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 阇尼沙经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尊的缘故,寿命都得以增益。)

  又有一时,忉利天的诸天们,由于一些少事缘,而聚集在于一处。那时,四天王则各当其位而坐,提帝赖咤(持国天),在于东方而坐,其面即向于西方,帝释天正在他的前面。毗楼勒天(增长天)在于南方而坐,其面向于北方,帝释天就在于他的前面。毗楼博叉天王(广目天)在于西方而坐,其面向于东,帝释天则在于他的前面。毗沙门天王(多闻天)在于北方而坐,其面向于南,帝释天在于他的前面。这时,四天王都先坐定后,然后我才坐下来。又有其余的诸大神天,他们均为是从前曾在于佛所,净修梵行,而在这里命终,而生在于忉利天,而增益诸天,而受天的五福的。所谓第一就是天寿,第二就是天色,第三就是天的名称,第四就是天乐,第五就是天的威德。这时,诸忉利天,都踊跃欢喜而说:能增益诸天众,而减损阿须伦众!那个时候,释提桓因(帝释天)知道忉利天的诸天众,都具有欢喜心,就作偈而说:

  忉利诸天人帝释相娱乐礼敬于如来最上法之王

  诸天受影福寿色名乐威于佛修梵行故来生此间

  复有诸天人光色甚巍巍佛智慧弟子生此复殊胜

  忉利及因提思惟此自乐礼敬于如来最上法之王

  (忉利天的诸天人们,都和帝释我,互相得娱乐,都礼敬于如来,礼敬于最上之法之王〔如来为法王〕。诸天们均为是受佛的教化的影响,而具有了天福、天色、天名称、天乐、天威的五福。都在于佛所修持梵行,因此之故,才来生到于此天上之间的。)

  (又有诸天人,他们的光色都非常的巍巍〔高大〕。佛陀的有智慧的弟子,生在于这里,又为殊胜的了。忉利天的诸天们,以及释提桓因我,都思惟此事,而自乐,而礼敬于如来,礼教于最上的法之王!)

  阇尼沙神又说:『切利天的诸天们会聚集在于法堂(善法堂)的所以(原因),就是要共议思惟,观察称量,而有所教令的,然后乃敕教于四天王。四天王受教后,就各当位而坐。坐后不久之时,有一大异光,普照于四方。这时忉利天的诸天们看见此异光后,都大大的惊愕而说:现今的此异光,是否将会有甚么怪异呢?其余的大神天之有威德的,也皆惊怖而说:现在此异光,将会有甚么怪异呢?这时,大梵天王即化作一位童子,其头上有五角之髻,立在于天众的上面的虚空中。其颜貌乃很端正,乃超绝于众。其身为紫金色,会遮蔽诸天之光。这时,忉利天的天

  众,也不起迎,也不恭敬,又不请其坐下。当时,梵童子就随所诣之座而坐,坐后即生欣悦。其欣悦的情景,乃譬如剎帝利之用水浇其头之种(以水灌顶,正式登基为王的仪式),而登王位时,会踊跃欢喜那样。他坐下不久之时,又自变化其身,作为童子之像,其头上有五角之髻,在于大众的上面的虚空中坐下,譬如大力士之坐在安座,嶷然不动那样。乃作偈颂而说:

  调伏无上尊教世生明处大明演明法梵行无等侣

  使清净众生生于净妙天

  (调伏〔调御丈夫,指佛能调伏众生〕的无上尊,乃教导世间的众生,生起光明之处。大明〔明行足,指佛智慧光明,行遍一切〕能演说光明之法,其梵行乃没有人能相匹等侣的。能使众生得清净,而往生于净妙之天!)

  当时,梵童子说此偈后,告诉忉利天们说:『凡是其有音声的,如具有了五种的清净的话,才能名叫梵声(大梵天王所出的罄音)。那五种呢?第一就是其音为正直,第二就是其音为和雅,第三就是其音为清彻,第四就是其音为深满,第五就是周遍远闻。具有了此五种音,才能名叫梵音。我现在要再说,你们要善听!如来的弟子当中,出身在摩竭陀国的优婆塞(在家虔信的弟子),有的在其命终之后,得证阿那含果(不还,三果),有的得证斯陀含果(一来,二果),有的得证须陀洹果(预流,初果),有的往生于他化自在天(第六天),有的往生于化自在天(第五天),有的生于兜率天(知足天,第四天)、焰摩天(时分天,第三天)、忉利天(三十三天,第二天)、四天王天(第一天)。有的转生为剎帝利(王族)、婆罗门(净裔,神职)、居士(长者)、大家(有力势的人),而享五欲自然的。这时梵童子,又用偈颂而说:

  摩竭优婆塞诸有命终者八万四千人吾闻俱得道

  成就须陀洹不复堕恶趣俱乘平正路得道能救济

  此等群生类功德所扶持智慧舍恩爱惭愧离欺妄

  于彼诸天众梵童记如是言得须陀洹诸天皆欢喜

  (摩竭陀国的优婆塞当中,诸有命终的人,有八万四千人,我都听说均为已得道,而成就须陀渲〔入圣人之流,初果〕,不再会堕入于诸恶趣了。都乘着平正之路,而得道,而能救济。像这些众生之类的,都是功德所扶持的。都有智慧,而舍弃恩爱,有惭愧而离开欺妄的。对于那些诸天众,梵童子的我,乃忆记如是。我说他们都得须陀洹果,诸天们都非常的欢喜。)

  这时,毘沙门(多闻)天王听此偈后,欢喜而说:世尊出现在世间,而演说真实之法,甚奇!甚特!乃为未曾有之事!我本来不知道如来出现于世间,演说如是之法。在于未来世当中,当会又有佛陀说如是之法,而能使忉利天的诸天们发欢喜心!

