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十三)大缘方便经{一○}
大意:
此经是佛陀为阿难说佛教的根本教义,是重要教理-十二因缘法,依顺逆生灭之观法而说。此经虽说十二因缘法,然而经中至说明之阶段时,即和巴利原本同样的叙说九支缘起法。而且因缘法的说明,虽有三世两重的相续的说明,然而以相依相关的说明为全体的骨子之事,以及十二支中,以「爱」的说明为基础等事,是值得特别注意之处。又因缘法的说明中,曾叙述无我、七识住处,以及八解脱等。
七职住:对于三界五趣,长养其识,欲识自住,差别所乐。1.初识住:有色身之有情,身与想共异之处,人趣之全,及一分之天--欲六天,及色界初禅三天,除劫初起之有情外,余时之有情。有情各自之身形有小大胜劣,思想亦各异,故谓身想俱异。第二识住:身异,而想一之处--色界初禅三天之梵天。大梵天王与梵众天之身有大小胜劣之差。而梵众起想,以为我等皆是大梵王所生。大梵王亦起想,以为此诸梵众皆我所生。第三识住:身一想异之处--色界第二禅之三天。这里的天人之形貌皆同,故为身一。第四识住:身一想一之处--色界第三禅之三天。形貌同一,又唯为乐受之想。第五识住:无色界之空无边处天。第六识住:无色界之识无边处天。第七识住!无色界之无所有处天。以上三天处,均无身形,唯有舍受想。
八解脱:1.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。2.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。3.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。4.空无边处解脱。5.识无边处解脱。6.无所有处解脱。7.非想非非想处解脱。8.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。
大意:本经乃佛陀为了阿难而说明佛教的根本教义,所谓因缘法,而以顺逆生灭的观法,去阐明其重要的教理。本经曾提示十二因缘法,然而经中的说明乃以九缘起法之叙述。里面有关于三世两重相续的说明,以及相依相关的说明,都尽在于此。又有无我、七识住处、八解脱等的启示。
像如是的经教,乃结集者的我们,都同样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住在于拘流沙国(拘流为拘楼,为十六大国之一,沙就是于,也就是在于拘流国的人世间),在劫摩沙(该国的城市)的住处,和大比丘众,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俱在。
那时,阿难(欢喜,佛的堂弟,多闻第一,十大弟子之一),住在于闲静之处,曾作如是之言:「甚奇!甚特!世尊所说的十二因缘法(缘起法,为佛教中最为基本之说,所谓众生生存的实相,乃以相依相关的关系而阐说的),其光明乃为甚深难解!然而如我的意识去观察的话,只能看到目前之事那样,怎么能了解其甚深的道理呢?」于是,阿难就从其静室而起,而至于世尊之处,到后,以头面去礼拜在佛的双足前,然后退坐在一边,而白世尊说:「我刚才在于静室时,曾默自思念:甚奇!甚特!世尊所说的十二因缘法,其光明之处,乃为甚深难解!如我的心意去观察的话,只能知道目前之事那样而已,怎么能知道其深奥的真义呢?」
那时,世尊告诉阿难说:「止!上!不可以作此言,不可以说十二因缘法之光明为甚深难解!阿难!此十二因缘乃为难见难知,那些诸天、恶魔、梵天、沙门、婆罗门,其未彻见因缘法的众生,假如欲思量观察,而想去分别其义的话,就统统都是荒迷,是不能见到的。阿难!我现在为你说:老死有缘(会至于老死,是有其来因的),假若有人问而说:『甚么是老死的缘?』的话,就应回答他而说:『生就是老死的缘。』(由于现在的业,而引起未来之生,未来之有生,就是未来的会老死的缘)。如再问而说:『谁是生缘?』(为甚么未来会有生?是基于甚么因缘而来的呢?)就应回答他而说:『有是生缘。』(有乃由于烦恼而造业,而决定其次之果的,所谓生存的当体,故有就是未来之生之缘。)如再问而说:『谁是有缘?』(甚么是有的缘,有从那里来的?)的话,就应回答他而说:『取是有缘』(取就是执着,就是烦恼,是想要而欲得的心地,故取者就是构成有的缘)。如再问而说:『谁是取的缘?』的话,就应回答他而说:『爱是取缘。』(爱就是生诸爱欲之心,故爱就是执取的缘。)如再问而说:『谁是爱之缘?』的话,就应回答他而说:『受是爱缘。』(受就是依
于六根而感受的作用,故感受就是生爱的缘。)如再问而说:『谁是受的缘?』的话,就应回答他而说:『触是受的缘。』(触为感触,如感触冷暖、高低、好丑等不管是苦是乐,都只为相接触,故感触就是感受的缘。)如再问而说:『谁是触的缘』的话,就应回答他而说:『六入就是触的缘。』(六大为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,为造成主客对象的基因,故六入就是触的缘。)如再问而说:『谁为六入之缘?』的话,就应回答他而说:『名色就是六入之缘。』(名为精神,色为物质,故为身心的全体,故有了名色,才会有了六入,名色就是六入之缘。)如再问而说:『谁为名色的缘?』的话,就应回答他而说:『识是名色之缘。』(识为六识之全体,为识别、分别一切之心,故为名色的缘。)如再问而说:『谁为识之缘?』的话,就应回答他而说:『行就是识之缘。』(行就是一切行动,是过去世的烦恼的行业,不管是善是恶,均为是业行,故业行就是识的缘。)如再问而说:『谁为行之缘?』的话,就应回答而说:『痴就是行之缘。』(痴为无明,为过去世无始以来的烦恼,是一切的成立根源,故为行的缘。)
