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一○ 十上经

  (一○)十上经{九}

  

  大意:

  此经和上面之众集经之形式类同,是佛陀叫舍利弗代佛说法的。内容是以法相之分类法,而以1.成法,2.修法,3.觉法,4.灭法,5.退法,6.增法,7.难解法,8.生法,9.知法,10.证法等,依各各增一至十之五百五十法。

  大意:本经和前经同样,仍然为佛陀叫舍利弗说法的方式而记录下来的。是有关于法相的分类法。第一为成法,第二为修法,第三为觉法,第四为灭法,第五为退法,第大为增法,第七为难解法,第八为生法,第九为知法,第十为证法。而各各都增一而至于十,而为五百五十法。

  像如是的经教,乃结集者的我们,都同样的听过的,有一个时候,佛陀游行在于鸯伽国(十六大国之一,位于摩竭陀国的北方),和大比丘众,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。曾诣于瞻婆城(位于中印度,恒河的沿岸,为鸯伽国的都城),止宿在于伽伽池(雷声池)之侧。

  在十五日,月亮圆满之时,世尊坐在于露地,被大众所围遶,整夜都在讲经说法。经过一段时间,世尊乃告诉舍利弗说:「现在四方的诸比丘们都集合在一起,各各都为精勤用功,而捐弃他们的睡眠,都欲听闻说法。而我现在乃患有一些背痛,欲作少休息。你现在可以代我为诸比丘们说法。」

  这时,舍利弗受佛的教令后,世尊就在于那个时候,将其僧伽梨(大衣)为四牒,右胁偃倒在下而卧(休息),有如师子之卧,而双足乃累迭而卧。

  那个时候,耆年(长老)舍利弗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现在我要说的法,上中下之言(初、中、后时所说之语),均为是真正,都为义味具足,梵行清净的,你们要谛听!听后要善思念它,当会为你们讲说。」这时,诸比丘们都领受其教,而专心一意的听舍利弗的说法。

  舍利弗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有十上之法(由一而至于十,而经过整理过的法数),能弃诸结缚(烦恼),能得至于泥洹(涅槃),能尽于苦的边际(灭除苦恼)。又能具足五百五十法,现在当会分别(详细解说),你们要好好的听!诸比丘们!有一成法、一修法、一觉法、一灭法、一退法、一增法、一难解法、一生法、一知法、一证法。甚么叫做一成法呢?所谓对于诸善之法,都能不放逸。甚么叫做一修法呢?所谓常自念身是。甚么叫做一觉法呢?所谓有漏触(带有烦恼的感触)。甚么叫做一灭法呢?所谓我慢(自己贡高,而轻慢他人)。甚么叫做一退法呢?所谓不恶露观(没有妥当的思惟。也就是不如理的思念,如以无常为常等)。甚么叫做一增法呢?所谓恶露观(适当的思惟。恶露为身上不净的津液。恶为憎厌,露为露现之物,如脓血等。如生老病死等苦,恶露不净是)。甚么为之难解法呢?所谓无间定(没有中间断绝的禅定)。甚么叫做一生法呢?所谓有漏解脱(解脱有漏之法,不被一切所动的智慧)。甚么叫做一知法呢?所谓诸众生,都均仰赖饮食而得以生存。甚么叫做一证法呢?所谓无碍心解脱(不动的心之解脱)。

  又有二成法、二修法、二觉法、二灭法、二退法、二增法、二难解法、二生法、二知法、二证法。甚么叫做二成法呢?所谓知惭、知愧(自己知耻,及由他人而得以知耻,而正念、正智)。甚么叫做二修法呢?所谓止与观(止为止息妄念-定,观为观知通达-智,而契真如妙理)。甚么叫做二觉法呢?所谓名与色(名为心,色为物,指身心)。甚么叫做二灭法呢?所谓无明、爱(无明为不明真理,为愚痴,爱为有爱,为对于常见之爱)。甚么叫做二退法呢?所谓毁戒、破见(毁灭戒律,破除正见,为恶言、恶友之类)。甚么叫做二增法呢?所谓戒具、见具(守戒与正见,为善言、善友之类)。甚么叫做二难解法呢?所谓有因有缘,而众生生垢;有因有缘,而众生得净(众生之生垢秽,或得清净,均为有因缘的)。甚么叫做二生法呢?所谓尽智、无生智(尽智为无学的圣者已灭尽烦恼而知四谛,无生智则对于四谛之知、断、证、修之作用已得非择灭为无生,所谓已无可知、无可断、无可证、无可修,为最利根的阿罗汉之智。请参酌俱舍学三二七页)。甚么叫做二知法呢?所谓是处、非处(有为界与无为界)。甚么叫做二证法呢?所 谓明与解脱(明为灭尽无明之智慧光明照了,解脱为解脱系缚烦恼)。

