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叁 典尊經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尊聽此偈後,又自念而說:梵童子所說的臭穢之義,我現在已經了解了。但是如在俗家的話,就無理由可得而除,現在我甯可舍棄俗世,去出家,而剃除須發,而穿法服去修道吧!

  這時,梵童子知道他的志念,就用偈告訴他說:

  汝能有勇猛此志爲勝妙智者之所爲死必生梵天

  (你能有這種勇猛之心,這種志願就是最爲勝妙的。是有智慧的人的行動,這樣,則死後必定會生上梵天界的。)

  于是,梵童子乃忽然隱形而不現。

  這時,大典尊就還詣七王,向七王們表白說:『大王們!唯願垂神,善理國事(請大王們留意:趕快尋覓一位善于綜理國事的宰相),現在我乃發心欲出家而離開俗世間,要穿法服而修道。爲甚麼呢?因爲我曾親自在于梵童子之處聽說世間爲臭穢之事,聽後,內心非常的厭惡它。如果一直在俗家的話,就沒有理由可以得除這種臭穢事。』七位大王聽後就自念而說:凡是婆羅門(指大典尊爲婆羅門族出身的),都是多貪財寶的人,我們現在甯可大開庫藏,恣其所須(任他所需要的),或者可以使他斷滅出家之念。這時,七國的國王,就命令大典尊,而告訴他說:『假如有所須要的話,我們會盡量給與你的,不足出家(千萬不可以去出家)。』這時,大典尊就仰白大王們說:『我現在已經承蒙大王們賞賜很多了,我也大有財寶可用的。然而我現在將這些財寶盡留給上于諸大王們,願大王們聽允我的出家,完遂我的志願吧!』

  這時,七國的大王又作如是之念:凡是婆羅門都是多貪美色,現在我們甯可撥出宮內的婇女,以滿足其心,使其不去出家。大王們就命令大典尊,而告訴他說:『如果須要婇女的話,我們會盡量供給與您的,不足出家(你不可以去出家)。』大典尊回答說:『我到了現在,已蒙受大王們的賞賜了,我的家內自有非常多的婇女,現在都統統放回遣散,求離恩愛,而要出家修道。爲甚麼呢?因爲我乃親從梵童子之處,聞說世間爲臭穢之事,聽後,心內非常的厭惡它。假如一直在俗家的話,就沒有緣由可以得除的。』這時,大典尊,乃向慈悲王,以偈頌而說:

  王當聽我言王爲人中尊賜財寶婇女此實非所樂

  (大王您應當聽許我的願!大王乃爲人中之尊,雖然因此而能賞賜很多的財寶與婇女,但是這,並不是我所可喜樂的。)

  這時,慈悲王也用偈回答說:

  檀特伽陵城阿婆布和城阿盤大天城鴦伽瞻婆城

  數彌薩羅城西陀路樓城婆羅伽屍城盡汝典尊造

  五欲有所少吾盡當相與宜共理國事不足出家去

  (那些檀特國〔或謂城名,或作捺多布啰〕的伽陵城,阿婆國〔阿濕波,位于蘇羅婆之南,十六大國之一〕的布和城,阿盤國〔阿般提,位于阿婆國之南〕的大天城,鴦伽國〔十六大國之一,位于摩竭陀之東〕的瞻波城,數彌國的薩羅城,西陀國的路樓城,波羅國的伽屍城,均爲是典尊你所造的〔國與城名都借用當時已有之名,爲配七國的國王,而示有七國七城。這些均爲是大典尊爲宰相時有所獻力而成的都市〕。假如五欲有所缺少的話,我會盡量相與你的,應該留在國內共理國事,不足〔不可以〕出家去。)

  這時,大典尊乃以偈頌回答而說:

  我五欲不少自不樂世間已聞天所語

  無心複在家

  (我的五欲所須的,並不缺少,乃自己不喜樂于世間的一切。因爲已聽聞梵童子所說之語之故,已經沒有心情又留在于俗家了。)

  這時,慈悲王乃用偈問他而說:

  大典尊所言爲從何天聞舍離于五欲今問當答我

  (大典尊你所說的,到底是由那一位天神之處聽來?而致于願意舍離五欲的呢?現在問你!你就應當回答于我。)

  這時,大典尊也用偈回答說:

  昔我于靜處獨坐自思惟時梵天王來普放大光明

  我從彼聞已不樂于世間

  (從前我獨自在于寂靜之處,獨坐在那裏而自思惟。這時,梵天王降下來世間,當時乃普放大光明,我從大梵天王之處聽此道理後,我就不樂于世間。)

  這時,慈悲王乃以偈告訴他說:

