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尊的緣故,壽命都得以增益。)
又有一時,忉利天的諸天們,由于一些少事緣,而聚集在于一處。那時,四天王則各當其位而坐,提帝賴咤(持國天),在于東方而坐,其面即向于西方,帝釋天正在他的前面。毗樓勒天(增長天)在于南方而坐,其面向于北方,帝釋天就在于他的前面。毗樓博叉天王(廣目天)在于西方而坐,其面向于東,帝釋天則在于他的前面。毗沙門天王(多聞天)在于北方而坐,其面向于南,帝釋天在于他的前面。這時,四天王都先坐定後,然後我才坐下來。又有其余的諸大神天,他們均爲是從前曾在于佛所,淨修梵行,而在這裏命終,而生在于忉利天,而增益諸天,而受天的五福的。所謂第一就是天壽,第二就是天色,第叁就是天的名稱,第四就是天樂,第五就是天的威德。這時,諸忉利天,都踴躍歡喜而說:能增益諸天衆,而減損阿須倫衆!那個時候,釋提桓因(帝釋天)知道忉利天的諸天衆,都具有歡喜心,就作偈而說:
忉利諸天人帝釋相娛樂禮敬于如來最上法之王
諸天受影福壽色名樂威于佛修梵行故來生此間
複有諸天人光色甚巍巍佛智慧弟子生此複殊勝
忉利及因提思惟此自樂禮敬于如來最上法之王
(忉利天的諸天人們,都和帝釋我,互相得娛樂,都禮敬于如來,禮敬于最上之法之王〔如來爲法王〕。諸天們均爲是受佛的教化的影響,而具有了天福、天色、天名稱、天樂、天威的五福。都在于佛所修持梵行,因此之故,才來生到于此天上之間的。)
(又有諸天人,他們的光色都非常的巍巍〔高大〕。佛陀的有智慧的弟子,生在于這裏,又爲殊勝的了。忉利天的諸天們,以及釋提桓因我,都思惟此事,而自樂,而禮敬于如來,禮教于最上的法之王!)
阇尼沙神又說:『切利天的諸天們會聚集在于法堂(善法堂)的所以(原因),就是要共議思惟,觀察稱量,而有所教令的,然後乃敕教于四天王。四天王受教後,就各當位而坐。坐後不久之時,有一大異光,普照于四方。這時忉利天的諸天們看見此異光後,都大大的驚愕而說:現今的此異光,是否將會有甚麼怪異呢?其余的大神天之有威德的,也皆驚怖而說:現在此異光,將會有甚麼怪異呢?這時,大梵天王即化作一位童子,其頭上有五角之髻,立在于天衆的上面的虛空中。其顔貌乃很端正,乃超絕于衆。其身爲紫金色,會遮蔽諸天之光。這時,忉利天的天
衆,也不起迎,也不恭敬,又不請其坐下。當時,梵童子就隨所詣之座而坐,坐後即生欣悅。其欣悅的情景,乃譬如剎帝利之用水澆其頭之種(以水灌頂,正式登基爲王的儀式),而登王位時,會踴躍歡喜那樣。他坐下不久之時,又自變化其身,作爲童子之像,其頭上有五角之髻,在于大衆的上面的虛空中坐下,譬如大力士之坐在安座,嶷然不動那樣。乃作偈頌而說:
調伏無上尊教世生明處大明演明法梵行無等侶
使清淨衆生生于淨妙天
(調伏〔調禦丈夫,指佛能調伏衆生〕的無上尊,乃教導世間的衆生,生起光明之處。大明〔明行足,指佛智慧光明,行遍一切〕能演說光明之法,其梵行乃沒有人能相匹等侶的。能使衆生得清淨,而往生于淨妙之天!)
