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尊听此偈后,又自念而说:梵童子所说的臭秽之义,我现在已经了解了。但是如在俗家的话,就无理由可得而除,现在我宁可舍弃俗世,去出家,而剃除须发,而穿法服去修道吧!
这时,梵童子知道他的志念,就用偈告诉他说:
汝能有勇猛此志为胜妙智者之所为死必生梵天
(你能有这种勇猛之心,这种志愿就是最为胜妙的。是有智慧的人的行动,这样,则死后必定会生上梵天界的。)
于是,梵童子乃忽然隐形而不现。
这时,大典尊就还诣七王,向七王们表白说:『大王们!唯愿垂神,善理国事(请大王们留意:赶快寻觅一位善于综理国事的宰相),现在我乃发心欲出家而离开俗世间,要穿法服而修道。为甚么呢?因为我曾亲自在于梵童子之处听说世间为臭秽之事,听后,内心非常的厌恶它。如果一直在俗家的话,就没有理由可以得除这种臭秽事。』七位大王听后就自念而说:凡是婆罗门(指大典尊为婆罗门族出身的),都是多贪财宝的人,我们现在宁可大开库藏,恣其所须(任他所需要的),或者可以使他断灭出家之念。这时,七国的国王,就命令大典尊,而告诉他说:『假如有所须要的话,我们会尽量给与你的,不足出家(千万不可以去出家)。』这时,大典尊就仰白大王们说:『我现在已经承蒙大王们赏赐很多了,我也大有财宝可用的。然而我现在将这些财宝尽留给上于诸大王们,愿大王们听允我的出家,完遂我的志愿吧!』
这时,七国的大王又作如是之念:凡是婆罗门都是多贪美色,现在我们宁可拨出宫内的婇女,以满足其心,使其不去出家。大王们就命令大典尊,而告诉他说:『如果须要婇女的话,我们会尽量供给与您的,不足出家(你不可以去出家)。』大典尊回答说:『我到了现在,已蒙受大王们的赏赐了,我的家内自有非常多的婇女,现在都统统放回遣散,求离恩爱,而要出家修道。为甚么呢?因为我乃亲从梵童子之处,闻说世间为臭秽之事,听后,心内非常的厌恶它。假如一直在俗家的话,就没有缘由可以得除的。』这时,大典尊,乃向慈悲王,以偈颂而说:
王当听我言王为人中尊赐财宝婇女此实非所乐
(大王您应当听许我的愿!大王乃为人中之尊,虽然因此而能赏赐很多的财宝与婇女,但是这,并不是我所可喜乐的。)
这时,慈悲王也用偈回答说:
檀特伽陵城阿婆布和城阿盘大天城鸯伽瞻婆城
数弥萨罗城西陀路楼城婆罗伽尸城尽汝典尊造
五欲有所少吾尽当相与宜共理国事不足出家去
(那些檀特国〔或谓城名,或作捺多布啰〕的伽陵城,阿婆国〔阿湿波,位于苏罗婆之南,十六大国之一〕的布和城,阿盘国〔阿般提,位于阿婆国之南〕的大天城,鸯伽国〔十六大国之一,位于摩竭陀之东〕的瞻波城,数弥国的萨罗城,西陀国的路楼城,波罗国的伽尸城,均为是典尊你所造的〔国与城名都借用当时已有之名,为配七国的国王,而示有七国七城。这些均为是大典尊为宰相时有所献力而成的都市〕。假如五欲有所缺少的话,我会尽量相与你的,应该留在国内共理国事,不足〔不可以〕出家去。)
这时,大典尊乃以偈颂回答而说:
我五欲不少自不乐世间已闻天所语
无心复在家
(我的五欲所须的,并不缺少,乃自己不喜乐于世间的一切。因为已听闻梵童子所说之语之故,已经没有心情又留在于俗家了。)
这时,慈悲王乃用偈问他而说:
大典尊所言为从何天闻舍离于五欲今问当答我
(大典尊你所说的,到底是由那一位天神之处听来?而致于愿意舍离五欲的呢?现在问你!你就应当回答于我。)
这时,大典尊也用偈回答说:
昔我于静处独坐自思惟时梵天王来普放大光明
我从彼闻已不乐于世间
(从前我独自在于寂静之处,独坐在那里而自思惟。这时,梵天王降下来世间,当时乃普放大光明,我从大梵天王之处听此道理后,我就不乐于世间。)
这时,慈悲王乃以偈告诉他说:
小住大典尊共弘善法化然后俱出家
