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來,故就請佛陀世尊講說有關于過去諸佛的因緣實事。如能承蒙佛陀世尊垂慈許允,將此事在此時闡說出來的話,大家定會接受佛陀的教導,而奉行佛陀所交代下來的事。所謂「奉行」,本爲聽後接受、遵命去行之意,但是諸弟子既盼望佛陀的垂教,就在佛陀還未闡說前,說一聲「當奉行之」。也就是如果承蒙佛陀不棄,而將過去諸佛的一切因緣實事講說出來後,不但大家對于過去諸佛有了很深的認識,也會由此而增加學佛精進的機會,進而獲益,定是不少,所以大家才說,我們聽後定會依之而如教奉行!
「佛告諸比丘」們說:「谛聽!谛聽!善思念之」。谛爲含有至理之語,如真谛、第一義谛等是。谛聽即注意的聽。谛聽二句連在一起,是特別叮咛,叫大家應專心一意的聽。因爲這是有關于佛教的傳承淵源之事,等于就是諸佛的家譜,身爲佛徒,應該了知得清楚,才不愧爲是真正能夠傳承佛教之人,自然的應于特別注意的聽。善思念即爲聽後應好好的思念,也就是不要只聽過就算了事,應該以諸佛的因緣實事爲學佛人的範模,要時時刻刻把它記憶、思念,以便效法!「吾當爲你分別解說」。分別解說爲詳細闡說,是一一詳細說明之意。佛陀說他將闡說過去諸佛的一切,大家應當注意的聽,應該將它憶記不亡!「時諸比丘,受教而聽」。經過佛陀特別的叮咛叫大家注意後,諸大弟子們就照佛陀的吩咐,大家都領受佛陀的意旨,正在靜聽佛陀的垂示。
佛告諸比丘!過去九十一劫時,世有佛,名毘婆屍(勝觀)如來至真,出現于世。複次比丘,過去叁十一劫,有佛名屍棄(頂髻)如來至真,出現于世。複次比丘,即彼叁十一劫中,有佛名毘舍婆(遍一切自在)如來至真,出現于世。複次比丘,此賢劫中,有佛名拘樓孫(所應斷已斷),又名拘那含(金寂),又名迦葉(飲光)。我今亦于賢劫中,成最正覺。
佛陀告訴諸弟子們說:過去九十一劫前的時候,世間裏,有位佛陀名叫毘婆屍的如來──至其無僞的覺者,出現在此世間。其次,諸比丘們!過去叁十一劫前,有位佛陀,名叫屍棄如來--至其無僞的覺者,出現在此世間。其次,諸比丘們!在過去叁十一劫前的中間,也有一位佛陀名叫毘舍婆如來--至真無僞的覺者,出現在此世間。又次諸比丘們!在此賢劫當中,有位佛陀,名叫拘樓孫佛,又有一位名叫拘那含佛,又有一位名叫迦葉佛,都同樣的在資劫中出現于世。我現在亦在此賢劫中成就最高無上的正覺佛陀。
「佛」陀「告」訴「諸」位「比丘」們說:「過去九十一劫時,有佛,名毘婆屍如來至真,出現于世。毘婆屍譯爲勝觀、種種見,是過去七佛的第一佛。據說釋尊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,正修滿第叁阿僧祇劫(無量劫)時,遇到這位佛陀,而贊仰這位佛陀的精進之力之故,終于超越九劫而成佛,也就是依此贊仰佛陀的功德,而得以提前成佛。所謂九十一劫,是由一百大劫減去九劫之數。原來釋尊和毘婆屍佛相逢事奉時,是釋尊在因位修滿叁大阿僧祇劫後,更進而修持所謂百劫期間的相好之福業之初。據『俱舍論』第十八的記載說:時菩薩(指釋尊的前身)勇猛精進,正在行因,偶爾看到底沙如來(毘婆屍如來)坐在寶龛中,入于火界定,威光赫奕,特異于常時。釋尊于是專誠瞻仰彼佛。忘棄放下另外一只腳,經過七晝夜之久,未曾怠忽,以清淨誠懇的心,用妙伽陀(偈頌)贊歎彼佛說:「天與地,此界與多聞室,逝宮與天處,就是十方。也不得而有!丈夫牛王的大沙門(指釋尊),徧尋地與山,及林,都找不到能和此佛比等者!」釋尊這樣的贊歎毘婆屍佛後,就因之而超越九劫,也就是提前九劫,而完成其相好的福業。由此推算,則知毘婆屍佛是離釋尊九十一劫前的佛陀(一百劫減去九劫)。
有關于過去七佛之說,可說是行之已久,如南傳長部經典裏的大本經,即和本經同樣的詳述過其因緣實事。又阿育王即位後第十四年。曾經增大七佛裏的拘那含牟尼佛(第五位佛)的寶塔,即位第二十年即不但親詣該塔,建立石柱,就是在不久之後所建之塔的欄楯裏,也曾經令人塑有七佛道樹的浮雕。由此可見,過去七佛之說,並不是後人所插進,是自有佛教以來,就已傳承很久的了!
