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我又叫人將他扶轉,使其左臥、右臥,反複的谛觀他。發見他已不再會屈伸、視瞻、.說話,我乃由于此,而知道必定沒有他世間。」
迦葉又說:「諸有智慧的人,乃以譬喻而得以了解,現在我應當爲你引喻:從前有一個國家,不曾聞到貝聲,這時有一位善能吹貝的人到了那國家。他進入一村內,執拿其貝吹叁次,然後放置在地。這時,村裏的男女們,聞聲而驚動,就都往
其處去問他而說:『這是甚麼聲音?會哀和清徹,乃至于如是呢?』那個人指其貝而說:『就是此物的聲音。』這時,那些村人都用手去觸貝而說:『爾可作聲!爾可作聲!(貝啊!發出聲音來吧!)』然而其貝都不鳴聲。貝主就取貝叁吹後放置于地。這時,村人說:『剛才的美聲,並不是貝之力。乃由于有手有口(用手用口)和有氣(用氣)去吹它,然後才會鳴聲的。』人也是如是,由于有其壽,有其識,有息(呼吸)的出入,就能屈伸、視瞻、語言。假如沒有壽,沒有識,沒有出入息的話,就不會再有屈伸、視瞻、語言的了。」
又對婆羅門說:「你現在應該要舍棄此惡邪見,不可爲它而長夜自增苦惱。」婆羅門說:「我乃不能舍棄的。爲甚麼呢?因爲我自出生以來,就長夜的諷誦它,都翫習堅固,怎麼可以舍棄呢?」
迦葉又說:「諸有智慧的人,乃以譬喻而得以了解的,我現在應當更爲你引喻:
在過去久遠之時,有一個國土,其國土位于邊疆,人民乃荒壞。其國有二人,一爲有智,一爲愚癡,他們自相謂言:『我是你的親族,和你一同出城去采稆(采拾野生的谷物),以便求取錢財。』就這樣的相隨而到達一空聚(空地積物之處),看見地上有麻,智者就對愚者說:『我們同取而帶回去。』此時,他們二人就各取一擔,又過了前村,看見有麻縷,其中的那一位智者說:『麻縷已成功(成就),這很輕細,可取回去。』其中之一愚人說:『我已經取麻了,已經系縛得非常的牢固,不能舍棄它啊!』其中的那一位智者就取麻縷,重新擔上而去。又再共同前進時,看見有麻布,其中的一智者說:『麻布已成功(已織成爲布),爲輕細可以取回去。』那位愚者說:『我已取麻,已系縛得很牢固,不能再舍棄。』其中的那位智者,就舍棄麻縷而取布,自能擔得起之重。又共同前進,看見有劫貝(樹綿花爲綿),其中那位智者說:『劫貝的價值很
貴,又輕細可取。』那個人說:『我已經取麻了,已把它系縛得很牢固,赍來道遠(從遠處擔過來的,已經過這麼遠路了),不能舍棄它。』這時,那一位有智者就舍棄麻布而取劫貝。
像如是的前進,又發見劫貝縷(綿絲),其次發見白疊(綿布),依次而發見白銅,發見白銀、發見黃金,其中那一位有智的人說:『假如沒有黃金的話,當應取白銀,如果沒有白銀的話,就當取白銅,乃至麻縷,假如沒有麻縷的話,即當取麻而已。然而,現在于此村裏有好多的黃金,爲衆寶物當中最上之物!你應該舍棄麻,而我即應當舍棄銀,同取黃金,自己負得起的重量回去爲是。』那一個人說:『我已取這些麻,又把它系縛得很牢固,赍來道遠(擔這些物而經過這麼遠的路了),我不能舍棄它啊!你如果欲取的話,自當隨著自己的意去取好了。』那一位有智慧的人,就舍棄銀而取金,重擔而回歸其家。親族們遙見那人大得金寶,就很歡喜的去奉迎他。這時,得金的人看見親戚們之歡迎,就又大歡喜。那位無智慧的人,乃負麻而歸其居家,親族們看這種情形,都不悅,也不去迎接他,那位負麻的人即倍增其憂愧。婆羅門啊!你現在應該要舍棄過去的惡習與邪見,不可因邪見而長夜自增苦惱,有如負麻之人那樣的取意堅固,不取金寶,而負麻回去,只有空自疲勞,親族又不悅,都長夜貧窮,自增憂苦啊!」
