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九)众集经{八}
大意:
佛陀在波婆城,庵婆园(芒果园),觉得背痛,欲调身心,故以舍利弗代佛说法的形式记录下来的。说法的对象为诸比丘,说法的缘起是尼干子(六师外道之一,苦行者)之逝世后,奢那教的教团就分裂为二部,其弟子们都在互相诤讼骂言,是因其法不是真正之法之故。为防佛灭后,佛教教团之诤讼分裂,而说如来之法才是真正出要之法,也就是解脱道之教。经里面所收之法,其内容为:一正法,依次是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等,而列举法相,是记述所说明的种种增一之法。此经与下面之十上经、增一经、三众经等,均具有论部的色彩,其圣教解释的集录之编纂,是值得注意的!
大意:本经叙述佛陀在波婆城时,曾患背痛,舍利弗则代佛说法。说法的缘起乃由于尼干子死后,其教团即分裂为二,弟子们则互为诤讼骂詈,其原因在于其教理之不健全,不是真实之教之故。为了防御佛陀寂灭后的教团的诤讼分裂,而阐述如来之法才为真正出要之教,也即是解脱之道。此经所集的为由于一正法,而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等,将法相增一而列举的方式的说法。
像如是的经教,乃结集者的我们,都同样的听过的:有一个时候,佛陀曾在于末罗(力士,住在拘尸那地方的种族)的地方游行,和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俱在,而渐至于波婆城(末罗族的都城),在于阇头(纯陀,工匠之子,最后供养佛而有名)的庵婆园(似芒果的树园)。
那时,世尊以十五日,月亮圆满照空之时,坐在于露地,诸比丘僧即前后围绕在那里。世尊在于夜间,由于讲说很多法,而有点疲劳之故,在讲法后,即告诉舍利弗说:「现在四方的诸比丘们都集在一处,共同精勤,捐除其睡眠(放弃睡眠而用功听法)。我现在患些背痛,欲暂时止息一下,你现在可为诸比丘们说法。」舍利弗回答说:「唯然!当如圣教!」
那时,世尊就将僧伽梨(大衣)为四牒(为床版),偃倒右胁,有如师子那样,将其足累迭而卧。
这时,舍利弗告诉诸比丘们说:「现今在此波婆城里,有一位尼干子(耆那教的教祖,以苦行为宗旨之教)命终不久,其后的弟子就分为二部,都常常在诤讼,相互在求对方的长短,迭相骂詈,各相是非而说:『我知道此法,你不知此法,你为邪见,我乃在于正法这一边。』其言语都为错乱,并没有前后秩序可言,都自称自己所言的为之真正而说:『我所言的为胜,你所说的为负。我现在能作为谈论之主,你如果有所问的话,就可以来问于我。』
诸比丘们!当时的国人,其奉承尼干的信徒们,都厌患此辈之斗讼之声,均为是由于其法并不真正之故。其教法既不真正,就无由出要(不得超生脱死),譬如朽坏之塔,已不可以再圬(不能缮治,治也无用,快倾倒之故),这并不是三耶三佛(等正觉)所说之法。诸比丘们!唯我们的释迦无上尊所说之法,才是最为真正可得出要之法,譬如新塔,乃容易而可以严饰那样,这是三耶三佛(等正觉)所说之法。诸位比丘!我们现在,应该撰集法与律(教法与戒律),以预防诤讼,使梵行(清净不淫之行)能得久立于世间,能多所饶益,使天、人都能获安。
诸比丘们!如来曾说一正法,一切的众生,都皆仰赖于食(饮食物),乃得以生存。如来所说的,又有一法,一切众生均由于行(业),而得以住立。这就是一法乃由如来所说的,应该共同把它撰集,以防诤讼,使梵行能得久立于世间,而多所饶益众生,使天、人都能获得安隐。
诸比丘们!如来乃说二种正法。第一为名,第二为色(名为心,色为身)。又有二法,第一为痴(无明),第二为爱(贪爱)。又有二法,第一为有见(常见,认为一切都为固定的实体),第二为无见(断见,主张死后断灭为无)。又有二法,第一为无惭,第二为无愧。又有二法,第一为有惭,第二为有愧(无惭为作恶,心不知耻,无愧为作恶后,心不知后悔,有惭、有愧,即和此相反可知)。又有二法,一为尽智(灭尽之智),第二为无生智(由无生而起之智,解脱后不生一
切烦恼)。又有二法,为二因二缘(二种因与缘),而生起欲爱(欲念之爱),第一就是由于净妙色(清净妙好之色,所谓客观界的色相),第二就是由于不思惟(盲目而奔走)。又有二法,由于二因二缘,而生起瞋恚(忿恨),第一为由于怨憎,第二为由于不思惟。又有二法,由于二因二缘,而生起邪见(不正确的见解,会误人误己的恶见解),第一为由于从他闻(由他人之处听来的),第二为由于邪思惟(凭自己的妄断妄想而来的恶见解)。又有二法,由于二因二缘而生于正见(八正道之一),第一乃由于从他人而听到的,第二乃由于正思惟(八正道之一)。又有二法,由于二因二缘的,第一为学解脱(解脱为脱离系缚,而离开三界的苦恼,学为学习而断妄惑),第二为无学解脱(无学就是究竟真理,而断尽妄惑,已没有再学的了,解脱则同上)。又有二法,由于二因二缘,第一为有为界(因缘所生的世界,为迷界),第二为无为界(本来自尔,并不是由于因缘所生之法,为悟界)。诸位比丘!这就是如来所说的,大众应当共同把它撰集,以防诤讼,使梵行能得久住于世间,能多所饶益众生,使天、人都能获得安隐。
