之故,知道欲,乃由于用,因于用,而有了欲。我所說的,其義乃在于此。阿難!因于利,而有了用,這是甚麼意義呢?倘使一切衆生,都沒有利的話,甯可有用嗎?」回答說:「沒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義之故,知道用,乃由于利,因于利,而有了用。我所說的。其義乃在于此。阿難!因于求,而有了利,這是甚麼意義呢?倘使一切衆生都沒有求的話,甯可有利嗎?」回答說:「沒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緣,而知道利,乃由于求,因于求,而有了利。我所說的,其義乃在于此。阿難!因于愛,而有了求,這是其麼意義呢?倘

  使一切衆生,都沒有愛的話,甯可有了求嗎?」回答說:「沒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緣,而知道求乃由于愛,因于愛,而有了求,我所說的,其義乃在于此。」

  又告訴阿難說:「因于愛,而有了求,乃至于有了守與護。受也是如是這般,因于受,而有了求,乃至于有了守與護。」

  佛陀又告訴阿難說:「緣于觸,而有了受,這是甚麼意義呢?阿難!倘使沒有眼根,沒有色境,沒有眼識的話,甯有感觸與否呢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如果沒有耳根、聲境、耳識,沒有鼻根、香境、鼻識,沒有舌根、味境、舌識,沒有身根、觸境、身識,沒有意根,法境、意識的話,甯有感觸與否呢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倘使一切衆生,都沒有感觸的話,甯有感受與否呢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義,而知道感受乃由感觸而有,緣于感觸,而有了感受。我所說的,其義乃在于此。阿難!緣于名色。而有了觸,這是甚麼意義呢?倘使一切衆生,都沒有名色的話,甯有心觸與否呢?(名色之名爲精神作用,也就是心,故名觸就是心觸,下面還有身觸〔色觸〕之提示。)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倘使一切衆生,都沒有形色相貌的話,甯有身觸與否呢?(名色之色就是身,爲有對礙的色體,故身觸就是色觸)。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如果沒有名色的話,甯有感觸嗎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緣,而知道觸乃由于名色,緣于名色,而有了觸。我所說的,其義乃在于此。阿難!緣于識,而有了名色,這是甚麼意義呢?如果識不入于母胎的話,是否會有名色嗎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如果識,入于母胎,但是如不出來的話,是否有名色嗎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如果識出于母胎,然而嬰孩卻壞敗的話,名色能夠得以增長嗎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如果沒有識的話,是否會有名色嗎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

  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緣之故,知道名色乃由于識,緣于識,而有了名色。我所說的,其義就是在于此。阿難!緣于名色,而有了識,這是甚麼意義呢?如果識不住于名色的話,則識就沒有所住之處,假如識無住處的話,甯有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苦惱嗎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的。」佛陀說:「阿難!如果沒有名色的話,甯有識與否呢?」回答說:「不會有。」

  佛陀說:「阿難!我乃由于此緣之故,知道識乃由于名色,緣于名色,而有了識。我所說的,其義就在于此。阿難!因此之故,名色乃緣于識,識之緣而有名色,名色之緣而有六入,六入之緣而有觸,觸之緣而有受,受之緣而有愛,愛之緣而有取,取之緣而有了有,有之緣而有生,生之緣而有老、死、憂、悲、苦惱、大苦陰之集。

  阿難!齊于此,而爲語,齊于此,而爲應,齊于此,而爲限。齊于此,而爲演說,齊于此,而爲智觀,齊于此,而爲衆生。阿難!諸位比丘在于此當中,如實而正觀,而無漏心解脫。阿難!這類比丘叫做慧解脫。像如是的解脫比丘,對于如來之終,也會知道,對于如來之不終,也會知道,如來之終不終,也都會知道,如來之非終非不終也會知道。爲甚麼呢?阿難!因爲齊于此,而爲語,齊于此,而爲應,齊于此,而爲限,齊于此,而爲演說,齊于此,而爲智觀,齊于此,而爲衆生之故。像如是的盡知之後,這類無漏心解脫的比丘,如說他不知不見如是的知見(他如果如此的執見的話,那是不正確的),阿難!所謂執計(妄執)爲我的話,都是同樣的名叫我見(認爲有我的實體,以此五陰爲常:一、主宰的實我),以名色與受,都執計以爲是我。有人說:

