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得以知道其根之优胜的程度。在见道位为未知当知根),2.知根(已知根,在修道位为之已知根),3.知已根(俱知根,在无学位为俱知根。请参阅本
人译述之俱舍学一二八页的末段。)又有三法,所谓三堂(生活样式的三种住处),为1.贤圣堂,2.天堂,3.梵堂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发(三种举发人罪之事),为1.见发,2.闻发,3.疑发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论(议论的三种原因),为1.过去有如此之事,有如此之论,2.末来有如此之事,有如是之论,3.现在有如此之事,有如此之论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聚(三种决定众生之类),为1.正定聚(得正定能证果之类),2.邪定聚(行恶业,会堕恶道之类),3.不定聚(尚末决定会趣向于升或堕之类)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爱(三种忧悲)1.身忧,2.口忧,3.意忧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长老(比丘之上尊的三类),1.年耆长老,2.法长老,3.作长老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眼,1.肉眼(吾人所具有之眼),2.天眼(能观照显露,或不显露的物体),3.慧眼(能照一切法之眼)。诸比丘们!这就是如来所说的正法,都应共同把它撰集起来,以防诤讼,使梵行能得久立于世间,能多所饶益,能使天、人获得安隐。
诸比丘们!如来曾说四种正法,所谓口的四恶行,第一就是妄语,第二就是两舌,第三就是恶口,第四就是绮语。又有四种法,所谓口的四种善行。第一就是实语,第二就是软语,第三就是不绮语,第四就是不两舌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不圣语:为1.不见言见(对于某事物并不看见,而说他看见),2.不闻言闻(对于某事物并不听到,而说他曾经听过),3.不觉言觉(对于真理并不觉悟,而说他已觉悟),4.不知言知(对于真理并不证知,而说他已证知。)又有四法,所谓四圣语。1.见则言见(对于某事物曾经看见,就说他已看见),2.闻则言闻(对于某事曾经听过,就说他听过),3.觉则言觉(对于真理已觉悟,就说他已觉悟),4.知则言知(对于真理已证知,就说他已证知)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种食:1.抟食(固形的饮食物,段食),2.触食(感触喜乐之事物,以长养身者),3.念食(以思考、意志作用以资身者),4.识食(以意识而支持有情的身命)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受(四法摄受,对于苦行与乐行,而为有苦乐之报的四种类组):1.有现行苦行,后受苦报(行错了路的苦行,只耗自己的身心,而不得乐果,只会得苦报耳),2.有现作苦行,后受乐报(现在用功苦练,后来能得乐果),3.有现作乐行,后受苦报(现世享乐,福尽气消,后世会受苦报),4.有现作乐行,后受乐报(现在世修正确而安乐之行,后世仍然会受安隐快乐的果报)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受(四种执受取着):1.欲受(执受欲念),2.我受(执取为我),3.戒受(把受戒律),4.见受(执取己见)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缚(四种令身心受系缚者):1.贪欲身缚(由贪欲而缚系身心),2.瞋恚身缚(被忿恨心所缚其身心),3.戒盗身缚(被戒律所恼,如戒禁取见),4.我见身缚(所谓执此为实,也就是对于教理的执着)。
又有四法,所谓四刺(四种如刺棘,也就是障碍):1.欲刺(贪欲如刺),2.恚刺(瞋恚如刺),3.见刺(邪见如刺),4.慢刺(我慢如刺)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生(四种出生的形态,也就是出生时的形式):1.卵生(由卵而生的鸟兽动物),2.胎生(由胞胎而出生的),3.湿生(由湿气的因缘而生的微生物),4.化生(变化而生的有情)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念处(如实而观察身内外的一切,所谓身受心法之观察):于是(这样的),1.比丘内身身观(观察内身为不清净之物),而精勤不懈的忆念不忘,以期舍弃对于世间的贪忧;对于外身身观(对于身外的色相之观察,也同样的认为是不清净),而精勤不懈,忆念不忘,以期舍弃对于世间的贪忧;对于内外身身观(对于自身和身外之物,均观察为不清净),而精勤不懈,而忆念不忘,以期舍弃对于世间的贪忧。2.受(观受是苦),3.意(观心无常),4
法(观法无我)等观察,也同样的如对于观察内身、外身、内外身那样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意断(四正勤):于是(像这样的),比丘!1.对于末生起的恶法,要用方便而使其不生起,2.已生起的恶法,要方便而使其消灭,3.未生起的善法,应方便而使其生起,4.已生起的善法,应方便而思惟,而使其增广。
