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来,故就请佛陀世尊讲说有关于过去诸佛的因缘实事。如能承蒙佛陀世尊垂慈许允,将此事在此时阐说出来的话,大家定会接受佛陀的教导,而奉行佛陀所交代下来的事。所谓「奉行」,本为听后接受、遵命去行之意,但是诸弟子既盼望佛陀的垂教,就在佛陀还未阐说前,说一声「当奉行之」。也就是如果承蒙佛陀不弃,而将过去诸佛的一切因缘实事讲说出来后,不但大家对于过去诸佛有了很深的认识,也会由此而增加学佛精进的机会,进而获益,定是不少,所以大家才说,我们听后定会依之而如教奉行!
「佛告诸比丘」们说:「谛听!谛听!善思念之」。谛为含有至理之语,如真谛、第一义谛等是。谛听即注意的听。谛听二句连在一起,是特别叮咛,叫大家应专心一意的听。因为这是有关于佛教的传承渊源之事,等于就是诸佛的家谱,身为佛徒,应该了知得清楚,才不愧为是真正能够传承佛教之人,自然的应于特别注意的听。善思念即为听后应好好的思念,也就是不要只听过就算了事,应该以诸佛的因缘实事为学佛人的范模,要时时刻刻把它记忆、思念,以便效法!「吾当为你分别解说」。分别解说为详细阐说,是一一详细说明之意。佛陀说他将阐说过去诸佛的一切,大家应当注意的听,应该将它忆记不亡!「时诸比丘,受教而听」。经过佛陀特别的叮咛叫大家注意后,诸大弟子们就照佛陀的吩咐,大家都领受佛陀的意旨,正在静听佛陀的垂示。
佛告诸比丘!过去九十一劫时,世有佛,名毘婆尸(胜观)如来至真,出现于世。复次比丘,过去三十一劫,有佛名尸弃(顶髻)如来至真,出现于世。复次比丘,即彼三十一劫中,有佛名毘舍婆(遍一切自在)如来至真,出现于世。复次比丘,此贤劫中,有佛名拘楼孙(所应断已断),又名拘那含(金寂),又名迦叶(饮光)。我今亦于贤劫中,成最正觉。
佛陀告诉诸弟子们说:过去九十一劫前的时候,世间里,有位佛陀名叫毘婆尸的如来──至其无伪的觉者,出现在此世间。其次,诸比丘们!过去三十一劫前,有位佛陀,名叫尸弃如来--至其无伪的觉者,出现在此世间。其次,诸比丘们!在过去三十一劫前的中间,也有一位佛陀名叫毘舍婆如来--至真无伪的觉者,出现在此世间。又次诸比丘们!在此贤劫当中,有位佛陀,名叫拘楼孙佛,又有一位名叫拘那含佛,又有一位名叫迦叶佛,都同样的在资劫中出现于世。我现在亦在此贤劫中成就最高无上的正觉佛陀。
「佛」陀「告」诉「诸」位「比丘」们说:「过去九十一劫时,有佛,名毘婆尸如来至真,出现于世。毘婆尸译为胜观、种种见,是过去七佛的第一佛。据说释尊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,正修满第三阿僧祇劫(无量劫)时,遇到这位佛陀,而赞仰这位佛陀的精进之力之故,终于超越九劫而成佛,也就是依此赞仰佛陀的功德,而得以提前成佛。所谓九十一劫,是由一百大劫减去九劫之数。原来释尊和毘婆尸佛相逢事奉时,是释尊在因位修满三大阿僧祇劫后,更进而修持所谓百劫期间的相好之福业之初。据『俱舍论』第十八的记载说:时菩萨(指释尊的前身)勇猛精进,正在行因,偶尔看到底沙如来(毘婆尸如来)坐在宝龛中,入于火界定,威光赫奕,特异于常时。释尊于是专诚瞻仰彼佛。忘弃放下另外一只脚,经过七昼夜之久,未曾怠忽,以清净诚恳的心,用妙伽陀(偈颂)赞叹彼佛说:「天与地,此界与多闻室,逝宫与天处,就是十方。也不得而有!丈夫牛王的大沙门(指释尊),徧寻地与山,及林,都找不到能和此佛比等者!」释尊这样的赞叹毘婆尸佛后,就因之而超越九劫,也就是提前九劫,而完成其相好的福业。由此推算,则知毘婆尸佛是离释尊九十一劫前的佛陀(一百劫减去九劫)。
有关于过去七佛之说,可说是行之已久,如南传长部经典里的大本经,即和本经同样的详述过其因缘实事。又阿育王即位后第十四年。曾经增大七佛里的拘那含牟尼佛(第五位佛)的宝塔,即位第二十年即不但亲诣该塔,建立石柱,就是在不久之后所建之塔的栏楯里,也曾经令人塑有七佛道树的浮雕。由此可见,过去七佛之说,并不是后人所插进,是自有佛教以来,就已传承很久的了!
「至真」是佛陀的别称,佛陀已离开一切虚伪,是最为真实的大觉者,故为至真的佛陀。释尊首先提起过去七佛的首位佛陀,他说:在过去九十一劫前的时候,有位毘婆尸佛诞生降世,在此世间成就正觉。
「复次比丘!过去三十一劫,有佛,名尸弃如来至真,出现于世」。复次为其次,是再者。尸弃译为顶髻、火首,是过去七佛中之第二位佛陀。离开现在贤劫三十一劫前时,降生在世、出家、成道的一位佛陀。每位佛陀降生在世时的相隔期间,不一定都一样,如第一之毘婆尸佛是离释尊九十一劫前,这位佛陀即离释尊三十一劫前,和第一位佛相隔有六十劫之久,南传北传的经典,都一致的同样记载,故不是后人有意表示甚么而作。是释尊依实际之事,依他所了解的介绍出来耳。如果是人数,有时因难以统计之故,都用一、四、五、六、八、十等数,以表示其圆满的数字,至于过去的事,则唯有信从佛陀之说,如有疑问,也难以启疑,只有加功进道,以期愈能明彻实相耳。单说现在的世事,就有好多应打疑问的地方,也就是难以相信的事常常发生于世间。更何况谈论出世间的妙理,自然是超越常识之外的为多!
