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义呢?倘使一切众生,都没有欲的话,宁可有了着吗?」回答
说:「没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缘,而知道有了着,乃由于欲,因为有了欲,才会有了着。我所说的,其义乃在于此。阿难!因于用,而有了欲,这是甚么意义呢?倘使一切众生都没有用的话,宁可有了欲吗?」回答说:「没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义之故,知道欲,乃由于用,因于用,而有了欲。我所说的,其义乃在于此。阿难!因于利,而有了用,这是甚么意义呢?倘使一切众生,都没有利的话,宁可有用吗?」回答说:「没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义之故,知道用,乃由于利,因于利,而有了用。我所说的。其义乃在于此。阿难!因于求,而有了利,这是甚么意义呢?倘使一切众生都没有求的话,宁可有利吗?」回答说:「没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缘,而知道利,乃由于求,因于求,而有了利。我所说的,其义乃在于此。阿难!因于爱,而有了求,这是其么意义呢?倘
使一切众生,都没有爱的话,宁可有了求吗?」回答说:「没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缘,而知道求乃由于爱,因于爱,而有了求,我所说的,其义乃在于此。」
又告诉阿难说:「因于爱,而有了求,乃至于有了守与护。受也是如是这般,因于受,而有了求,乃至于有了守与护。」
佛陀又告诉阿难说:「缘于触,而有了受,这是甚么意义呢?阿难!倘使没有眼根,没有色境,没有眼识的话,宁有感触与否呢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如果没有耳根、声境、耳识,没有鼻根、香境、鼻识,没有舌根、味境、舌识,没有身根、触境、身识,没有意根,法境、意识的话,宁有感触与否呢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倘使一切众生,都没有感触的话,宁有感受与否呢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义,而知道感受乃由感触而有,缘于感触,而有了感受。我所说的,其义乃在于此。阿难!缘于名色。而有了触,这是甚么意义呢?倘使一切众生,都没有名色的话,宁有心触与否呢?(名色之名为精神作用,也就是心,故名触就是心触,下面还有身触〔色触〕之提示。)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倘使一切众生,都没有形色相貌的话,宁有身触与否呢?(名色之色就是身,为有对碍的色体,故身触就是色触)。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如果没有名色的话,宁有感触吗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缘,而知道触乃由于名色,缘于名色,而有了触。我所说的,其义乃在于此。阿难!缘于识,而有了名色,这是甚么意义呢?如果识不入于母胎的话,是否会有名色吗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如果识,入于母胎,但是如不出来的话,是否有名色吗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如果识出于母胎,然而婴孩却坏败的话,名色能够得以增长吗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如果没有识的话,是否会有名色吗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
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缘之故,知道名色乃由于识,缘于识,而有了名色。我所说的,其义就是在于此。阿难!缘于名色,而有了识,这是甚么意义呢?如果识不住于名色的话,则识就没有所住之处,假如识无住处的话,宁有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忧、悲、苦恼吗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如果没有名色的话,宁有识与否呢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。」
