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一 大本經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印度人,有的是詩歌的天才。這些人當不會放過在佛經裏,以偈頌歌詩的方式,使其傳流下去,致在佛經處處可以看到有好多偈頌的出現。佛教與文學,佛典之流傳,當有其一份的功德!

  「次叁十一劫,有佛名屍棄」。其次,過去七佛的第二位佛陀,叫做屍棄(頂髻、火首)佛,是現在賢劫叁十一劫前之事。「即于彼劫中,毘舍如來出」。在同一叁十一劫前當中,還有一位佛陀出現過,那就是毘舍(遍一切自在)如來──佛陀。是過去七佛的第叁位佛陀。每位佛陀的出現,並沒有一定的間隔,如過去七佛的第一佛與第二佛,相隔有六十劫之久,而第二佛與第叁佛,即同在一個劫中出現,可見得原始經典的記述。是釋尊據實而說,其所用的數字並不像大乘經典裏所用的那種含有特殊的意義,是樸實可愛!(如上述)

  「今此賢劫中,無數那維歲」。那維爲那由他之略,是巨大的數目,譯爲億。古印度所謂之億,不一定都是現在吾人所用的億萬之數,他們曾經以十萬、百萬、千萬等,爲億的數字。無數那維歲即爲算不盡的億年,是表示一個賢劫是難以數目計出之久。也許所謂一劫,是指一個大劫而言,一個大劫裏,有四個中劫,一個中劫,是以人壽十歲,每經百年增一歲,直增至人壽八萬歲。人壽八萬歲時,每經百年減一歲,直至人壽十歲,一增一減就是前述之一小劫,二十個小劫爲一中劫,莫怪這種數目,是無數的億單位!

  「有四大仙人,愍衆生故出」。仙爲長壽不死之稱,總名行者。佛陀就是正真正銘的長壽不死(無量壽)之人,故以大仙稱之,所謂大覺金仙是。每位佛陀都是爲了一大事因緣,才會出現于世,所謂普渡衆生,成佛作祖是也。衆生即衆苦交迫之身,也是隨其業力而永恒的在于叁界六道當中,如車輪的旋轉一樣,不得解脫。佛陀有鑒于此,才以菩薩乘願再來的恣態,也就是照見衆生每受苦惱,不知離脫,而起大慈悲,憐愍衆生,才會降生出現于世,藉以度化衆生,皈成正覺。

  現在賢劫中降生成道的大覺金仙--佛陀,有了如下之四位:「拘樓孫佛、拘那含牟尼佛、迦葉佛、釋迦文」佛。釋迦文爲釋迦文尼(牟尼)之略,釋迦爲姓,譯爲能仁,是剎帝利(王)種之一族,本稱瞿昙氏(地最勝),因幾分族而爲釋迦氏。文尼(牟尼)譯爲寂默,本爲古時得道者的尊稱,因釋尊是釋迦族裏出身的聖者,故稱之,久而久之,牟尼(文尼)即成爲釋尊的佛號,一稱牟尼時,都是指釋迦佛!

  汝等當知!毘婆屍佛時,人壽八萬歲。屍棄佛時,人壽七萬歲。毘舍婆佛時,人壽六萬歲。拘樓孫佛時,人壽四萬歲。拘那含佛時,人壽叁萬歲。迦葉佛時,人壽二萬歲。我今出世,人壽百歲,少出多減。

  你們應該要曉得:毘婆屍佛降世時,世人的壽命長達八萬歲之久。屍棄佛的時代,世人的壽命,是七萬歲。毘舍婆佛的時代,世人的壽命,是六萬歲。拘樓孫佛的時代,世人的壽命,是四萬歲。拘那含牟尼佛的時代,世人的壽命,是叁萬歲。迦葉佛的時代,世人的壽命,也有二萬歲之長。而我現在出現在世時的世人的壽命,只不過是百歲,超過此數的人很少,不足此數的人是非常的多。

