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法):1.決定記論,2.分別記論,3.诘問記論,4.止住記論。又有四法,所謂佛四不護法(佛陀的身、口、意,命也清淨,無須再防護):1.如來仍身行清淨,並沒有阙漏,可以自己防護,2.口行清淨,3.意行清淨,4.命行清淨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這些就是如來所說的正法,大衆都應當共同撰集,以防诤訟,使梵行能得久住于世間,而多所饒益,使天、人能獲得安隱。
又(再者),諸比丘!如來乃說五正法,所謂五入(五入處,五種感官,以及對應的客觀的事象):眼、色,耳、聲,鼻、香,舌、味,身、觸。又有五法,所謂五受陰(色受想行識之五種受集陰,所謂五蘊,所謂吾人的身心):色受陰、受受陰,想受陰、行受陰、識受陰。又有五法,所謂五蓋(五種覆蓋吾人的本性,使其不能解脫,爲五障、五煩惱):1.貪欲蓋,2.瞋恚蓋,3.睡眠蓋(惛睡蓋),4.掉戲蓋(掉悔蓋),5.疑蓋。又有五法,所謂五下結(結爲系縛,爲五種下界-欲界的煩惱):1.身見結,2.戒盜結(戒禁取結),3.疑結,4.貪欲結,5.瞋恚結。又有五法,所謂五上結(爲五種上二界-色界、無色界的結縛):1.色愛(色貪),2.無色愛(無色貪),3.無明,4慢,5.掉。又有五法,所謂五根(根能生善法):1.信根,2.精進根,3.念根,4.定根,5.慧根。又有五法,所謂五力(五根增長,不爲煩惱所壞,能治邪信、懈怠、邪念、亂想、諸惑之勢力):1.信力,2.精進力,3.念力,4.定力,5.慧力。又有五法,所謂滅盡支(勤求滅苦之道,而得涅槃的要素):第一就是比丘乃信仰佛陀爲如來、至真(應供)、等正覺,十號都具足(如來、應供、正徧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,爲之世尊)。第二就是比丘乃無病,身常安隱。第叁就是質直而沒有谀谄。能如是的話,如來就會垂示涅槃的徑路。第四就是自專其心,使其不錯亂,往日所諷誦的,都能憶持不忘。第五就是善于觀察法的生起消滅之事,乃以賢聖之行,而滅盡其苦本。有五法,所謂五發(五種不正確的舉發他人的罪過):1.非時發,2.虛發,3.非義發,4.虛言發,5.無慈發。又有五法,所謂五善發(出自善意的對于他人的內心的激發,而舉發人的犯過):1.時發(適宜于其時間而舉發),2.實發(依實在而舉發),3.義發(依于義而舉發),4.和言發(善語而舉發),5.慈心發(由于慈心而舉發-檢舉)。又有五法,所謂五憎嫉(五種嫌恨妒忌):1.住處憎嫉(對于住處的嫌惡妒忌),2.檀越憎嫉(對于施主的嫌惡妒忌),3.利養憎嫉(對于利養的嫌惡妒忌),4.色憎嫉(對于色相的嫌惡妒忌),5.法憎嫉(對于法的嫌惡妒忌)。
又有五法,所謂五趣解脫(垂示趣向于解脫的五種道):第一就是身不淨想(觀察身爲不淨之物),第二爲食不淨想(觀察飲食不是清淨的,只會增加煩惱耳),第叁爲一切行無常想(諸行都是無常住,而會有變易之法),第四就是一切世間不可樂想(觀察諸世間都是苦的,不可爲樂之想),第五就是死想(觀察衆生都會死,也就是有生死輪回)。又有五法,所謂五出要界(導引出離苦樂之要道的五種