婆羅門說:「我始終不能舍棄此見解的。爲甚麼呢?因爲我乃以此見解去多所教授他人,多所饒益他人。四方的諸王都聽我的名稱,也盡知我是一位主張斷滅之學的人(斷見之論,死後甚麼也沒有)。」
迦葉又說:「諸有智慧的人,以譬喻而得解,我現在應當更爲你引喻:在很久以前之時,有一國土,其國土乃位于邊疆,人民都荒壞。那時,有一些商人,計有一千乘車,經過其國土,水谷與薪草,都不
能供足自己之用,這時,商主乃念而說:我們的伴侶非常的多,水谷、薪草都不夠足用,現在甯可分爲二分(二隊),其中一分人員在于前面發引。在其前面發引的導師(引導者),看見有一人,身體非常的龐大,眼睛赤而面黑,以泥塗在其身上,遙見從遠處而來,就問他而說:『你從甚麼地方來的呢?』回答說:『我乃從前村而來的。』又問他說:『你所來的地方,是否有好多的水谷與薪草嗎?』那個人回答說:『我所來的地方,乃有豐富的水谷與薪草,並沒有缺乏。我在半路遇到天空降下暴雨,那個地方有好多的水,也有豐富的薪草。』又對商主說:『你們的車上如果有谷草的話,就可以統統把它捐棄,那個地方很豐富的,不須爲了這些物而使車輛加重。』
這時,那位商主乃對衆商人說:『我剛才在前行時,遇見一人,眼睛赤而面黑,將泥塗在其身上,我乃遙問而說:你從甚麼地方來的呢?那人就回答我說:我乃從前村而來的。我又問他:你所來的地方,是否有豐富的水與谷,以及薪草嗎?他回答我說:那個地方乃非常的豐富的。又對我說:剛才在中途時遇天降下暴雨,那個地方有很多的水,又有豐富的薪草。又對我說:你們的車上如果有谷草的話,就可以統統把它捐棄,那個地方乃非常的豐富的,不須使車加重。你們應該各棄諸谷草,可以輕車而速進。』就這樣的聽其所說之語,各人都捐棄谷草,都輕車速進。
像如是的經過一天,都看不見有水草,經過二天、叁天,乃至七天,都看不見有水草的地方。這時,商人乃困窮在于曠澤,就被鬼所食。其後面的一部人,又依次而前進。其商主在于這時又見一人,眼睛赤而面黑,以泥塗在其身上,遙見時就問他而說:『你從其麼地方來的呢?』那個人回答說:『從前村來的。』又問:『你所來的地方,有豐富的水谷、薪草嗎?』那個人回答說:『是的!非常的豐富的。』又對商主說:『我在中途時,遇天降下暴雨,那個地方有很多的水,薪草也非當的豐富。』同時又對商主說:『你們的車上如果有谷草的話,便可統統捐棄,因爲那邊自有豐富的,不須要這樣的使車輪這麼的重荷。』
那時,商主就還向諸商人們說:『我剛才在前面行走時遇見一個人,他對我這樣說:你們的車上如果有谷草的話,可以統統捐棄,那個地方自爲豐有,不須重車而行。』商主說後,同時對他們說:『我看你們的谷草還是謹慎一些,不可隨便把它捐棄,須得新的谷草,然後方可舍棄。爲甚麼呢?因爲須有新陳相接,然後才能得以度過此曠野的。』這時,那些商人就依其言,而以重車而行。像如是經過一天,看不到水草,經過二天、叁天,乃至七天,還是看不到,唯有看見前隊之人之被鬼所食的遺留下來的骸骨的狼藉而已。
