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一○ 十上經

  (一○)十上經{九}

  

  大意:

  此經和上面之衆集經之形式類同,是佛陀叫舍利弗代佛說法的。內容是以法相之分類法,而以1.成法,2.修法,3.覺法,4.滅法,5.退法,6.增法,7.難解法,8.生法,9.知法,10.證法等,依各各增一至十之五百五十法。

  大意:本經和前經同樣,仍然爲佛陀叫舍利弗說法的方式而記錄下來的。是有關于法相的分類法。第一爲成法,第二爲修法,第叁爲覺法,第四爲滅法,第五爲退法,第大爲增法,第七爲難解法,第八爲生法,第九爲知法,第十爲證法。而各各都增一而至于十,而爲五百五十法。

  像如是的經教,乃結集者的我們,都同樣的聽過的,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鴦伽國(十六大國之一,位于摩竭陀國的北方),和大比丘衆,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。曾詣于瞻婆城(位于中印度,恒河的沿岸,爲鴦伽國的都城),止宿在于伽伽池(雷聲池)之側。

  在十五日,月亮圓滿之時,世尊坐在于露地,被大衆所圍遶,整夜都在講經說法。經過一段時間,世尊乃告訴舍利弗說:「現在四方的諸比丘們都集合在一起,各各都爲精勤用功,而捐棄他們的睡眠,都欲聽聞說法。而我現在乃患有一些背痛,欲作少休息。你現在可以代我爲諸比丘們說法。」

  這時,舍利弗受佛的教令後,世尊就在于那個時候,將其僧伽梨(大衣)爲四牒,右脅偃倒在下而臥(休息),有如師子之臥,而雙足乃累疊而臥。

  那個時候,耆年(長老)舍利弗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現在我要說的法,上中下之言(初、中、後時所說之語),均爲是真正,都爲義味具足,梵行清淨的,你們要谛聽!聽後要善思念它,當會爲你們講說。」這時,諸比丘們都領受其教,而專心一意的聽舍利弗的說法。

  舍利弗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有十上之法(由一而至于十,而經過整理過的法數),能棄諸結縛(煩惱),能得至于泥洹(涅槃),能盡于苦的邊際(滅除苦惱)。又能具足五百五十法,現在當會分別(詳細解說),你們要好好的聽!諸比丘們!有一成法、一修法、一覺法、一滅法、一退法、一增法、一難解法、一生法、一知法、一證法。甚麼叫做一成法呢?所謂對于諸善之法,都能不放逸。甚麼叫做一修法呢?所謂常自念身是。甚麼叫做一覺法呢?所謂有漏觸(帶有煩惱的感觸)。甚麼叫做一滅法呢?所謂我慢(自己貢高,而輕慢他人)。甚麼叫做一退法呢?所謂不惡露觀(沒有妥當的思惟。也就是不如理的思念,如以無常爲常等)。甚麼叫做一增法呢?所謂惡露觀(適當的思惟。惡露爲身上不淨的津液。惡爲憎厭,露爲露現之物,如膿血等。如生老病死等苦,惡露不淨是)。甚麼爲之難解法呢?所謂無間定(沒有中間斷絕的禅定)。甚麼叫做一生法呢?所謂有漏解脫(解脫有漏之法,不被一切所動的智慧)。甚麼叫做一知法呢?所謂諸衆生,都均仰賴飲食而得以生存。甚麼叫做一證法呢?所謂無礙心解脫(不動的心之解脫)。