  上面已將過去七佛降世的時期示完,由這裏起,是有關于過去七佛當時的人壽的問題。

  佛陀說:「汝等當知!」也就是叫大家要把它牢牢的記住。因爲既欲知過去諸佛之事,即應注意的聽,聽後也應把它牢記,才有幫助之處,所以釋尊才叫諸弟子們應該要曉得:「毘婆屍佛時,人壽八萬歲」。人壽八萬歲是增劫之最,也是將轉爲減劫的開始。佛陀既以過去七佛爲說明的一個區限,即其首位之佛,應該也是增減劫之初,才會令人覺得有首尾相應之感。也許佛經的組織是非常的巧妙,既不突然而出,又不忽然而沒,都是有著其健全的組織,令你怎樣想微細的去查考,也有其津津之味在!以二千余年前來說,這種結構,實在是妙極了!八萬歲之說,實在是根據增劫之劫初之說而來。那麼,人不一定有這麼多的歲數麼?依吾人的身體的結構來論,當然是不可能,最多也只不過是百余歲的光景,超此數字,就屬于神話。對了,現在正是談論過去九十一劫前之人的壽數,那時吾人不但還未出生,就是怎樣的一個人,大家還是模不著頭緒!如果說沒有這回事,則一切佛經,就會大有問題,因爲佛經裏面處處所談的都爲吾人常識之外的爲多,也就是吾人難以了解之事非常的多,吾人正在推研這種不可思議的真理,如果不是在推磨研究的話,焉須下手去整理?大家都知道,佛經裏所談的事,如果只是吾人都會了解的話,那就不需有佛經。因爲古人與吾人所發見的善言美事已非常豐富,已足夠行于世,何必多此一舉?吾人對于佛經之信仰與興趣,應該是在于裏面的真理,真理就是真正的道理,真正的道理一定是人類發揮出最高的智能始能發現,因爲所謂真理,應該是萬世不移,不管宇宙世界之如何演變,或科學學術如何的進化,真理並不會因之而失去其真理的價值,假如隨著時代的演變,真理也會演變的話,那就不能算爲是真理,那是一種適應于某時某地某人的道理而已,換一個時間、地點、對象時,不一定還站得住,不一定還能適用,故絕不能和真理同時而語!吾人既知真理就是這麼回事,即信仰真理,研究真理的人,一定要虛心以待,不能說吾人不能了解之事,就認爲是沒有那回事,如果一言咬定,那就只有到此爲止,那就沒有進步的余地!由于佛陀發現宇宙的真理,而道出七佛世尊在世時的壽數,如果以爲是隨便說說,那就無話可說,如果想研究真理的話,就須「信其有,不可信其無」!也唯有這樣,吾人才有求進的余地!

  「屍棄佛時」代的「人」類的「壽」命,有「七萬歲」之長。「毘舍婆佛時」代的「人」們之「壽」命,有「六萬歲」。「拘樓孫佛時」代之「人壽」,是「四萬歲」。「拘那含佛時」,「人」的歲「壽」,是「叁萬歲」。「迦葉佛時」,「人」的「壽」數是「二萬歲」。以上自過去七佛中更第二位佛起,至第六佛,計五位佛陀降生在世時代的人類的歲壽,都是以萬的單位計,可見得當時的人們之壽命是如何的長。這種長生不老的論說,已如上述,是超乎人類的常識之外。惟經文很明顯的記載爲人類的壽數,這,愈使人墮入五裏霧內,真是丈二金剛,摸不看頭蓋!如果是佛陀成道後的壽命,那就沒有話說,如以人類肉體的組成來論,實在有點牽強,莫怪有人會起疑問,而一再的須要加以研討!假如說佛經巧妙的安排數字,那也有點講不通,因爲裏面是七、六、四、叁、二,而缺少了五。大凡佛經所用的字數,如六、五、四等,均爲圓滿的表示。七即超越(六道)的字數,叁是叁類人物的字數,二爲其次之提示,或大乘所謂二乘的字數,不過這時還沒有大乘的佛教之獨立,故可當做相對的數字看。大本經說古時的人壽,爲何不把八、七、六、五、四、叁、二等數排下去,而獨漏五的字數?所以說,裏面所指的人壽數字,不一定都是在表示甚麼,很可能是有其事。如吾人還未接觸佛經,深研佛理時,世上雖然存有很多吾人不注意到的道理,但卻不會知道。吾人由于佛經而得知或證實的世間的真象,實在太多太多!世上有些長命的動物,如龜蛇,或水族,有的都以千以上的數字計。這些動物同爲生存在世上,懸殊得難以思議,故肉體如受不同的環境,極可能有長短不同之差距,古佛既離吾人的時代那麼的久遠,就會産生吾人的猜疑,那是自然的道理!