  小住大典尊共弘善法化然後俱出家

  汝即爲我師

  譬如虛空中清淨琉璃滿今我清淨信充徧佛法中

  (你且小住一下!大典尊!我們可以共同弘揚善法之教化,然後乃一同去出家,您就是我的師父了。譬如在虛空中,都充滿清淨的琉璃〔青色寶〕那樣,現在我的清淨的信念,已充徧在于佛法中了〔我已確信無疑〕。)

  這時,大典尊又作偈頌而說:

  諸天及世人皆應舍五欲蠲除諸穢汙淨修于梵行

  (諸天,以及世人,都應該舍棄五欲,而剔除種種的穢汙,應淨修諸清淨之行。)

  那時,七國的國王對大典尊說,『你是否可以留住于俗世七年的中間,極盡世間的五欲,共相娛樂,然後才舍棄國家。也就是到時各人都將事務交付給各人的子弟,然後我們都一同去出家,這,不是很好麼?如你所能獲得的,我們也當然都能獲得。』這時,大典尊回答七王而說:『世間是無常的(世上的一切事物,均爲變易不常,沒有一項能恒久不變的),人命之逝,乃非常的速(人命逝速。人的生命在一剎那一剎那間,都變動衰微,未能保證活得多久),在喘息之間,猶然也不一定能保持,何況乃至七年之久,不是很遠的嗎?』七王又說:『如果七五太久的話,就限于六年,或五年,乃至一年,留住于靜宮,極享世間的五欲,而共相娛樂,然後乃舍棄國家,各人將要務交付各人的子弟,屆時俱共去出家,不是很好嗎?如你有所獲,我們也應該是同樣的有所得。』這時,大典尊又回答七王說:『這世間乃爲無常的,人命之逝去,乃是很迅速的,在喘息之間,猶然難以保證生存,乃至于一年之間,尚且也是久長的啊!』像如是的,談商爲七個月,至于一個月,猶然又是不肯留下來。

  大王們又對他說:『可至于七天,留住在于深宮,極享世間的五欲,共相娛樂,然後舍棄國家,各人都將一切交付各人的子弟,然後一同去出家,不是很好麼?』大典尊回答說:『七天的時間並不算久遠,自可以留住,以便料理一切。雖願大王們!千萬不可違信誓。經過七天後,大王們如果不去的話,我就自己出家去了!』

  這時,大典尊又到了七居士之處,去對他們說:『你們各理自己的工作,我乃欲去出家,去修學無爲之道。所以的緣故就是這樣的:因爲我曾親從梵天之處聽說世間爲臭穢之事,因此,內心非常的厭惡它。假如在俗家的話,就沒有緣由于以得除的。』這時,七居士回答大典尊而說:「善哉!斯志!(很好啊!這種志願)。應該知道是時候了。我們也想和你一同去出家,如你有所得,我們也應該是同樣的有所得。」

  這時,大典尊又詣七百位梵志之處,而告訴他們說:『你們應當勤于諷誦,要廣探道義(深究真理),要轉相教授,我乃欲出家去修學無爲之道。所以的緣故就是:因爲我乃親從梵天聽說世間爲臭穢之事,因此,內心乃非常的厭惡它。假若留在俗家的話,就沒有緣由可以得除。』這時,七百位梵志乃白典尊而說:『大師!請不可以去出家。因爲在家時可以安樂,有五欲可以自娛,也有很多侍從可使用,心裏並不會有憂苦的。假如出家的話,則獨自在于空野,所欲的人物都沒有,都無可以貪取而樂。』典尊回答說:『我如果以在家爲快樂,出家爲艱苦的話,我就終究不會想去出家。然而我乃以在家爲苦惱,出家爲安樂,因此之故,欲去出家耳。』梵志們說:『大師如欲出家,則我們也要去出家。大師所行的,我們也都同樣的去行。』

  這時,大典尊乃到了諸妻妾之處,去告訴她們說:『妳們如果欲住下去的話,就隨意可以繼續住下去,倘如欲歸家的話,也可以隨意歸家(再嫁給人之義)。我乃欲去出家,去求無爲之道。』都和上面所談論過的一樣,以明示其出家之心意。這時,諸位婦人回答說:『大典尊在俗時,一方面是我們之夫,另一方面是如同我們的父親。假若要出家,我們也當隨從去出家,典尊您所行的,我也應該照樣去行。』