要素):第一就是一位比丘,對于欲,乃不爲之喜樂,不爲之而動念,也不去親近,但念于出要(超出欲貪的要道),喜樂于出離,親近于出離之法而不怠,其心調柔,出要而離欲,他所因之欲而起的諸漏諸纏,也都盡于舍滅而得解脫,這就是欲之出要。2.瞋恚出要,3.嫉妒出要,4.色出要,5.身見出要,也都如是這般。又有五法,所謂五喜解脫入(五解脫處,謂修行佛道,而心起歡喜,而得解脫的五處):如比丘精勤不懈。樂于閑靜之處,在那裏專念一心,至于未解而得解,末盡而得盡,未安而得安。那五種呢?于是,比丘!1.聽聞如來的說法,或者聽聞梵行者所說,或者恭聞師長的說法,而對其法思惟觀察,分別其法之義,而心得歡喜。心得歡喜後,而得法愛,得法愛後,身心會安隱,身心安隱後,就會得禅定。得禅定後,就會得實知見,這就是最初(第一)的解脫入。于是,比丘聽法而歡喜後,就是2.受持諷誦,也同樣的會歡喜,而會3.爲他人說,也同樣的會歡喜,而會4.思惟分別,也同樣的會歡喜,而會5.于法得定,也是同樣的道理(1.聞法,2.受持諷誦,3.爲他人說,4.思惟分別,5.于法得定)。又有五法,所讀五人(得不還果,也就是叁果阿羅漢的五類聖者):1.中般涅槃(在欲界與色界之二界的中間入涅槃。不還果的聖者死後,在色界的『中有身』而起聖道,而斷余惑而入涅槃-得四果阿羅漢。在欲界雖起優勝的加行,但中途違緣,未斷余惑,而在其處死亡,其次受色界的『中有身』,乃乘前的加行而斷余惑之義)。2.生般涅槃(生色界後不久,能起聖道,而斷余惑而入涅槃)。3.無行般涅槃(生于色界後,長久懈于加行,不多積功行,這樣的經久後而斷余惑,而入涅槃。)4.有行般涅槃(生于色界後,長時修加行,依于多功用,而斷余惑,而入涅槃。)5.上流阿迦尼咤(流爲行,生于色界後,初依初靜慮,漸次向上地去轉生,終于入涅槃。阿迦尼咤爲色究竟天,爲色界的頂天)。諸位比丘!這就是如來所說的正法,應當要共同撰集,以防诤訟,使梵行能夠得以久立,而能多所饒益,天、人都能獲得安隱。
又(其次),諸比丘!如來曾說六正法,所謂內六入:1.眼入,2.耳入,3.鼻入,4.舌入,5.身入,6.意入是。又有六法,所謂外六入:1.色入,2.聲入,3香入,4.味入。5.觸入,6.法入是。又有六法,所謂六識身:1.眼識身,2.耳識身,3.鼻識身,4.舌識身,5.身識身,6.意識身(爲依存于眼耳鼻舌耳意之識)。又有六法,所謂六觸身:1.眼觸身,2.耳觸身,3.鼻觸身,4.舌觸身,5.身觸身,6.意觸身(依于眼耳鼻舌身意之感觸)。又有六法,所謂六受身(由于眼耳鼻舌身意而來的苦、樂、不苦不樂之感受性):1.眼受身,2.耳受身,3.鼻受身,4.舌受身,5.身受身,6.意受身。又有六法,所謂六想身(依從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所引起之想-知覺):1.色想,2.聲想,3.香想,4.味想,5.觸想,6.法想。又有六法,所謂六思身(依于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所引起的思考):1.色思,2.聲思,3.香思,4.味思,5.觸思,6.法思。又有六法,所謂六愛身(從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所生起之六愛-本能):1.色愛身,2.聲愛身,3.香愛身,4.味愛身,5.觸愛身,6.法愛身。又有六法,所謂六诤本(六種诤訟之本):1.如比丘愛好瞋恚而不舍棄,而不敬如來,也不敬法,也不敬衆(僧),對于戒律有穿漏(漏洞),染汙而不清淨,愛好在于大衆當中多生诤訟,爲人所憎惡,而娆亂淨衆,使天、人都不安隱。諸位比丘!