汝即为我师
譬如虚空中清净琉璃满今我清净信充徧佛法中
(你且小住一下!大典尊!我们可以共同弘扬善法之教化,然后乃一同去出家,您就是我的师父了。譬如在虚空中,都充满清净的琉璃〔青色宝〕那样,现在我的清净的信念,已充徧在于佛法中了〔我已确信无疑〕。)
这时,大典尊又作偈颂而说:
诸天及世人皆应舍五欲蠲除诸秽污净修于梵行
(诸天,以及世人,都应该舍弃五欲,而剔除种种的秽污,应净修诸清净之行。)
那时,七国的国王对大典尊说,『你是否可以留住于俗世七年的中间,极尽世间的五欲,共相娱乐,然后才舍弃国家。也就是到时各人都将事务交付给各人的子弟,然后我们都一同去出家,这,不是很好么?如你所能获得的,我们也当然都能获得。』这时,大典尊回答七王而说:『世间是无常的(世上的一切事物,均为变易不常,没有一项能恒久不变的),人命之逝,乃非常的速(人命逝速。人的生命在一剎那一剎那间,都变动衰微,未能保证活得多久),在喘息之间,犹然也不一定能保持,何况乃至七年之久,不是很远的吗?』七王又说:『如果七五太久的话,就限于六年,或五年,乃至一年,留住于静宫,极享世间的五欲,而共相娱乐,然后乃舍弃国家,各人将要务交付各人的子弟,届时俱共去出家,不是很好吗?如你有所获,我们也应该是同样的有所得。』这时,大典尊又回答七王说:『这世间乃为无常的,人命之逝去,乃是很迅速的,在喘息之间,犹然难以保证生存,乃至于一年之间,尚且也是久长的啊!』像如是的,谈商为七个月,至于一个月,犹然又是不肯留下来。
大王们又对他说:『可至于七天,留住在于深宫,极享世间的五欲,共相娱乐,然后舍弃国家,各人都将一切交付各人的子弟,然后一同去出家,不是很好么?』大典尊回答说:『七天的时间并不算久远,自可以留住,以便料理一切。虽愿大王们!千万不可违信誓。经过七天后,大王们如果不去的话,我就自己出家去了!』
这时,大典尊又到了七居士之处,去对他们说:『你们各理自己的工作,我乃欲去出家,去修学无为之道。所以的缘故就是这样的:因为我曾亲从梵天之处听说世间为臭秽之事,因此,内心非常的厌恶它。假如在俗家的话,就没有缘由于以得除的。』这时,七居士回答大典尊而说:「善哉!斯志!(很好啊!这种志愿)。应该知道是时候了。我们也想和你一同去出家,如你有所得,我们也应该是同样的有所得。」
这时,大典尊又诣七百位梵志之处,而告诉他们说:『你们应当勤于讽诵,要广探道义(深究真理),要转相教授,我乃欲出家去修学无为之道。所以的缘故就是:因为我乃亲从梵天听说世间为臭秽之事,因此,内心乃非常的厌恶它。假若留在俗家的话,就没有缘由可以得除。』这时,七百位梵志乃白典尊而说:『大师!请不可以去出家。因为在家时可以安乐,有五欲可以自娱,也有很多侍从可使用,心里并不会有忧苦的。假如出家的话,则独自在于空野,所欲的人物都没有,都无可以贪取而乐。』典尊回答说:『我如果以在家为快乐,出家为艰苦的话,我就终究不会想去出家。然而我乃以在家为苦恼,出家为安乐,因此之故,欲去出家耳。』梵志们说:『大师如欲出家,则我们也要去出家。大师所行的,我们也都同样的去行。』
这时,大典尊乃到了诸妻妾之处,去告诉她们说:『妳们如果欲住下去的话,就随意可以继续住下去,倘如欲归家的话,也可以随意归家(再嫁给人之义)。我乃欲去出家,去求无为之道。』都和上面所谈论过的一样,以明示其出家之心意。这时,诸位妇人回答说:『大典尊在俗时,一方面是我们之夫,另一方面是如同我们的父亲。假若要出家,我们也当随从去出家,典尊您所行的,我也应该照样去行。』
经过七天后,那个时候,大典尊就剃除须发,服三法衣(1.僧伽梨-大衣,2.郁多罗僧-外衣,3.安陀会-内衣。是出家所穿的三种袈裟),舍弃俗家而去。这时,七国王、七居士、七百位梵志,及四十位夫人,像如是的展转,而有了八万四千人同时去出家,去跟从大典尊。这时,大典尊乃和诸大众,都游行于诸国,广弘道化,多所饶益诸众生。