  「我今出世,人壽百歲」。釋尊說他降世時的人類之壽命,只不過是百歲而已。雖然也有超過百歲之人,但是微乎其微,所以說「少出」,也就是很少有人超過百歲的大關。都是「多減」才是實情,也就是比百歲減少的人爲多。釋尊所謂的「少出多減」這句話,即無論何人大概都會相信,因爲是大家的肉眼可以窺見之事。佛經裏曾經說到末法一萬年,如果這個世界,再經過萬年的話,情形一定有很大的變動,屆時如果人類的壽數超乎現代人的話,是時如談說吾人的壽數只不過是數十年,那就不一定有人會相信,所謂「鬼才相信」!以百壽的人談論萬壽,是莫明其妙,反之而以萬壽的人看百壽,當然也會有莫大的疑問,故壽數的問題,也和真理一樣,唯有直接承當的人,才會覺得有理,不然的話,即任爾怎樣的解釋,有時不一定聽得進去。不通像佛陀那樣的人所講的話,定會有相信之人,因爲佛陀確實有他證驗過的實事。盡管聽聞的人不一定都是證驗過。然而既有人證驗,自會有據,而致深信不疑。可惜吾人是凡夫,並沒有甚麼大的力量說服他人,唯有將佛陀說過的道理,和盤托出,任人挑選耳!

  佛時頌曰:

  毘婆屍時人,壽八萬四千。屍棄佛時人。壽命七萬歲。

  毘舍婆時人,壽命六萬歲。拘樓孫時人,壽命四萬歲。

  拘那含時人,壽命叁萬歲。迦葉佛時人,壽命二萬歲。

  如我今時人,壽命不過百。

  佛陀這時又以偈頌說:

  毘婆屍佛降世時的人們,他們的壽命爲八萬四千歲。屍棄佛降世時的人類的壽命爲七萬歲。毘舍婆佛降世時的人類的壽數爲六萬歲。拘樓孫佛降世時的人們,其壽命爲四萬歲。拘那含牟尼佛降世時的人類的壽命爲叁萬歲。迦葉佛降世時的人們,其壽命爲二萬歲。像我現在降世時的人類的壽數,大多不超過百歲。

  偈頌和散文,文與義,都一樣,並沒有甚麼多大的差異,只在八萬歲裏,加個四千耳。也許八萬歲是略數,八萬四千歲才是正確的數字,看下文就會了解八萬四千才是整數之所以。所謂八萬四千,本爲顯示物數之多而來。雖然還有無量、無數,或者是劫波,或者是恒河沙,或者是塵點劫等,不勝枚舉之數字或譬喻,可以當做是非常多的數字,但那些都是用于算不盡的數目,也就是想正確的統計其數目,確實很困難。如用八萬四千,即幹脆利落,也是有正確的數目可指,不會令人有著混淆不清之感。在佛教裏,說煩惱之多時,就以八萬西千之塵勞來形容…

《一 大本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二 遊行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