「复次比丘!即彼三十一劫中,有佛,名毘舍婆如来至真。出现于世」。毘舍婆(毘舍浮)译为遍一切自在,是过去七佛的第三位佛陀,也是上面所述过的三十一劫中的第二位佛陀。当然是属于过去庄严劫千佛当中最后出现的一位佛陀。由于同于一劫当中,有了二位佛陀的出现,则愈显佛佛相隔出世的期间并没有甚么一定的规律,有的经过六十劫之久,有的只有半劫的期间,则会相继降临于世。也许时间既如佛陀所说的那么的久远,则用功精进的大菩萨,一定大有人在。这些大菩萨正为补处的佛陀,也就是候补的佛陀,自会在他们功德圆满时降生出现,以便完成其成佛的愿望。因此,在众多的菩萨当中,甚么时候是那位菩萨的功德圆满之时,实在是未知之数,唯有佛智始能了解,经文所举。正是佛陀释尊所看透的过去事。故虽然是释尊,也未能缩短或伸长他们降生的期间,只好原原本本的道出!
在同一劫中有二位佛陀之降生一事,乍看起来,时间好像太短一点,但是所谓一劫,即如前述,实在是非常久远的期间!如再重述一次,即愈会忆起其时间之久的程度。劫是梵语劫波之略,译为分别时节。是通常的年月日时等,不能算得出之远大的时节,故亦译为大时。所谓时间最小的,是六十念中之一念,如大时,即名为劫是也。劫有二种大中小之说。一、人寿自十岁,每经百年再增一岁,直至增至八万四千岁,为之增劫。人寿自八万四千岁,每经百年减一岁,直至减到人寿十岁。为之减劫。一增一减,都是一小劫,一增一减合起来为之中劫,成住坏空之四期,各有二十中劫。集此八十中劫,就为之大劫(出自俱舍论)。二、合上面的一增一减,而为一小劫,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,成住坏空四个中劫,合之而为一大劫(出自智度论)。其它如盘石劫、芥子劫等,均如前述。
「复此比丘!此贤劫中,有佛,名拘楼孙。又名拘那含。又名迦叶」。拘楼孙(拘留孙)译为所应断已断,是过去七佛的第四位佛陀,也是现在贤劫一千佛当中的首位佛陀。据说在贤劫中住劫时之第九减劫,人寿六万岁时出现于世(其它因缘实事,均在本经里详细说出)。
拘那含为拘那含牟尼之略,译为金寂,为过去七佛中之第五位佛陀。也是现在贤劫一千佛当中的第二位佛陀。据说为人寿四万岁时出现于世(其它和上面一佛同)。
迦叶译为饮光,是过去七佛的第六位佛陀,也是现在贤劫千佛当中的第三位佛陀,是释尊之前一位佛陀(人寿二万岁时出世)。以上三佛,连同释尊,均为现在贤劫中之住劫二十增减里的第九减劫时出现于世(现在贤劫的住劫──二十增减之前八增减劫中,均没有佛陀之出现)。
「我今亦于贤劫中,成最正觉」。现在之住劫,名为「贤劫」,因为现在的住劫二十增减中,有千佛相继出现,是贤圣特多的住劫,故称之为贤劫,亦赞为善劫。至于过去的住劫,即名为庄严劫,未来的住劫,名为星宿劫。「我」是指释迦世尊自己,释尊说他也是在此现在贤劫里,成就最高无上的正觉,也就是成佛作祖。这样。即释尊也是过去七佛当中的一位佛陀,其因缘实事,是吾人最为清楚的,在本经里,也有详细的叙明。
佛时颂曰:
过九十一劫,有毘婆尸佛。次三十一劫,有佛名尸弃。
即于彼劫中,毘舍如来出。今此贤劫中,无数那维岁。
有四大仙人,愍众生故出。拘楼孙那含,迦叶释迦文。
佛陀这时用偈颂说明说:
过去九十一劫前时,有位毘婆尸(胜观)伸出境在世间。其次在过去三十一劫前的时候,有位佛陀,叫做尸弃(顶髻)的佛陀出现在世间。又在同一劫中,有位毘舍婆(毘舍浮。遍一切自在)佛出现在世间。视在的贤劫中,无数亿(那维、那由他)岁里,有四位大觉金仙--佛陀,因怜愍众生的缘故,出现于世间。所谓拘楼孙(拘留孙。所应断已断)佛、拘那含牟尼(金寂)佛、迦叶(饮光)佛、释迦(能仁)夫(牟尼。寂默)佛是也。
「过九十一劫,有毘婆尸佛」。过去九十一劫前,有位毘婆尸(胜观)佛,出现在世间,是过去七佛中的首位佛陀。上面已述过,北传的长阿含经里独具之处,就是采用许多的偈颂。也许佛经的编汇,虽然是以散文的体裁为主,但如果想使人背诵的话,还是以偈颂的体裁比较的容易,因为长文须一大堆,而偈颂即简短明爽,而且有韵律可以助兴,自然的在佛经里采用其体裁是非常的多。还有一种,就是可使民间当做民谣留传下来,自会家喻户晓,而收到广泛传诵的效用。也许古时的…
《一 大本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