當時,梵童子說此偈後,告訴忉利天們說:『凡是其有音聲的,如具有了五種的清淨的話,才能名叫梵聲(大梵天王所出的罄音)。那五種呢?第一就是其音爲正直,第二就是其音爲和雅,第叁就是其音爲清徹,第四就是其音爲深滿,第五就是周遍遠聞。具有了此五種音,才能名叫梵音。我現在要再說,你們要善聽!如來的弟子當中,出身在摩竭陀國的優婆塞(在家虔信的弟子),有的在其命終之後,得證阿那含果(不還,叁果),有的得證斯陀含果(一來,二果),有的得證須陀洹果(預流,初果),有的往生于他化自在天(第六天),有的往生于化自在天(第五天),有的生于兜率天(知足天,第四天)、焰摩天(時分天,第叁天)、忉利天(叁十叁天,第二天)、四天王天(第一天)。有的轉生爲剎帝利(王族)、婆羅門(淨裔,神職)、居士(長者)、大家(有力勢的人),而享五欲自然的。這時梵童子,又用偈頌而說:
摩竭優婆塞諸有命終者八萬四千人吾聞俱得道
成就須陀洹不複墮惡趣俱乘平正路得道能救濟
此等群生類功德所扶持智慧舍恩愛慚愧離欺妄
于彼諸天衆梵童記如是言得須陀洹諸天皆歡喜
(摩竭陀國的優婆塞當中,諸有命終的人,有八萬四千人,我都聽說均爲已得道,而成就須陀渲〔入聖人之流,初果〕,不再會墮入于諸惡趣了。都乘著平正之路,而得道,而能救濟。像這些衆生之類的,都是功德所扶持的。都有智慧,而舍棄恩愛,有慚愧而離開欺妄的。對于那些諸天衆,梵童子的我,乃憶記如是。我說他們都得須陀洹果,諸天們都非常的歡喜。)
這時,毘沙門(多聞)天王聽此偈後,歡喜而說:世尊出現在世間,而演說真實之法,甚奇!甚特!乃爲未曾有之事!我本來不知道如來出現于世間,演說如是之法。在于未來世當中,當會又有佛陀說如是之法,而能使忉利天的諸天們發歡喜心!
這時,梵童子告訴毘沙門天王說:『你爲甚麼緣故,而作此言呢?你爲甚麼說:如來出現于世間演說如是之法,爲甚奇!甚特!爲未曾有之事呢?如來乃以方便力,而說善與不善。雖具足而說法,而無所得,說空的淨法,乃有所得。此法乃爲微妙之法,有如醍醐味(五味中的最上之味)哩!』
當時,梵童子又告訴忉利天的諸天們說:『你們要谛聽!聽後要善思念其義,當會更爲你們說。如來、至真(真正究竟證悟者,應供),乃善能分別而說四念處。那四種呢?第一就是內身之身觀(觀身不淨),都精勤而不懈,專念而不忘,而除棄世間的貪愛。對于外身之身觀(一切世上萬物)也是一樣,也是精勤而不懈,專念而不忘,而除棄世上的貪憂。對于內外身之觀察,也都同樣的精勤而不懈,專念而不忘,而除棄世上的貪愛。對于受、意(心)、法的觀察,也是一樣的精勤而不懈,專念而不忘,而除棄世上的貪憂。對于內身的觀察後,而生他身之智。內自觀受後(觀受是苦),而生他受智。內自觀意後(觀心無常),而生他意智(他心智)。內自觀法後(觀法無我),而生他法智。這就是如來之善能分別而說四念處。
又次,諸天!你們要善聽!我當會更爲你們說如來的善能分別說的七定具(正見、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等七種修學正定的資糧)。那七種呢?所謂正見、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,這就是如來的善能分別說之七定具。
