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以知道其根之優勝的程度。在見道位爲未知當知根),2.知根(已知根,在修道位爲之已知根),3.知已根(俱知根,在無學位爲俱知根。請參閱本
人譯述之俱舍學一二八頁的末段。)又有叁法,所謂叁堂(生活樣式的叁種住處),爲1.賢聖堂,2.天堂,3.梵堂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發(叁種舉發人罪之事),爲1.見發,2.聞發,3.疑發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論(議論的叁種原因),爲1.過去有如此之事,有如此之論,2.末來有如此之事,有如是之論,3.現在有如此之事,有如此之論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聚(叁種決定衆生之類),爲1.正定聚(得正定能證果之類),2.邪定聚(行惡業,會墮惡道之類),3.不定聚(尚末決定會趣向于升或墮之類)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愛(叁種憂悲)1.身憂,2.口憂,3.意憂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長老(比丘之上尊的叁類),1.年耆長老,2.法長老,3.作長老。又有叁法,所謂叁眼,1.肉眼(吾人所具有之眼),2.天眼(能觀照顯露,或不顯露的物體),3.慧眼(能照一切法之眼)。諸比丘們!這就是如來所說的正法,都應共同把它撰集起來,以防诤訟,使梵行能得久立于世間,能多所饒益,能使天、人獲得安隱。
諸比丘們!如來曾說四種正法,所謂口的四惡行,第一就是妄語,第二就是兩舌,第叁就是惡口,第四就是绮語。又有四種法,所謂口的四種善行。第一就是實語,第二就是軟語,第叁就是不绮語,第四就是不兩舌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不聖語:爲1.不見言見(對于某事物並不看見,而說他看見),2.不聞言聞(對于某事物並不聽到,而說他曾經聽過),3.不覺言覺(對于真理並不覺悟,而說他已覺悟),4.不知言知(對于真理並不證知,而說他已證知。)又有四法,所謂四聖語。1.見則言見(對于某事物曾經看見,就說他已看見),2.聞則言聞(對于某事曾經聽過,就說他聽過),3.覺則言覺(對于真理已覺悟,就說他已覺悟),4.知則言知(對于真理已證知,就說他已證知)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種食:1.抟食(固形的飲食物,段食),2.觸食(感觸喜樂之事物,以長養身者),3.念食(以思考、意志作用以資身者),4.識食(以意識而支持有情的身命)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受(四法攝受,對于苦行與樂行,而爲有苦樂之報的四種類組):1.有現行苦行,後受苦報(行錯了路的苦行,只耗自己的身心,而不得樂果,只會得苦報耳),2.有現作苦行,後受樂報(現在用功苦練,後來能得樂果),3.有現作樂行,後受苦報(現世享樂,福盡氣消,後世會受苦報),4.有現作樂行,後受樂報(現在世修正確而安樂之行,後世仍然會受安隱快樂的果報)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受(四種執受取著):1.欲受(執受欲念),2.我受(執取爲我),3.戒受(把受戒律),4.見受(執取己見)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縛(四種令身心受系縛者):1.貪欲身縛(由貪欲而縛系身心),2.瞋恚身縛(被忿恨心所縛其身心),3.戒盜身縛(被戒律所惱,如戒禁取見),4.我見身縛(所謂執此爲實,也就是對于教理的執著)。
又有四法,所謂四刺(四種如刺棘,也就是障礙):1.欲刺(貪欲如刺),2.恚刺(瞋恚如刺),3.見刺(邪見如刺),4.慢刺(我慢如刺)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生(四種出生的形態,也就是出生時的形式):1.卵生(由卵而生的鳥獸動物),2.胎生(由胞胎而出生的),3.濕生(由濕氣的因緣而生的微生物),4.化生(變化而生的有情)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念處(如實而觀察身內外的一切,所謂身受心法之觀察):于是(這樣的),1.比丘內身身觀(觀察內身爲不清淨之物),而精勤不懈的憶念不忘,以期舍棄對于世間的貪憂;對于外身身觀(對于身外的色相之觀察,也同樣的認爲是不清淨),而精勤不懈,憶念不忘,以期舍棄對于世間的貪憂;對于內外身身觀(對于自身和身外之物,均觀察爲不清淨),而精勤不懈,而憶念不忘,以期舍棄對于世間的貪憂。2.受(觀受是苦),3.意(觀心無常),4
法(觀法無我)等觀察,也同樣的如對于觀察內身、外身、內外身那樣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意斷(四正勤):于是(像這樣的),比丘!1.對于末生起的惡法,要用方便而使其不生起,2.已生起的惡法,要方便而使其消滅,3.未生起的善法,應方便而使其生起,4.已生起的善法,應方便而思惟,而使其增廣。