「至真」是佛陀的別稱,佛陀已離開一切虛僞,是最爲真實的大覺者,故爲至真的佛陀。釋尊首先提起過去七佛的首位佛陀,他說:在過去九十一劫前的時候,有位毘婆屍佛誕生降世,在此世間成就正覺。
「複次比丘!過去叁十一劫,有佛,名屍棄如來至真,出現于世」。複次爲其次,是再者。屍棄譯爲頂髻、火首,是過去七佛中之第二位佛陀。離開現在賢劫叁十一劫前時,降生在世、出家、成道的一位佛陀。每位佛陀降生在世時的相隔期間,不一定都一樣,如第一之毘婆屍佛是離釋尊九十一劫前,這位佛陀即離釋尊叁十一劫前,和第一位佛相隔有六十劫之久,南傳北傳的經典,都一致的同樣記載,故不是後人有意表示甚麼而作。是釋尊依實際之事,依他所了解的介紹出來耳。如果是人數,有時因難以統計之故,都用一、四、五、六、八、十等數,以表示其圓滿的數字,至于過去的事,則唯有信從佛陀之說,如有疑問,也難以啓疑,只有加功進道,以期愈能明徹實相耳。單說現在的世事,就有好多應打疑問的地方,也就是難以相信的事常常發生于世間。更何況談論出世間的妙理,自然是超越常識之外的爲多!
「複次比丘!即彼叁十一劫中,有佛,名毘舍婆如來至真。出現于世」。毘舍婆(毘舍浮)譯爲遍一切自在,是過去七佛的第叁位佛陀,也是上面所述過的叁十一劫中的第二位佛陀。當然是屬于過去莊嚴劫千佛當中最後出現的一位佛陀。由于同于一劫當中,有了二位佛陀的出現,則愈顯佛佛相隔出世的期間並沒有甚麼一定的規律,有的經過六十劫之久,有的只有半劫的期間,則會相繼降臨于世。也許時間既如佛陀所說的那麼的久遠,則用功精進的大菩薩,一定大有人在。這些大菩薩正爲補處的佛陀,也就是候補的佛陀,自會在他們功德圓滿時降生出現,以便完成其成佛的願望。因此,在衆多的菩薩當中,甚麼時候是那位菩薩的功德圓滿之時,實在是未知之數,唯有佛智始能了解,經文所舉。正是佛陀釋尊所看透的過去事。故雖然是釋尊,也未能縮短或伸長他們降生的期間,只好原原本本的道出!