又次,諸天們!如來乃善能分別而說四神足(爲神通之成就圓滿所須要的四道,也就是四種禅定),那四種呢?第一就是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(修習欲定勤行成就的神足。欲爲希向喜樂,修習諸法,如無樂欲之心,就不能達成,如有樂欲,就所願都能達成,所謂欲如意足),第二就是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(精進就是專心觀察真理,並沒有間雜。修習諸法如沒有精進的話,就不能達成,如有精進,則所願均能完成,所謂精進如意足),第叁就是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(意就是念,也就是專念于其境,一心正住。如不能至于一心專念的話,就不能觀法,如能一心,即所願皆得,所謂意-念如意足),第四就是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(思惟就是思惟真理,心不馳散,修習諸法時,如能思惟的話,就所願均能達成,假如不思惟的話,就不能完成,所謂思惟如意足),這叫做如來善能分別而說四神足。
又告訴諸天們說:『過去的諸沙門、婆羅門,能用無數的方便,而顯現無量的神足(種種的神通),都是由于四神足所起的;正使當來的沙門、婆羅門之能用無數的方便,而顯現無量的神足的話,也是均由于四神足所起的;如今現在的沙門、婆羅門之能用無數的方便,而顯現無量的神足的話,也都是由于四神足所起的。』這時,梵童子即變化自己的形體爲叁十叁身,而一一都和叁十叁天的天神們同坐,而告訴他們說:『你現在看見我的神變力嗎?』回答說:『唯然!已見。』梵童子說:『我也同樣的修習四種神足之故,才能如是的作無數的變化。』
這時,叁十叁天的諸天們,都各作如是之念:現在梵童子獨在于我之坐,而說此話,而那位梵童子之一化身(變化之身),如一發語時,其余的所化之身,也同時發出其語音;一位化身如默然的話,其余的化身也同樣的默然。
這時,那位梵童子還攝神足(收拾其神通),而處在于帝釋之座,然後告訴忉利天的諸天們說:『我現在當應說,你們要善聽!如來、至真,乃自己用自己之力,而開辟叁條徑路(欲完成喜樂而開的路徑),而自致于成就正覺的,那叁種呢?或者有一種衆生,親近于貪欲,習于不善之行。那個人後來親近于善知識,而得以
聽聞法言,而法法成就(體得真實之法,成就真實之法)。于是,而離欲,而舍棄不善之行,而得歡喜心,而恬然快樂。又在于其快樂之中,再生大喜。有如有人之舍棄麄食,而餐具有百味之飯,食後充足,又求勝者那樣。修行的人,像如是的離不善之法,得歡喜快樂,又在于其快樂之中,再生大喜那樣。這就是如來乃以自己之力,去開辟的初徑路,而成就最正覺。
又有衆生,多于瞋恚,不舍棄其身口意的惡業。那個人後來遇到善知識,得以聽聞法言,法法成就(體得而成就真實之法),而離開身的惡行,離開口與意的惡行,而生歡喜心,而恬然快樂,又在于其快樂當中,再生大喜。有如人之舍棄麄食,而餐具有百味之飯,食後充足,而又求其勝的那樣。修行的人,像如是的離開不善之法,而得歡喜快樂,又在于其快樂當中,再生大喜,這就是如來所開辟的第二徑路。
又有衆生,爲愚冥無智,並不識知善惡,不能如實而知苦、集、盡(滅)、道。那個人後來遇到善知識,得以聽聞法言,而法法成就(體得成就真實之法),而識知善與不善,而能如實而知苦、集、盡(滅)、道,而舍棄不善之行,而生歡喜心,恬然快樂,又在于其快樂當中,再生大喜。有如人之舍棄麄食,而餐具有百味之飯,食後充足,再求其勝的那樣。修行的人,像如是的離不善之法,而得歡喜快樂,又在于其快樂當中,再生大喜,這就是如來所開的第叁條徑路。』
這時,梵童子在忉利天上說此正法,毘沙門天王又爲其眷屬說此正法,阇尼沙神又在于佛前說此正法,世尊又爲阿難說此正法,阿難又爲諸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說此正法。
這時,阿難聽佛所說,乃歡喜奉行!
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五完
《四 阇尼沙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