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缘之故,知道识乃由于名色,缘于名色,而有了识。我所说的,其义就在于此。阿难!因此之故,名色乃缘于识,识之缘而有名色,名色之缘而有六入,六入之缘而有触,触之缘而有受,受之缘而有爱,爱之缘而有取,取之缘而有了有,有之缘而有生,生之缘而有老、死、忧、悲、苦恼、大苦阴之集。
阿难!齐于此,而为语,齐于此,而为应,齐于此,而为限。齐于此,而为演说,齐于此,而为智观,齐于此,而为众生。阿难!诸位比丘在于此当中,如实而正观,而无漏心解脱。阿难!这类比丘叫做慧解脱。像如是的解脱比丘,对于如来之终,也会知道,对于如来之不终,也会知道,如来之终不终,也都会知道,如来之非终非不终也会知道。为甚么呢?阿难!因为齐于此,而为语,齐于此,而为应,齐于此,而为限,齐于此,而为演说,齐于此,而为智观,齐于此,而为众生之故。像如是的尽知之后,这类无漏心解脱的比丘,如说他不知不见如是的知见(他如果如此的执见的话,那是不正确的),阿难!所谓执计(妄执)为我的话,都是同样的名叫我见(认为有我的实体,以此五阴为常:一、主宰的实我),以名色与受,都执计以为是我。有人说:
『受非我,我是受。』(感受之法,并不是我,我乃是感受。)或者有人说:『受非我,我非受,受法是我。』(感受并不是我,我也不是感受,感受之法,是由于我所感受,受法实在就是吾之我)。或者有人说:『受非我,我非受,受法非我,但爱是我」(感受不是我,我并不是感受,感受之法也不是我,唯有爱,就是我。)
阿难!那些执见为我的人,说感受就是我,常常对人说:『如来曾说三受,所谓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。当有乐受之感之时,并没有苦受之感,以及不苦不乐受之感;有苦受之时,则没有乐受与不苦不乐受,有不苦不乐受时,则并没有苦受与乐受。』为甚么缘故呢?阿难!由于乐触之缘,而生乐受,假如乐触消灭的话,则受也会消灭。阿难!由于苦触之缘而生苦受,假如苦触消灭的话,则其感受也会消灭。由于不苦不乐之触之缘,而生不苦不乐之感受,假如不苦不乐之触消灭的话,其感受也会消灭。阿难!如果两木相攒的话,则有火之发生,两木各放置在不同之处的话,就不会有火。这里所说之事,也是如是,由于乐触之缘之故,而会生乐受,如果乐触消灭的话,则其感受也会与之而俱灭。由于苦触之缘之故,而会生苦受,如果苦触消灭的话,则其感受也会与之而俱灭。由于不苦不乐之触之缘,而会生不苦不乐之受,假若不苦不乐之触消灭的话,则其感受也会与之而俱灭。阿难!此三受(苦、乐、舍)为有为,为无常,乃从因缘而生,是会尽之法,会灭之法,为朽坏之法。它并不是我有,我也不是其所有,应当要以正智,如实去观察(照实在的去观察其实在之性)。阿难!那些妄执而见我者,以受为之我,那就不对的了。
阿难!那些妄执见我的人,说受并不是我,我乃是受的话,就应当对他说:『如来乃说三受,所谓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。假如乐受是我的话,当乐受消灭之时,就会有二个我,这就是其过错的地方。假若说苦受就是我的话,当那苦受消灭之时,就会有二个我,这就是其过错。如果不苦不乐受是我的话,当那不苦不乐受消灭之时,就会有二个我;这就是其过错的地方。」阿难!那些妄执见我的人,曾说:『受并不是我,我是受。』那就是不对的了,阿难!那些妄执而计我的人,曾作如是之说:『受并不是我,我乃不是受,受法(受的本性)就是我。』就应当对他而说:『一切并没有受,你怎样说有受法,说你是受法呢?』对曰(回答而说):『非是。』因此之故,阿难!那些妄执而计我的人,曾经说:『受并不是我,我乃不是受,受法是我。』那就是不对的了。
阿难!那些妄计而执我的人,曾作如是之说:『受不是我,我不是受,受法不是我,但爱乃是我。』的话,就应当对他说:『一切并没有受,怎么会有爱呢?你是爱吗?』对曰(回答说):『非也。』
(不是的)。因此之故,阿难!那些妄计我的人,所说之:『受非我,我非受,受法非我,爱是我。』这就是其不是的了。阿难!齐为是为语,齐为是为应,齐为是为限,齐为是为演说,齐为是为智观,齐为是为众生。阿难!诸比丘们在于此法当中,如实而正观,而于无漏心解脱。阿难!这类比丘当名叫做慧解脱。像如是而解脱心的比丘,则有我也会知道,无我也会知道,有我无我也知道,非有我非无我,也知道。为甚么呢?阿难!齐是为语,齐是为应,齐是为限,齐是为演说,齐是为智观,齐是为众生,像如是的尽知之后,无漏心解脱的比丘,乃不知不见,而如是的知见的。