你們應當要向于自己的內身、去觀察,假若發現有瞋恨,而如彼之娆亂的話,就應該聚集和合的大衆,而廣設方便,拔除其诤訟之本。你們又應該專念而自己觀察,如果結恨已消滅的話,就應當更加方便,遮止其心,不可使其再起。諸比丘們!那些2.佷戾不谛,3.悭悋嫉妒,4.巧僞虛妄,5.自固己見,謬受不舍,6.迷于邪見,與邊見俱,都和這道理一樣。又有六法,所謂六界(六種局界,也就是其要素):1.地界,2.火界,3.水界,4.風界,5.空界,6.識界。又有六法,所謂六察行(六根對于六境之關系的察覺的所行):1.眼察色,2.耳察聲,3.鼻察香,4.舌察味,5.身察觸,6.意察法。
又有六法,所謂六出要界(導致于解脫苦惱之法有六種如下),或者有比丘曾作如是之言而說:『我修學慈心,而更生瞋恚之心』。其余的比丘(有一位比丘)對他說:『你不可以作如是之語,不可以誹謗如來,如來並不作如是之說。如來不會說:欲修習慈解脫,而更生瞋恚之想。這是無有是處(不會有的事)。佛陀乃說:滅除瞋恚已,然後得慈』的(將瞋恚心滅除之後,然後才能得證慈解脫)。如果有一位比丘說:『我修行悲解脫,而生憎嫉心;行持喜解脫,而生憂惱心:行舍解脫,而生憎愛心;行無我行,而生狐疑心;行無想行,而生衆亂想』等,也是同樣的道理,是不會有的事(佛陀曾經說過的乃爲:2.滅除憎嫉心,而得悲解脫;3.滅除癡惱心,而得喜解脫;4.滅除憎愛心,而得舍解脫;5.滅除狐疑心,而得無我行;6.滅除衆亂想,而得無想行,也就是無相心解脫)。又有六法,所謂六種無上:1.見無上,2.聞無上,3.利養無上,4.戒無上,5.恭敬無上,6.憶念無上。又有六法,所謂六思念:1.佛念(思念佛,以下同),2.法念,3.僧念,4.戒念,5.施念,6.天念。這就是如來所說的正法,應當要共同撰集,以防诤訟,使梵行能夠久立于世間,能夠多所饒益,而那些天、人都能獲得安隱。
諸比丘們!如來曾說七種正確的法,所謂七種非法:1.無信,2.無慚,3.無愧,4.少聞,5.懈怠,6.多忘,7.無智。又有七法,所謂七種正法:1.有信,2.有慚,3.有愧,4.多聞,5.精進,6.總持,7.多智。又有七法,所謂七識住(在于叁界五趣當中,長養其識心,而其識心乃自樂于所住之處,所謂七種識之愛著安住之處):或者有衆生,爲若幹種之身,若幹種之想的。就是所謂天,以及人是,這就是初識住(天、人)。或者有衆生,爲若幹種之身,而爲一想的話,就是梵光音天(梵衆天)的最初化生之時是,這就是第二識住(梵光音天的最初生)。或者有衆生,爲一身,而爲若幹種想,就是光音天是,這就是第叁識住(光音天)。或者有衆生,爲一身,而爲一想,就是遍淨天是,這就是第四識住(遍淨天)。或者有衆生,5.空處住(住在于空處),6.識處住(住在于識處),7.不用處住(住在于不用處)。又有七法,所謂七勤之法:第一就是比丘之勤于戒行,第二就是勤于滅除貪欲,第叁就是勤于破除邪見,第四就是勤于多聞,第五就是勤于精進,第六就是勤于正念,第七就是勤于禅定。又有七法,所謂七想:1.不淨想,2.食不淨想,3.一切世間不可樂想,4.死想,5.無常想,6.無常苦想,7.苦無我想。又有七法,所謂七叁昧具(可以成就禅定的七種具件):1.正見,2.正思,3.正語,4.正業,5.正命,6.正方便,7.正念。又有七法,所謂七覺意(七菩提分):1.念覺意,2.擇法覺意,3.精進覺意,4.喜覺意,5.猗覺意,6.定覺意,7.護覺意(舍覺分)。這就是如來所說的正法,應當要同共把它撰集起來,以防诤訟,使梵行能夠久立于世間,而多所饒益,而使天、人都能獲安。