婆羅門!那位赤眼黑面的,就是羅剎鬼(暴惡鬼)。那些隨你之教的人,其長夜受苦的情形,也和他們一樣。前部(前隊)的商人沒有智慧之故,就隨著導師(導引)之語,而自沒其身。婆羅門!諸有沙門、婆羅門之爲精進而有智慧的,如有所言說,而承用其教言的話,就會長夜獲安,有如那些後部(後隊)的商人之有智慧之故,得以免除其危難。婆羅門!你現在甯可舍棄此惡見,不可長夜自增其苦惱。」
婆羅門說:「我始終不能舍棄我的見解的。假如有人來強谏我的話,只會生我之忿怒而已,終究不會舍棄我所見的。」
迦葉又說:「諸有智慧的人,以譬喻而得解,我現在當再爲你引喻:在過去久遠之前,有一個國土,其土因位于邊疆,人民乃荒壞,這時有一個人,好喜養豬,曾到其它的空村,見有幹糞,就自念而說:這個地方有豐富的糞便,我的豬豚很饑餓,現在當取草葉包裹這些幹糞,戴在于頭上回去爲妙。于是,就去尋取草葉,裹糞而戴在于頭上將回去,行至于中途時,不巧而逢遇天空降下大雨,糞汁因之而流下來,至于腳跟,衆人看見後,都說:『此人爲狂人!糞塗爲臭穢之物,假如爲天晴時,尚且不應該戴在頭上,何況是大雨當中,怎麼可以戴在頭上而行呢?』那個人卻反而忿怒,逆罵詈言而說:『你們自己爲愚癡的!你們不知我家的豬豚饑餓的情形,你們如知道的話,就不會說我爲癡的了。』婆羅門!你現在甯可舍棄此惡見,不可執守迷惑,而長夜受苦。如那位癡子戴糞而行,受衆人诃谏時,卻反而起瞋罵,而說他人不知其豬豚饑餓。」婆羅門對迦葉說:「你們如說行善能生天,死後勝于生的話,你們就應當以刀自刎,或者飲毒而死,或者五縛其身體,自投于高岸,而現在卻貪生而不能自殺,由此則知死後不勝于生的。」
迦葉又說:「諸有智慧的人,乃以譬喻而得解,我現當再爲你引喻:往昔之時,在此斯波酰村裏,有一位梵志,是一位耆舊長宿,年齡已到一百二十。他有二位妻妾,一位先有子,一位爲剛懷娠。這時,那位梵志不久之後,乃告命終。其大母(梵志的正室)之子,乃對其小母(梵志的妾婦)說:『所有的財寶,都盡應皈于我,你沒有分的。』這時小母說:『你且小等待,須待我的分娠。假如生男的話,就應有一分財産,如果生女的話,您就自爲她嫁娶,當得應有的財物的。』大母子殷勤再叁的索財,小母也回答如初。大母子還是急迫不已,這時,那位小母就用利刀去自決其腹(割破其肚子),以便知道肚子之孕爲男或爲女。」
又對婆羅門說:「小母于今自殺,又害了其胎子,你這位婆羅門也是如是。既自殺身,又欲殺人。如沙門、婆羅門,精勤修善,具足了戒德,而久存于世間的話,就會多所饒益,天人都會獲安。我現在最後爲你引喻,當使你知道惡見之殃。往昔之時,在此斯波酰村裏有二位伎人,乃善于弄丸(丸狀樹子作成的骰子),二人曾角鬥(賭博)其伎,一人得勝。這時,不如(輸的)人對得勝者說:『今日且停,明天當再共試。』其不如人的,就歸家中,取那戲丸,將毒藥塗在其上,然後曝它而使其幹。翌日則持此丸,詣于勝者之處,而對他說:『可以再來角伎。』就向前去共同伎戲(賭博)。首先即以毒丸(塗毒藥之骰子)授與那位得勝者。那位得勝者即吞(吞對自己不利的骰子)。那位不如的人又授與毒丸,得勝者得此丸後,又隨吞下去(吞下對于自己不利的骰子)。吞下後,其毒氣乃在于身內轉行,全身都戰動(中毒而動)。這時,不如的人,就以偈罵詈而說:
吾以藥塗丸而汝吞不覺小伖汝爲吞久後自當知
(我用藥塗在于骰丸上,而你卻吞下而不覺知爲有毒。小伎!你卻會吞骰子!久後自會知道哩!)