阿难!像如是的,缘于痴(愚痴,无明),而有了行,缘于行,而有了识,缘于识,而有了名色,缘于名色,而有了六入,缘于六入,而有了触,缘于触,而有了受,缘于受,而有了爱,缘于爱,而有了取,缘于取,而有了有,缘于有,而有了生,缘于生,而有了老、死、忧、悲、苦恼等大患所集的一切,这就是成为此大苦阴之缘。」(十二因缘有顺逆二观之说明。由老死为起点,乃至于无明,就为之逆观,由无明为起点,乃至于老死,就是所谓的顺观。)
佛陀又告诉阿难说:「缘于生,而有了老死,这是甚么意义呢?因为倘使一切众生,并没有生的话,宁有老死吗?」阿难回答说:「无也」。(没有生,怎么会有老,有死呢?是不会有的事。)佛陀说:「因此之故,阿难,由于此缘,而知道老死乃由于生而有,乃缘于生而有了老死的。我所说的,其义乃在于此的。」
佛陀又告诉阿难说:「缘于有,而有了生,此为甚么意义呢?倘使一切众生,都没有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(有为生死的果报,欲有就是欲界的异名,也是欲界的生死,色有为色界的异名,是色界的生死,无色有为无色界的异名,为无色界的生死。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称为三有,为三界的异名)的话,宁有生吗?」回答说:「没有的!」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以此缘,而知道生乃由于有,缘于有,才有了生的。我所说的,其义乃在于此。」
佛陀又告诉阿难说:「缘于取,再有了有,此为何义呢?倘使一切众生,都没有欲取、见取、戒取,我取的话(欲取就是取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尘,为贪欲之取着。见取就是执取于我见、边见等见。戒取为戒禁取,为取着于非理之修行法,所谓戒禁取见。我取就是取着于我见、我慢等),宁会有了有吗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缘,而知道有乃由于取,缘于取,而有了有的。我所说的,其义就在此。」
又告诉阿难说:「缘于爱,而有了取,这是甚么意义呢?倘使一切众生,并没有了欲爱、有爱、无有爱的话(欲爱为种种的爱欲,有爱为常见之爱,无有爱为断见之爱。南传为色爱、声爱、香爱、味爱、触爱、法爱等六爱),宁为有了取与否呢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缘之故,知道取乃由于爱,缘于爱,而有了取。我所说的,其义乃在于此。」
又告诉阿难说:「缘于受,而有了爱,此为甚么意义呢?倘使一切众生没有了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的话(受为感觉之义:乐受就是领纳快乐之感,苦受就是领纳苦恼之感,不苦不乐受就是舍受,感受不苦,也感受不乐。南传作1.眼触所成受,2.耳触所成受,3.鼻触所成受,4.舌触所成受,5.身触所成受,6.意触所成受之六受),宁有爱吗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缘,而知道爱,乃由于受,缘于受,而有了爱。我所说的,其义乃在于此。阿难!当知!因于爱,而有了求,因于求,而有了利,由于利,而有了用,因于用,而有了欲,因于欲,而有了着,因于着,而有了嫉,因于嫉,而有了守,因于守,而有了护。阿难!因于有了保护之故,而有了刀杖、诤讼,而作算不尽的恶业(动干戈、兴诉讼,总会有恶业的一面。)我所说的,其义乃在于此。阿难!这是甚么意义呢?如果使一切众生,并不为了保护自己的一切的话,是否当会有刀杖、诤讼等,而生起无数的恶业吗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因此之故,阿难!由于此因缘,而知执刀杖、兴诤讼等事,乃由于保护而起的,缘于保护,而有了刀杖、诤讼。阿难!我所说的,其义乃在于此。」
又告诉阿难说:「因于守,而有了护,这是甚么意义呢?倘使一切众生,没有守的话,宁可有护吗?」回答说:「不会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缘,而知道保护乃由于守,因于守,而有了护。我所说的,其义乃在于此。阿难!因于嫉,而有了守,这是甚么意义呢?倘使一切众生,都没有嫉的话,宁可有守吗?」回答说:「没有的!(不会有的。)」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缘、而知道守乃由于嫉,因于嫉,而有了守的。我所说的,其意乃在于此。阿难!因于着,而有了嫉,这是甚么意义呢?倘使一切众生,都没有着的话,宁可有了嫉吗?」回答说:「没有的。」佛陀说:「阿难!我乃由于此缘,而知道嫉,乃由于有了着,因于着,而有了嫉的。我所说的,其义乃在于此。阿难!因于欲,而有了着,这是甚么意…
《十三 大缘方便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