佛陀又对阿难说:「那些妄计为我的人,都一样的已决定:那些妾执而计我的人,或者说少色(有限之色)就是我,或者说多色(无限之色)就是我,或者说少无色(有限的无色)就是我,或者说多无色(无限的无色)就是我。阿难!那些说少色就是我的人,乃决定少色就是我,我所见的为是(坚执其所见为对的),其余的都是不对的。那些妄执多色是我的人,决定多色就是我,我所见的为对,其余的都是不对的。那些妄执少无色就是我的人,决定而说少无色就是我,我所见的为对的,其余的都是不对的。那些妄执多无色就是我的人,决定多无色就是我,我所见的为是,其余的都是不对的。」
佛陀又告诉阿难说:「所谓七识住(七种识,也就是七类众生所爱着而安住的地方)、二入处(无想的众生所安住之处有二:1.为无想入,2.为非想非无想入),据诸有沙门、婆罗门说:『这些地方很安隐,为救、为护、为舍、为灯、为明、为归的地方。为不虚妄,也没有烦恼的地方。』那七住呢?1.或者有众生,为若干种类之身,也为若干种类之想(各类众生的身形,以及思想都不一样),为一部份之天,以及人类的业识所寄住的地方,这就是初识住处。诸沙门、婆罗门说:『这些地方最安隐,为救、为护、为舍、为灯、为明、为归的地方,为不虚妄,为不烦恼之处。』阿难!如果比丘知道初识住,知集(知道初识住之生来的原因),知灭(知道初识住之灭尽),知味(知道初识住的乐味),知过(知道初识住的苦痛),知出要(知道初识住的出离之道)的话,就能如实而知道其一切的。阿难!那位比丘说:『彼不是我,我乃不是彼。』这样的如实而知,如实而见。
2.或者有众生,为若干种之身,而同为一想的话,就是指梵光音天(初禅天)。3.或者有众生,同为一类之身,而有若干种之想的话,就是指光音天(二禅天)。4.或者有众生,同为一类之身,也同为一个想的话,就是指遍净天(三禅天)。5.或者有众生,住于空处(无色界天之一,空无边处)。6.或者有众生,住于识处(无色界之二,识无边处)。7.或者有众生,住在于不用处(无色界之三,无所有处)。这就是为之七识住处。或者
有沙门、婆罗门说:『此处为最安隐,为救、为护、为舍、为灯、为明、为归的地方,乃为不虚妄,乃为没有烦恼的地方。』阿难!如果比丘知道七识住,知道其集因,知道其灭尽,知道其乐味,知道其过患,知道其超出之要道,而如实而知,如实而见的话,则那位比丘会说:『彼非我,我非彼。』这样就是如实而知见其真象,这就是七识住。
甚么叫做二入处呢?1.为无想入,2.为非想非无想入,这就是,阿难!这就是二入处。或者有沙门、婆罗门说:『此处最为安隐,为救、为护、为舍、为灯、为明、为归,为不虚妄,并没有烦恼的地方。』阿难!如果比丘知道二入处,知道其集因,知道其灭尽,知道其乐味,知道其过患,知道其超出之要道,如实而知见的话,那位比丘就会说:『彼非我,我非彼。』这样的如实而知,如实而见,就叫做二入。
阿难!又有八种解脱。那八种呢?所谓1.色观色(内身有色想,观外色解脱。在于内身有色想之贪,为除此贪,而观外之不净之青瘀等之色,使贪不起),就是初解脱。2.内色想,观外色(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。于内身无色想之贪,虽已除了,而想使更坚牢,而观外之不净的青瘀等之色,而使不起贪。)就是第二解脱。3.净解脱(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。观净色使贪不起,名叫净解脱,将此净解脱于身口证得,具足圆满,住于定,名叫身作证具足住),就是第三解脱。4.度色想,而灭除有对之想,而不念杂想,而住于空处(空无边处解脱,度过色想,灭除瞋恚想,而住于空处),就是第四解脱。5.度空处,而住于识处(识无边处解脱),就是第五解脱。6.度识处,而住于不用处(无所有处解脱),就是第六解脱。7.度不用处,而住于有想无想处(非想非非想处解脱),就是第七解脱(以上自第四至于第七之四解脱,都因各各都能弃舍下地之贪,故名解脱。)8.灭尽定(灭受想定解
脱身作证具足住。此为灭尽定,是厌受想等之心,永住于无心,故名解脱),就是第八解脱。阿难!诸比丘们如果对于此八解脱逆顺(依次序,及作反逆之观),游行其中,出入都自由自在的话,则如是的比丘,就得俱解脱(心解脱、慧解脱,也就是解脱心之结缚,以智慧而得解脱,而为漏尽,而为无漏的圣者)。」
那时,阿难听佛所说,乃欢喜奉行!
《十三 大缘方便经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