諸比丘們!如來曾說八正法,所謂世間八法:1.利,2.衰,3.毀,4.譽,5.稱,6.譏,7.苦,8.樂。又有八法,所謂八解脫(舊譯爲背舍,是遠離叁界的貪愛的出世間定):色觀色就是第一之解脫(內有色想,觀外色解脫。于內身有色想之貪,爲除此貪,而觀外之不淨之青瘀等之色,使貪不起)。內無色想觀外色,爲第二解脫(于內身無色想之貪,雖已除了,而想使其更堅牢,而觀外之不淨之青瘀等之色,而使不起貪)。淨解脫就是第叁解脫(色解脫身作證具足住。觀淨色,使貪不起,名爲淨解脫,將此淨解脫于身口證得,具足圓滿,而住于定,就是身作證具足住,也就是淨解脫)。度色想,而滅瞋患之想,而住于空處解脫,就是第四解脫(空無邊處解脫):度空處,而住于識處,爲之第五解脫(識無邊處解脫)。度識處而住于不用處,爲之第六解脫(無所有處解脫)。度不用處,而住于有想無想處,就是第七解脫(非想非非想處解脫)。以上由第四至于第七之四解脫,都由于各各能棄舍下地之貪,故名解脫)。度有想無想處,而住于想知滅,爲之第八解脫(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。此爲滅盡定,是厭受想等之心,而永住于無心,故名解脫)。又有八法,所謂八正道(四谛中之道谛):1.正見,2.正志(正思惟),3.正語,4.正業,5.正命,6.正方便,7.正念,8.正定。又有八法,所謂八人(八種賢聖人,所謂四雙八輩):1
須陀洹向(入流向),2.須陀洹(入流,初果),3.斯陀含向(一來向),4.斯陀含(一來,二果),5.阿那含向(不還向),6.阿那含(不還,叁果),7.阿羅漢向(無生向),8.阿羅漢(無生,應供,四果)。這就是如來所說的正法,應當要共同把它撰集起來,以防诤訟,使梵行能久立于世間,能多所饒益,使天、人都能獲得安隱。
諸比丘們!如來曾說九種正法,所謂九衆生居(前述之七識住,加無想天,以及有想無想住):或者有衆生,爲若幹種之身,爲若幹種之想,就是天,以及人是,這就是初(第一種)衆生之居。又有衆生,爲若幹種身,而爲一想的,就是梵光音天之最初生之時是,這就是第二衆生之居。又有衆生,爲一身而具有若幹種之想,爲光音天是,這就是第叁衆生居。又有衆生,一身而一想,爲遍淨天是,這就是第四之衆生居。又有衆生,爲無想無所覺知,爲無想天是,這就是第五衆生居。
又有衆生,爲空處住,就是第六衆生居。又有衆生,爲識處住,就是第七衆生居。又有衆生,爲不用處住,就是第八衆生居。又有衆生,爲住于有想無想處,就是第九衆生居。這就是如來所說的正法,應當共同把它撰集,以防诤訟,使梵行能久立于世間,能多所饒益,使天、人都能獲得安隱。
諸位比丘們!如來曾說十正法。所謂十無學法(十種無學之道。自初果至于叁果,均爲佛法修行的過程當中,還有學可學,故爲有學,第四果之阿羅漢果爲無學,爲學道圓滿,更沒有甚麼可修學之故,故十種無學法就是阿羅漢道):1.無學的正見,2.無學的正思,3.無學的正語,4.無學的正業,5.無學的正命,6.無學的正念,7.無學的正方便,8.無學的正定,9.無學的正智,10.無學的正解脫。這就是如來所說的正法,應當共同把它撰集起來,以防诤訟,使梵行能夠久立于世間,能夠多所饒益,使天、人能夠獲得安隱。」
那時,世尊曾經印可舍利弗所說的。這時,諸比丘們聽舍利弗所說,都歡喜奉行!
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八完。
《九 衆集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