诸比丘们!如来乃说三种为正法,所谓有三种不善根,第一就是贪欲,第二就是瞋恚,第三就是愚痴(也叫做三毒)。又有三法,所谓有三种善根,第一就是不贪,第二就是不恚,第三就是不痴(不贪欲、不瞋恚、不愚痴,和贪瞋痴为正相反,是不恶,不毒的三种善的根本。)又有三法,所谓有三种不善行,第一就是不善的身行,第二就是不善的口行,第三就是不善的意行(以上为身口意的三种不善之业)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不善行,就是身的不善行、口的不善行,意的不善行(身口意三不善行为三种的不善之业,和上面的三恶业同)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恶行,为1.身的恶行,2.口的恶行,3.意的恶行(身口意之三恶业,和上二项同类)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善行,为1.身的善行,2.口的善行,3.意的善行(身口意三种的善行,和上面之三恶业相反,为三善根)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不善之想(想为将事物之相,浮在于心上,为起身口意之业因,所谓心性作用是),为1.欲想,2.瞋想,3.害想是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善想,为1.无欲想,2.无瞋想,3.无害想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不善思(思为思惟、为使心造作的作用),为1.欲思,2.恚思,3.害思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善思,为无欲思、无患思、无害思。
又有三法,所谓三福业(三种可以导致于福报的基本行为),为1.施业(布施的福业),2.平等业(平等为慈,不分贵贱贫富,都以平等心对待,南传为戒业),3.思惟业(思惟为发智,由于定而致于智之启发,南传为修业)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受(感受性的,也就是感觉),为1.乐受,2.苦受,3.不苦不乐受(舍受)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爱(三种根本欲动),为1.欲爱(欲界的爱念),2.有爱(色界的爱念),3.无有爱(无色界的爱念)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种有漏(漏为烦恼),为1.欲漏(欲界的烦恼),2.有漏(上二界的烦恼),3.无明漏(无明能令人漏落于生死,为三界的通惑)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火(火喻烦恼),为1.欲火,2.恚火,3.愚痴之火是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求(三种欲望希求),为1.欲求,2.有求,32.梵行之求是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增盛(为三种至上至尊,而能左右吾人者),为1.我增盛,2.世增盛,3.法增盛是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界(三不善界),为1.欲界, 2.恚界,3.害界是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界(三善界),为1.出离界,2.无恚界,3.无害界是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界(其它的三界),为1.色界,2.无色界,3.尽界(灭界)是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聚(三学),为1.戒聚,2.定聚,3.慧聚是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戒(三种增盛之修行),为1.增盛戒,2.增盛定,3.增盛慧是。
又有三法,所谓三三昧(三种禅定),为1.空三昧。2.无愿三昧,3.无相三昧是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相(相为将显现在于外面的事物的相状,而想象于心之义),为1.止息相,2.精勤相,3.舍相是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明(三种的智明,已除尽烦恼,知道三事而通达无碍之义),为1.自识宿命智明(了知自己和众生的宿命的智明),2.天眼智明(其天眼的智明,了知众生的一切,如生时死时等事),3.漏尽智明(解脱漏心,证得四谛的真理的灭尽有漏的智明)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种变化(依于神通力,而能现奇迹),第一为神足变化(以神通力的变化去教化众生),第二为知他心随意说法(以神力而能了知众生的一切,而施教化),第三为教诫(以神力而能依众生的智愚,而依教理去教化)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欲生本(由于三种欲,而为再生的根本),第一就是由于现欲,而欲生人天,第二就是由于化欲,而欲生于化自在天(化乐天,第五层天),第三就是由于他化欲,而欲生于他化自在天(第六层天)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乐生(三种产生安乐的根本之三种天),第一就是众生自然的成办,而生欢乐之心,有如梵光音天之初始生时那样(初禅顶),第二为有众生。以念为乐,而自唱『善哉!』有如光音天那样(二禅顶),第三为得止息乐,有如遍净天那样(三禅顶)。
又有三种法,所谓三苦,为1.行苦(诸法迁流无常,逼恼身心之苦。通常为色界之苦),2.苦苦(苦中之苦,为欲界的种种苦),3.变易苦(变易无常,所谓坏苦,通常是指无色界之苦)。又有三法,所谓三根(知根之三种),为1.末知欲知根(未知当知根。以意、乐、喜、舍、信、勤、念、定、慧之九根为其体。其体均为胜故,…
《九 众集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