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四)阇尼沙經{五}
大意:
經中敘述佛陀對于十二大臣之預言,說他們命終後,得不還果(叁果),五十余人得一來果(二果),五百人得預流果(初果)等事。又對于十六大國之民衆之命終後,都授與記莂(預言成道之事),唯獨摩竭國之人,即不蒙其授記(不另預言記莂)。阿難因此而替那些人向佛請願,請佛授與他們之記莂。
佛陀後入那伽城乞食,食後在一樹下冥想這些人之事。是時有位鬼神-阇尼沙出現于佛前,他自我介紹,說他自己本爲國王,後爲優婆塞,深信佛陀,供養佛陀,專心念佛,命終之後,轉生爲毘沙門天(多聞天)的太子,名叫阇尼沙。佛陀將此事說給阿難知曉。佛陀並說那位鬼神已得須陀洹果(預流果,初果)。
其次是以阇尼沙神所說的形式記錄下來的,大意謂:梵童子對于忉利諸天(叁十叁天,第二層天),以大梵天王之化身自居,現身于虛空中,記莂與如來的弟子以及摩竭陀國之優婆塞等人。又說如來之善能分別解脫四念處(身不淨、受是苦、心無常、法無我)、七定具(正見、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)、四神足(集定斷行具神足、心定斷行具神足、精進斷行具神足、我定斷行具神足)。同時說因修四神足之故,自己得以變化叁十叁身。最後就如來的最正覺之授與。而開叁徑路(爲達喜樂而開叁種徑路,經文詳)。梵童子之叁十叁化身之說,可說就是觀世音菩薩之叁十叁應身之淵源。
大意:本經敘述佛陀曾對十二大臣記說(預言),說他們命終之後,能得不還果(叁果羅漢),五十余人能得一來果(二果),五百人能得預流果(初果)。對于十六大國的民衆之命終後,會如何,都預言不遺,唯獨對于摩竭陀國中的一些人,並不蒙受記別(不另預言)。阿難乃替他們向佛請願。佛陀後人那伽城乞食,在一樹下冥想其事時,有位鬼神-阇尼沙,出現于佛前,自我介紹他曾爲國王,後爲優婆塞,深信佛陀、供養佛陀,專心念佛陀,命終後轉生爲毘沙門天(多聞天)的太子,名叫阇尼沙。佛陀說此事給阿難知道,而記那位鬼神已得須陀洹果(初果)。其次是以阇尼沙神所說的方式記錄下來的,大意是:梵童子對于忉利諸天(叁十叁天,第二層天),以大梵天王之化身自居,現身于虛空中,而記別佛的弟子,及摩竭陀國的優婆塞等人。又說佛之善能分別解說四念處(身不淨、受是苦、心無常、法無我)、七定具(正見、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)、四神足(集定斷行具神足、心定斷行具神足、精進斷行具神足、我定斷行具神足)。同時說明由于修四神足之故,自己得以變化叁十叁身。最後就佛之最正覺之授與,而開叁徑路(爲達喜樂,而開叁種路徑,譯文詳)。
(此經之題解,以及下面諸經的大意,均錄自劣述長阿含的單行本。)
像如是的經教,乃結集者的我們,都同樣的聽過的:有一個時候,佛陀遊行在于那提(那伽村,靠近于牛角娑羅林),住在于揵稚住處(以煉瓦建築的房屋),和大比丘衆,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俱在。
那時,尊者阿難,在靜室中打坐,他默自思念而說:甚奇!甚特!如來曾授與人記別(記別預言弟子們死後往生何處,乃至證果等事),乃多所饒益給衆生。如那位伽伽羅大臣命終之後,如來乃預先爲之記別,說此人命終之後,已斷五下分結(身見、戒禁取見、疑惑、貪欲、瞋恚),即在于天上,取入滅度(涅槃),不再來此世間(不還果,在于色界天解脫)。第二之迦陵伽,第叁之毗伽陀,第四之伽利輸,第五之遮樓,第六之婆耶樓,第七之婆頭樓,第八之薮婆頭,第九之他利舍妙,第十之薮達梨舍妙,第十一之耶輸,第十二之耶輸多樓,這些諸大臣等人之命終後之事,佛陀也爲他們記別,說他們命終之後,因斷五下分結,就在于天上,而取入于涅槃,不再來此世間受生。又有其余的五十人命終後之事,佛陀也爲他們記別。說他們斷除叁結(身見、戒禁取見、疑),其淫、怒、癡(貪瞋癡)也已微薄,而得斯陀含(一來,二果),只要再一次來此世間,便會盡諸苦際(解脫生死苦惱)。又有五百人命終後之事,佛陀也爲他們記別,說他們的叁結已盡,而得須陀洹(預流,初果),不會再墮于惡趣,極七往返(最多七次往來于人天)後,就必定能盡苦際。有佛陀的弟子,在處處(到處)命終後之事,佛陀都爲他們記別,說他們當中的某人,會生于某某地方,某某又會生于某某之處。那些住在于鴦伽國、摩竭陀國、迦屍國(位于摩竭陀國的西邊)、居薩羅國(拘薩羅,位于中印度的北部,和上列之摩竭陀當爲強國之一)、拔祇國(跋耆,隔恒河,在摩竭陀國之北)、末羅國(位于拔祇國之北,以佛陀入滅之拘屍那城爲首都)、支提國(在迦屍國之西,以憍賞彌城爲首都)、拔沙國(跋磋,在支提國之南)、居樓國(拘留,恒河上流西岸,現在之德裏)、般阇羅國(般遮羅,隔恒河,位于居樓之東)、頗漯波國(阿說迦)、阿般提國、婆磋國、蘇羅娑國(位于鹽牟那河西岸,北鄰婆磋,以末土羅爲其都城)、幹陀羅國(占五河地方,旁遮普的西北,以咀叉始羅爲首都)、劍並沙國(在印度河西岸,幹陀羅之西南,首都爲墮羅缽底。以上爲典型的十六大國,依經典而有多少的不同名稱,南傳即只列十國之名)當中,所謂十六大國裏,如有人命終的話,佛陀都悉皆爲他們記別。就中,摩竭陀國的人,均爲是王的族姓,爲國王所親任的,然而有人命終的話,佛陀卻不爲他們記別。