那时,梵天王告诉诸天众说:『那个时候的典尊大臣,岂为是他人吗?不可以作如是的观念,因为现今的释迦文佛(释迦牟尼佛,释迦为能仁,牟尼为寂静,文为牟尼之讹略),即是其身啊!世尊在那个时候经过七天后,就出家去修道。出家后,都率导大众,游行于诸国,到处都广弘化道,多所饶益于诸众生。你们(指诸天众)如果对于我所说之语有甚么疑问的话,世尊现在正在耆阇崛山,可以到那个地方去问他。如佛有所言训的话,就应当受持不怠。』」
般遮翼说:「我就是由于这因缘(听梵天告诉诸天,有关于世尊曾说大典尊的本生谭),因此之故,才来诣于此的。唯然!世尊!(是啊!世尊啊!)那位大典尊,即是世尊您,是吗?世尊您在于那个时候,经过七天后,去出家修道,和七国的国王,乃至八万四千人同时去出家,去游行诸国,去广弘道化(广大的将真理传给诸众生,化导诸众生),多所饶益诸众生吗?
佛陀告诉般遮翼说:「那个时候的大典尊,岂为是他人吗?不可造这种观念,因为即是我的前身之故。在那个时候,全国的男女都皆行动,都同时到我们之处行来之故,有所破损(人多而互挤,致有跌倒等事之发生)。大家随即举声.而说:『南无(皈依,依投)大典尊,七王的大宰相!南无大典尊!七王的大宰相!』像如是的至三次称誉。般遮翼!这时,大典尊虽然已有大威德的神力,但是还不能为弟子们阐说究竟之道(所谓最高无上之道,也就是成佛作祖之道),不能使诸弟子们得究竟的梵行,不能使诸弟子们至于安隐之处。其所说之法,其弟子受持而行,在身坏命终之后,只能往生于梵天而已。其次,弟子当中,功行浅一些的,即转生至于他化自在天(第六层天),次一些的就生于化自在天(第五层天),或者生于兜率陀天(知足天,第四层天)、焰摩天(时分天,第三层天)、忉利天(三十三天,第二层天)、四天王天(第一层天),或者为剎帝利(王族)、婆罗门(净裔,神职)、居士(长者)、大家(有力人士)等,都能所欲自在。
般遮翼!那些大典尊的弟子们,都是没有疑而出家,而有好的果报,有善的教诫,然而所行的并不是究竟之道,立不能使得究竟的梵行,不能使他们至于安隐之处。在他们的行道中,最为优胜的人,最极的果报,也只能往生于梵天而已。现在我为弟子们说法,则能使他们得到究竟之道,使他们究竟梵行、究竟安隐,而终归于涅槃。我所说之法,弟子们如果能受持而修行的话,就能舍有漏(烦恼),而成就无漏(已证果而没有烦恼可漏的境界),会得心解脱(内心已脱离欲贪)、慧解脱(消灭无明而得智慧的自在作用)。在于现法当中,自身已作证果,所谓生死已尽(已不须再受生死轮回),梵行已立(清净的梵行已确立完成),所作已办(所应作的都已完就),更不受有(不会再受后有之身)。
其次,其功行浅一些的人,也能断除五下结(五种下界之分的结缚烦恼:身见、戒禁取见、疑、贪欲、瞋恚为欲界的烦恼),即在于天上而般涅槃(生在于色界天,然后解脱六道轮回),不再回到此欲界来(得不还果-三果而解脱)。其次的人,能够灭尽三结(身见、戒禁取见、疑惑),其淫(贪欲)、怒(瞋恚)、愚痴的心,已经非常的微薄,只须一次来到世间(一来果,二果),而得入于般涅槃(解脱生死)。再其次的人,也能断三结(身见,戒禁取见,疑),而得须陀洹(入流,初果),不须再堕诸恶道,极七往返(最多七次往来于人天)后,必定会得涅槃。般遮翼!我的弟子不疑(有信心)而出家,而得有果报,而有良好的教诫,而能究竟道法,究竟梵行,究竟安隐,终归于灭度(涅槃)。」
那时,般遮翼听佛所说,乃欢喜奉行!
《三 典尊经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