又有四法,所謂四神足(四如意足,爲四種禅定)。于是,比丘!1.思惟欲定滅行(欲神足,欲于加行位起此定,依于欲之力,故定引發而起),2.精進定(勤神足,在加行位勤修此定,依勤之力,故定引發而起),3.意定(心神足,于加行位,一心專注依心之力,故定引發而起),4.思惟定,也是如是(思惟定爲觀神足,于加行住觀察理,依觀之力,故定引發而起。所謂四神足乃次于四意斷,也就是四正勤所修之法。前面之四念處中,乃修實智慧,四意斷,也就是四正勤中,而修正精進。精進乃智慧增多,而定力小弱,這裏乃得四種之定,以攝心,則定慧均等,所願皆得,故名如意足。又名神足)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禅:于是(就這樣的),身爲比丘的,1.能除欲,除惡不善之法,有覺(尋),有觀(伺),由于離而生的喜與樂(離生喜樂地),而入于初禅。2.滅除有覺(尋),有觀(伺),而致于內信一心,而無覺、無觀,而由于禅定而生的喜樂(定生喜樂地),入于第二禅。3.離開喜而修習舍,而進于念,而自知身樂,爲諸聖所求的憶念舍之樂(離喜妙樂地),而入于第叁禅。4.離開喜與樂之行,滅除先前之憂與苦,而爲不苦不樂,而舍念清淨(舍念清淨地),而入于第四禅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梵堂(四無量心)。第一爲慈,第二爲悲,第叁爲喜,第四爲舍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無色定(無色界之四空處天):于是(就是這樣的),比丘!1.超越一切的色想,事先滅盡瞋恚之想,而不念異想,只思惟無量空處(空無邊處),2.舍棄此無量空處後,而入于識處(識無邊處),3.舍棄識無邊處後,而入于不用處(無所有處),4.舍棄不用處(無所有處)後,而入于有想無想處(非想非非想處)。
又有四法,所謂四法足(對于衣食住藥之四法能知足):1.不貪法足,2.不瞋法足,3.正念法足,4.正定法足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賢聖族(有關于四依,也就是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醫藥):于是,比丘!對于衣服能知足,得到好的也不喜,得到惡的也不憂,不染汙,不執著,知道有所禁忌,知道出要之路,在于此法當中精勤不懈。而成辦其事,至于無閥無減,同時也能教化他人成辦此事,這就是第一知足,而住于賢聖族。從本以來,至于今天,未常惱亂。諸天、惡魔、梵天、沙門,婆羅門、天神,以及世間的人,都不能毀罵。有關于2.飯食,3.床臥之其(臥具),4.病瘦時的醫藥,對于這些生身須用之物,都是一樣的知足,都和衣服之項同樣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攝法(待人接物
的基本條件):1.惠施,2.愛語,3.利人(利行),4.等利(同事)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須陀洹支(入流,四種入聖人之流的基本要素:對于佛、法、僧、戒,而得不壞的淨信):比丘!對于1.佛陀而得無壞之信念,對于2.法,對于3.僧,對于4.戒,而得無壞的淨信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受證(四種應證之法):1.見色受證(死生之事,應由眼證),2.身受滅證(八解脫,應由身證),3.念宿命證(宿住之事,應由念證),4.知漏盡證(漏盡,應由慧證)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道(四種神通道):1.苦遲得,2.苦速得,3.樂遲得,4.樂速得。
又有四法,所謂四聖谛(四種由佛陀所知見而證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):1.苦聖谛,2.苦集聖谛,3.苦滅聖谛,4.苦出要聖谛(通說的苦、集、滅、道)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沙門果(四種阿羅漢果):1.須陀洹果(入流,初果阿羅漢),2.斯陀含果(一來,二果),3.阿那含果(不還,叁果),4.阿羅漢果(無生、解脫、涅槃,爲四果)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處:1.實處,2.施處,3.智處,4.上息處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智:1.法智(證法的真理之智),2.未知智(世俗智,世人所起之智,帶有煩惱之智),3.等智(模擬之智,境智均類似于法智之智),4.知他人心智(能觀察他心,知其善惡邪正。其它請參酌俱舍學叁二五頁)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辯才(四無礙解、四無礙智):1.法辯,2.義辯,3.詞辯(辭辯),4.應辯(樂說)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識住處(色、受、想、行爲識之安住之處):1.色識住乃以色爲緣而住,與色與愛都俱爲增長,2.受,3.想,4.行之于識中而住,也是如是而住(受識住乃以受爲緣而住,想識住乃以想爲緣而住,行識住乃以行爲緣而住,都與受與愛,與想與愛,與行與愛俱爲增長)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扼(扼爲轭,爲牛車的頸木,喻有情與煩惱不離):1.欲扼,2.有扼,3.見扼,4.無明扼。又有四法所謂四無扼(與四扼相反):1.無欲扼,2.無有扼,3.無見扼,4.無無明扼。
又有四法,所謂四淨(下列的四種清淨)!1.戒淨,2.心淨,3.見淨,4.度疑淨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知(有關于受、行、樂、舍的知識):1.可受而知受,2.可行而知行,3.可樂而知樂,4.可舍而知舍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威儀(有關于行、住、坐、臥的知識):1.可行則知行,2.可住則知住,3.可坐則知坐,4.可臥則知臥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思惟(有關于少、廣、無量、無所有的思惟的知識):1.少思惟,2.廣思惟,3.無量思惟,4.無所有思惟。又有四法,所謂四記論(四種的問答…
《九 衆集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