又有四法,所谓四神足(四如意足,为四种禅定)。于是,比丘!1.思惟欲定灭行(欲神足,欲于加行位起此定,依于欲之力,故定引发而起),2.精进定(勤神足,在加行位勤修此定,依勤之力,故定引发而起),3.意定(心神足,于加行位,一心专注依心之力,故定引发而起),4.思惟定,也是如是(思惟定为观神足,于加行住观察理,依观之力,故定引发而起。所谓四神足乃次于四意断,也就是四正勤所修之法。前面之四念处中,乃修实智慧,四意断,也就是四正勤中,而修正精进。精进乃智慧增多,而定力小弱,这里乃得四种之定,以摄心,则定慧均等,所愿皆得,故名如意足。又名神足)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禅:于是(就这样的),身为比丘的,1.能除欲,除恶不善之法,有觉(寻),有观(伺),由于离而生的喜与乐(离生喜乐地),而入于初禅。2.灭除有觉(寻),有观(伺),而致于内信一心,而无觉、无观,而由于禅定而生的喜乐(定生喜乐地),入于第二禅。3.离开喜而修习舍,而进于念,而自知身乐,为诸圣所求的忆念舍之乐(离喜妙乐地),而入于第三禅。4.离开喜与乐之行,灭除先前之忧与苦,而为不苦不乐,而舍念清净(舍念清净地),而入于第四禅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梵堂(四无量心)。第一为慈,第二为悲,第三为喜,第四为舍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无色定(无色界之四空处天):于是(就是这样的),比丘!1.超越一切的色想,事先灭尽瞋恚之想,而不念异想,只思惟无量空处(空无边处),2.舍弃此无量空处后,而入于识处(识无边处),3.舍弃识无边处后,而入于不用处(无所有处),4.舍弃不用处(无所有处)后,而入于有想无想处(非想非非想处)。
又有四法,所谓四法足(对于衣食住药之四法能知足):1.不贪法足,2.不瞋法足,3.正念法足,4.正定法足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贤圣族(有关于四依,也就是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医药):于是,比丘!对于衣服能知足,得到好的也不喜,得到恶的也不忧,不染污,不执着,知道有所禁忌,知道出要之路,在于此法当中精勤不懈。而成办其事,至于无阀无减,同时也能教化他人成办此事,这就是第一知足,而住于贤圣族。从本以来,至于今天,未常恼乱。诸天、恶魔、梵天、沙门,婆罗门、天神,以及世间的人,都不能毁骂。有关于2.饭食,3.床卧之其(卧具),4.病瘦时的医药,对于这些生身须用之物,都是一样的知足,都和衣服之项同样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摄法(待人接物
的基本条件):1.惠施,2.爱语,3.利人(利行),4.等利(同事)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须陀洹支(入流,四种入圣人之流的基本要素:对于佛、法、僧、戒,而得不坏的净信):比丘!对于1.佛陀而得无坏之信念,对于2.法,对于3.僧,对于4.戒,而得无坏的净信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受证(四种应证之法):1.见色受证(死生之事,应由眼证),2.身受灭证(八解脱,应由身证),3.念宿命证(宿住之事,应由念证),4.知漏尽证(漏尽,应由慧证)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道(四种神通道):1.苦迟得,2.苦速得,3.乐迟得,4.乐速得。
又有四法,所谓四圣谛(四种由佛陀所知见而证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):1.苦圣谛,2.苦集圣谛,3.苦灭圣谛,4.苦出要圣谛(通说的苦、集、灭、道)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沙门果(四种阿罗汉果):1.须陀洹果(入流,初果阿罗汉),2.斯陀含果(一来,二果),3.阿那含果(不还,三果),4.阿罗汉果(无生、解脱、涅槃,为四果)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处:1.实处,2.施处,3.智处,4.上息处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智:1.法智(证法的真理之智),2.未知智(世俗智,世人所起之智,带有烦恼之智),3.等智(模拟之智,境智均类似于法智之智),4.知他人心智(能观察他心,知其善恶邪正。其它请参酌俱舍学三二五页)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辩才(四无碍解、四无碍智):1.法辩,2.义辩,3.词辩(辞辩),4.应辩(乐说)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识住处(色、受、想、行为识之安住之处):1.色识住乃以色为缘而住,与色与爱都俱为增长,2.受,3.想,4.行之于识中而住,也是如是而住(受识住乃以受为缘而住,想识住乃以想为缘而住,行识住乃以行为缘而住,都与受与爱,与想与爱,与行与爱俱为增长)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扼(扼为轭,为牛车的颈木,喻有情与烦恼不离):1.欲扼,2.有扼,3.见扼,4.无明扼。又有四法所谓四无扼(与四扼相反):1.无欲扼,2.无有扼,3.无见扼,4.无无明扼。
又有四法,所谓四净(下列的四种清净)!1.戒净,2.心净,3.见净,4.度疑净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知(有关于受、行、乐、舍的知识):1.可受而知受,2.可行而知行,3.可乐而知乐,4.可舍而知舍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威仪(有关于行、住、坐、卧的知识):1.可行则知行,2.可住则知住,3.可坐则知坐,4.可卧则知卧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思惟(有关于少、广、无量、无所有的思惟的知识):1.少思惟,2.广思惟,3.无量思惟,4.无所有思惟。又有四法,所谓四记论(四种的问答…
《九 众集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