  又有二成法、二修法、二覺法、二滅法、二退法、二增法、二難解法、二生法、二知法、二證法。甚麼叫做二成法呢?所謂知慚、知愧(自己知恥,及由他人而得以知恥,而正念、正智)。甚麼叫做二修法呢?所謂止與觀(止爲止息妄念-定,觀爲觀知通達-智,而契真如妙理)。甚麼叫做二覺法呢?所謂名與色(名爲心,色爲物,指身心)。甚麼叫做二滅法呢?所謂無明、愛(無明爲不明真理,爲愚癡,愛爲有愛,爲對于常見之愛)。甚麼叫做二退法呢?所謂毀戒、破見(毀滅戒律,破除正見,爲惡言、惡友之類)。甚麼叫做二增法呢?所謂戒具、見具(守戒與正見,爲善言、善友之類)。甚麼叫做二難解法呢?所謂有因有緣,而衆生生垢;有因有緣,而衆生得淨(衆生之生垢穢,或得清淨,均爲有因緣的)。甚麼叫做二生法呢?所謂盡智、無生智(盡智爲無學的聖者已滅盡煩惱而知四谛,無生智則對于四谛之知、斷、證、修之作用已得非擇滅爲無生,所謂已無可知、無可斷、無可證、無可修,爲最利根的阿羅漢之智。請參酌俱舍學叁二七頁)。甚麼叫做二知法呢?所謂是處、非處(有爲界與無爲界)。甚麼叫做二證法呢?所 謂明與解脫(明爲滅盡無明之智慧光明照了,解脫爲解脫系縛煩惱)。

  又有叁成法、叁修法、叁覺法、叁滅法、叁退法、叁增法、叁難解法、叁生法、叁知法、叁證法。甚麼叫做叁成法呢?第一就是親近善友,第二就是耳聞法音,第叁就是法法成就(成就法中之法,所謂法次法向-依于法之次序,而向于正法)。甚麼叫做叁修法呢?所謂叁種叁昧,也就是空叁昧、無相叁昧、無作叁昧(叁昧爲定,爲等持。空叁昧乃和苦谛下之空、非我之二行相相應之定,空爲空我所見,非我就是空我見。無相叁昧爲和滅谛下之滅靜妙離之四行相相應之定,無相就是滅,就是涅槃,涅槃乃滅有色聲香味觸之五塵,和男女,及生異滅之叁有爲相。無作爲無願。無願如船筏,故須舍棄,故爲無願求之物,爲無願求可作之事。是和苦谛之苦、無常,集谛之因、集、生、緣之四行相,道谛下之道、如、行、出相應之定。請參酌俱舍學叁五五頁)。甚麼叫做叁覺法呢?所謂叁受,也就是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(苦、樂、舍之叁種感覺)。甚麼叫做叁滅法呢?所謂叁愛,也就是欲愛(貪欲之愛執)、有愛(常見之愛執)、無有愛(斷見之愛執)。甚麼叫做叁退法呢?所謂叁不善根,也就是貪不善根、恚不善根、癡不善根。甚麼叫做叁增法呢?所謂叁善根,也就是無貪善根、無恚善根、無癡善根。甚麼叫做叁難解法呢?所謂叁難解,就是:賢聖難解、聞法難解、如來難解。甚麼叫做叁生法呢?所謂叁相,也就是息止相、精進相、舍離相。甚麼叫做叁知法呢?所謂叁出要界,也就是欲出要至色界(由欲界而趣至于色界),色界出要至無色界(由色界而趣至于無色界),舍離一切諸有爲法,其名叫做盡(由欲界而出,由色界而出,由無色界而出,而脫離一切有爲,而至于滅盡-涅槃寂滅的境界)。甚麼叫做叁證法呢?所謂叁明,也就是宿命智、天眼智、漏盡智(宿命智能憶念知悉自他過去宿住之事,也就是能自由自在的知道自己和他人的一切因果的神力。天眼智能自由自在的照見極細、遠處,也就是徹見世間種種的形色、苦樂等相,是照見無礙。漏盡智爲已了知而斷除諸漏,是斷盡見修二惑,得證涅槃。出離叁界的神力。)諸位比丘!這就是叁十法,如實(真實)而無虛僞,如來乃知道其真相後,平等的爲諸衆生說法。