那時,阿難在于靜室起來,到了世尊之處,以頭面禮拜在佛陀的雙足下,然後退坐在一邊,而白佛說:「我剛才在于靜室時,乃默白思念如下之事:甚奇!甚特!佛陀都授與人的記別,多所饒益于衆人。那些十六大國裏面,如果有人命終的話,佛陀都受記于他,唯有摩竭陀國的人們,乃爲國王所親任的,如有命終的人的話,獨不承蒙佛陀的受記。唯願世尊!當爲他們受記!唯願世尊!當爲他們記別!如能饒益一切衆生的話,天人就能得以安隱的!再說,佛陀乃在于摩竭陀國的國內得道成佛的,而其國人命終之後,卻獨不受記與他們。唯願世尊您!當爲他們記別!唯願世尊您!當爲他授記!又摩竭陀國的缾沙王(頻婆沙羅,譯爲影勝,有力的護法的一國王),乃歸依而爲優婆塞(近事男,在家學佛,親近奉事叁寶的弟子,四衆之一)。王乃笃信佛陀您,都恭設很多的供養,然後才命終,國人都由于此王的信仰深固之故,有好多人乃起信解,而曉得供養叁寶,然而現在,如來卻不爲他授記。唯願世尊!當應記別于他,以饒益于衆生,使天人都能得到安隱!」那時,阿難爲了摩竭陀國的國人,而勸請世尊後,就從其座起,禮拜佛陀後,離開現場。
那個時候,世尊乃著衣持缽,進入那伽城(那提)去乞食後,到了大林的地方,坐在于一樹下,在那裏思惟摩竭陀國的國人命終之後的往生之處。在這時候,離開佛陀不遠的地方,有一位鬼神,自稱自已的名,而白世尊說:「我是阇尼沙!我的名叫做阇尼沙!」(譯爲人仙、勝威,頻婆娑羅王死後,生在于毘沙門天宮)。
佛陀說:「你到底是爲了甚麼事,而自稱自己的名叫做阇尼沙呢?你到底是由于何種法,自己以妙言而稱說你已得見道呢?」(從于佛道,而現垂迹)。阇尼沙回答說:「我並不是其余之處的人。我本來爲人的國王,在于如來之法中,爲一優婆塞。我乃專心一意的念佛,而取于命終(虔信叁寶,至于死亡),因此之故,得生爲毘沙門天王(北方的多聞天)的太子。自從爲天的太子以來,都恒常的照明諸法,而得須陀洹(入流,初果),已不會再墮于惡道,在于七生中,都常爲名叫阇尼沙。」
這時,世尊在于大林之處,隨宜而住後,就詣于那陀揵稚處(那提市郊的煉瓦的房屋)。回到其屋後,乃就座而坐,而告訴一位比丘說:「你持我的聲(傳我的話),去叫阿難來。」那位比丘回答說:「唯然!」就承受佛令,去叫阿難來。
阿難就隨時報到,到了世尊之處,以頭面禮拜佛陀的雙足,然後住在于一邊,他白佛說:「現在觀察如來您的顔色,乃勝于平常之時,諸根(眼等六根)都非常的寂定。到底是安住于何等的思惟,容色才會這樣的勝于平常呢?」
那時,世尊告訴阿難說:「你曾經爲了摩竭陀國的國人,而來到我處,請願爲他們授記,然後離去。我就在于隨後,著衣持缽,進入于那羅城(那提城)去乞食,乞食之事完畢之後,就到大林,坐在于一樹下,正在思惟摩竭陀國的國人之命終後的生處。這時,離開我不遠的地方,有一位鬼神,自稱自己的名,而白我說:『我叫做阇尼沙!我叫做阇尼沙!』阿難!你曾經聽過那位阇尼沙的名嗎?」阿難白佛說:「未曾聽過的。現在聽到其名,乃生怖畏,衣毛都爲之倒豎起來。世尊!這位鬼神必定有大威德,因此之故,名叫阇尼沙吧!」
佛陀說:「我剛才問他:『你到底是依于甚麼法,自己以妙言,而稱說已見道呢?』阇尼沙說:『我並不是在于其余之處,不依在于其余之法。我往昔之時,乃爲人王,而爲世尊的弟子,由于笃信心而爲優婆塞,專心一意的念佛,然後在命終之時,作爲毗沙門天王的太子,而得須陀洹(預流,初果),已不會再墮于惡趣,極七往返(最多來回轉生于人天各七次),就能盡諸苦際。在于七生當中,都常名叫阇尼沙。有一個時候,世尊在于大林中的一樹下而坐,我在那時乘天上的千輻的寶車,有了少少的事緣,欲詣于毘樓勒天王(增長天王,居南方)時,遙見世尊在于一樹下,顔貌很端正,諸根都寂定,譬如深淵,非常的澄淨清明那樣。我看見之後,就自念而說:我現在甯可往問世尊,有關于摩竭陀國人之有命終之人的話,當會轉生于何處之事。』又有一時,
毘沙門天王,曾親自在于大衆當中,說偈而說:
我等不自憶過去所更事今遭遇世尊壽命得增益
(我們自己不能憶念自己的過去世所更生過之事。而現在由于遭遇世…
《四 阇尼沙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