  又有三成法、三修法、三觉法、三灭法、三退法、三增法、三难解法、三生法、三知法、三证法。甚么叫做三成法呢?第一就是亲近善友,第二就是耳闻法音,第三就是法法成就(成就法中之法,所谓法次法向-依于法之次序,而向于正法)。甚么叫做三修法呢?所谓三种三昧,也就是空三昧、无相三昧、无作三昧(三昧为定,为等持。空三昧乃和苦谛下之空、非我之二行相相应之定,空为空我所见,非我就是空我见。无相三昧为和灭谛下之灭静妙离之四行相相应之定,无相就是灭,就是涅槃,涅槃乃灭有色声香味触之五尘,和男女,及生异灭之三有为相。无作为无愿。无愿如船筏,故须舍弃,故为无愿求之物,为无愿求可作之事。是和苦谛之苦、无常,集谛之因、集、生、缘之四行相,道谛下之道、如、行、出相应之定。请参酌俱舍学三五五页)。甚么叫做三觉法呢?所谓三受,也就是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(苦、乐、舍之三种感觉)。甚么叫做三灭法呢?所谓三爱,也就是欲爱(贪欲之爱执)、有爱(常见之爱执)、无有爱(断见之爱执)。甚么叫做三退法呢?所谓三不善根,也就是贪不善根、恚不善根、痴不善根。甚么叫做三增法呢?所谓三善根,也就是无贪善根、无恚善根、无痴善根。甚么叫做三难解法呢?所谓三难解,就是:贤圣难解、闻法难解、如来难解。甚么叫做三生法呢?所谓三相,也就是息止相、精进相、舍离相。甚么叫做三知法呢?所谓三出要界,也就是欲出要至色界(由欲界而趣至于色界),色界出要至无色界(由色界而趣至于无色界),舍离一切诸有为法,其名叫做尽(由欲界而出,由色界而出,由无色界而出,而脱离一切有为,而至于灭尽-涅槃寂灭的境界)。甚么叫做三证法呢?所谓三明,也就是宿命智、天眼智、漏尽智(宿命智能忆念知悉自他过去宿住之事,也就是能自由自在的知道自己和他人的一切因果的神力。天眼智能自由自在的照见极细、远处,也就是彻见世间种种的形色、苦乐等相,是照见无碍。漏尽智为已了知而断除诸漏,是断尽见修二惑,得证涅槃。出离三界的神力。)诸位比丘!这就是三十法,如实(真实)而无虚伪,如来乃知道其真相后,平等的为诸众生说法。

  又有四成法、四修法、四觉法、四灭法、四退法、四增法、四难解法、四生法、四知法、四证法。甚么叫做四种成法呢?所谓四轮法(有关于住、近、愿、植的四轮的轨道):第一为住中国(住于适当的地方,不在于边远而文明不到的地区),第二为近善友(亲近善知识),第三为宿曾发精愿(自有正愿),第四为宿植善本(过去曾种植善的基础)。其么叫做四种修法呢?所谓四念处(行者应观察的方法。都对于内身、外身、内外身去观察,以期达到正见正定的目的,都常出现的教法):1.比丘对于内身之身的观察(观身不净),精勤而不懈,忆念而不忘,而舍弃世间的贪忧。对于外身的身的观察(观察外相均为是不净),而精勤不懈,忆念不忘,而舍弃世间的贪忧。对于内外身之身相的观察(观察内身,外相均为不净),而精勤不懈,忆念不忘,而舍弃对于世间的贪忧。对于2.受,3.意(心),4.法之观察,也是如是这般(观受是苦,观意-心无常,观法无我,都同样的针对内身、外身、内外身之观察)。甚么叫做四种觉法呢?所谓四食:1.抟食(以舌食物),2.触食(以感触去长养身命),3.念食(以意志所欲,以扶持诸根),4.识食(以意识而养身命)。甚么叫做四灭法呢?所谓四受(被欲、我、戒、见而流,而感受苦恼):1欲受,2.我受,3.戒受,4.见受。甚么叫做四退法呢?所谓四扼(扼为扼住牛颈之用的车的曲木,转用为系缚,为烦恼):1.欲扼(欲界的系缚),2.有扼(色、无色界的系缚),3.见扼(三界四谛下而起的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,戒禁取见的系缚),4.无明扼(三界的愚痴的系缚)。甚么叫做四增法呢?所谓四种无扼(和四扼相反,而解脱系缚之义):1.无欲的扼,2.无有的扼,3.无见的扼,4.无无明的扼。甚么叫做四难解法呢?所谓有四圣谛(迷界与悟界计而为四种真理):1.苦谛(一切都是苦的,苦的为世间的真理,为果),2.集谛(苦之集聚,也就是烦恼,此烦恼为因,才会有迷界之苦),3.尽谛(灭谛。为苦之灭尽,为悟界之果),4.道谛(八正道为证涅槃而趣于悟界的因)。甚么叫做四生法呢?所谓四智:1.法智(证法的真理之智),2.未知智(世俗智,为有漏,而取世俗的境相之智),3.等智(尽智,无学的圣者具有的平等智),4.知他心智(能观察他人之心,知其善恶邪正等)。甚么叫做四知法呢?所谓四辩才:1.法辩(对于教法无滞碍的辩才),2.义辩(对于义理无滞碍的辩才),3.辞辩(对于言辞无滞碍的辩才),4.应辩(应众生而说法无滞碍,所谓乐说无碍)。甚么叫做四证法呢?所谓四种沙门之果:1.须陀洹果(入流,初果阿罗汉),2.斯陀含果(一来,二果),3.阿那含果(不还,三果),4.阿罗汉果(无生,应供,四果阿罗汉)。诸比丘们!这就是四十法,乃如实(真实)而无虚(并没有虚伪)的,如来乃知道后,就平等的为诸众生说法。

  又有五成法、五修法、五觉法、五灭法、五退法、五增法、五难解法、五生法、五知法、五证法。甚么叫做五种成法呢?所谓五灭尽枝(五种灭尽而证涅槃之法):第一为信佛为1.如来,2.至真(应供,3.正徧知,4.明行足,5.善逝,6.世间解,7.无上士,8.调御支夫,9.天人师…

《一○ 十上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十一 增一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