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九 衆集經

   (九)衆集經{八}

  大意:

  佛陀在波婆城,庵婆園(芒果園),覺得背痛,欲調身心,故以舍利弗代佛說法的形式記錄下來的。說法的對象爲諸比丘,說法的緣起是尼幹子(六師外道之一,苦行者)之逝世後,奢那教的教團就分裂爲二部,其弟子們都在互相诤訟罵言,是因其法不是真正之法之故。爲防佛滅後,佛教教團之诤訟分裂,而說如來之法才是真正出要之法,也就是解脫道之教。經裏面所收之法,其內容爲:一正法,依次是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等,而列舉法相,是記述所說明的種種增一之法。此經與下面之十上經、增一經、叁衆經等,均具有論部的色彩,其聖教解釋的集錄之編纂,是值得注意的!

  大意:本經敘述佛陀在波婆城時,曾患背痛,舍利弗則代佛說法。說法的緣起乃由于尼幹子死後,其教團即分裂爲二,弟子們則互爲诤訟罵詈,其原因在于其教理之不健全,不是真實之教之故。爲了防禦佛陀寂滅後的教團的诤訟分裂,而闡述如來之法才爲真正出要之教,也即是解脫之道。此經所集的爲由于一正法,而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等,將法相增一而列舉的方式的說法。

  像如是的經教,乃結集者的我們,都同樣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曾在于末羅(力士,住在拘屍那地方的種族)的地方遊行,和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俱在,而漸至于波婆城(末羅族的都城),在于阇頭(純陀,工匠之子,最後供養佛而有名)的庵婆園(似芒果的樹園)。

  那時,世尊以十五日,月亮圓滿照空之時,坐在于露地,諸比丘僧即前後圍繞在那裏。世尊在于夜間,由于講說很多法,而有點疲勞之故,在講法後,即告訴舍利弗說:「現在四方的諸比丘們都集在一處,共同精勤,捐除其睡眠(放棄睡眠而用功聽法)。我現在患些背痛,欲暫時止息一下,你現在可爲諸比丘們說法。」舍利弗回答說:「唯然!當如聖教!」

  那時,世尊就將僧伽梨(大衣)爲四牒(爲床版),偃倒右脅,有如師子那樣,將其足累疊而臥。

  這時,舍利弗告訴諸比丘們說:「現今在此波婆城裏,有一位尼幹子(耆那教的教祖,以苦行爲宗旨之教)命終不久,其後的弟子就分爲二部,都常常在诤訟,相互在求對方的長短,疊相罵詈,各相是非而說:『我知道此法,你不知此法,你爲邪見,我乃在于正法這一邊。』其言語都爲錯亂,並沒有前後秩序可言,都自稱自己所言的爲之真正而說:『我所言的爲勝,你所說的爲負。我現在能作爲談論之主,你如果有所問的話,就可以來問于我。』

  諸比丘們!當時的國人,其奉承尼幹的信徒們,都厭患此輩之鬥訟之聲,均爲是由于其法並不真正之故。其教法既不真正,就無由出要(不得超生脫死),譬如朽壞之塔,已不可以再圬(不能繕治,治也無用,快傾倒之故),這並不是叁耶叁佛(等正覺)所說之法。諸比丘們!唯我們的釋迦無上尊所說之法,才是最爲真正可得出要之法,譬如新塔,乃容易而可以嚴飾那樣,這是叁耶叁佛(等正覺)所說之法。諸位比丘!我們現在,應該撰集法與律(教法與戒律),以預防诤訟,使梵行(清淨不淫之行)能得久立于世間,能多所饒益,使天、人都能獲安。

  諸比丘們!如來曾說一正法,一切的衆生,都皆仰賴于食(飲食物),乃得以生存。如來所說的,又有一法,一切衆生均由于行(業),而得以住立。這就是一法乃由如來所說的,應該共同把它撰集,以防诤訟,使梵行能得久立于世間,而多所饒益衆生,使天、人都能獲得安隱。

  諸比丘們!如來乃說二種正法。第一爲名,第二爲色(名爲心,色爲身)。又有二法,第一爲癡(無明),第二爲愛(貪愛)。又有二法,第一爲有見(常見,認爲一切都爲固定的實體),第二爲無見(斷見,主張死後斷滅爲無)。又有二法,第一爲無慚,第二爲無愧。又有二法,第一爲有慚,第二爲有愧(無慚爲作惡,心不知恥,無愧爲作惡後,心不知後悔,有慚、有愧,即和此相反可知)。又有二法,一爲盡智(滅盡之智),第二爲無生智(由無生而起之智,解脫後不生一

  切煩惱)。又有二法,爲二因二緣(二種因與緣),而生起欲愛(欲念之愛),第一就是由于淨妙色(清淨妙好之色,所謂客觀界的色相),第二就是由于不思惟(盲目而奔走)。又有二法,由于二因二緣,而生起瞋恚(忿恨),第一爲由于怨憎,第二爲由于不思惟。又有二法,由于二因二緣,而生起邪見(不正確的見解,會誤人誤己的惡見解),第一爲由于從他聞(由他人之處聽來的),第二爲由于邪思惟(憑自己的妄斷妄想而來的惡見解)。又有二法,由于二因二緣而生于正見(八正道之一),第一乃由于從他人而聽到的,第二乃由于正思惟(八正道之一)。又有二法,由于二因二緣的,第一爲學解脫(解脫爲脫離系縛,而離開叁界的苦惱,學爲學習而斷妄惑),第二爲無學解脫(無學就是究竟真理,而斷盡妄惑,已沒有再學的了,解脫則同上)。又有二法,由于二因二緣,第一爲有爲界(因緣所生的世界,爲迷界),第二爲無爲界(本來自爾,並不是由于因緣所生之法,爲悟界)。諸位比丘!這就是如來所說的,大衆應當共同把它撰集,以防诤訟,使梵行能得久住于世間,能多所饒益衆生,使天、人都能獲得安隱。