  『受非我,我是受。』(感受之法,並不是我,我乃是感受。)或者有人說:『受非我,我非受,受法是我。』(感受並不是我,我也不是感受,感受之法,是由于我所感受,受法實在就是吾之我)。或者有人說:『受非我,我非受,受法非我,但愛是我」(感受不是我,我並不是感受,感受之法也不是我,唯有愛,就是我。)

  阿難!那些執見爲我的人,說感受就是我,常常對人說:『如來曾說叁受,所謂樂受、苦受、不苦不樂受。當有樂受之感之時,並沒有苦受之感,以及不苦不樂受之感;有苦受之時,則沒有樂受與不苦不樂受,有不苦不樂受時,則並沒有苦受與樂受。』爲甚麼緣故呢?阿難!由于樂觸之緣,而生樂受,假如樂觸消滅的話,則受也會消滅。阿難!由于苦觸之緣而生苦受,假如苦觸消滅的話,則其感受也會消滅。由于不苦不樂之觸之緣,而生不苦不樂之感受,假如不苦不樂之觸消滅的話,其感受也會消滅。阿難!如果兩木相攢的話,則有火之發生,兩木各放置在不同之處的話,就不會有火。這裏所說之事,也是如是,由于樂觸之緣之故,而會生樂受,如果樂觸消滅的話,則其感受也會與之而俱滅。由于苦觸之緣之故,而會生苦受,如果苦觸消滅的話,則其感受也會與之而俱滅。由于不苦不樂之觸之緣,而會生不苦不樂之受,假若不苦不樂之觸消滅的話,則其感受也會與之而俱滅。阿難!此叁受(苦、樂、舍)爲有爲,爲無常,乃從因緣而生,是會盡之法,會滅之法,爲朽壞之法。它並不是我有,我也不是其所有,應當要以正智,如實去觀察(照實在的去觀察其實在之性)。阿難!那些妄執而見我者,以受爲之我,那就不對的了。

  阿難!那些妄執見我的人,說受並不是我,我乃是受的話,就應當對他說:『如來乃說叁受,所謂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假如樂受是我的話,當樂受消滅之時,就會有二個我,這就是其過錯的地方。假若說苦受就是我的話,當那苦受消滅之時,就會有二個我,這就是其過錯。如果不苦不樂受是我的話,當那不苦不樂受消滅之時,就會有二個我;這就是其過錯的地方。」阿難!那些妄執見我的人,曾說:『受並不是我,我是受。』那就是不對的了,阿難!那些妄執而計我的人,曾作如是之說:『受並不是我,我乃不是受,受法(受的本性)就是我。』就應當對他而說:『一切並沒有受,你怎樣說有受法,說你是受法呢?』對曰(回答而說):『非是。』因此之故,阿難!那些妄執而計我的人,曾經說:『受並不是我,我乃不是受,受法是我。』那就是不對的了。

  阿難!那些妄計而執我的人,曾作如是之說:『受不是我,我不是受,受法不是我,但愛乃是我。』的話,就應當對他說:『一切並沒有受,怎麼會有愛呢?你是愛嗎?』對曰(回答說):『非也。』

  (不是的)。因此之故,阿難!那些妄計我的人,所說之:『受非我,我非受,受法非我,愛是我。』這就是其不是的了。阿難!齊爲是爲語,齊爲是爲應,齊爲是爲限,齊爲是爲演說,齊爲是爲智觀,齊爲是爲衆生。阿難!諸比丘們在于此法當中,如實而正觀,而于無漏心解脫。阿難!這類比丘當名叫做慧解脫。像如是而解脫心的比丘,則有我也會知道,無我也會知道,有我無我也知道,非有我非無我,也知道。爲甚麼呢?阿難!齊是爲語,齊是爲應,齊是爲限,齊是爲演說,齊是爲智觀,齊是爲衆生,像如是的盡知之後,無漏心解脫的比丘,乃不知不見,而如是的知見的。

  佛陀又對阿難說:「那些妄計爲我的人,都一樣的已決定:那些妾執而計我的人,或者說少色(有限之色)就是我,或者說多色(無限之色)就是我,或者說少無色(有限的無色)就是我,或者說多無色(無限的無色)就是我。阿難!那些說少色就是我的人,乃決定少色就是我,我所見的爲是(堅執其所見爲對的),其余的都是不對的。那些妄執多色是我的人,決定多色就是我,我所見的爲對,其余的都是不對的。那些妄執少無色就是我的人,決定而說少無色就是我,我所見的爲對的,其余的都是不對的。那些妄執多無色就是我的人,決定多無色就是我,我所見的爲是,其余的都是不對的。」