在同一劫中有二位佛陀之降生一事,乍看起來,時間好像太短一點,但是所謂一劫,即如前述,實在是非常久遠的期間!如再重述一次,即愈會憶起其時間之久的程度。劫是梵語劫波之略,譯爲分別時節。是通常的年月日時等,不能算得出之遠大的時節,故亦譯爲大時。所謂時間最小的,是六十念中之一念,如大時,即名爲劫是也。劫有二種大中小之說。一、人壽自十歲,每經百年再增一歲,直至增至八萬四千歲,爲之增劫。人壽自八萬四千歲,每經百年減一歲,直至減到人壽十歲。爲之減劫。一增一減,都是一小劫,一增一減合起來爲之中劫,成住壞空之四期,各有二十中劫。集此八十中劫,就爲之大劫(出自俱舍論)。二、合上面的一增一減,而爲一小劫,二十個小劫爲一中劫,成住壞空四個中劫,合之而爲一大劫(出自智度論)。其它如盤石劫、芥子劫等,均如前述。
「複此比丘!此賢劫中,有佛,名拘樓孫。又名拘那含。又名迦葉」。拘樓孫(拘留孫)譯爲所應斷已斷,是過去七佛的第四位佛陀,也是現在賢劫一千佛當中的首位佛陀。據說在賢劫中住劫時之第九減劫,人壽六萬歲時出現于世(其它因緣實事,均在本經裏詳細說出)。
拘那含爲拘那含牟尼之略,譯爲金寂,爲過去七佛中之第五位佛陀。也是現在賢劫一千佛當中的第二位佛陀。據說爲人壽四萬歲時出現于世(其它和上面一佛同)。
迦葉譯爲飲光,是過去七佛的第六位佛陀,也是現在賢劫千佛當中的第叁位佛陀,是釋尊之前一位佛陀(人壽二萬歲時出世)。以上叁佛,連同釋尊,均爲現在賢劫中之住劫二十增減裏的第九減劫時出現于世(現在賢劫的住劫──二十增減之前八增減劫中,均沒有佛陀之出現)。
「我今亦于賢劫中,成最正覺」。現在之住劫,名爲「賢劫」,因爲現在的住劫二十增減中,有千佛相繼出現,是賢聖特多的住劫,故稱之爲賢劫,亦贊爲善劫。至于過去的住劫,即名爲莊嚴劫,未來的住劫,名爲星宿劫。「我」是指釋迦世尊自己,釋尊說他也是在此現在賢劫裏,成就最高無上的正覺,也就是成佛作祖。這樣。即釋尊也是過去七佛當中的一位佛陀,其因緣實事,是吾人最爲清楚的,在本經裏,也有詳細的敘明。
佛時頌曰:
過九十一劫,有毘婆屍佛。次叁十一劫,有佛名屍棄。
即于彼劫中,毘舍如來出。今此賢劫中,無數那維歲。
有四大仙人,愍衆生故出。拘樓孫那含,迦葉釋迦文。
佛陀這時用偈頌說明說:
過去九十一劫前時,有位毘婆屍(勝觀)伸出境在世間。其次在過去叁十一劫前的時候,有位佛陀,叫做屍棄(頂髻)的佛陀出現在世間。又在同一劫中,有位毘舍婆(毘舍浮。遍一切自在)佛出現在世間。視在的賢劫中,無數億(那維、那由他)歲裏,有四位大覺金仙--佛陀,因憐愍衆生的緣故,出現于世間。所謂拘樓孫(拘留孫。所應斷已斷)佛、拘那含牟尼(金寂)佛、迦葉(飲光)佛、釋迦(能仁)夫(牟尼。寂默)佛是也。
「過九十一劫,有毘婆屍佛」。過去九十一劫前,有位毘婆屍(勝觀)佛,出現在世間,是過去七佛中的首位佛陀。上面已述過,北傳的長阿含經裏獨具之處,就是采用許多的偈頌。也許佛經的編彙,雖然是以散文的體裁爲主,但如果想使人背誦的話,還是以偈頌的體裁比較的容易,因爲長文須一大堆,而偈頌即簡短明爽,而且有韻律可以助興,自然的在佛經裏采用其體裁是非常的多。還有一種,就是可使民間當做民謠留傳下來,自會家喻戶曉,而收到廣泛傳誦的效用。也許古時的…
《一 大本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