  諸比丘們!如來乃說叁種爲正法,所謂有叁種不善根,第一就是貪欲,第二就是瞋恚,第叁就是愚癡(也叫做叁毒)。又有叁法,所謂有叁種善根,第一就是不貪,第二就是不恚,第叁就是不癡(不貪欲、不瞋恚、不愚癡,和貪瞋癡爲正相反,是不惡,不毒的叁種善的根本。)又有叁法,所謂有叁種不善行,第一就是不善的身行,第二就是不善的口行,第叁就是不善的意行(以上爲身口意的叁種不善之業)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不善行,就是身的不善行、口的不善行,意的不善行(身口意叁不善行爲叁種的不善之業,和上面的叁惡業同)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惡行,爲1.身的惡行,2.口的惡行,3.意的惡行(身口意之叁惡業,和上二項同類)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善行,爲1.身的善行,2.口的善行,3.意的善行(身口意叁種的善行,和上面之叁惡業相反,爲叁善根)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不善之想(想爲將事物之相,浮在于心上,爲起身口意之業因,所謂心性作用是),爲1.欲想,2.瞋想,3.害想是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善想,爲1.無欲想,2.無瞋想,3.無害想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不善思(思爲思惟、爲使心造作的作用),爲1.欲思,2.恚思,3.害思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善思,爲無欲思、無患思、無害思。

  又有叁法,所謂叁福業(叁種可以導致于福報的基本行爲),爲1.施業(布施的福業),2.平等業(平等爲慈,不分貴賤貧富,都以平等心對待,南傳爲戒業),3.思惟業(思惟爲發智,由于定而致于智之啓發,南傳爲修業)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受(感受性的,也就是感覺),爲1.樂受,2.苦受,3.不苦不樂受(舍受)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愛(叁種根本欲動),爲1.欲愛(欲界的愛念),2.有愛(色界的愛念),3.無有愛(無色界的愛念)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種有漏(漏爲煩惱),爲1.欲漏(欲界的煩惱),2.有漏(上二界的煩惱),3.無明漏(無明能令人漏落于生死,爲叁界的通惑)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火(火喻煩惱),爲1.欲火,2.恚火,3.愚癡之火是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求(叁種欲望希求),爲1.欲求,2.有求,32.梵行之求是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增盛(爲叁種至上至尊,而能左右吾人者),爲1.我增盛,2.世增盛,3.法增盛是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界(叁不善界),爲1.欲界, 2.恚界,3.害界是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界(叁善界),爲1.出離界,2.無恚界,3.無害界是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界(其它的叁界),爲1.色界,2.無色界,3.盡界(滅界)是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聚(叁學),爲1.戒聚,2.定聚,3.慧聚是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戒(叁種增盛之修行),爲1.增盛戒,2.增盛定,3.增盛慧是。

  又有叁法,所謂叁叁昧(叁種禅定),爲1.空叁昧。2.無願叁昧,3.無相叁昧是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相(相爲將顯現在于外面的事物的相狀,而想象于心之義),爲1.止息相,2.精勤相,3.舍相是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明(叁種的智明,已除盡煩惱,知道叁事而通達無礙之義),爲1.自識宿命智明(了知自己和衆生的宿命的智明),2.天眼智明(其天眼的智明,了知衆生的一切,如生時死時等事),3.漏盡智明(解脫漏心,證得四谛的真理的滅盡有漏的智明)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種變化(依于神通力,而能現奇迹),第一爲神足變化(以神通力的變化去教化衆生),第二爲知他心隨意說法(以神力而能了知衆生的一切,而施教化),第叁爲教誡(以神力而能依衆生的智愚,而依教理去教化)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欲生本(由于叁種欲,而爲再生的根本),第一就是由于現欲,而欲生人天,第二就是由于化欲,而欲生于化自在天(化樂天,第五層天),第叁就是由于他化欲,而欲生于他化自在天(第六層天)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樂生(叁種産生安樂的根本之叁種天),第一就是衆生自然的成辦,而生歡樂之心,有如梵光音天之初始生時那樣(初禅頂),第二爲有衆生。以念爲樂,而自唱『善哉!』有如光音天那樣(二禅頂),第叁爲得止息樂,有如遍淨天那樣(叁禅頂)。

  又有叁種法,所謂叁苦,爲1.行苦(諸法遷流無常,逼惱身心之苦。通常爲色界之苦),2.苦苦(苦中之苦,爲欲界的種種苦),3.變易苦(變易無常,所謂壞苦,通常是指無色界之苦)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根(知根之叁種),爲1.末知欲知根(未知當知根。以意、樂、喜、舍、信、勤、念、定、慧之九根爲其體。其體均爲勝故,…

《九 衆集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一○ 十上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