  佛陀又告訴阿難說:「所謂七識住(七種識,也就是七類衆生所愛著而安住的地方)、二入處(無想的衆生所安住之處有二:1.爲無想入,2.爲非想非無想入),據諸有沙門、婆羅門說:『這些地方很安隱,爲救、爲護、爲舍、爲燈、爲明、爲歸的地方。爲不虛妄,也沒有煩惱的地方。』那七住呢?1.或者有衆生,爲若幹種類之身,也爲若幹種類之想(各類衆生的身形,以及思想都不一樣),爲一部份之天,以及人類的業識所寄住的地方,這就是初識住處。諸沙門、婆羅門說:『這些地方最安隱,爲救、爲護、爲舍、爲燈、爲明、爲歸的地方,爲不虛妄,爲不煩惱之處。』阿難!如果比丘知道初識住,知集(知道初識住之生來的原因),知滅(知道初識住之滅盡),知味(知道初識住的樂味),知過(知道初識住的苦痛),知出要(知道初識住的出離之道)的話,就能如實而知道其一切的。阿難!那位比丘說:『彼不是我,我乃不是彼。』這樣的如實而知,如實而見。

  2.或者有衆生,爲若幹種之身,而同爲一想的話,就是指梵光音天(初禅天)。3.或者有衆生,同爲一類之身,而有若幹種之想的話,就是指光音天(二禅天)。4.或者有衆生,同爲一類之身,也同爲一個想的話,就是指遍淨天(叁禅天)。5.或者有衆生,住于空處(無色界天之一,空無邊處)。6.或者有衆生,住于識處(無色界之二,識無邊處)。7.或者有衆生,住在于不用處(無色界之叁,無所有處)。這就是爲之七識住處。或者

  有沙門、婆羅門說:『此處爲最安隱,爲救、爲護、爲舍、爲燈、爲明、爲歸的地方,乃爲不虛妄,乃爲沒有煩惱的地方。』阿難!如果比丘知道七識住,知道其集因,知道其滅盡,知道其樂味,知道其過患,知道其超出之要道,而如實而知,如實而見的話,則那位比丘會說:『彼非我,我非彼。』這樣就是如實而知見其真象,這就是七識住。

  甚麼叫做二入處呢?1.爲無想入,2.爲非想非無想入,這就是,阿難!這就是二入處。或者有沙門、婆羅門說:『此處最爲安隱,爲救、爲護、爲舍、爲燈、爲明、爲歸,爲不虛妄,並沒有煩惱的地方。』阿難!如果比丘知道二入處,知道其集因,知道其滅盡,知道其樂味,知道其過患,知道其超出之要道,如實而知見的話,那位比丘就會說:『彼非我,我非彼。』這樣的如實而知,如實而見,就叫做二入。

  阿難!又有八種解脫。那八種呢?所謂1.色觀色(內身有色想,觀外色解脫。在于內身有色想之貪,爲除此貪,而觀外之不淨之青瘀等之色,使貪不起),就是初解脫。2.內色想,觀外色(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。于內身無色想之貪,雖已除了,而想使更堅牢,而觀外之不淨的青瘀等之色,而使不起貪。)就是第二解脫。3.淨解脫(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。觀淨色使貪不起,名叫淨解脫,將此淨解脫于身口證得,具足圓滿,住于定,名叫身作證具足住),就是第叁解脫。4.度色想,而滅除有對之想,而不念雜想,而住于空處(空無邊處解脫,度過色想,滅除瞋恚想,而住于空處),就是第四解脫。5.度空處,而住于識處(識無邊處解脫),就是第五解脫。6.度識處,而住于不用處(無所有處解脫),就是第六解脫。7.度不用處,而住于有想無想處(非想非非想處解脫),就是第七解脫(以上自第四至于第七之四解脫,都因各各都能棄舍下地之貪,故名解脫。)8.滅盡定(滅受想定解

  脫身作證具足住。此爲滅盡定,是厭受想等之心,永住于無心,故名解脫),就是第八解脫。阿難!諸比丘們如果對于此八解脫逆順(依次序,及作反逆之觀),遊行其中,出入都自由自在的話,則如是的比丘,就得俱解脫(心解脫、慧解脫,也就是解脫心之結縛,以智慧而得解脫,而爲漏盡,而爲無漏的聖者)。」

  那時,阿難聽佛所說,乃歡喜奉行!

  

  

《十叁 大緣方便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