  这时,梵童子告诉毘沙门天王说:『你为甚么缘故,而作此言呢?你为甚么说:如来出现于世间演说如是之法,为甚奇!甚特!为未曾有之事呢?如来乃以方便力,而说善与不善。虽具足而说法,而无所得,说空的净法,乃有所得。此法乃为微妙之法,有如醍醐味(五味中的最上之味)哩!』

  当时,梵童子又告诉忉利天的诸天们说:『你们要谛听!听后要善思念其义,当会更为你们说。如来、至真(真正究竟证悟者,应供),乃善能分别而说四念处。那四种呢?第一就是内身之身观(观身不净),都精勤而不懈,专念而不忘,而除弃世间的贪爱。对于外身之身观(一切世上万物)也是一样,也是精勤而不懈,专念而不忘,而除弃世上的贪忧。对于内外身之观察,也都同样的精勤而不懈,专念而不忘,而除弃世上的贪爱。对于受、意(心)、法的观察,也是一样的精勤而不懈,专念而不忘,而除弃世上的贪忧。对于内身的观察后,而生他身之智。内自观受后(观受是苦),而生他受智。内自观意后(观心无常),而生他意智(他心智)。内自观法后(观法无我),而生他法智。这就是如来之善能分别而说四念处。

  又次,诸天!你们要善听!我当会更为你们说如来的善能分别说的七定具(正见、正志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等七种修学正定的资粮)。那七种呢?所谓正见、正志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,这就是如来的善能分别说之七定具。

  又次,诸天们!如来乃善能分别而说四神足(为神通之成就圆满所须要的四道,也就是四种禅定),那四种呢?第一就是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(修习欲定勤行成就的神足。欲为希向喜乐,修习诸法,如无乐欲之心,就不能达成,如有乐欲,就所愿都能达成,所谓欲如意足),第二就是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(精进就是专心观察真理,并没有间杂。修习诸法如没有精进的话,就不能达成,如有精进,则所愿均能完成,所谓精进如意足),第三就是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(意就是念,也就是专念于其境,一心正住。如不能至于一心专念的话,就不能观法,如能一心,即所愿皆得,所谓意-念如意足),第四就是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(思惟就是思惟真理,心不驰散,修习诸法时,如能思惟的话,就所愿均能达成,假如不思惟的话,就不能完成,所谓思惟如意足),这叫做如来善能分别而说四神足。

  又告诉诸天们说:『过去的诸沙门、婆罗门,能用无数的方便,而显现无量的神足(种种的神通),都是由于四神足所起的;正使当来的沙门、婆罗门之能用无数的方便,而显现无量的神足的话,也是均由于四神足所起的;如今现在的沙门、婆罗门之能用无数的方便,而显现无量的神足的话,也都是由于四神足所起的。』这时,梵童子即变化自己的形体为三十三身,而一一都和三十三天的天神们同坐,而告诉他们说:『你现在看见我的神变力吗?』回答说:『唯然!已见。』梵童子说:『我也同样的修习四种神足之故,才能如是的作无数的变化。』

  这时,三十三天的诸天们,都各作如是之念:现在梵童子独在于我之坐,而说此话,而那位梵童子之一化身(变化之身),如一发语时,其余的所化之身,也同时发出其语音;一位化身如默然的话,其余的化身也同样的默然。

  这时,那位梵童子还摄神足(收拾其神通),而处在于帝释之座,然后告诉忉利天的诸天们说:『我现在当应说,你们要善听!如来、至真,乃自己用自己之力,而开辟三条径路(欲完成喜乐而开的路径),而自致于成就正觉的,那三种呢?或者有一种众生,亲近于贪欲,习于不善之行。那个人后来亲近于善知识,而得以

  听闻法言,而法法成就(体得真实之法,成就真实之法)。于是,而离欲,而舍弃不善之行,而得欢喜心,而恬然快乐。又在于其快乐之中,再生大喜。有如有人之舍弃麄食,而餐具有百味之饭,食后充足,又求胜者那样。修行的人,像如是的离不善之法,得欢喜快乐,又在于其快乐之中,再生大喜那样。这就是如来乃以自己之力,去开辟的初径路,而成就最正觉。

  又有众生,多于瞋恚,不舍弃其身口意的恶业。那个人后来遇到善知识,得以听闻法言,法法成就(体得而成就真实之法),而离开身的恶行,离开口与意的恶行,而生欢喜心,而恬然快乐,又在于其快乐当中,再生大喜。有如人之舍弃麄食,而餐具有百味之饭,食后充足,而又求其胜的那样。修行的人,像如是的离开不善之法,而得欢喜快乐,又在于其快乐当中,再生大喜,这就是如来所开辟的第二径路。

  又有众生,为愚冥无智,并不识知善恶,不能如实而知苦、集、尽(灭)、道。那个人后来遇到善知识,得以听闻法言,而法法成就(体得成就真实之法),而识知善与不善,而能如实而知苦、集、尽(灭)、道,而舍弃不善之行,而生欢喜心,恬然快乐,又在于其快乐当中,再生大喜。有如人之舍弃麄食,而餐具有百味之饭,食后充足,再求其胜的那样。修行的人,像如是的离不善之法,而得欢喜快乐,又在于其快乐当中,再生大喜,这就是如来所开的第三条径路。』

  这时,梵童子在忉利天上说此正法,毘沙门天王又为其眷属说此正法,阇尼沙神又在于佛前说此正法,世尊又为阿难说此正法,阿难又为诸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说此正法。

  这时,阿难听佛所说,乃欢喜奉行!

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五完

  

  

《四 阇尼沙经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 小缘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