  經過七天後,那個時候,大典尊就剃除須發,服叁法衣(1.僧伽梨-大衣,2.郁多羅僧-外衣,3.安陀會-內衣。是出家所穿的叁種袈裟),舍棄俗家而去。這時,七國王、七居士、七百位梵志,及四十位夫人,像如是的展轉,而有了八萬四千人同時去出家,去跟從大典尊。這時,大典尊乃和諸大衆,都遊行于諸國,廣弘道化,多所饒益諸衆生。

  那時,梵天王告訴諸天衆說:『那個時候的典尊大臣,豈爲是他人嗎?不可以作如是的觀念,因爲現今的釋迦文佛(釋迦牟尼佛,釋迦爲能仁,牟尼爲寂靜,文爲牟尼之訛略),即是其身啊!世尊在那個時候經過七天後,就出家去修道。出家後,都率導大衆,遊行于諸國,到處都廣弘化道,多所饒益于諸衆生。你們(指諸天衆)如果對于我所說之語有甚麼疑問的話,世尊現在正在耆阇崛山,可以到那個地方去問他。如佛有所言訓的話,就應當受持不怠。』」

  般遮翼說:「我就是由于這因緣(聽梵天告訴諸天,有關于世尊曾說大典尊的本生譚),因此之故,才來詣于此的。唯然!世尊!(是啊!世尊啊!)那位大典尊,即是世尊您,是嗎?世尊您在于那個時候,經過七天後,去出家修道,和七國的國王,乃至八萬四千人同時去出家,去遊行諸國,去廣弘道化(廣大的將真理傳給諸衆生,化導諸衆生),多所饒益諸衆生嗎?

  佛陀告訴般遮翼說:「那個時候的大典尊,豈爲是他人嗎?不可造這種觀念,因爲即是我的前身之故。在那個時候,全國的男女都皆行動,都同時到我們之處行來之故,有所破損(人多而互擠,致有跌倒等事之發生)。大家隨即舉聲.而說:『南無(皈依,依投)大典尊,七王的大宰相!南無大典尊!七王的大宰相!』像如是的至叁次稱譽。般遮翼!這時,大典尊雖然已有大威德的神力,但是還不能爲弟子們闡說究竟之道(所謂最高無上之道,也就是成佛作祖之道),不能使諸弟子們得究竟的梵行,不能使諸弟子們至于安隱之處。其所說之法,其弟子受持而行,在身壞命終之後,只能往生于梵天而已。其次,弟子當中,功行淺一些的,即轉生至于他化自在天(第六層天),次一些的就生于化自在天(第五層天),或者生于兜率陀天(知足天,第四層天)、焰摩天(時分天,第叁層天)、忉利天(叁十叁天,第二層天)、四天王天(第一層天),或者爲剎帝利(王族)、婆羅門(淨裔,神職)、居士(長者)、大家(有力人士)等,都能所欲自在。

  般遮翼!那些大典尊的弟子們,都是沒有疑而出家,而有好的果報,有善的教誡,然而所行的並不是究竟之道,立不能使得究竟的梵行,不能使他們至于安隱之處。在他們的行道中,最爲優勝的人,最極的果報,也只能往生于梵天而已。現在我爲弟子們說法,則能使他們得到究竟之道,使他們究竟梵行、究竟安隱,而終歸于涅槃。我所說之法,弟子們如果能受持而修行的話,就能舍有漏(煩惱),而成就無漏(已證果而沒有煩惱可漏的境界),會得心解脫(內心已脫離欲貪)、慧解脫(消滅無明而得智慧的自在作用)。在于現法當中,自身已作證果,所謂生死已盡(已不須再受生死輪回),梵行已立(清淨的梵行已確立完成),所作已辦(所應作的都已完就),更不受有(不會再受後有之身)。

  其次,其功行淺一些的人,也能斷除五下結(五種下界之分的結縛煩惱:身見、戒禁取見、疑、貪欲、瞋恚爲欲界的煩惱),即在于天上而般涅槃(生在于色界天,然後解脫六道輪回),不再回到此欲界來(得不還果-叁果而解脫)。其次的人,能夠滅盡叁結(身見、戒禁取見、疑惑),其淫(貪欲)、怒(瞋恚)、愚癡的心,已經非常的微薄,只須一次來到世間(一來果,二果),而得入于般涅槃(解脫生死)。再其次的人,也能斷叁結(身見,戒禁取見,疑),而得須陀洹(入流,初果),不須再墮諸惡道,極七往返(最多七次往來于人天)後,必定會得涅槃。般遮翼!我的弟子不疑(有信心)而出家,而得有果報,而有良好的教誡,而能究竟道法,究竟梵行,究竟安隱,終歸于滅度(涅槃)。」

  那時,般遮翼聽佛所說,乃歡喜奉行!

  

  

《叁 典尊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 阇尼沙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