迦葉並對婆羅門說:「你現在應該快舍棄此惡見,不可再執迷,而自增其苦毒,有如那位伎人之吞毒而不自覺。」
這時,婆羅門白迦葉說:「尊者您最初設那日月之喻時,我在于那個時候就已了解了。所以會和您往返問答,不隨時而接受的原因,乃欲拜見迦葉您的辯才智慧,以便生牢固之信而已。我現在已信受,願皈依迦葉您!」迦葉回答說:「你不可以皈依于我,應該如我所歸依無上尊(指佛陀)那樣,你應當皈依于佛。」婆羅門說:「不知所皈依的無上尊,現在在于何處?」迦葉回報說:「現在我師世尊,已滅度不久。」
婆羅門說:「世尊如在世時,則不管在遠近,我當親自去拜見,去皈依禮拜。現在聽迦葉您說,如來已滅度,現在就皈依滅度的如來,以及法,和衆僧。迦葉!且聽許我在于正法當中爲優婆塞!自今已後,盡形壽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欺人(不妄語)、不飲酒,我現當爲一切,作大施(大布施供養)。」
迦葉對他說:「如果你宰殺衆生,撾打僮仆(急推而鞭鞑人),去設布施大會的話,這就不是淨福。又如硗確的薄地(貧瘠之地),多生荊棘,即使在其中種植的話,必定沒有所獲那樣,你如果宰殺衆生,撾打僮仆,而去作布施大會,去布施那些邪見之衆的話,這並不是淨福。假如你舉行大施,不殺害衆生,不用杖楚(樸撻犯禮者的用具)去加在僮仆之身,而歡喜設會,而去布施清淨之衆的話,就罷獲得大福利的。有如在良田裏,隨時種植的話,必定能獲得果實那樣的。」婆羅門說:「迦葉!自今以後,當會淨施衆僧,不會使其有斷絕。」
這時,有一位少年的梵志,名叫摩頭(摩頭譯爲少年的梵志,其名爲優多羅),立在于弊宿梵志的後面,弊宿就回顧而對他說:「我現在欲設一切的大施,你就去爲我經營處分(設法籌妥)。」這時,年少的梵志聽弊宿之言後,就去爲他設法,去經營而大行布施後,曾作如是之語而說:「願使弊宿今世、後世,都不獲得福報。」
這時弊宿聽說那位年輕的梵志去經營布施後,曾作如是之語:「願使弊宿在于今世與後世,都不獲得果報。」就命梵志去對那位年輕之人說:「你是否有作如是之言嗎?」回答說:「是的!實在曾經說過這種話。爲甚麼呢?因爲現在所設的食物,乃爲麄澀弊惡之物,而用此粗食去布施僧伽。假如用以示王,王尚且不能用手去暫向(不肯用手去觸食物),更何況當會食它呢?現在所設之物,乃令人不可以喜樂,怎樣能由之而得後世的淨果報(廣大的果報)呢?」
這時婆羅門又告訴那位年輕的梵志說:「從今以後,你就用我所食與所穿著的衣服,去布施衆僧。」這時,梵志就承受教旨:用王所食,用王所穿著的衣服,去供養衆僧。這時,婆羅門設此淨施後,在其身壞命終之時,轉生在于一下劣的天中(次于忉利天之天),年輕的梵志,替他經營布施大會的人,即在其身壞命終之後,往生于忉利天。
那個時候,弊宿婆羅門、年少的梵志,以及斯婆酰婆羅門,和居士們,聽童女迦葉所說,都歡喜奉行!
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七完
《七 弊宿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