  又有四成法、四修法、四覺法、四滅法、四退法、四增法、四難解法、四生法、四知法、四證法。甚麼叫做四種成法呢?所謂四輪法(有關于住、近、願、植的四輪的軌道):第一爲住中國(住于適當的地方,不在于邊遠而文明不到的地區),第二爲近善友(親近善知識),第叁爲宿曾發精願(自有正願),第四爲宿植善本(過去曾種植善的基礎)。其麼叫做四種修法呢?所謂四念處(行者應觀察的方法。都對于內身、外身、內外身去觀察,以期達到正見正定的目的,都常出現的教法):1.比丘對于內身之身的觀察(觀身不淨),精勤而不懈,憶念而不忘,而舍棄世間的貪憂。對于外身的身的觀察(觀察外相均爲是不淨),而精勤不懈,憶念不忘,而舍棄世間的貪憂。對于內外身之身相的觀察(觀察內身,外相均爲不淨),而精勤不懈,憶念不忘,而舍棄對于世間的貪憂。對于2.受,3.意(心),4.法之觀察,也是如是這般(觀受是苦,觀意-心無常,觀法無我,都同樣的針對內身、外身、內外身之觀察)。甚麼叫做四種覺法呢?所謂四食:1.抟食(以舌食物),2.觸食(以感觸去長養身命),3.念食(以意志所欲,以扶持諸根),4.識食(以意識而養身命)。甚麼叫做四滅法呢?所謂四受(被欲、我、戒、見而流,而感受苦惱):1欲受,2.我受,3.戒受,4.見受。甚麼叫做四退法呢?所謂四扼(扼爲扼住牛頸之用的車的曲木,轉用爲系縛,爲煩惱):1.欲扼(欲界的系縛),2.有扼(色、無色界的系縛),3.見扼(叁界四谛下而起的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,戒禁取見的系縛),4.無明扼(叁界的愚癡的系縛)。甚麼叫做四增法呢?所謂四種無扼(和四扼相反,而解脫系縛之義):1.無欲的扼,2.無有的扼,3.無見的扼,4.無無明的扼。甚麼叫做四難解法呢?所謂有四聖谛(迷界與悟界計而爲四種真理):1.苦谛(一切都是苦的,苦的爲世間的真理,爲果),2.集谛(苦之集聚,也就是煩惱,此煩惱爲因,才會有迷界之苦),3.盡谛(滅谛。爲苦之滅盡,爲悟界之果),4.道谛(八正道爲證涅槃而趣于悟界的因)。甚麼叫做四生法呢?所謂四智:1.法智(證法的真理之智),2.未知智(世俗智,爲有漏,而取世俗的境相之智),3.等智(盡智,無學的聖者具有的平等智),4.知他心智(能觀察他人之心,知其善惡邪正等)。甚麼叫做四知法呢?所謂四辯才:1.法辯(對于教法無滯礙的辯才),2.義辯(對于義理無滯礙的辯才),3.辭辯(對于言辭無滯礙的辯才),4.應辯(應衆生而說法無滯礙,所謂樂說無礙)。甚麼叫做四證法呢?所謂四種沙門之果:1.須陀洹果(入流,初果阿羅漢),2.斯陀含果(一來,二果),3.阿那含果(不還,叁果),4.阿羅漢果(無生,應供,四果阿羅漢)。諸比丘們!這就是四十法,乃如實(真實)而無虛(並沒有虛僞)的,如來乃知道後,就平等的爲諸衆生說法。

  又有五成法、五修法、五覺法、五滅法、五退法、五增法、五難解法、五生法、五知法、五證法。甚麼叫做五種成法呢?所謂五滅盡枝(五種滅盡而證涅槃之法):第一爲信佛爲1.如來,2.至真(應供,3.正徧知,4.明行足,5.善逝,6.世間解,7.無上士,8.調禦支夫,9.天人師…

《一○ 十上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十一 增一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